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主体的深层结构 一一审美体验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7
简述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审美体验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获得的审美享受和心灵陶冶,是美感在人脑中的积淀。
美感既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形式,又是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审美体验的心理基础。
审美体验由主体、客体、对象三要素构成,这是审美体验的最一般的形态。
主体指的是审美活动中的欣赏者。
他可能是实际的欣赏者,如欣赏演唱或欣赏舞蹈、戏剧等艺术作品;也可能是一般的鉴赏者,如欣赏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
审美体验活动中的每一个具体阶段都有其独立的主体。
客体指的是欣赏者以审美的方式与审美对象发生关系时所处的相互关系,是指审美活动的主客体之间的实际状况。
审美体验的客体主要是艺术作品中的视觉形象,包括艺术语言本身。
审美体验的对象是审美活动的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物质载体,即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
审美体验的主客体和对象三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的关系。
审美体验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它的结果不仅是对艺术作品产生了感觉,而且还在主体与对象之间进行了直接的、充分的交流,从而达到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联想”。
根据以上的阐述,我们认为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审美体验是在审美活动中进行的。
审美体验虽然离不开审美活动,但是二者又不尽相同。
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审美主体参加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具有自由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特点。
审美体验则主要是审美主体借助于各种媒介和工具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实现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具有被动性、依赖性、从属性、模仿性的特点。
这是因为审美活动必须借助于审美媒介和工具才能进行,审美体验却无需任何介质,它只需要有美的感受能力的人就可以直接进行。
第二,审美体验的对象是一种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形象来源于艺术家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经过高度集中和概括、集中和升华了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是人化的自然或社会。
第三,审美体验是一种充满美感的精神活动。
1、审美体验不同于人类的感知活动,也不同于逻辑思维活动。
2、审美体验的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审美交流是一种非强制性的交流,是完全自愿的。
第10卷 第4期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v ol.10 N o.4 2000年 第4期 JOURNA L OF BINGTUAN E DUCATION INSTITUTE Dec.2000论 审 美 体 验芦国强 王爱军摘要 美的体验的作用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介入,以及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达到对美的体验。
关键词 审美体验 介入性美是客观的,它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对美的感受正是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
这种对美的感受的全部活动的综合体就是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具,而这种体验与别的一般性的体验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一、审美体验的重要意义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如果把美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看成一种可以离开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那是不正确的。
它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
如果我们对美的认识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就只能处于远距离的旁观者位置,很难把握对象的内容,只能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
毛泽东说过:“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法子解决的。
”①那么,我们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美的蕴含。
因此说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
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
拿自然界来说,在人类的蛮荒时代,它是与人们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异己的,无所谓美丑。
而只有当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然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时,人们才获得了自然的美。
而且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
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认识上,而应当经过实践,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美学原理笔记2篇美学原理笔记(一):审美的对象和主体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学科,它以审美经验、审美观念和审美理论为研究对象。
审美的对象主要包括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而审美主体指的是欣赏、评价和品味美的能力和品质。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美的本质,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首先,审美的对象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主要对象,它可以通过形象、声音、文字等形式表达出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情感。
绘画、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都是我们熟悉的审美对象。
自然景观也是美的来源之一,大自然的壮丽和细腻让我们沉醉其中。
此外,人物形象是审美的重要对象,他们可以通过外貌、特点、个性等方面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情感。
其次,审美主体是发现和欣赏美的主体。
审美主体的能力和品质直接影响着我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美的审美主体必须具备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思考来获得审美的体验。
此外,审美主体还应当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广泛的知识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
进一步地,审美的原则和标准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审美原则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遵循的一种普遍规律或要求。
例如,对称、比例、和谐是绘画和建筑艺术中常用的原则;而节奏、韵律、和声等则是音乐艺术中的审美原则。
审美标准则是用来评价和判断艺术作品优劣的准则,它涉及到作品的创造力、技巧、表现力等方面。
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这些原则和标准,提高我们对美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最后,审美的体验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美的体验是一种非常个体化和主观化的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艺术作品情感的感知和思考的深度。
人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内涵,产生共鸣并得到启发。
这种体验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愉悦。
综上所述,美学原理涉及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原则和标准以及审美体验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和理解美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的本质,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
简析对音乐审美体验的理解1 音乐审美体验中的审美对象———音乐作品1.1 音乐作品的客观性。
艺术作品一旦由艺术家创作出来,它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客体,它就是一种“物”,其自身具有一种“实在性”。
要想使音乐作品成为音乐审美对象,则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音乐作品必须充分被呈现,通过演奏化为听觉可把握的声音,也就是说音乐作品只有演奏时才是音乐作品;另一个条件则是必须有欣赏者。
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东西还不完全是审美对象……对象只有在观众的合作下才以自身的方式存在着。
1.2 音乐作品与音乐审美对象处于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中。
音乐作品和审美对象是相互参照、相互依赖才被理解的。
只有被具有艺术感知能力的欣赏者(即知觉主体)的知觉感知到时,音乐作品才成为审美对象,也就是说,音乐作品只有在欣赏者以审美的方式被感知时,它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才在其知觉中被完成。
审美对象是作为被知觉的音乐作品。
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稳定不变的音乐作品作为前提,音乐审美对象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理解;而没有一个审美知觉主体的参与,音乐作品就永远只能是音乐作品而无法超越自身,真正成为一个音乐审美对象。
这种关系同艺术的一般客体与知觉主体之间关系是不同的,一般说客体存在于主体之外,而主体也存在于客体之外。
然而,艺术作品与知觉主体之间的关系却不是这样简单。
知觉主体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地介入作品,并沉溺、自失于其中,与对象融合为一体。
艺术作品对于知觉主体具有依赖性,审美对象的完成要靠欣赏者的参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觉主体的积极参与,没有审美感知的介入,没有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审美对象就无从生成。
没有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审美对象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意义。
2 音乐审美体验中的审美主体———人音乐审美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审美感知开始进入审美体验,最后达到审美启悟。
它是欣赏者在审美感知基础上对艺术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批评和颂扬,也是音乐创作灵感的来源,它贯穿于创作、欣赏和传播全过程。
第四章审美主体第一节审美主体概说一、什么是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即处于审美活动中的人,是审美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关键。
二、审美主体的特点1、审美主体具有鲜明的感性特点。
从审美活动的对象看,它是感性与意义的统一体,它以线条、色彩、形状、音响、韵律等感性的方式存在着,同时这感性形式又蕴含着意义。
从审美活动的主体看,主体要成功地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有一种感性能力,即透过感性现象看到意义(“直击”事物自身的能力)。
2、审美主体是情感活动的主体。
审美主体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人。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情感起着决定性作用,他引导和推动这审美主体去感知、体验审美对象,从而使得审美活动顺利发生,并最终实现审美理想。
中外美学家对此多有论述——康德认为:我们判断某一事物美还是不美,并不是对某个对象做出逻辑判断,而是借助想象力做出情感上的判断,看他是否引起主题的快感或不快感。
《乐记·乐本》曰:“凡音者,生人心音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指出音乐的目的是正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
3、审美主体具有能动自由性。
审美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与认识活动和道德活动相比,由于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特征,使得审美主体具有最大程度的自由。
审美主体的自由性,不仅表现在主客体的融合,还表现在主体可以凭借审美想象力,突破时空和现实的限制,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事物和形象。
席勒: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
庄子认为人要得道,就必须忘掉自己已学到的知识和各种欲望,做到“心斋”、“坐忘”,才能达成审美的自由境界。
三、主体审美结构的层次性审美主体包含着群体的审美主体和个体的审美主体两个层面,这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
群体的审美主体为个体的审美主体提供了先天的审美可能性,我们将其称之为人类学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简称主体的审美结构,它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美学中的审美体验名词解释引言美学是探讨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它研究美的本质、艺术的形式和审美体验的过程。
在美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术语用于描述和解释审美体验。
本文将通过解释这些名词,深入探讨美学中的审美体验。
一、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敏感和感知能力。
它是指一个人能否感受到美的存在以及对美的敏感程度。
美感是与个人的感知和情感相关的,一个人的美感可能受到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的影响。
美感的培养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身临其境的体验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观察来实现。
通过培养美感,一个人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的存在。
二、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指在欣赏艺术作品或体验美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通常涉及对美的赞美、敬畏、震撼或者其他强烈的感受。
审美情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它使人能够从艺术作品中获得情感共鸣,并产生深刻的体验。
审美情感是个人和主观的,不同的人对同一艺术作品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三、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指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决断的过程。
在审美判断中,人们会对作品的美感、艺术价值和技巧等进行评估。
审美判断通常涉及个人的主观意见和价值观,因此不同的人可能会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评价。
审美判断是一种复杂的思考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作品自身的特点和背景,以及个人的经验和情感。
四、审美享受审美享受是指在欣赏艺术作品或感受美的过程中获得的愉悦和满足感。
它是人们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的一种感觉,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暂时抛开现实的烦恼,沉浸在美的世界中。
审美享受的程度取决于个人对美感的敏感度、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通过不断的欣赏和体验,一个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享受水平。
五、美的表达美的表达是指艺术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
艺术家通过绘画、音乐、文学等形式,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念转化为艺术作品。
美的表达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艺术家通过选择和组织材料、运用创新的技巧和风格,传达他们对美的独特视角和个人体验。
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家的美的表达,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美。
论述审美现象的构成要素
审美现象的构成要素包括感性认知、审美情感、审美判断和审美体验四个方面。
1. 感性认知:指的是对审美对象的感性感知和认识,即我们通过感官的接受和处理,获得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和体验。
感性认知是审美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我们感知审美对象美感的基础。
2. 审美情感:是指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个体产生的情感反应和体验。
这种情感反应是因为个体对于审美对象的个人喜好、性格、文化背景、社会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主观体验。
3. 审美判断:指的是个体对于审美对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的过程。
审美判断是个人主观意见和客观标准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形成对于美好和优越的价值评价。
4. 审美体验:是个体通过对审美对象感性认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三个过程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全面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个体和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是借助审美对象、审美情感、审美判断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展开的精神活动。
在审美现象的构成要素中,感性认知和审美情感是主观因素,而审美判断和审美体验则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的性质。
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审美现象的整
体过程。
审美主体的深层结构一一审美体验作者:福建省永安一中李艺明有这两个例子:一是汉乐府著名的《陌上桑》中有这样的记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捋胡子)髭(zī嘴上边的胡子)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巾肖头。
耕者忘其黎,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面对罗敷这样一位美貌的女子,“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这样几个审美主体都有着不同的美感体验。
“行者”停下了匆匆前进的脚步,放下担子欣赏,一边梳理着自己的胡须,一边赞叹罗敷的美貌;“少年”见到罗敷则急忙脱帽整理衣冠,以期在罗敷面前有一个好的形象;“耕者”、“锄者”也都下意识地停止了手中的劳作,以至于晚归后因为没有完成劳动任务而相互理怨。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特定的心境、身份地位对罗敷的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内心之中则体验到了“罗敷”这一审美客体所带来的美的震撼力。
可见无论对于创作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还是单纯欣赏艺术品的欣赏者来说审美体验是一种共通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精神附着在客体之中,体验“美”所带来的愉悦感。
二是黑格尔在《美学》中曾经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小男孩的这一举动也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曾出现过。
当平静的水面因石子的打击而出现一圈一圈不断向外扩散的涟漪的时候,小男孩会为自己的这一举动而陶醉。
首先是他创造了作品,其次他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体验到了美所带给他的心理上的愉悦的感受,以至于有“惊奇”的神色。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他是人的一种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的审美机能、审美心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诸因素构成的一种审美主体的深层结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概念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对美感的体验是审美主体一种自然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中的显现。
审美体验是心理处于活动状态下的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条件下,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感受与想象、理解,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美的本质的一种动态心理活动过程。
它是审美主体在整个审美过程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审美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复杂的动态的心理流程中,审美心理活动有着它发生、发展的运动轨迹,在不同的层次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审美体验的发生层次分为审美体验的准备、审美体验的实现、审美体验的效应三个层次。
美是相对人而言的。
只有人类才真正懂得审美,离开了人类的活动则无所谓美或不美。
人是自然界的高级动物,有着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对于一个值得关照、鉴赏、品味的具有美感的客体而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样也要在审美活动中经历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的转换。
审美体验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构成过程中的深层结构,它不同于主体从艺术活动中或对美的欣赏中所获得的一般审美感受,它更活跃、更剧烈、更深层。
它以感受为基础,通过感受来实现。
审美体验所感受的并不是审美客体纯粹自在的属性,而是客体所蕴含或体现的人的情感内容和人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对象化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在审美体验中的重要性想象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高级属性”。
想象在审美心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白石老人的一张纸上只画了几只游动的小虾,可我们却感到满纸溢水,似乎这几只虾真的在水中游动一样;我们也会从郑板桥的《墨竹图》中由竹子的高峻挺拔想到君子贫贱不能移其志的高洁品行;还有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赌物思人”,“爱屋及屋”等等,这些想象力的作用是想象之中的低级形式联想,比联想更高一级的是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再造性想象是人们有可能根据他人提供的形象化的描述包括以语言或其他物质手段所做的描述在自己意识中构成新的形象。
创造性想象则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是将记忆中的储存的表象改造加工、综合,独立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符合主体理想的意象的心理活动。
在审美体验中,想象占有主导地位,它使体验得以发生并完成,其中创造性想象占有更大的优势,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此时的想象是和主体的情感紧密相连的,想象所创造的意象是按主体情感的自然要求而产生的,情感是想象的根本动力。
例如在1937年4月德国法西斯出动了40多架飞机对西班牙文化名城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
为此绘画大师毕加索创作了著名的《格尔尼卡》。
当你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你会对画面上的变形的图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调动记忆力中的对于战争中人们的苦难、百姓的流离失所等表象而进行加工、综合,让自身的情感对象化的作品中,使那些倒塌的建筑、奔跑中的痛苦、无助的人群、满地的瓦砾、鲜血、死尸等景象鲜活起来,从而体会到作者愤怒的激情,完成一种审美体验。
此时的想象脱离了时空的限制,它依据主体的情感需要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陆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言,视通万里。
”(刘勰)在审美体验的这一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审美主体也就是生活在想象与情感的王国之中,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与审美愉快。
特级教师张一仪在《美就在你身边》的文章中说到:〝漫步校园,修竹摇曳,枫叶如丹,柏树伫立,樟树飘香,使人觉得赏心悦目,怡情冶性,美不胜收。
这就是美感。
所谓美感,就是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感动。
美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当我们看到这些美的林木时,就产生了美的感情体验,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多美啊!然而,这只是产生美感的第一步,接着就会由这些美的林木引起联想。
人们的境遇不同,文化教育不同,经济地位和生活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这就是产生美感的第二步——想象。
深秋时节,似乎特别容易引发人们的万端思绪。
面对红艳艳的枫叶,年轻人想到火红的青春,老年人想到晚霞般的暮年,画家想起印象派的《日出》,舞蹈家想起翻滚的长裙,革命者想起鲜血凝成的五角星,而工商业者则可能想到了企业的红红火火。
这一切联想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美。
同学们天天在美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有的人却淡然处之,没有感觉到美,当课业负担重,生活不如意,心境烦躁时,甚至觉得那树那花一点也不美。
这时,那树那花并不因为你觉得不美就变得不美了,它们依然闪耀着美丽的光辉,因为美是客观存在。
正确的态度是再到校园中去走走,以另一番心情感受美景,使烦躁消弭,让信心增强,对着大自然发出内心的呼喊:美丽的校园,感谢你陶冶我的情操,感谢你给我力量,感谢你哺育我成长!这样,以另一种心情投入学习生活,必然取得好成绩,原来美感中蕴藏着功利.〞再者如前汉乐府《陌上桑》中“行者”为何停下了匆匆前进的脚步,放下担子欣赏,一边梳理着自己的胡须,一边赞叹罗敷的美貌;“少年”却急忙脱帽整理衣冠,以期在罗敷面前有一个好的形象;“耕者”、“锄者”也都下意识地停止了手中的劳作,以至于晚归后因为没有完成劳动任务而相互理怨。
其实他们都各自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如“行者”若是成年汉子他可能在想如能娶她为妻那该多神仙啊; “少年”呢,他可能在想若能做他的姐妹该多美啊; 而“耕者”、“锄者”一定在想若能娶作各自的儿媳那有多光彩照人啊,这些都寄托了他们各自的审美理想.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为他们想象的,他们可能还有更丰富,更充分的想象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因此各人的想象(审美主体)所产生的美感都集中体现在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中.课堂练习(想一想: 在您的经历中有哪一件事能最能触动您使您有过“美”所带来的愉悦和难以忘怀的美感体验.用500—800字表达)课外练习:(先阅读以下文字)审美体验是一个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不会突然出现,也不会突然消失,从前面的论述中可知,审美体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心理状态,如何超越日常生活,实现对美的鉴赏,主要要依赖于审美态度的出现。
审美态度是审美体验在准备阶段中的重要心理活动。
英国美学家布洛认为审美态度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的态度,超越了日常生活功利、实用的目的。
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对待事物的态度,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功利、实用态度关注的是为下一步行动和行为进行准备,并考虑所需要采取哪些必要的手段,也不同于严谨的进行逻辑分析和判断的科学态度。
它是主体在进行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态度,是非功利、非实用的。
审美态度出现后,会造成日常生活经验的暂时中断,是从日常经验向审美体验的过渡环节,意味着对客体的关注、注意和与客体情感的交流。
对美的事物、自然物或艺术品的鉴赏是人的一种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审美体验的源泉和艺术创造的动力均存在于潜意识中,是人的一种本能的欲望。
这也就意味着主体的审美意向是潜在的,它会随时寻求释放的机会,因此审美态度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追求对象的态度。
审美态度都是从一定的审美注意开始的。
审美态度“是一种持续的、兴味盎然的审美注意,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凝神观照,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请思考一下:就是〝在您的经历中那一件最能触动您使您有过“美”所带来的愉悦和难以忘怀的美感体验”您当初是以怎样一种审美态度进行审美体验的.用600-1000字左右表达)本节结束语:审美体验是永恒的,这是因为在审美体验实现时主体处于一个特殊的审美的时空境界之中,处于主体所重新建构的心灵的世界之中,这是一个意义的情感的世界。
此时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
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主体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可以“拉引天地,错综古今”(司马相如),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
主体超越了日常认知时空和日常心理时空的有限,升腾到一种无限和永恒之中,从而发现生命的内在意义,获得更高、更深刻的审美愉悦。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终……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这里记录的是柳宗元在游西山欣赏自然美景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永恒的美感体验。
所以,审美体验是一种瞬间的永恒,这也是审美体验区别于其它一般审美感受的重要特点名著阅读中的审美教育(审美课题)--------------------------------------------------------------------------------作者:林虹梅文章来源:点击数:844 更新时间:2005-1-14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教育内容。
美感教育,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感知、欣赏和评判的一种心理活动。
它将使人自身的各种因素协调发展,将使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步而行。
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就是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辩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以美陶冶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