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单元 《挖荠菜》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挖荠菜(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荠菜的生长环境、特点以及营养价值,学会正确识别荠菜并掌握基本的挖荠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观察、亲自动手挖荠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食物的价值观,增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荠菜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 荠菜的营养价值3. 挖荠菜的工具和技巧4. 荠菜的食用方法5. 保护大自然,珍惜食物的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荠菜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挖荠菜的技巧,荠菜的营养价值及食用方法。
2. 教学难点:荠菜的识别和挖荠菜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荠菜的相关资料,图片,实物等。
2. 学生准备:穿着适合户外活动的衣物和鞋子,准备一个小铲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荠菜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荠菜,激发学生对挖荠菜的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荠菜的生长环境和特点,荠菜的营养价值,以及挖荠菜的工具和技巧。
3. 实地观察:学生分组,教师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荠菜的生长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识别荠菜。
4. 实践操作:教师示范挖荠菜的技巧,学生跟随教师动手实践,学会正确挖荠菜的方法。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挖荠菜的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荠菜的食用方法:教师讲解荠菜的食用方法,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荠菜料理。
7. 保护大自然,珍惜食物的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珍惜食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8.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荠菜的价值和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9.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尝试与家人分享荠菜的知识和食用方法,拍摄一张与荠菜相关的照片,下节课分享。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荠菜并掌握挖荠菜的技巧。
挖荠菜(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挖荠菜》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时与奶奶一同挖荠菜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奶奶的感激之情。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也能够了解到荠菜的知识和文化内涵。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可能对荠菜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文化内涵和生长环境可能不太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荠菜的特点、生长环境以及食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荠、菜”等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荠菜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奶奶的感激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培养热爱生活、珍惜亲情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正确认读和理解。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荠菜特点的掌握。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五、教学难点1. 荠菜的生长环境和食用价值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荠菜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荠菜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挖荠菜》。
2. 学习课文a. 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b. 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c.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讨论交流a.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荠菜的生长环境和食用价值吗?”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了解。
c.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生活。
4. 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其他蔬菜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生长环境和食用价值。
5. 总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荠菜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食用价值。
《挖荠菜》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挖荠菜》。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荠菜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词和词组,提高自己的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通过讨论和表达,提高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珍惜和感恩的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挖荠菜》。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组。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和成语的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荠菜,引导学生关注荠菜的特点。
(2)简介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词组,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挖荠菜?挖荠菜的过程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乐趣?(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诗歌《挖荠菜》。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和大自然的故事或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挖荠菜》。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到作者对荠菜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挖荠菜》的文本。
课文《挖荠菜》教案课文《挖荠菜》教案篇一:语文教案:《挖荠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叙中有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2、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3、教育学生不忘过去老一辈的苦难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难点、重点分析1.挖荠菜是贯串全文的一根红线,作者围绕这根红线先后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开头短短一句,点出主题,引起下文,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
接着2~8节,只字未提荠菜,而是以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落脚点,着重写妈妈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因饥饿,掰吃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大管家大律追打和不敢回家。
这是着意绘制背景,为后面写荠菜造气氛,作铺垫。
然后第10节,写儿时的我在旧社会挖荠菜、吃荠菜所感受到的无上乐趣和无限欢悦。
再下去,第11至13节,写解放后,我对荠菜的怀念,以及领着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的别一番情景和感受。
最后一节,意在收拢全篇,点明主旨,照应文首。
总之,全文以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文表现了这样的中心:真诚地希望两代人成为心动相通的朋友,希望年轻一代不要忘记过去,真正理解幸福的含义。
2.文章在记叙中是怎样兼用议论和抒情的?找出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分析:本文写旧社会我被大管家追打部分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
例如:在记叙我被大管家追赶跳河,爬上岸后的沉重心情时,这样写道:我怕妈妈知道……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
写我回家时,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
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这就把一个穷人孩子的撞事、早熟和对妈妈的朴素的爱,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出来。
只有经历了生活苦难的劳动人民的儿女,才会产生这种真挚的母女之爱。
写解放后的事以议论为主,但又是以记叙为基础。
记叙带孩子们挖芥菜,穿插些议论;记叙孩子们迁就地吃荠菜后,集中议论。
例如,写我挖荠菜时的内心感受,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九年级语文《挖荠菜》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挖荠菜》,让学生了解作者杨绛及其作品背景,感受作者对荠菜的深厚情感。
2.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展现的荠菜的美丽和生命力。
4.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荠菜的喜爱与赞美。
5.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观察植物的短文。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荠菜的深厚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感受荠菜的美丽和生命力。
3.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荠菜的喜爱与赞美。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难以理解,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和描写能力需要提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 运用观察写作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挖荠菜》文本。
2. 作者杨绛及其作品背景资料。
3. 相关植物生长的视频或图片。
4. 学生写作用的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杨绛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荠菜的深厚感情。
3. 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感受荠菜的美丽和生命力。
5. 理解象征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6. 写作练习: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观察植物的短文。
七、课堂小结:1.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作者对荠菜的深厚感情。
2. 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描写植物。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
八、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挖荠菜说课稿一、说教材《挖荠菜》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中的课文。
针对当代的小孩子生活优裕,有些小孩子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有些小孩子很难体会老一辈的苦难生活。
因此,本文作者张洁通过自己的童年经历,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希望能够教育孩子们不忘过去老一辈的苦难生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挖荠菜》这篇课文,让学生充分理解这篇课文,学习那个年代的艰难、困苦,培养学生将叙中有议、叙议结合和将对比的手法运用到学作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在朗读中将学生引入艰苦岁月的气氛中,运用问题探讨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当时生活的艰难,开始理解作者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默读、引导联想等方法,使学生进入文中的角色,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方法: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那个时代的生活背景,那种艰难、困难的生活,从而理解文中“我”的情感的变化,体会老一辈过去的苦难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达到代与代之间的心灵沟通。
三、说重点与难点重点:1.挖荠菜是本文的线索,作者围绕这根红线写了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哪几件事,表现出怎样的感情?(线索问题,是教会学生以后自主阅读或是自主创作的时候能够运用的一种有用的方法;而分析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2.学习文中的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和运用对比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学作方法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以后进行自主创作,这又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融入到文中“我”的角色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为当代的孩子生活在优裕的生活中,很少经历苦难,所以孩子们比较难进入文中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的字词2.学习本文叙中有议,叙议结合的写法;3.学习本文的对比烘托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道德情感价值观:理解文章主题,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九年级语文《挖荠菜》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挖荠菜》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荠菜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技巧。
1.2 教学内容课文《挖荠菜》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荠菜的特点和食用价值,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挖荠菜》,理解其主要内容。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讨论其主题和情感表达。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的阅读体验。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挖荠菜》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荠菜的图片、视频等。
阅读理解练习题。
3.2 教学材料课文《挖荠菜》文本。
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视频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阅读理解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
4.2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练习题进行批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1周:导入,阅读课文《挖荠菜》。
第2周:分析与讨论课文内容,总结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3周:进行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习效果。
5.2 时间安排每章节的讲解和讨论时间安排为2课时,共需6课时完成本教案。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活动6.1 教学拓展邀请农民或生态专家来课堂讲解荠菜的种植和食用方法。
挖荠菜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荠、莱”等10个生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够流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学会用“挖、提、看、数”等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内合作,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生词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粮食的品质,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生词认读与理解。
2. 课文的流畅朗读。
3. 学会用生词造句。
三、教学难点:1. 生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理解生词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词卡片。
3. 查阅资料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
(3)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词:(1)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词。
(2)学生组内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生词的意思。
(3)教师选取重点生词,举例讲解在句子中的运用。
4. 造句练习: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生词,进行小组内造句练习,教师给予评价。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2)以“我和荠菜”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7. 板书设计:挖荠菜荠莱数不清快乐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团队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生词掌握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3. 作文评价:对学生写的作文进行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词运用的准确性。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2. 以“我和荠菜”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挖荠菜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挖荠菜》作于1978年。
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两代人伎俩对“荠菜”的不同感情,从中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得出两代人的隔膜。
以下是整理的挖荠菜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挖荠菜》教案课前预习:朗读课文,解决阅读课文时遇到的生词组;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会,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体悟“我”对荠菜的特殊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品味重要语句,学习铺垫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评价任务:1.动情朗读,把对课文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深入体会“我”的遭遇和情感。
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我”挖荠菜时的心情。
4.通过引导和讨论,探讨文章的主旨。
5.对比阅读,加深对本课及《项链》的理解。
《挖荠菜》同步练习积累与运用1.挑选出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 )2.选词填空①A.绽 B.淀 C.锭_______开的花一袋_________粉一块金____________②A.馋 B.谗_______丫头进_________言嘴____________了北师大版《挖荠菜》阅读练习(一)大年初一没下雪去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的广场突然间静下来。
时间还早,我买了份报纸,走向车厢。
车厢里没人,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看着书,不久就开车了。
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则,牵着个小女孩,对着团体票仔细核对座号,辨认清楚了,他们才坐下。
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都行。
一看就知,他们是不常坐车的。
那个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很像个农民,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只是他的手不是又粗又大,他有一双又干又细的手。
《挖荠菜》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2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阅读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
2.2培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2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2学会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教学难点2.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2.2感受母爱,学会感恩。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荠菜的生长环境和外貌特征。
1.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它有什么特点?2.阅读课文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分析课文3.1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书写。
3.2分析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4.深入理解课文4.1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4.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母爱。
5.小组讨论5.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5.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6.2学生复述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7.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挖荠菜的作文。
7.2收集关于荠菜的资料,了解其营养价值。
四、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
3.在课后作业中,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反馈。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荠菜的生长环境和外貌特征。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它有什么特点?第二步: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挖荠菜》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荠、菜、挖、允、合、任、嫩、折、愿、俗”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过程与方法:1. 借助工具书或根据注释独立理解课文中难懂的地方。
2. 学会品词析句,能找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句子并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懂得要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找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句子并交流。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和伙伴们一起做过有趣的事情?b. 简介作者:孙犁(1913-2002),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荷花淀》《芦花荡》等。
c. 板书课题,齐读。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a. 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 交流汇报: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和伙伴们去挖荠菜的事。
c. 提问:课文中,小伙伴们为什么去挖荠菜?d. 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精讲细读,体会感情a. 品词析句:“小伙伴们可乐了,挎着小竹篮,奔向田野。
”i. 提问:为什么说小伙伴们“可乐”了?ii. 讨论交流: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伙伴们很高兴?b. 品词析句:“我们跑着,跳着,争先恐后地挖着荠菜。
”i.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ii. 讨论交流:通过读,体会小伙伴们挖荠菜时的快乐心情。
c. 品词析句:“不一会儿,每个人的篮子里都装满了嫩绿的荠菜。
”i. 提问: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ii. 讨论交流: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 感悟升华a. 提问:课文中,小伙伴们为什么愿意去挖荠菜?b. 讨论交流:通过挖荠菜这件事,你体会到了小伙伴们的什么品质?c. 总结:我们要学习小伙伴们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的品质。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挖荠菜》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小时候和伙伴们去挖荠菜的事,体会到了小伙伴们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的品质。
九年级语文《挖荠菜》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食物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父母的辛苦劳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情感变化的体会。
2. 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心得体会评估: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他们对课文情感体验的深度。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九年级语文《挖荠菜》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一些生字词,增强自己的词汇量。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珍惜自然资源。
(2)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丰富词汇量。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表达细腻的情感描写。
(2)如何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荠菜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合作交流,学会生字词。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写作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 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写作练习。
3. 思考课后问题,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荠菜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的变化。
2. 生字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写作手法。
4.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描写的理解和感受。
《挖荠菜》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荠菜的生长环境、特点和食用价值。
(2)培养学生认识荠菜,学会挖荠菜的基本技巧。
(3)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和清洗荠菜,具备简单的家务劳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荠菜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采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学会挖荠菜的基本技巧。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合作的能力,学会整理和清洗荠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勤劳、自立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荠菜的生长环境、特点和食用价值。
(2)挖荠菜的基本技巧。
(3)整理和清洗荠菜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荠菜的识别。
(2)挖荠菜的技巧。
(3)整理和清洗荠菜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荠菜图片、实物。
(2)挖荠菜的工具(小铲子、篮子等)。
(3)清洗荠菜的用具(清水、盆子等)。
2. 场地准备:户外荠菜生长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荠菜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荠菜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学生分享对荠菜的了解,引出本课主题《挖荠菜》。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荠菜的生长环境、特点和食用价值。
(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3. 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挖荠菜的基本技巧,学生跟随操作。
(2)学生分组合作,实践挖荠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挖荠菜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荠菜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整理和清洗荠菜的任务,并记录过程。
3. 家长评价学生的表现,反馈给教师。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挖荠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在挖荠菜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优点,提出改进意见。
鉴赏·评论《挖荠菜》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习课文中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主题,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难点:品味重要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思想感情。
3.划出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在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地菜”就是荠菜。
荠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他却是穷人的救命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洁的这篇《挖荠菜》。
二、作者简介: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是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三、检查预习(投影)1.给加点的字注音荠菜( jì) 蔷薇(qiáng) 掰(b āi) 琥珀(pî)薄暮(bï)羊圈(juán)苋菜(xiàn) 雪蒿(h āo )惩罚(chéng ) 和煦(xù) 广阔无垠(yín)怪癖(pǐ)2.补充注释【凶神恶煞】迷信者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毫不留情】不留一点情面。
【风和日丽】温和的风,美好的目光,指天气晴朗。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迁就】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的思想感情。
1.文章开头段只一句:“我对荠菜有一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学情预测: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第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好理解。
挖荠菜(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挖荠菜》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汪曾祺所写,通过描述作者小时候和奶奶一起挖荠菜的情景,展现了荠菜的鲜美和挖荠菜的乐趣。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荠菜的喜爱之情,通过想象和朗读,体会挖荠菜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可能对荠菜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它是一种野生蔬菜,味道鲜美。
但他们对挖荠菜的过程和荠菜的营养价值可能不太清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挖荠菜的乐趣和荠菜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荠菜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荠、菜”等10个生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的情感,了解挖荠菜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荠菜的喜爱之情,激发对荠菜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1. 正确认读生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 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课文的情感,了解挖荠菜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荠菜的喜爱之情。
2. 激发学生对荠菜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荠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菜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挖荠菜”。
2. 学习生词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圈出生词,带领学生一起认读生词,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3. 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境。
4. 讨论交流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挖荠菜?挖荠菜的过程中,作者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5.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挖过荠菜?你们觉得挖荠菜有什么乐趣?”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荠菜的特点。
2. 情境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挖荠菜的情境。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荠菜》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挖荠菜》教案教学设计1《挖荠菜》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荠菜的基本特征、生长习性及产地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2. 学会荠菜的挖掘、种植、加工及利用等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荠菜的名字、基本特征、生长环境及产地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2. 熟悉荠菜的挖掘、种植、加工及利用等基本操作技能。
3. 通过实地观察及体验,发现荠菜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及应用价值等特点。
4. 独立或合作开展荠菜加工及利用的活动。
三、教学重点:1. 荠菜的主要特征及发现。
2. 固定荠菜的生长环境。
3. 掌握荠菜的挖掘技巧及熟悉荠菜加工、利用方法。
4. 反思荠菜的生物学及用途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讨论及实地观察相结合,让学生熟悉荠菜的特征及生长环境。
2. 布置加工任务并组织学生按照步骤加工荠菜,监督并引导学生进行加工。
3. 让学生自主发现荠菜的有效成份及应用价值。
4. 完成学生的评价工作。
五、教学用具:1. 荠菜栽培的材料及器材。
2. 必要的实验仪器及设备。
3. 研究荠菜用途及价值方面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准备工作:先安排好上课时间,并准备好所需材料及器械。
2. 导入环节:让学生介绍荠菜及其应用价值。
3. 挖掘环节:组织学生去荠菜园挖荠菜,并检查荠菜的质量。
4. 分组讨论环节:把学生分组,并让他们就所学内容讨论交流。
5. 研究荠菜用途及价值环节:学生独立研究荠菜在生物治疗和食品方面的用途和价值,并进行小组讨论。
6. 总结环节:学生就这次学习中自己的收获及未来的学习计划进行总结。
七、教学评价:1. 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测评,观察荠菜挖掘及加工的实际操作情况。
2. 评价荠菜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本次荠菜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自主研究,深入了解了荠菜的生物学特征及应用价值。
通过加工任务,学生掌握了荠菜的加工方法及利用方式。
挖荠菜
1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注音释义和“荠菜”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3、学会抓关键词语、重要语句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懂得珍惜幸福。
2学情分析
本课式为情境感悟式。
以“对荠菜特殊的感情”为拎动点,以珍爱生活为制高点,以善于发现文章的阅读价值为增长点,以理解沟通为延伸点。
我认为本文的阅读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和平、自由、幸福的讴歌;②鲜明独特,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③对两代人相互沟通理解,消除代沟的呼唤;④把自己的感情、理想、信念与孩子分享,体现了母爱的天性。
对本文的新解读有:①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②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珍惜和怀念的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抓关键词语、重要语句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懂得珍惜幸福。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步骤】
自主学习】
一、导入:同学们,每个人对幸福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你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请用“幸福就是--------”说一句话。
今天我们学习《挖荠菜》,看作者怎么理解幸福的?
一、基础知识:
简述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
把你新认识的生字和积累的词语写出来。
(要求:生字能分辨字形字音字义,词语能解词造句)
二、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出
馋丫的故事内容(第段)
找出文中挖荠菜的情景的段落(第段)
画出孩子们对荠菜喜恶的词语(第段)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段只一句:“我对荠菜有一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第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好理解。
第二个问题学生恐怕一下子难以回答。
可以让学生读一读用句号结束和用逗号结束全句意味有什么不同。
)
明确:“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独立成段,在全文中起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
文章的前半部分(1—9段)着重写妈妈小时候的生活,正是为了表现“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感情”的原因。
后半部分(10—13段)着重写妈妈和孩子对待过去生活的不同感受和理解,也正是围绕对荠菜不同感受和理解展开的。
如果把这篇感情深沉的散文比作一支乐曲,那么“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则是这支乐曲的主旋律,统摄整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记叙线索。
句末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更使这句话具有了深刻的内涵,给人以无限感慨之感,引出下文对往事的述说。
2.再次阅读全文,“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这个问题学生一下难以答全。
可以让学生看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
学生可能会谈到对过去苦难生活的回忆,挖荠菜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对现在生活的珍惜等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分析。
)
3.在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中,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被财主少爷称作“馋丫头”,挖荠菜被财主家的管家追,挖荠菜。
4.在这里,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被管家追与挖荠菜这两部分印象比较深。
请学生读一读,谈谈感受)教师分析:(1)“吃那些没收进主人家仓房里的东西,我还一次也没有被人家抓到过。
”恐怕只有去财主家这一次被抓,并受到那么可怕的追赶。
(2)”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了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
品味语言,感受语言中蕴含的意味,交流探究感受。
(学情预测: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交流,从语句的品味入手,进而进入对段落的、文章的理解。
由于事先已布置成作业,可由学生组成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找的语言,体会语言的意味。
教师在分析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并联系上下语句来品味语言的含义。
)
示例:
1.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我几乎背过气去,而河水却依旧在我身边不停地流着,流着……在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的意识里,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
3.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第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这一句之所以生动而且深刻,就是因为它有特点。
特点从何而来?
在文章开头,张洁反复强调饥饿的可怕,突出表现孩子对于生理本能的缺乏控制能力。
但是到了这里,却强调还有比生理本能更为强大的东西,这就是孩子对大人的理解和爱。
这一笔正好与前面的大管家的无情形成对比。
一方面是孩子把人的感情看得比生命更为重要,一方面是大管家却把物质(无非就一个玉米棒子嘛)看得比人的生命更为重要。
更动人的是,这个孩子,却把妈妈无声的伤心,看得比自己挨打更严重。
4.文中描写作者去挖荠菜这一段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划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如:迈、奔、挥动、招呼、欢迎、不时等)
这些词语真切地表现了作者挖荠菜时的欢快心情。
在那个世道,只有挖荠菜时,“我”才能以坦然的心情享受挖荠菜时的自由和快乐,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才能感到生的欢乐和自由。
这里,对挖荠菜时坦然心情的描写与上文被财主家管家追赶,形成鲜明对比。
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你觉得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学情预测: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基本上能理解本文的主旨。
)
明确:精神上的幸福,尤其是自由、平等、关爱、人格的尊严带来的幸福看得比物质方面得到的幸福还重要,甚至重于生命。
这正是本文表达的主要的主题思想。
学生也有可能回答“要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
”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