逻辑学北大精品课01
- 格式:pdf
- 大小:4.92 MB
- 文档页数:28
北大逻辑学课程
北大逻辑学课程是一门涵盖形式逻辑、哲学逻辑、证明论等多个领域的基础逻辑学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模态逻辑、二阶逻辑等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和规则,以及归纳推理、演绎推理、逆向推理等证明论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此外,课程还涉及到逻辑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真理、语言、认知、理性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 1 -。
逻辑学主讲人:何向东--进入--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里说,有一位品貌出众的富家姑娘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对象叫鲍西霞,许多王孙公子为之倾倒,但她遵循已故父亲的遗嘱,必须猜匣为婚。
鲍西霞身边有金、银、铅三只匣子,其中只有一只匣子里放着她的肖像,这三只匣上面各刻着一句话:金匣子上刻的是“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了“肖像在金匣中”,铅匣子上刻了“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话。
谁能根据这些情况猜中肖像放在哪只匣子里,她就嫁给谁。
这里,如果谁能准确地运用排中思维,那他就是漂亮贤淑的鲍西霞的夫婿了。
因为,金匣上刻的话就是说肖像不在金匣中,这与银匣上刻的“肖像在金匣中”正好构成矛盾关系,两者必有一真。
为了确保只有一句真话,那么铅匣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必须是假话,由此可以判定鲍西霞的肖像就在铅匣中。
幻灯片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对象幻灯片4●“逻辑”的含义“逻辑”是一个外来词,它是英文Logic的音译,而英文Logic又源于希腊文λσγοs(逻各斯),其原意是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
“逻辑”常见的四种含义:1、指客观事物的规律。
例如:“捣蛋,失败,再捣蛋,再失败,直至灭亡——这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例如:“侵略者奉行的是强盗逻辑”3、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例如:“写文章要讲逻辑”,“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合乎逻辑。
”4、指逻辑学这门科学。
例如:“大学生要学点逻辑”幻灯片5●思维思维的三种类型:概念、命题、推理。
思维的主要特点:1、思维的概括性指思维能反映事物共有的本质属性。
如:“商品”这一概念,就是人们对“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2、思维的间接性指思维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那些仅凭感性认识不能或难以真正认识的事物。
幻灯片6●思维和语言思维和语言的关系:1、思维对客观事物概括而间接的反映,是通过语言实现的。
4.3逻辑联结词“非”-北师大版选修1-1教案知识点概述在命题逻辑中,逻辑联结词“非”(not)是最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之一,它表示否定关系,代表陈述句的否定形式。
在英语中,逻辑联结词“非”通常用not表示。
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非(not)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这个苹果很甜——非(not)这个苹果很甜。
教学目标1.理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定义和逻辑含义。
2.能够正确理解透过“非”的否定, 得到自然语言的否定形式。
3.能够应用“非”联结词进行命题转化,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1.逻辑联结词“非”的定义和逻辑含义。
2.应用“非”联结词进行命题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否定作用。
2.如何运用“非”联结词进行命题转化。
教学方法1.答疑法。
2.举例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例子入手,引出逻辑联结词“非”表示否定的概念,并提醒学生注意逻辑学的精确性。
2.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电影、游戏等),经过理性思考寻找到更多的“非”的例子。
第二步:讲解1.讲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定义和逻辑含义,并结合例子讲解。
2.讲解应用“非”联结词进行命题转化的方法,并结合例子讲解。
第三步:实例操作1.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并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步:课堂练习•将下列命题转化为自然语言:1.非(p 且 q)。
2.非(p 或 q)。
3.非(如果p那么q)。
4.如果非p,那么q。
5.如果p,则非q。
6.如果非p,则非q。
第五步:课堂总结1.碰到陈述句是否句的时候,要始终记住“非”的概念。
2.在命题转化中,一定要认真理解原命题的逻辑含义,避免在转化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3.必须注意逻辑学的严谨性。
总结逻辑联结词“非”是命题逻辑中最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之一。
在进行命题转化时,需要掌握“非”的表示方法,并结合逻辑含义理解原命题。
上述教学中所给的例子,只是命题逻辑中“非”的用法中的一种,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非”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运用“非”联结词进行命题转化,最终达到提高逻辑思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