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精品课程PPT系列014王弼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1
王弼(魏晋玄学家)王弼“贵无”,以无为本。
“无”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一.王弼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本体论。
王弼“以无为本”思想的基本意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宇宙观意义:“无”是宇宙万物赖以化生和形成的根本;二是社会政治意义:“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支配力量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功业绩皆靠“无”得以完成,一切个人皆以“无”得以安身立命。
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庄”。
王弼奉《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又综合儒道两家思想,用名辨析理的方法和许多抽象议题论辩,反复论证“无”和“有”的关系,论证自然和名教皆“以无为本”的道理,从而创建了他的玄学理论体系。
王弼以老子“有生于无”、“道”是宇宙根本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
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论语释疑·述而》邢眝疏引)但又认为,“道”是“无”的名称,还不是宇宙的本根,宇宙的本根是“无”。
认为宇宙的本根是无形的,没法定名,老子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勉强的,不准确的。
注曰:“责其字定所由,则系于‘大’。
‘大’有系则必有分,有分则失其极矣。
故曰:‘强为之名曰大’。
”就是说,“道”和“大”不是宇宙的本根,只是宇宙本根的一个特性———万物遵循的规律。
但是又说:无形的宇宙本根,虽不能为其定名,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称呼它为“道”、“玄”、“深”、“大”、“微”、“远”等。
王弼把宇宙的本根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
“无”处于王弼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玄”等则是对“无”从不同角度所取的称谓。
王弼的“无”,并不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无”,相反是本质的“全有”。
他对“无”所取的多种称谓,反映了这个“混成无形”的“无”的丰富内涵。
如“本”指事物的本质;“道”指规律,无物而不由;“玄”指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源,“求之乎无妙而不出”(《老子指略》);“一”指主要矛盾,“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周易略例》)。
附录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_《周易注》附录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_小学_儒部摘要:本文探讨王弼在注易及注老之作中所显现的方法论观点,文中指出,王弼注老发挥了对于老子哲学中的抽象思辨的认识进路,将本体论哲学问题中的本体与事务间关系的抽象特征予以推进,极有贡献于中国哲学史的义理进程,但是对于价值哲学的本体论根据的探讨,却仍不能有效地从其抽象思辨的本体论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王弼以万物宗主的概念称说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范畴,取代了道与玄等概念,又以崇本息末的观念称说老子哲学的功夫主旨,扩充了无为哲学的观念义涵,但是两者的结合有着方法论上的鸿沟,王弼并未注意,此亦为中国哲学史中被持续探究之主题,后由心性说取代。
王弼注易只为一对于周易体例的观点表述,并未有方法论上的创新,亦并未有将玄学思维背景下的价值心灵强行转嫁,只有若干思维形式特征上的借用,其以人事情境为卦爻辞之主旨,以儒门义理的价值心灵适为注解,理论上并不预设六十四卦为一宇宙论的图式,而只为人心情伪变诈的场合,是为一人性论中心的周易诠解进路,亦为一本体论哲学型态的思维进路。
总之,王弼哲学的方法论使用,得以见出魏晋时人哲学构作的方法论倾向,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即为如何将形上学与价值哲学进行义理结合,魏晋之尝试是为型态之一,王弼之作即为重要指标,足以发为深论之处多矣。
关键辞:王弼、周易、老子、方法论、本体论一、前言本文将针对王弼注<老>及注<易>之作中所显现具有哲理创造的思想部份进行方法论的探究,就王弼所阐发的哲学观点而言,主要表现在独立作品<周易略例>及<老子指略>二文中,其余<老子注>及<周易注>之作品中关于方法论思维的部份亦不超出于该二专文之上。
所谓方法论之探究即为在我们所提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1]〕的研究进路上从事分析王弼哲学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理论活动的特质,务使王弼哲学的基本性格予以显明化,王弼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多年来已为学界明确指出,亦已广泛研究,然而基于我们所提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的探索之下,我们仍有若干新的观点得以表述,是以为文,本文之写作进程,将先进行表现在王弼注<老>及注<易>中所开发出来的方法论观点之解明,然后再进行对于此些观点之方法论探究,我们企图对王弼于注<老>中所开发的“贵无论”思维的义理脉络进行疏通,指出其在方法论思维上的理论意义,进而以此为基础而探视其于注<易>之作中的方法论运用,检视其玄学思维与易学思维的两路义理活动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王弼的玄学教育思想讲课大纲一、王弼及其时代背景的简介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魏黄初七年),卒于249年(魏正始十年),死时年仅24岁(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山阳人(今河南焦作),三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正始年间,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正始玄学首先从道家发掘思想资源,援道入儒,儒道兼综,以老庄之“道”作为儒家名教体系的终极依据,以调和自然与名教之间的矛盾,挽救社会危机。
二、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教育哲学思想(一)名教与自然名教就是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以之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即是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内容表现为儒家的仁义礼教,三纲五常等一系列具体的封建道德规范和礼法制度。
王弼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无意无著”,“自然”就是一种本体的德性。
“自然”在本体意义上同“无”“道”。
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目的是为名教寻找本体上的依据,以重建新时期的“名教”价值观。
(二)“有”与“无”“以有为末,以无为本”。
“无”是宇宙产生之源,自然万物由无而来。
“有”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即是现象。
三、王弼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一)自然教育的终极目标:“达自然之性”的圣人理想人格(二)教学方法:“用夫自然”的教育方法(三)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主要内容1.教育要淡化功利性色彩,尊重人性,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2.教育要看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顺应个体的自然本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教育要善于创设适合个体发展的良好环境,不以既定的条条框框束缚个体的发展。
四、王弼的“得意忘言”的教育途径(一)“言、意、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言,即语言文字;意,即义理;象,即符号。
言是表达象的,象是表现意的,言与象就如蹄与筌一样都是“得意”工具与手段。
(二)“得意忘言”的教育思想价值1.学习者要在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本意的基础上.认真体会其言内与言外之意2.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是“本”,教学工具、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中国哲学史之《魏晋玄学》篇讲义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却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从此开始了地方势力武装割据。
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试图在汉的旗号下重新实现全国政治统一,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及人为努力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汉帝国的废墟上出现魏(公元220—265年)、蜀(公元221—264年)、吴(公元222—280年)三个鼎立对峙的政权。
公元280年,继承魏的西晋(公元265—317年)统一全国,但西晋仅稳定统治了20余年便在各种矛盾的影响下土崩瓦解。
西晋灭亡后,江南相继出现东晋(公元317—420 年)、宋(公元420—479年)、齐(公元479—502年)、梁(公元502—557年)、陈(公元557—589年)等五个前后相承的政权,北方则经历了汉族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燕、南凉、北凉、西凉、夏和北燕等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公寿04—439年)、北魏(公元386—534年)、东魏北齐(公元534—577年)及西魏北周(公元535—581年)等政权的统治。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江南的宋、齐、梁、陈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年,隋取代已统一北方的北周政权,并于公元589年灭陈,重又统一全国,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结束。
上接秦汉,下启隋唐的魏晋南北朝,是介于两个统一帝国之间的分裂动荡时期,同时也是继承秦汉的历史遗产,孕育隋唐新的统一帝国的时期。
在思想史上,两汉学术主流为经学;魏晋学术主流为“玄学”。
任何一种学问,都和他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的反映。
魏晋玄学反映出它的时代的什么问题呢?就是对传统的儒家价值的重估问题。
这个问题对于魏晋玄学家们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他们当初也是儒学中人,由于社会现实的剧烈变动,他们过去的价值观发生了动摇。
一、玄学的兴起(一)经学的衰微汉代的社会思想,主要是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接着先秦的孔孟来讲的,但是又和孔孟不同。
一. 气化即道☐气与道☐形上与形下☐生与息1. 气与道☐“道言乎化之不已也”。
(《原善》上)☐“道犹行也。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洪范五行,……行亦道之通称。
”(《孟子字义疏证》卷中)☐“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同上)2. 形上与形下☐气就是”形而上”的,不应以”形而上”为理。
他说:”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
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
……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为道而已。
”(《孟子字义疏证》卷中)☐《易传》所谓”形而上”,即指”形以前”;所谓”形而下”,即指”形以后”。
不但”阴阳之未成形质”是形而上的,就是”五行之气”,也是形而上的,那”有质可见”的五行才是形而下的。
3.生与息☐“气化之于品物,可以一言尽也,生生之谓与!”(《原善》上)☐“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同上)☐“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
”(同上)二. 血气心知☐血气心知☐理与意见☐私与蔽1. 血气心知☐“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原善》上))。
☐“盈天地之间,有声也,有色也,有臭也,有味也,举声色臭味则盈天地之间者无或遗矣。
外内相通,其开窍也,是为耳目鼻口。
”(《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心之精爽,驯而至于神明也,所以主乎耳目百体者也。
”(《原善》中)2. 理与意见☐“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孟子字义疏证》卷下)☐“心之所同然,始谓之理,谓之义。
则未至于同然,存乎其人之意见,非理也,非义也。
”(《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吾惧求理义者之以意见当之,孰知民受其祸之所终极也哉!”(同上)3. 私与蔽☐“凡出于欲,无非以生以养之事。
欲之失为私,不为蔽。
自以为得理,而所执之实谬,乃蔽而不明。
天下古今之人,其大患,私与蔽二端而已。
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
”(《孟子字义疏证》卷上)三. 理存于欲☐欲、情、知☐理存于欲☐体情遂欲1. 欲、情、知☐“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1999年第6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 o.61999第39卷 JOURNA L OF S UN Y ATSE N UNI VERSITY V ol.39 (总162期) (S OCI A L SCIE NCE E DITI ON)G eneral N o.162王弼哲学的本体论特征Ξ冯达文〔摘 要〕 从王弼重新诠释老子哲学的个案说明:在中国传统哲学形上学中,有本源论与本体论之区分。
本源论的特点,是通过揭示由终极本源到万物的生成过程,来说明万物的现存状况与变化规则。
本源与万物的关系,为实存物之间的关系,本源之化生万物,是在时间中进行的。
本体论则是追寻万物得以存在与发生作用的终极性统一依据的理论。
本体与末用的区分,是借逻辑认知得以成立的。
末用被视为可以认知的相对有限的经验世界,本体则是被逻辑置定的具有超越意义的绝对无限存在。
至于王弼哲学本体论之强调“以无为本”,则表现了他对经验世界与经验知识的独特看法,和对现存社会政治文化的批判取向。
〔关键词〕 王弼哲学 形上学 本源论 本体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论(本源论)与本体论的区分,上一辈思想家如汤用彤先生、冯友兰先生多有论释,然而后来由于用得太泛,却弄得含混不清了。
本文之意图,在于通过对王弼哲学本体论如何形成的个案考察,揭示早期中国哲学的本体论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宇宙论或本源论的基本区别。
这里所谓“早期中国哲学”,当指魏晋以前之哲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是关切“存在”问题而非“心性”问题。
所以本文涉及的形上学本体论特征,亦主要是指在“存在”问题上的本体论特征而不是在“心性”问题上的本体论特征。
“心性”本体论问题或当有另文陈述。
一之所以选取王弼哲学作个案考察,是因为王弼哲学是从老子哲学延伸出来的,老子之哲学形上学属本源论(或宇宙论),而王弼却将本源论转换为本体论。
故分析王弼如何借重新解读《老子》而成就自己的哲学,无疑更有助于弄清本源论与本体论在理论建构与哲学功能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