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pci围手术期抗血小板策略项美香
- 格式:pptx
- 大小:261.54 KB
- 文档页数:12
PCI 围手术期和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可以提高PCI的安全性和疗效,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
一、围手术期用药1.抗血小板药物①阿司匹林:如无禁忌证,在PCI术前及术后均应服用阿司匹林。
术前已经接受长期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应在PCI前服用100~300 mg阿司匹林,而以往未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在PCI术前至少2 h前给予300 mg口服。
PCI术后应口服100~300 mg/d,置入金属裸支架(BMS)者至少服用1个月,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者服用3~6个月,之后改为100 mg/d长期服用。
②氯吡格雷: PCI术前应当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通常给予300 ~600mg负荷剂量,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的负荷量应为300mg。
置入DES的患者,如无高出血风险,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2个月,对于血栓高危患者及病变,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近期心肌梗死(MI)、桥血管狭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及造影可见的血栓病变,尤其是左主干病变和单支开放冠状动脉病变等,可考虑将氯吡格雷服用时间延至1年以上。
接受BMS的患者,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个月,最好12个月(如患者出血风险增高,最少应用2周)。
③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UA/NSTEMI)行PCI的患者,无论是否服用氯吡格雷,均可同时给予一种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STEMI行PCI的患者,可尽早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接受择期PCI并置入支架的高危患者或高危病变,应充分权衡出血与获益风险后决定是否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2.抗凝药物①普通肝素:UA/NSTEMI拟行早期侵入检查或治疗的患者或STEMI行直接PCI 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
对于PCI术前用过普通肝素的患者,PCI术中必要时追加普通肝素。
PCI术后接受外科治疗患者的抗栓治疗指南PCI术后需要非心脏外科手术者临床上并非少见。
对于这部分患者,如何平衡围术期血栓与出血风险,安全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已成为备受各相关科室关注的临床问题。
本文将对抗血小板药物对PCI术后非心脏外科手术影响、围术期血栓与出血风险评估、如何安全调整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问题进行阐述。
一、抗血小板药物对非心脏外科手术的影响对于PCI术后面临外科手术的患者,尤其是需要尽快手术的患者,围术期如何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临床实践中的常见难题。
过早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缺血风险,而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又会增加围术期出血风险。
缺血与出血均可致死亡率增加,若两者并存危害更大。
外科手术或操作是PCI术后患者过早停用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30%~40%。
PCI术后早期(BMS后1个月内,SES后3个月内,PES后6个月内)行非心脏手术,MACE风险显著增加;而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与MACE发生率增高显著相关。
避免出血风险是围术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原因。
出血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有关:小型外科干预(如口腔外科、皮肤科、眼科手术、血管造影及内镜活检等诊断性操作)如果无额外出血风险,均可以在充分抗血小板药物下进行;而血管外科、内脏、骨科手术中,DAPT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二、 PCI术后非心脏手术血栓与出血风险评估1. 血栓形成风险血栓高危因素:(1)围术期因素:内皮化受损或不完全,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手术应激致高凝状态;(2)患者因素:高龄、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肥胖、左心功能不全、多支冠脉病变、抗血小板药物抵抗;(3)PCI相关因素:支架长度、分叉支架、支架内再狭窄、多支架置入、支架移位、重叠支架、支架直径小、左主干支架置入、因ACS支架置入、即刻效果不佳、持续冠脉慢血流、冠脉内放疗史,等。
血栓形成风险评估:(1)高危:DES置入后<6个月,BMS置入后<4周,合并高危因素;(2)中危:DES置入后>6个月,BMS置入后>4周,合并高危因素;(3)低危:无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