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旅游审美心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6
旅游心理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旅游心理学概述1.1 旅游心理学的定义1.2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3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4 旅游心理学的重要性第二章:旅游者的心理特征2.1 旅游者的动机2.2 旅游者的需求2.3 旅游者的个性特点2.4 旅游者的行为模式第三章:旅游活动中的心理效应3.1 期望与实际体验的差异3.2 旅游中的感知与印象3.3 旅游中的态度与行为3.4 旅游中的情感体验第四章:旅游服务心理4.1 旅游服务的重要性4.2 旅游服务中的沟通技巧4.3 旅游服务中的个性化需求4.4 旅游服务中的心理策略第五章:旅游市场营销心理5.1 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5.2 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心理策略5.3 旅游广告与宣传的心理效果5.4 旅游产品设计与推荐的心理原则第六章:旅游目的地选择心理6.1 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6.2 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6.3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心理评估6.4 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决策过程第七章:旅游产品设计与心理需求7.1 旅游产品设计的心理原则7.2 旅游产品类型与消费者心理7.3 旅游产品创新与心理满足7.4 旅游产品包装与心理效应第八章:旅游消费行为心理8.1 旅游消费决策的心理过程8.2 旅游消费动机与满足8.3 旅游消费中的风险感知8.4 旅游消费的心理策略第九章:旅游体验与满意度9.1 旅游体验的构成要素9.2 旅游满意度的影响因素9.3 提升旅游满意度的心理策略9.4 旅游投诉与心理应对第十章:旅游行业心理管理10.1 旅游行业中的心理压力10.2 旅游行业员工的心理素质10.3 旅游行业心理培训与辅导10.4 旅游行业心理健康的维护第十一章:旅游危机管理与心理干预11.1 旅游危机的类型与影响11.2 旅游危机管理的原则与策略11.3 旅游危机中的心理干预方法11.4 旅游危机后的心理恢复与重建第十二章:旅游地的心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12.1 旅游地心理规划的基本概念12.2 旅游地心理规划的步骤与方法12.3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与心理策略12.4 旅游地形象建设与心理传播第十三章: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安全管理13.1 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13.2 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3.3 旅游安全管理的心理原则13.4 旅游安全事件的心理应对第十四章:网络旅游与心理互动14.1 网络旅游的发展趋势14.2 网络旅游平台的心理互动14.3 网络旅游评价与心理影响14.4 网络旅游营销的心理策略第十五章: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15.1 旅游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15.2 旅游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创新15.3 旅游心理学应用的新领域15.4 旅游心理学研究的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旅游心理学电子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了旅游心理学的多个方面。
旅游景观与游客的审美心理美学家叶朗认为“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
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
”这里所说的旅游,应当是指旅游活动的主体部分——消遣观光型的旅游,至于差旅型和个人事务型的旅游,则应另当别论。
叶朗先生的这一论点虽然不一定绝对正确,但至少可以肯定,对消遣度假型的旅游来说,审美是其最重要的活动内容和目的之一。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旅游观光活动中的审美效果,对于提高旅游(在此、及下文所提及的旅游都是指消遣型的旅游)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柯平先生在其专著《旅游审美活动论》中认为“任何质量、能量、动量以及信息的相互转化、交流作用及释放效应等等,均是在一定的‘场’内实现的。
电磁有电磁场,引力有引力场……推而论之,审美,亦有审美场。
”然而,什么是审美场呢?该书中没有作答。
笔者认为,审美场应当是指由审美客体产生的、存在于审美客体(对象)周围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空间信息。
这就是说,审美场因审美客体的存在而存在,如果没有审美客体,也就失去了审美场。
审美场是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在空间中的具体体现和存在形式。
同时,不同的审美容体具有不同性质、不同质量、不同强度的审美场。
例如,北京颐和园中的万寿山与上海外滩边的黄浦江,两者具有的审美场不仅具有不同的性质,而且,还具有不同的质量和不同的强度。
即便是同一个审美客体,其四周的审美场值,也因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某尊雕塑这一审美客体,就空间方向而言,其正前方的审美效果最佳,即其审美场值最大;而其两侧方则次之,背后方则最小。
就空间距离而言,如果这尊雕塑的高度为h,则在距该雕塑2h-3h的区域内的审美效果最佳,也即其审美场值最大;当空间距离大于3h或小于2h时,其观赏效果渐次,即其审美场值渐小。
而从时间来说,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光照亮度和光照角度。
一般来说,当阳光从雕塑的前方以45°的高度角投射,即当太阳处于雕塑的前侧方时,其观赏效果最佳,即此时的审美场值最大;而当太阳逐渐上升为顶光、或下降或背光时,其观赏效果渐次,即其审美场值渐小;倘若处于黑夜无光照的情况,此时几乎没有任何观赏效果,也即此时的审美场值趋近于零。
旅游美学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2. 掌握旅游美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
3. 理解旅游美学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旅游美学的概念介绍旅游美学的定义,解释旅游美学是如何研究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审美活动。
2. 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详细阐述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设施及旅游服务等。
3. 旅游美学的学科特点分析旅游美学的学科特点,如跨学科性、实践性、理论性等。
4. 旅游美学的研究方法介绍旅游美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
5. 旅游美学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讨论旅游美学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如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体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旅游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旅游美学的兴趣。
2. 授课:讲解旅游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和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旅游美学的理解和观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旅游案例,分析旅游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旅游美学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旅游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和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笔记。
2. 选择一个旅游案例,分析其中旅游美学的作用,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旅游美学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2. 掌握旅游审美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 理解旅游审美活动对旅游体验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旅游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介绍旅游审美活动的特点,如体验性、差异性、动态性等,并分析其在旅游过程中的表现。
2. 旅游审美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详细阐述旅游审美心理的概念,介绍相关理论,如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等。
3. 旅游审美活动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旅游审美活动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如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增强游客满意度等。
旅游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旅游心理学知识分析旅游者行为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二、教学内容1.旅游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4.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技巧5.旅游服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6.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技巧。
2.教学难点:运用旅游心理学知识分析旅游者行为,旅游服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案例导入,引发学生对旅游心理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2.讲解旅游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
3.分析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讲解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技巧: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技巧,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5.讲解旅游服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旅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讲解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7.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讲授法:讲解旅游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技巧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服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景模拟法:模拟旅游服务场景,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旅游心理学》第一部分绪论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心理治疗中的“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上的病态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结果。
重视用“内因”,即心理因素来解释人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指“满足本能欲望的冲动”。
2、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认为人是由环境“塑造”出来的,重视用“外因”,即环境因素来解释人的所作所为。
3、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重视用“内因”,即心理因素来解释人的所作所为,所强调的主要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冲动。
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
(1)认识过程心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心理现象(1)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2)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三、旅游心理学▲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1、研究对象⑴旅游者心理⑵旅游服务心理⑶旅游管理心理2、研究现代旅游心理学的意义⑴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⑵有利于改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⑶对旅游业建设高质量的职工队伍具有指导意义⑷有利于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3、任务通过对旅游者心理的研究,可以了解激励并影响旅游者做出各种旅游决策的心理因素,从而为旅游市场的预测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心理学的科学依据,从而指导饭店服务、导游服务和交通服务等,使旅游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工作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国际旅游事业的发展。
第二部分旅游者心理第一章旅游者的知觉第一节知觉概述一、涵义1、定义:知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2、分类(1)根据所反映事物的特性①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方位、形状、大小、距离②时间知觉:反映物体的顺序和延续性③运动知觉:事物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2)按照反映活动中各器官作用的优势不同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3)社会知觉①对个人的知觉②自我知觉③人际关系知觉二、知觉特征1、选择性知觉在一定时间内,并感受所有刺激,而仅把注意力集中到少数重要刺激,排除次要刺激的干扰,从而更有效认识外界物体,适应外界环境。
教案头授课内容:游客的食宿心理教学目的:了解游客的住宿心理及饮食心理;掌握游客对旅游食宿的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教学重点:旅游食宿的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第一部分:课程回顾(10分钟)通过教师提问问题即说明旅游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学生讨论并作答,根据作答的内容,教师予以补充或纠正,使学生回忆上次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第二部分:新课讲授(70分钟)本次课所讲授内容为游客食宿心理,由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10分钟)旅游者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导游员小洪带领一个团队乘飞机来到某个海滨城市,到达后马上被接到某个餐馆用晚餐。
客人们大吃海鲜,大饱口福。
餐后客人们直接赶赴所下塌的饭店。
小洪分完房间,把分房名单拿到后,就向客人告别并进房休息了。
后半夜总台服务人员把小洪用电话叫醒,告诉他有几个旅游者突然感到腹痛,有的还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
小洪赶紧起床前去查看。
据小洪分析可能是客人当晚食用了不新鲜海鲜而导致食物中毒。
小洪马上打电话给地接社和地陪。
在地接社的安排下,客人被送往医院。
由于抢救及时,没有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不过大部分容人已元气大伤,后面的行程安排只得取消。
正确处理方法:在旅游过程申,面对客人产生食物中毒的现象,导游人员应该首先对有食物中毒症状的旅游者采取应急措施。
应设法催吐,并让食物中毒者多喝水以加快排泄,缓解毒性;其次是将患者送往就近医院抢救,并请医生开具证明;再次是立即报告旅行社,追究供餐单位的责任;最后协助旅行社帮助旅游者向有关部门索赔。
导游员还应照顾其他旅游者,关心他们的健康,安抚他们的情绪,努力设法使旅游活动继续进行下去。
如果事故比较严重,导游员还需要写出书面报告。
评析:食物中毒事故属于旅游安全事故,如果处理不当,不但给旅游者本身造成重大伤害,而且会给旅行社带来严重的经济和名誉损失。
本案例中的食物中毒事故,虽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也给旅游者带来了一定的肉体伤害和精神伤害,使旅游活动不能继续进行下去,给旅行社也带来了经济损失。
第八章旅游审美心理教学要点:旅游审美心理的种类与旅游行为。
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旅游审美心理的种类与旅游行为及旅游审美心理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参考书标本等。
组织教学: 检查出勤人数及假条(1分钟)导入新课: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有关原理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分析、了解旅游这一现象上来而产生的新兴应用学科。
(3分钟)知识、能力培养目标:旅游审美心理种类与旅游行为。
教学难点:旅游审美心理种类与旅游行为(2分钟)新课内容: (82分钟)布置作业:(2分钟)一、审美心理学回顾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
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
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二、审美心理要素1、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1)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
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
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2)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
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
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3)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
旅游心理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旅游心理学概述1.1 旅游心理学的定义解释旅游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强调旅游心理学在旅游行业中的重要性1.2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旅游心理研究1.3 旅游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回顾旅游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分析旅游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二章:旅游者的心理特征2.1 旅游者的个性特征分析旅游者的个性差异及其对旅游行为的影响探讨如何根据旅游者的个性特征设计旅游产品2.2 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探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的变化趋势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进行旅游产品创新2.3 旅游者的感知和态度分析旅游者的感知过程及其对旅游决策的影响探讨旅游者的态度形成和改变机制第三章:旅游营销心理策略3.1 旅游产品的心理定价策略介绍心理定价的概念和原理探讨如何运用心理定价策略提高旅游产品的销售额3.2 旅游广告和宣传的心理策略分析旅游广告和宣传的心理影响机制指导学生如何设计有效的旅游广告和宣传活动3.3 旅游服务的心理策略探讨优质旅游服务的心理要素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心理策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第四章:旅游体验与满意度4.1 旅游体验的构成要素分析旅游体验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对旅游满意度的影响探讨如何提升旅游体验质量4.2 旅游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讨旅游满意度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指导学生如何提高旅游满意度4.3 旅游投诉与解决策略分析旅游投诉的心理原因和处理方法探讨如何有效解决旅游投诉问题第五章: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管理5.1 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需求和压力探讨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需求和面临的压力指导学生如何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5.2 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激励机制介绍心理激励的概念和原理探讨如何运用心理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5.3 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培训和development分析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培训和发展的必要性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员工心理培训和发展计划第六章:旅游目的地心理吸引力6.1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心理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塑造积极的旅游目的地形象6.2 旅游目的地特色与差异化探讨旅游目的地特色对游客吸引力的影响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目的地特色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和市场定位6.3 旅游目的地安全感与文化适应分析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安全感和文化适应的心理需求探讨如何提升游客在目的地的生活质量和旅游体验第七章:旅游危机管理与心理应对7.1 旅游危机的类型与影响分析不同类型的旅游危机及其对旅游市场和游客心理的影响强调旅游危机管理的重要性7.2 旅游危机的心理应对策略探讨旅游危机发生时的心理干预和应对措施指导学生如何制定有效的旅游危机心理应对计划7.3 旅游危机后的心理恢复与重建分析旅游危机过后游客心理的恢复过程探讨如何帮助游客重建旅游信心和恢复旅游市场第八章:可持续旅游与心理平衡8.1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念介绍可持续旅游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强调可持续旅游对游客心理和环境的影响8.2 生态旅游与心理满足探讨生态旅游对游客心理满足和环境保护的作用指导学生如何开发和推广生态旅游产品8.3 旅游活动中的心理平衡与生态保护分析旅游活动中心理平衡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探讨如何在旅游活动中实现心理平衡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第九章:网络旅游与心理互动9.1 网络旅游的发展趋势探讨互联网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和网络旅游的发展趋势强调网络旅游对游客心理互动的新特点9.2 网络旅游平台的心理营销策略分析网络旅游平台的心理营销手段和效果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旅游平台进行心理互动和市场推广9.3 虚拟现实与旅游体验融合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和影响分析虚拟现实与旅游体验融合的心理效应和市场潜力第十章:旅游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未来展望10.1 旅游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介绍旅游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和研究方向强调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10.2 旅游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拓展探讨旅游心理学在旅游规划、管理和营销中的应用拓展强调旅游心理学在提升旅游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10.3 旅游心理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分析旅游心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加强旅游心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旅游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第八章旅游审美心理
教学要点:旅游审美心理的种类与旅游行为。
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旅游审美心理的种类与旅游行为及旅游审美心理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参考书标本等。
组织教学: 检查出勤人数及假条(1分钟)
导入新课: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有关原理及研究方法运用到分析、了解
旅游这一现象上来而产生的新兴应用学科。
(3分钟)
知识、能力培养目标:旅游审美心理种类与旅游行为。
教学难点:旅游审美心理种类与旅游行为(2分钟)
新课内容: (82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
一、审美心理学回顾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
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
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二、审美心理要素
1、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
1)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
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
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
2)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
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
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
3)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
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
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
4)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
此时,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已被取消。
这是个与“距离说”相反的过程。
前者缩短或消除了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或者拉开了非审美关系的心理距离。
移情论的倡导者是德国美学家菲舍尔和李普斯。
2、审美的生理基础和过程对于审美对象的内模仿。
例如审美者以自己的身体内肌肉的紧张收缩来模拟审美对象的动作或姿态——奔跑、飞翔或拔地而起。
模仿常常是一种比较轻微地对局部细节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种象征性的模仿。
此说的倡导者是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
弗洛伊德认为,美感产生于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艺术活动是人类性欲的升华行为。
性欲常常是被压抑在个人的无意识之中的一种本能。
由于涉及个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因而审美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美感与性欲之间的关系。
这点常常是引人注目和引起争论的一个原因;
荣格提出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美感来源于艺术幻想,幻想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些陌生的东西,它们象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的无意识的最深层。
当审美对象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社会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
布洛通过实验把人对颜色的审美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分为四类:客观类。
这一类型的人对颜色的审美态度是只进行客观的理智的分析和评论;生理类。
这一类型的人注重颜色所引起的生理感觉,如冷、暖或轻重的感觉;联想类。
这一类型的人在对颜色的审美过程中常常产生丰富的联想。
例如从蓝色联想到天空或海洋;性格类。
这一类型的人认为颜色像人一样是有性格的。
如认为红色本身具有热情的性格。
布洛认为属于性格类的人们在对颜色的审美体验中水平最高。
因为性格类的人赋予每种颜色以拟人的性格,对颜色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像客观类者只进行理智的分析;性格类者觉得颜色自身能表现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类者只觉得颜色能引起人的感觉;性格类者对颜色的审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观性,因为他们之间的具体看法常是一致的。
而联想者多凭个人的主观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一致性。
英国美学家迈尔斯与布洛一样通过实验把人类对音乐的审美体
验也分为四个类型:即主观类(注重音乐对感觉、情绪和意志的影响)、联想类(注意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客观类(专用一种客观的标准来评价音乐本身的技巧)、性格类(把音乐拟人化,乐调各有各的性格和情感)。
迈尔斯与布洛一样,认为四个类型中以性格类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水平最高。
还有人按照在对艺术的欣赏过程中,知觉侧重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成感觉型、想象型和思考型三类。
又按在欣赏时感情活动的不同,把审美心理分为陶醉型、共演型和旁观型3类。
按照对新奇感的态度分为“保守”型和“进步”型两类。
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八个类型。
他认为,审美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大多属于“内倾感觉型”或“内倾直觉型”。
并且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显示出他们所属的性格类型或显示出与其性格相反的类型。
三、旅游审美态度
心理学中对美学影响较大的学派是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信息论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审美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精神分析学派的贡献在于审美过程的动力方面。
认为审美经验的源泉存在于无意识之中,揭示出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
弗洛伊德用艺术和神话中的生动故事来说明他的心理学理论,如恋母情结。
又用这种理论去解释文学艺术中的奥秘,如莎士比亚、达·芬奇的作品和创造心理。
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论述是审美心理学中最深刻的部分。
格式塔学派的贡献在于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和“力”与“场”的概念去解释审美过程中的知觉活动,代表人物是阿恩海姆,其论述主要在视觉艺术中的审美方面。
行为注意学派对于审美经验的研究集中在观赏者对艺术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的实验,主要是观赏者对艺术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应。
艺术品的典型特征是唤起欣赏者的兴奋并出现先强后弱的变化。
这种兴奋的变化就是产生愉快、兴趣和审美经验的原因和机制。
信息论心理学通过对审美知觉的研究认为,知觉者欣赏艺术品时会唤起一种期望模式,当期望得到肯定时就会产生愉快和美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美感是一种高峰经验,是对自我的观照,自
我不停地追求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潜能,在达到了自我实现时就会出现高峰经验和美感。
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两大类,一是用主观内省的方法,去观察、体会和研究自己的审美心理体验;二是用科学的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客观地观察、分析实验的结果,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他所提倡的这种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学科——实验美学。
实验的方法在理论上的主要问题是在研究时要把审美的完整经验打破,去研究部分,这就破坏了美。
并且各部分之和并不能等于全体,因此结果不十分可靠。
另一个困难问题是,作为实验对象的一般被试,不能把美感和快感清楚地区别开来,常把二者混淆。
随着实验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和完善,上述困难问题已经得到部分解决。
当代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趋向于两类方法的结合并用。
作业:什么是旅游审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