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反思篇1《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科学,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已经经历了很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三上的《米饭的观察》、三下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四上的《磁铁的磁性》等等,从刚开始的老师设计逐步向学生先自己设计转变。
叶老师从薯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既是食物又是奖品。
通过学生从黑袋子中摸出生的马铃薯,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从而引出对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的比较。
叶老师让学生讲述观察的方法并且板书,又叫学生讲述观察的顺序,花了5分半的时间,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在这之前学生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对这些方法已经非常熟悉了,我觉得只要让学生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再强调一下如果使用小刀则要注意安全。
我觉得实验的记录单设计的不错,最后加了一个自己给自己小组的评价,认为自己小组可以获得几颗五角星。
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自己也参与评价,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汇报的时候比较强调注意听,因为我认为倾听同学的发言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平时自己上课的时候也比较注意这一点,但很多同学还是不会认真听,每次都需要提醒的,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处理比较好?在这次汇报的同时,叶老师还叫学生思考平时我们为什么吃熟的马铃薯?通过交流明白熟的马铃薯比生的马铃薯有营养。
我们一般要多吃熟食,因为生的食物常常带有细菌等,多吃会危害人体健康的。
通过一句“发明了什么以后我们开始有熟的食物?”过渡到了用火烤玉米的环节。
老师直接提出了烤的办法,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回答一下有几种方法可以把生的食物变成熟的食物,这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而且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就想到的。
然后可以选择烤的办法或者怎么样,教材上还提供了一种用水煮的方法,我在《科学课》的杂志上看过一篇__《玉米煮不熟怎么办》,一般这个实验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建议用鸡蛋来代替。
第三单元食物(目录)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第三单元食物1、一天的食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教师准备: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教学过程】一、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
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
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从调查“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 (板书:一天的食物)二、探究过程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
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第三单元食物1.一天的食物1、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都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根据食物的来源,我们可以把食物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3、在记录一天的食物时,要按照早餐、午餐、晚餐的顺序回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
4、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时,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
5、生活中,我们常把食物按主次分为主食和副食。
还可以按煮熟没煮熟可以分为熟食和生食来分。
也可以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类。
荤食来源于动物类食物,素食来源于植物类食物。
6、鸡蛋是来源于动物的荤食。
2 食物中的营养1、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2、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鸡、鸭、鱼、蚕豆、牛奶等。
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3、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4、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
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5、蔬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他们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6、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说哪一种食物最有营养,也找不出一种包含了全部营养的食物,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7、检测淀粉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
如果滴上碘酒,食物变成蓝色,说明该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
8、检测脂肪可以用挤压涂抹观察油渍的方法。
如果食物在白纸上涂抹,白纸变得油腻更透明,说明该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
9、检测蛋白质可以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
10、我们也可以通过看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了解它的成分。
11、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鸡蛋、瘦肉、鱼、豆、奶制品、虾;脂肪丰富的食物:油、肥肉、巧克力、油菜、芝麻;糖类(淀粉)丰富的食物:谷类、红薯、麦子、土豆、淀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水果、蔬菜;矿物质丰富的食物:调味品。
12、含有丰富的糖类或脂肪的食物能提供给我们能量。
三、连线题:3 营养要均衡1、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的均衡。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科学下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一、课题 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二、教材分析《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是一堂由静态观察转为动态观察的转折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由3个活动组成:一是区分生食和熟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明白有些食物能够生吃,有些食物必须煮熟了吃。
二是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对生食与熟食实行静态观察,让学生加深对生、熟食物表象特征的理解;三是观察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用自己的语言尽量描绘出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细节。
各活动之间有着一定的递进逻辑关系。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生熟食物已经具备很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这个知识点并不陌生,但对食物为什么要生吃和熟吃的原因并不是很理解。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对物体实行静态观察与描绘的水平,但对物体的动态观察及对细微变化的描绘水平仍需要提升。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二)过程与方法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实行描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绘生、熟食物的变化。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切开的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两小块生鸡肉(或猪肉),酒精灯、支架、石棉网、水、烧杯、镊子。
演示实物:大米、黄豆、苹果、葡萄、黄瓜、豆角、土豆、草莓、鸡肉、猪肉、鳝鱼……七、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食物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充分让学生理解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及区别食用。
吃生食好还是熟食好熟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和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
但生食主义者认为生食好处多,维生素C很容易溶于水,一些B族维生素例如叶酸、B6、B12等也溶于水,那么用水煮的话就比较容易失去。
从保留水溶性维生素的角度来说,蒸是比煮更好的方式。
熟吃食物会损失多少维生素这几种不稳定的维生素和维生素E、K在光照的条件下也会损失。
此外,它们所处的环境,比如酸碱性也会影响它们的稳定性。
而某些金属,比如铁和钴,能导致维生素E和B12失去活性。
严格说来,维生素“失去活性”也并不是“生”和“死”两种状态,而是损失了多少的问题。
加热对于不同维生素的影响不一样,各种食物“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也不一样,所以“熟吃会损失多少维生素”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库里有常见食物的各种维生素含量。
有人统计了各种食物在“生”和“熟”状态下的数据,剔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得出了各种维生素经过加热之后的损失比例。
虽然这些数字不一定非常准确,但是足够我们得到一个有意义的印象:维生素A和E受温度影响不大,做熟之后损失10%左右,维生素C损失16%的样子,而维生素B1最不稳定,损失26%,其他的维生素也基本上在这个范围之内。
总体而言,把食物做熟,维生素的损失大致在10-25%之间。
食物生食好还是熟食好但是加热对维生素也有积极意义。
有些食物中含有所谓的“反维生素物质”,它们能与维生素结合,而加热会破坏这些物质,从而增加维生素的吸收率。
b-胡萝卜素是另一个例子,它存在于多种蔬菜中,比如胡萝卜、菠菜、红薯、西兰花等等。
到了人体内它能转化成维生素A,是素食者获得这种维生素的主要途径。
但是生的蔬菜中b-胡罗卜素的吸收率很低,而加热就可以使它的吸收率大大增加。
加热损失的10-25%,不算很多,也不算少。
不过,考虑到生吃蔬菜可能带来的问题,比如致病细菌,以及一些需要加热破坏的毒素,很难简单地说蔬菜应该生吃还是熟吃。
其实对于维生素来说,与其过多地关注“损失”,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来源上。
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
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
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
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概念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2.物质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
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4.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5.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物体带上静电。
6.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
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电流就是电荷的运动。
7.电是一种常见的能量。
电在电路中流动和工作。
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
8.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9.闪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
屋顶的一根金属物起避雷作用。
10.1879年爱迪生用电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
11.静电一般不伤人。
12.在干燥二寒冷的天气里,用手触及门的把手,会有被电击的感觉。
二.简答题13.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答: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就不显示带电了。
14.物体不显示带电的原因?答:正负电荷数量相同,相互抵消,所以物体就不显示带电了15.安全用电常识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触电?答:1.不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以及电源。
2.及时更换旧电线,保护好绝缘体3.有人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救人。
4.不用家里和学校插座里的电做实验。
5.不在高压线下活动。
6.雷雨时不在树下避雨。
7.用完电器后,拔出电源插头,移动电器时切断电源16.摩擦生电的原因?答:摩擦使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点亮小灯泡一、概念1..我们生活中的使用的电都是靠电源提供的,如电池、发电机。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但生食与熟食没有明确的分类,这两种不同的食用方式是由人们的生活条件和饮食习惯等决定的;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但食物从生到熟的过程中却会失去一些营养。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的区别,并能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2.亲身经历煮食物的过程,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认真细致地进行食物生与熟的观察与比较。
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熟食物的比较。
难点:如何合理选择生食与熟食。
教学具准备:教具:写有各种食物的磁性卡片一套,相关PPT;学具:生熟马铃薯各一份,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火柴、2个镊子、2片生猪肉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不同食物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营养,为了更好地获取营养,食物的食用方法是很讲究的,大家来看这种食物我们应该怎样食用?(分别出示水果、肉类)2.介绍:可以生吃的食物叫“生的食物”----简称“生食”(板书),要烧熟了吃的食物叫“熟的食物”――简称“熟食”(板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出示并补足课题。
二、区别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1.这两种食物让我们明确了什么是生食,什么是熟食,那这些食物你会区分吗?逐一出示各种食物卡片,按学生的意见进行分类板贴。
2.有不同的分法吗?这部分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我们一般的食用方法,如有学生说出不同的食用方法,则引导:这种食物平时你是这样食用的吗?那应该是生食还是熟食?3.引导:这些食物一定要这样食用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一般能说出一些不同的食用方式,及时引导:那对他们来说,这种食物就是食了。
引导学生质疑,最终明确:看来“生食”与“熟食”没有明确的区分,我们现在的分法,是由我们的生活条件和饮食习惯等决定的。
食品生熟分开规定生食品就是指制作食品的原料,如鱼、肉、蛋、禽、菜、粮等。
熟食品就是指能直接供人食用的食品,如熟肉、火腿肠、烧鸡、素什锦(可生吃的蔬菜)、咸菜等。
生食品中常带有许多细菌、寄生虫卵。
而经过加工制作后的熟食品中基本上没有细菌与寄生虫卵了。
但就是,如果在加工、贮存过程中不注意将它们分开,比如:用切过生食品的刀切熟食品;用盛过生食品的容器未经洗净消毒盛放熟食品等,就会将生食品上的细菌、寄生虫卵再次污染到熟食品上,并且在熟食品上大量繁殖,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生熟食品要分开放置。
1、生食熟食要分开作为食物的直接接触者菜刀与砧板,在切割生食时,食物中的细菌等会残留在上面,而生菜上也有较多的细菌与寄生虫卵。
若此后又用于切割熟食,细菌则会以菜刀与砧板为媒介直接污染熟食。
即使在使用前用开水烫一下“消毒”,细菌往往也并不会被彻底消灭干净。
所以要保障食品安全,家中应备两把菜刀、两块砧板,并分开使用。
而且切熟食前,先用沸水煮一下会更保险。
2、保持菜板的清洁菜板用过后,用硬板刷与清水刷洗,将污物连同木屑一起洗掉。
如果留有鱼、肉等腥味,可用溶有食盐的洗米水或洗涤灵洗擦,然后再用温水洗净。
不要用开水烫,因为肉里的蛋白质残留在菜板上,遇热就凝固起来,不易洗净。
洗过后竖起晾干。
菜板用一段时间后,可用菜刀将菜板上的木屑刮削一下,或用木工刨子刨削,使菜板污物彻底清除,并可使菜板保持平整,便于使用。
3、生食熟食要分开的原因因牲畜禽肉、水产品直接污染熟肉、凉菜,或食品冷藏生熟不分、荤素不分,就是餐馆、集体食堂及家庭发生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
因为生食品上带有许多致病的细菌或寄生虫卵。
据资料报道,猪、牛、羊肉中,30%有致产;水果、蔬菜中,79%有大肠杆菌等肠道菌,81%有蛔虫卵。
在加工这些食物中,细菌或寄生虫卵必然要污染用具,如果再用这些用具来加工、盛放熟食品,那么,细菌与虫卵就会污染到熟食品上,人吃后就可能发生食物中毒或得寄生虫病。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师课时 1 课型新授时间
教材简
析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
标
科学概念
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过程与方法
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教学环
节简介
(引入)--(探究过程)--(小结)
教学准
备
ppt
教学流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
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该怎样合理食用呢?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探讨吧!
二、探究过程
1、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出示一些食物的实物: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2)揭示题目。
(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4)小结:有些食物经过烹饪后对我们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营养。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切开的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从生到熟,食物发生了变化。
食物烧熟了,与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A. 看看马铃薯的颜色变化
B.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C.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富有营养,但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
3、观察比较生、熟鸡(猪)肉 (1)观察生鸡(猪)肉
颜色、气味、用镊子夹住撕扯…… (2)预测:鸡(猪)肉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3)分组实验:用清水加热鸡(猪)肉 A.操作指导:
放在水中煮。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将石棉网放在支架上部—烧杯里倒入31
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网上—打开
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酒精灯灯帽—点燃酒精灯—置于支架下部—用外
焰加热—使用完毕,用灯帽灭火)
B.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
C.分组实验,教师巡回随机指导
(4)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5)讨论:烧熟的鸡肉与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鸡肉为什么不适合直接食用?
三、小结: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
比较松软,也容易被消化。
但是食物在这样的加
工过程中,营养会有一些损失。
生的食物会保留
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
所
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
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板书设
计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反
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单元)的第4课。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本课在教材中起主导地位,通过研究“吃”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每天经历的活动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
从而让学生在关注身边的科学,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经历科学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在处理本课的教材时,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观察土豆,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已有的辨别方式之上掌握新的辨别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2.通过交流汇报,使学生总结出生熟马铃薯在颜色,味道,气味等方面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二、在煮鸡肉实验这个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举例说说将鸡
肉粒变熟的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
并为其的实验做好铺设。
本环节重
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鸡肉变化过程中的状态,能对鸡肉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
行描述。
使学生认识到鸡肉由生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
本课总结部分我是借此回顾之前总结的食物在由生变熟过程中颜色,气味,味道等会发生变化。
并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变化方面——形态或样子。
提
升学生对食物由生变熟过程中几个变化方面的认识。
建议:在上完课后教师马上做适当修改,以备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