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 美学
- 格式:ppt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六章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美学复习提纲1.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艺术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答:1.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2.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3.中国美学的重建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一一社会(客体)(3)人文科学—-人(主体)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1.美学与艺术学(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2.美学与心理学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一一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
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什么是美学【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旨在探讨美的本质和特征。
其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审美感受、审美经验、审美标准等,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
美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等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在艺术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美学的重要性在于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和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发展。
未来,美学将继续深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为人类提供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意义探讨。
美学对于人类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反思人生意义,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美学,定义,起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关系,艺术,应用,影响,重要性,发展趋势,人类意义。
1. 引言1.1 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和艺术的学科,其定义涉及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美学关注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探究美的本质和规律。
在哲学领域中,美学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与伦理学、形而上学等有着明确的区别。
美学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美的概念、美的实践、美的表达和美的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追寻,以及美在个体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美学的定义通常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美学强调个体对美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客观美学则关注美的客观属性和规律,探究美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
美学的定义不断被拓展和深化,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美学的理解和认知也将不断进步和丰富。
美学的定义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其研究的目标是寻找客观真理和规律,为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1.2 美学的起源美学的起源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思考。
在他的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个概念,他将美学定义为“研究表现形式,即艺术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学是探讨艺术和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通过研究美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第一节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
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
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
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
(eg.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二、感知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视听感官。
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品,反复感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心理学上的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1、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
美学综合知识必背知识点
1. 定义美学:美学是研究艺术、审美和美的哲学学科,探讨美、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的本质及其意义。
2. 美的概念:美是指感性审美活动中对于客观事物的真实、好、美的特征或价值的感知和评价。
3. 美的要素:
- 形式美:指作品的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美感。
- 内容美: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意义等方面所呈现出
来的美感。
- 格调美:指作品所体现的独特氛围、风格和情调等方面的美感。
4. 审美心理:指人们在感受和评价美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过程,包括直接感受、审美情绪和美的价值判断等。
5. 艺术与美的关系:
- 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通过创造和表达美的方式来打动人们。
- 美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作品通过呈现美的要素来展现其
价值。
6. 文化与美的关系:
- 美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有所
差异。
- 文化对个体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7. 美感的培养:
- 通过艺术欣赏、文化教育和审美体验等方式来培养美感。
- 研究艺术理论和技巧,注重感知和品味美的细节。
8. 美学研究的意义:
- 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和美的本质。
- 促进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 提升个体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以上是美学综合知识的必背要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你更
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美学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美学是研究美、美学价值和艺术的研究学科,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认知、情感、行为和动机的科学。
这些学科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但它们都关注人类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审美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首先,美学和心理学都涉及到对美的研究和探索。
美学关注的是美的本质、价值和表现形式,而心理学则试图理解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反应美的存在。
心理学研究审美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探讨人们如何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色、建筑设计等产生情感反应和体验。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审美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其次,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美学通常采用艺术批评、审美体验、文化比较等方法来研究美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而心理学则使用实验、问卷调查、心理测量等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这些方法在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都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三,美学和心理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交叉应用。
美学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来促进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交流。
心理学则可以通过对人们审美体验的研究来指导设计、广告、营销等领域的工作,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此外,美学和心理学还可以在教育、医疗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审美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创造力,以及通过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和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美学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交叉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审美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美的本质和价值,以及审美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同时,这也将有助于促进审美教育和心理治疗的发展,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革,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例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可以为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审美体验和艺术作品。
美学审美价值与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在人类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审美价值与艺术欣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独特的视觉、听觉和感受力,我们能够欣赏到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美学愉悦感。
然而,美学审美价值与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又是如何呢?本文将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认知过程美学审美价值与艺术欣赏的认知过程主要体现在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上。
当人们面对一幅画作、一首音乐或者一部电影时,首先会通过感官对作品进行感知。
在视觉上,我们关注构图、色彩和细节,通过听觉则关注声音的音准、节奏和和谐度。
这些感知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引发艺术欣赏的动力。
接下来的理解过程是关键的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努力寻找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信息。
人们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文化背景来对作品进行解读。
例如,对于一副绘画作品,我们可以通过画面中的符号、构图和色彩运用等要素来理解画家的意图和表达。
这种理解过程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以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欣赏。
二、情感过程艺术欣赏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过程,更是涉及情感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
当我们感知并理解了一幅作品之后,我们往往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体验到美学上的愉悦感。
情感在艺术欣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观者的情感反应,无论是快乐、悲伤、愤怒还是惊奇。
这种情感的共鸣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情感过程在艺术欣赏中往往是主观而个体化的。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这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情感状态等因素。
因此,艺术欣赏的情感过程也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回应来感受艺术带来的美学愉悦。
结语美学审美价值与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通过感知、理解和感受,我们能够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美学的享受,并获得对艺术品的深层次了解。
这种心理过程既是对艺术家创作的认可,也是观众自身欢愉感受的显现。
美学心理评估
美学心理评估是指对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可以了解其对艺术和美学对象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并为个体提供相应的美学教育和艺术治疗。
美学心理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审美情感评估:评估个体的审美情感反应,包括对美的喜爱程度、美的感知能力、审美注意力和审美敏感度等。
通过观察个体对不同艺术作品的反应,可以了解其对不同美学要素的偏好和情感反应。
2. 审美能力评估:评估个体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包括对艺术作品的结构、色彩运用、形式语言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理解能力。
通过评估个体的审美能力,可以了解其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解读能力,并为其提供相应的美学教育和训练。
3. 美学创造力评估:评估个体的美学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力,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通过观察个体的创造过程和作品表现,可以了解其对美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潜力。
4. 艺术治疗评估:评估个体在艺术治疗中的反应和效果,包括对艺术材料和艺术活动的喜好程度、参与度和效果等。
通过评估个体在艺术治疗中的表现,可以了解其对艺术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艺术治疗方案。
美学心理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
评估结果可以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美学教育和艺术治疗方案,帮助其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改善心理健康。
同时,美学心理评估也可以为美学教育和艺术治疗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推动美学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应用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