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植物类食物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植物内源化合物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胍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内源化合物,其特征是含有两个亚胺基团。
胍的分子结构稳定,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因此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和重视。
胍在植物生长发育、胁迫适应、抗氧化防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医药和农业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胍的定义与分类、植物中的功能以及其在医药和农业领域的应用,旨在深入了解胍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当简要描述本文的组织架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文章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将介绍胍作为一种植物内源化合物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文章结构部分将简要介绍全文的组织框架,使读者对文章整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目的部分则说明了本文撰写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将分为胍的定义与分类、胍在植物中的功能以及胍在医药和农业领域的应用三个小节。
在这三个小节中,将详细介绍胍的概念、种类及功能,以及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结论部分主要包括总结、展望和结论三个小节。
在总结部分,将对前文进行回顾和总结;展望部分将展望胍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结论部分将对全文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做一个明确的总结和结论。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全文的组织和内容安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植物内源化合物胍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植物中的功能。
同时,我们将重点介绍胍在医药和农业领域的应用,探讨其在这些领域中的潜在作用和发展前景。
通过对胍这一特殊化合物的全面描述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促进植物内源化合物的研究和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2.正文2.1 胍的定义与分类胍是一类植物内源化合物,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碱类物质。
胍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至少一个胍基(NH2)官能团。
简述豆科植物的主要特征
豆科植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通常是草本或灌木,也有少数树木。
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叶子:豆科植物的叶子通常是复叶或羽状复叶,由多个小叶组成,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以折叠起来降低水分流失。
2. 花朵:豆科植物的花朵通常是两性花,具有蝶形花冠,通常有5个花瓣,其中最上面的花瓣比其他的要大,而其他4个花瓣之间呈现出一个船形的结构。
3. 根瘤:豆科植物的根部常常形成根瘤,这是一种与根系共生的细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因此豆科植物是重要的氮素源。
4. 果实:豆科植物的果实通常是豆荚,内含有多粒种子。
豆荚通常具有两个瓣,可以自然裂开,使种子散布。
5. 经济价值:豆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包括食用、饲料、药用和工业用途等。
豆类作物如大豆、绿豆、花生等是人类的重要食物,而豆粕、豆渣等则是重要的饲料原料。
此外,豆科植物的一些成分还具有药用价值,如黄豆异黄酮、红豆花甙等。
- 1 -。
维生素d2成分维生素D2,也称为麦角固醇,是一种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
它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在麦角菌中。
维生素D2在人体内能够转化为活性形式的维生素D,从而发挥多种生理功能。
本文将介绍维生素D2的来源、生理功能以及补充方式等相关内容。
一、维生素D2的来源维生素D2主要存在于植物中,特别是在麦角菌中含量较高。
麦角菌是一种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通过经过紫外线照射的麦角菌,可以合成维生素D2。
此外,一些植物食物如蘑菇、蕨类植物等也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2。
然而,相对于维生素D3而言,维生素D2的来源相对较少。
二、维生素D2的生理功能维生素D2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活性形式的维生素D,即维生素D3。
维生素D3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促进钙的吸收:维生素D3能够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从而维持正常的钙平衡。
缺乏维生素D3会导致钙的吸收不足,进而影响骨骼的发育和维持。
2. 维持骨骼健康:维生素D3能够促进骨骼的矿化,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
此外,维生素D3还能够调节骨骼中的钙、磷等矿物质的代谢,保持骨骼的稳定。
3. 免疫调节:维生素D3参与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染和炎症的发生。
4. 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维生素D3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降低肿瘤发生的风险。
三、补充维生素D2的方式由于维生素D2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因此补充维生素D2的一种常见方式是摄入富含维生素D2的食物。
蘑菇是一种富含维生素D2的植物食物,经过曝晒后的蘑菇中维生素D2的含量会进一步增加。
此外,蕨类植物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2。
维生素D2也可以通过药物补充的方式获取。
市面上有一些维生素D2的补充剂,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进行补充。
在补充维生素D2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2与维生素D3在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
维生素D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全自动生化法等检测血清25-(OH)D浓度,可根据测定结果对人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方法选择时,应根据测定灵敏度、特异性、测定费用、测定时间及实验人员能力和实验室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为此,笔者对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维生素D;钙代谢;25.羟基维生素D;全自动生化維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其营养状况影响着人体钙和磷的正常代谢,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准确测量维生素D水平对于多种钙代谢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维生素D在血液中主要以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形式运输,是评价体内维生素D营养状况最为有效的指标。
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全自动生化法等方法均可检测血清25-(OH)D浓度,并根据测定结果对人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做出评价。
笔者就常用的血清25-(OH)D浓度的检测方法和各自特点作一综述。
1维生素D概述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在自然状态下,日光照射或植物性食物是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
维生素D是类固醇衍生物,其家族最重要的成员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
维生素D2多含于植物性食物中,它是由植物的麦角固醇经阳光照射而合成的,维生素D3可由人体皮肤和脂肪组织在7-脱氢胆固醇经过阳光照射合成,这两种形式的维生素D均无生物活性,必须在体内经过两次羟化后方能发挥生物效应。
维生素D属脂溶性维生素,来自食物中的维生素D2与脂肪一起经小肠吸收,在胆汁协助下形成乳糜微粒,由淋巴管进入血液,与阳光照射合成的维生素D,一起转运入肝脏。
维生素D在肝脏中经干细胞微粒体中的25-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25-羟基维生素D_[25-(OH)D],再经过肾脏中线粒体1α羟化酶系统的作用下转变为有生物活性的1,25-羟基维生素D[1,25-(OH)2D]。
维生素D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衍生物,具有抗佝偻病作用,故称为抗佝偻病维生素。
维生素D种类很多,其中较重要的有维生素D2(固化醇)和维生素D3(胆固化醇)。
维生素D常与维生素A共存于鱼肝油中,也存在于肝、乳汁、蛋黄中。
人体皮下组织中的7-脱氢胆固醇(维生素D3原),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可转变成维生素D3。
植物油和酵母中含有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成维生素D2。
维生素D2亦可人工合成。
维生素D2和D3的结构十分相似,二者易溶于脂肪、油和乙醚等有机溶媒,不容于水,故称为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D对空气和光敏感,特别是当加热时更易被破坏,故应保存于避光环境中。
维生素D注射和口服均易吸收,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进入肝脏转化或进入肌肉、脂肪组织中贮存。
维生素D先在肝细胞内转变成25-羟基维生素D3,这是维生素D3在血液循环中的主要形式,具有一定的抗佝偻病活性;进入血液循环的25-羟基维生素D3在肾脏进一步转变为1,25-二羟基维生素D3,这即是维生素D的激素样活性物质。
由此可以看出,肝、肾功能障碍时,将影响维生素D的羟化过程,这也是肝性、肾性佝偻病的发病原因。
维生素D一)来源与结构1、来源维生素D为脂溶性维生素,是固醇类衍生物。
维生素D都是由相应的维生素D原经紫外线照射转变而来的。
比较重要的是维生素D2和D3。
两种维生素具有同样的生理作用。
人的维生素D主要由人体自身合成和动物性食物中获得。
维生素D类主要来源于鱼肝油,并常与维生素A共存,在牛乳、奶油、蛋黄中含量也较高来源2、结构特征都是甾醇的开环衍生物,含有一个醇羟基,有旋光性,右旋体有效,均含有不饱和键。
维生素D2维生素D2的化学式为C28H44O.试计算:(1)维生素D2由三种元素组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6;(2)维生素D2中的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11:4;(3)198g维生素D2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168g维生素D2(Vitamin D2),化学名称为9、10-开环麦角甾-5、7、10(19),22-四烯-3β-醇,又名骨化醇、麦角骨化醇,都是甾醇的开环衍生物,含有一个醇羟基,有旋光性,右旋体有效,均含有不饱和键。
D2植物类食物.txt始终相信,这世间,相爱的原因有很多,但分开的理由只有一个--爱的还不够。
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情感事业和金钱。
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
植物类食物
-----------------------------------------------------------------------
文/约翰·怀斯曼译/李斌倪明
世界各地无论环境条件多么恶劣,极少有地区一点植物都没有——比如灌木、藤本、蔓生类、有花类、草本或苔藓类,总会有些什么——这些都能食用,并提供营养。
单单在欧洲就有1万多种可食性野生植物。
利用它们惟一所需的技巧是学会辨别,前提是能够找到它们。
有些食用性植物尽管无毒,却几乎没什么营养价值,你必须了解哪些植物富含哪类营养,
以便均衡饮食,尤其是那些分布范围广,四季皆可得的种类——还应知道哪些种类有毒,别去招惹它们。
植物体含有人类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有些种类也含有脂肪,所有种类都含有纤维素。
不可长期依赖某单一植物种类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
如果其他种类不合口味,可以先挑那些鲜嫩的部分,与肉类一起煨炖,逐渐会提起你的兴趣。
你要给自己的肠胃以适应新食品的机会。
不要断定某种鸟类、哺乳类或昆虫能够食用的植物就一定能被人类食用。
猴类虽然与人类亲缘关系比较近,但也不能绝对保证人类的消化功能与它们完全相同。
2、1 尝试新植物
在尝试某种具有潜在食物价值的植物时,应遵循下面介绍的程序,并且一人一次只能尝试一种。
在完成整个程序过程中,绝不要投机取巧。
如果出现疑惑,就不要试下去了。
感到不对劲时,尽快刺激喉咙把它呕吐出来。
木炭灰是可用的催吐剂。
少量炭灰吞下肚就会诱使呕吐,此外它还能吸附毒素。
将炭灰用水混匀成糊状会减轻胃部负担。
检查
先试着察看是否有毒。
如果植物叶或枝茎上附着许多蛆或其他蠕虫,当然不能要。
最好忽略那些没有营养价值的种类。
有些植物在衰老过程中会合成或者通过分解代谢产生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
嗅闻
切下植物一小部分放在鼻前闻一闻,如果有令人厌恶的苦杏仁或桃树皮气味——立即扔掉它。
刺激反应
稍稍挤榨一些汁液滴涂在体表的敏感部位如肘部与腋下之间的前上臂,如果感觉有所不
适,起疹或者肿胀——尽快扔掉它,以下程序也没必要继续进行了。
唇舔口嚼舌尝
如果皮肤感觉无任何不适,可以继续采取以下步骤,它们相互之间至少要间隔5秒钟,以便观察有无不适反应。
每种尝试只需取少量植物材料。
□触动唇部
□触动口角
□舌尖舔尝
□舌根舔尝
□咀嚼一小块植物
在各自进程中,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如喉咙痛痒,很强的灼烧感,刺激性疼痛等等,尽快扔掉它。
以下步骤也没必要继续进行。
吞咽
吞咽一小块植物,耐心等待5小时。
其间不要饮食任何其他类食物。
食用
如果没有发生诸如口部痛痒,不停打嗝、恶心、发虚、胃痛、下腹绞痛以及任何不适症状,你可以认为这种植物是安全可食的。
2、2 采集植物
随意乱取似乎容易,但是系统采集更有效率也更安全。
搜集时带上盛放物——一只空袋子,一片折成袋式的布料,一只桦树皮篮子,甚至粘在一起的大树叶。
这样可以有序排放收集物,避免挤压和混合。
被挤破弄烂的植物会很快变质,不再适于食用。
叶与茎
柔嫩的幼枝,常为淡绿色,味道会更好一些。
年老的茎叶比较粗糙,苦涩味加重。
除去茎根部的老叶。
随便乱撕的叶片很易枯萎,在下锅之前就会失去所含的养分。
球根与块茎
选择体型较大的植物。
有些可能会非常难拔。
可松动根部的土壤,以减少球根被扯断的可能,然后用棍条将它撬上来。
浆果与坚果
选择体型较大的植物。
采摘已经熟透裂开或将要裂开的浆果。
未熟的浆果呈绿色,坚硬苦涩,即使长时间沸煮也很难下咽。
许多水果,尤其是在热带地区,有着粗糙苦涩的外皮,学会剥开它们。
落在树下的坚果表明已经熟透,如果树木较小,可以用力摇晃,成熟的坚果会自动掉下来。
当然也可用长棍敲下它们。
种子和谷类
注意!有些植物种子含有致命的毒素。
尝一点可能不会毒死你,但不要轻易吞咽。
扔掉任何苦涩有异味,品尝时有火辣麻烫感的有毒种子,取食那些经过检验可以食用的种类。
某些谷类植物穗顶生着黑色的棘芒,而不是常见的正常种子。
这些种子常受麦角菌侵染,食用会发生麦角碱中毒。
真菌侵染会使谷类种子变黑发胀,产生豆瘤状结构。
它内含一种毒性非常强的毒素,有一种致幻剂就来源于它,食用过多有时会导致死亡。
这种种子整个谷穗顶部都不能食用。
蕈类
中等体积的真菌易于确认,也更少受到昆虫的侵害。
捡起整个菌株。
如果株茎留在地上,会增加以后确认所捡蕈类是否有毒的难度。
不同种蕈类放置时要很好地隔开。
这样即便不慎采集了有毒种,也不会污染其他可食种类。
2、3 需要避开的植物
警告:当心毒物!
植物体中常存在着两类毒素,但都易于检测和辨别:
□氢氰酸口尝鼻闻时都有一种苦杏仁味,最典型的此类植物是桂樱桃,叶片类似于桂树叶,含有毒素。
捣碎叶片,记牢它的气味,不要与含有此种气味的植物过不去。
□草酸某些植物体中含有草酸钠、野大黄,多存在于叶片中。
此外还有栗木。
如树汁接触皮肤或舌面时有干涩或辣烫感,其中常含有草酸盐,应该避开这些植物。
□不要采集任何带有乳白色奶状汁液的植物,除非你能确认它是无毒种(如蒲公英)。
□不要采集亮红色植物,尤其是在热带地区,肯定无毒种例外。
野大黄具红色条形斑纹
的茎是可食的,但叶片有毒。
毒芹茎上具红紫色斑点,不可食用。
□别去采集分裂成五瓣形的浆果,除非确认它是安全的。
□最好不要采集茎叶上有着微小倒钩的野草或其他植物。
用放大镜观察时你会发现它们具鱼钩状倒刺,而不像细长的毛发。
它们会刺激口部和消化道。
□不要采集衰老或已枯萎的叶片。
有些植物叶片在枯萎时会分解形成致命的氢氰酸——包括黑莓、覆盆子、樱桃、梅树和桃树等,但是它们的嫩叶、鲜果或干果都可以食用。
□不要采集成熟的羊齿类植物。
它们会破坏体内的维生素B,引起各种血液病,严重的会引起食者死亡。
只可食用紧紧卷曲的嫩头部。
北温带地区所有的250多种羊齿类植物在幼嫩期都可以食用。
不过有些种类气味不好,苦味很浓。
有些具有刺激性线毛,必须在食用前除去。
尽可能从柔嫩部分的底端折断,可以用手抹去茎叶上的绒毛。
2、4 确认植物
只有植物学家才可能确认分布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千万种植物。
这里所能图示和描述的只占总量的一小部分。
首先需要学会辨认的是那些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且四季常见的植物种。
即便是否熟悉掌握其中的一两种,当意外发生后,也会导致挨饿或者坦然生存两种不同的结果。
先学习掌握以下植物。
必须彻底熟悉它们。
温带地区:蒲公英、酸模、荨麻、车前草。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棕榈类、野生无花果、竹类。
荒漠地区:仙人掌、刺梨、猢狲面包树、阿拉伯树(但不包括南北美洲所产种)。
极地地区:云杉、柳树(北极)、地衣(南北极),以及北部地区夏季时还分布的那些相当于温带地区的植物。
海岸地区:巨藻和紫菜。
确认的对象
□位置只有在适宜环境条件下植物才能很好地生存,如果你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那么就可以减少许多不确定性。
□体形及大小该种植物是茎干粗状的大树或灌木,还是纤细短茎呢?簇生多枝还是仅有寥寥数枝呢?
□叶片大还是小?梭形、圆形还是带形?叶边有齿还是圆滑?复叶还是单叶?颜色有特点
吗?
□花开花的季节,如果有花要留意花形、花色及其大小,单生还是簇生,着生部位等。
□果实与种子是新鲜坚硬如坚果,还是细小粗糙如种子。
注意颜色、大小、形状、单生还是簇生、裸果还是外有包被。
□根部根部的形态可能有助于确认植物,但前提必须是外形或其他特征极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