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正向与反向_谭恩美长篇小说伦理思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0.83 KB
- 文档页数:2
作为美国文学研究新方向的石油小说
陈文佳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论文旨在梳理新兴于欧美能源人文研究中的美国“石油小说”这一文体概念,并将其引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
美国石油小说最初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中的缺席和不在场,直到近十年学界才开始审视隐藏于文本的石油逻辑,通过文本症候追溯石油的无意识书写。
美国石油小说是考察美国国家想象的理想场域,它不仅揭示了现代美国崛起的能源基础,还通过国家身份、公路文化、消费主义、生态限度等维度,勾勒出对美国性的独特想象。
研究石油小说,有助于揭示以美国霸权为基底的全球体系,追溯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意识形态轨迹,展现美国的社会结构矛盾和文化地理变迁,并探索可持续的“人类世”生态想象。
【总页数】7页(P193-199)
【作者】陈文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炼油,石化技术发展的新方向(1):1993年美国石油炼制协会(NPRA)年会论文…
2.炼油,石化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2:1993年美国石油炼制协会年会论文综述
3.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评《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
4.美
国拉美裔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评《当代美国拉美裔文学研究》5.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评《“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的伦理思想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邹建军上次更新:2009-11-26 15:40:45一、个人简历邹建军, 1963年7月11日出生于四川省威远县越溪镇。
1984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到中南民族大学(原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任教。
1993年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班毕业。
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任中南民族大学外国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国女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任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
2008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指导组组长、湖北省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比较文学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比较文学》(2007)、《外国文学史》(2009)主讲教师。
学术职务有:《外国文学研究》(双月刊,AHCI期刊)副主编、《世界文学评论》(丛刊)执行主编、《诗歌月刊》(下半月刊)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外文学讲坛”指导教师。
社会兼职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华裔小说、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文学地理学。
二、承担的主要课程1、本科生课程《比较文学》;2、研究生A类课程《文学史前沿问题研究》;3、研究生B 类课程《诗歌与戏剧研究导论》、《外国文学专题》;4、研究生C类课程《中英文学关系研究》、《中西文学思潮》、《易卜生文学创作研究》。
三、学术论文1、《超越与亏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移民文学的创作新倾向》(与罗义华合撰),《华文文学》2009年第2期。
2、《论新移民小说中的文化记忆》(与陈富瑞合撰),《华文文学》2009年第3期。
3、《新移民小说中的三种自然意象》(与杜雪琴合撰),《华文文学》2009第5期。
谭恩美小说中的生存伦理研究
陈红霞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4(000)035
【摘要】生存伦理是以人的生存为核心的各种伦理关系,它具体关注和反映的是生存与主体生命的尊严、生存与主体的独立与自由、生存与求生方式以及生存需要控制下的主体之间等各方面的关系。
谭恩美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存伦理观,尤其是女性的生存伦理观:为了生存,她们可以合作、隐忍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独特的女性生存伦理观呈现出“爱重于理”的特点。
【总页数】2页(P144-145)
【作者】陈红霞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4
【相关文献】
1.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式英语及其中国文化
2.伦理视域下的谭恩美小说新论——评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3.谭恩美小说中的东方生态伦理思想阐释——以《喜福会》《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为例
4."低分辨率"的中国历史——谭恩美小说中的叙事时间建构研究
5.谭恩美小说中的东方生态伦理思想阐释——以《喜福会》《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亲恋”情结与“乱伦”禁忌──论谭谈小说伦理描写的文
化意蕴
佘向军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血亲恋」情结与「乱伦」禁忌论谭谈小说伦理描写的文化意蕴佘向军八十年代中期,曾有论者指出,谭谈的作品“着重从人们的家庭生活、伦理关系中去刻划人物的灵魂”,使“每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伦理关系之中”①。
此话一语中的,很准确概括了谭谈前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
...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佘向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再论"恋母情结"--兼乱伦禁忌寻根 [J], 李海彬
2.乱伦禁忌与家族情结 [J], 徐汉明;刘安求
3.伦理视域下的谭恩美小说新论——评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J], 江帆
4.血亲恋情结与乡村爱情小说——中国当代乡村小说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之一下篇:
非性的审美 [J], 徐剑艺
5.血亲恋情结与乡村爱情小说——中国当代乡村小说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之一上篇:亲与爱 [J], 徐剑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研究述评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研究述评摘要:谭恩美是著名的华裔作家。
在谭恩美的五部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习俗与中国文化的意象,如风水、五行、汉字和鬼魂等,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与强烈关注。
很多国内学者对其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进行了研究。
基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的大量学术论文与数据,本文从两个方面,即谭恩美小说中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分析和总结了近25年来国内学者对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研究状况,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谭恩美中国文化意象《喜福会》文化态度《喜福会》是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1989年在美国发表。
在出版当年,该书连续九个月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循环奖及1991年最佳小说奖。
随后,《灶神之妻》(1991)、《灵感女孩》(1995)、《接骨师之女》(20XX)及《拯救溺水鱼》(20XX)相繼问世,均广获好评。
在中国,1992年浙江文艺出版集团出版了由程乃珊与严映薇翻译的《喜福会》。
而《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及《接骨师之女》也先后被翻译成不同译本,《拯救溺水鱼》则于20XX年由青年作家蔡骏改写成《沉没之鱼》。
1993年华裔导演王颖把《喜福会》改编成电影,创造了非凡成绩。
由此可见,谭恩美作为一位华裔作家,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研究她的作品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研究概况国内对谭恩美的专门研究一般认为以1993年冯亦民发表在《读书》上的一篇介绍《喜福会》的文章为源头,1992年在少数论者文中出现过“谭恩美”字样。
国内对谭恩美的研究大致从1993年肇始,这大约与彼时改编电影获得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相关联,也应该与译介出版时间上的稍微滞后有关。
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1993年至20XX年期间对谭恩美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而20XX年呈现势如破竹的态势。
与此同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首次出版了萨义德的《东方学》,20XX年又出版了萨义德的其他图书。
寻找生命的平衡——谭恩美作品解读作者:张军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第11期关键词:谭恩美作品《我的缪斯》《喜福会》《沉没之鱼》《接骨师之女》摘要: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其鲜活的人物及曲折感人的故事构成了曲调悠扬动听的中西混响的交响乐,她的笔下蕴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坚韧的生命力量,在谭恩美的五部长篇小说中,作品糅合了大量的记忆、想象和现实材料。
在想象和现实的叙述中,她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创作了“中国故事美国书”,向主流文化中心挺进。
小说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人性,真诚而深厚的情感,一次次震撼着中外读者,让我们在命运沉浮中,去思索和挖掘生活的深度以及生命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女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为代表的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发展、繁荣,进而步入美国主流文坛,为世人瞩目,并在全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谭恩美以其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享誉美国文坛,显示出了她超凡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再加上血脉中浓厚的东方传统文化与神秘色彩,使其作品深受美国读者喜爱。
在当今美国社会倡导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她的地位早已渐渐超越了一位少数民族或者流行小说家的身份,而成为整个美国乃至西方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
尽管她的作品的历史背景与中国有关,但小说一直关注的是当代美国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母女关系、姐妹关系、夫妻关系、情人关系、朋友关系等。
她将当代美国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心纠葛一览无余地展现给读者,显现了各种人生的选择。
谭恩美的几部作品都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移民美国、传统保守的中国母亲和完全“美国化”的女儿从误解对立,又经由岁月磨砺,逐渐和解融合的故事。
这一寻求和解的过程,贯穿着谭恩美对“生命平衡”和自我身份认证的觅求。
1989年出版的《喜福会》讲述了旅美的四对华裔母亲们的辛酸屈辱的遭遇,以及女儿们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的烦恼。
小说中浓浓的母女情深,割断不了的亲情,催人泪下的曲折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美国读者。
从边缘到杂糅:对谭恩美与任碧莲作品的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及意义:谭恩美和任碧莲是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亚裔女性艺术家,在艺术界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是当代艺术中备受关注的对象。
谭恩美和任碧莲在艺术创作中,均对亚裔女性身份、移民文化、文化身份认同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通过其独有的艺术表达方式为亚裔女性争取权利和地位,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研究旨在从边缘到杂糅的角度,深入研究谭恩美和任碧莲的作品,探讨其艺术风格、主题内容以及对亚裔女性身份问题的思考,对于进一步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促进性别平等、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谭恩美和任碧莲的生平经历、艺术作品的发展演变以及其作品中所涉及的主题内容和社会意义,进而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其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其次,通过实地采访、调查等方式,收集亚裔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谭恩美和任碧莲的作品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 谭恩美和任碧莲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发展演变;2. 谭恩美和任碧莲对亚裔女性身份问题的思考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3. 谭恩美和任碧莲的作品风格和社会意义研究。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直观完整的谭恩美和任碧莲作品的发展演变史及其在亚裔女性身份问题上所做出的贡献;2. 对谭恩美和任碧莲的艺术风格和思想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3. 提供对亚裔女性在艺术创作、社会地位和文化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以期为亚裔女性的权益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
152 世界文学评论 第4辑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研讨会专辑叶雨其谢克强(著名诗人,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中国诗歌》执行主编)邹建军(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教授,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赵国泰(著名评论家,武汉中图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雷雪峰(著名出版家,武汉中图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琰(著名山水画家与书法家)黎山峣(著名学者,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江长源(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诗人)刘蔚(《中国诗歌》编辑部主任,卓尔集团文化总监)剑男(著名诗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陶秉礼(著名诗人,驻马店诗歌协会名誉会长)陈有才(著名诗人,河南省诗歌学会名誉会长)江少川(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涂光雍(著名书法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饶彬(著名诗人,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谢克强:今天,《中国诗歌》编辑部主办一个关于十四行抒情诗的小型研讨会,研讨的主要对象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建军教授(邹惟山先生)的汉语十四行诗。
至今为止,他已经著有八部诗集,前四部已经正式出版,后四部大家也已经见到了,这就是刚刚印出的《汉语十四行实验诗集》《汉语十四行探索诗集》《秋风中的贤者》和《对话塔里木》。
我曾经评价邹惟山先生的十四行诗是“行走的美学”,因为他每走到一个地方就会作一首诗。
我读他的诗的时候,就会想起我之前说过的,诗歌就是新鲜的感觉,邹惟山每到一地,都获得了新鲜的感觉,然后把这种感觉用十四行诗这样一种形式,表达出来。
其十四行诗组诗,整齐划一、非常漂亮。
我只是在抛砖引玉,主要是看看大家对其诗歌的感受。
江少川教授关于邹惟山十四行诗的长文,我已经看过了,写得非常具体深入,探讨了很多重要的问题。
其他人的相关文章,我还没来得及看,有时间我再细读。
在此,我对出席今天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深切的感谢!下面,请各位就邹惟山先生的十四行诗,以及汉语十四行诗歌创作的问题,发表自己的高见。
会议之后,我们《中国诗歌》会发表一个研讨会的综述,向学界与创作界推广大家的思想与见解。
492世界文学评论“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伦理思想研究本文以当代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五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伦理的角度对其小说中的母女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和”正是谭恩美长篇小说创作所探讨的伦理思想的核心;不过,她小说中所呈现的不仅有“和”的正向,同时也有“和”的反向;正是正向与反向的共存,让其小说产生了一种引人关注的情感与思想张力。
这种重要的伦理思想,主要是通过母女关系的展示而得到表达与揭示的。
作者认为母女关系是其所有长篇小说中的基本框架与重要主题,母女的冲突与和解不仅有具有本位的意义,并且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其相互联系与交往的过程往往也是一种冲突、痛苦与和解的过程。
谭恩美小说中总是存在的从冲突到和解的母女关系,正体现了作家的独立的审美理想与伦理指向:母女之间的和解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共鸣,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也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和解与和平的实现。
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和”的伦理思想是谭恩美长篇小说的思想核心,也是其创作的总体目标。
论文不仅描述了母亲过去在中国大陆所经历的痛苦的两性关系、残酷的战争事件与神秘的东方文化,以及在种种阴暗记忆存在的伦理关系,并且将两性、战争与文化三种要素作为母女冲突的重要原因进行探讨,将深厚的母爱与作为根源性的东方伦理传统作为母女和解的重要原因进行讨论,进而使论文提出的问题“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及其解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论文由六个部分构成:引论、正文四章、结语。
在“引论”部分,作者根据相关资料,对国内谭恩美小说研究进行了回顾,从“母女冲突”、“身份认同”、“文化碰撞”、“东方主义”、“叙事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作者对国外的谭恩美小说研究进行了回顾,从“女性主义视角”、“意识形态”、“身份与家族历史”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以母女关系作为突破口对其长篇小说的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是一个关系重大的题目,不仅关系到如何理解谭恩美的小说,也关系到如何理解她对自己的家族历史、东西方两大文化的冲突与理解、作家对当今世界许多问题的探讨即人类的和平的问题。
作者在此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精读”、“审美观照”、“精神分析”、“伦理批评”、“地理空间”等;最后,对本文中出现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界定:“伦理纠葛”、“心理图式”、“记忆之链”、“情感回旋”、“多元混生”、“阴阳凝视”、“叙事定位”、“伦理指向”、“时空体小说”。
第一章“烦恼与忧伤: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冲突”,分作五节讨论了谭恩美长篇小说中存在的母女冲突及其根源。
首先,作者认为其小说中存在“母女的分离与寻找”、“母女的依恋与关爱”、“母女的困感与冲突”、“母女的了解与和解”等四种母女关系类型,母女的对立与冲突是《喜福会》伦理关系中的核心关系;母与女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主要体现在“强调自我的独立性与对个人自由的干涉”、“在恋爱与婚姻的自主性与选取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是用汉语还是用英语的选取”、“在中国伦理传统与西方伦理传统的差异”等四个方面;母女的对立与冲突主要有“激烈的争执”、“与朋友的讲述”、“长期冷战”、“忧伤的自白”等四种运行模式。
其次,作者认为《接骨师之女》是母女冲突的集中与深化,主要体现在“母女关系扩展为三代女性之间的关系”、“三代母女之间的关系被写得更加惊心动魄”、“母女关系在下一代即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身上”等三个方面,并深入地分析了露丝与刘茹灵之间的情感纠葛、刘茹灵和宝姨之间的情感纠葛、六次“自杀”事件等所体现的母女纠葛的极端化形态。
再次,作者认为《通灵女孩》是母女冲突的“异态化”,表面上的姐妹关系在本质上却是一种母女关系,从“姐妹交替讲述自己的故事”、“奥利维亚对李邝姐姐的伤害”、“李邝姐姐的无怨无悔”、“无边的爱来自前世的姻缘”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最后,作者认为母女之间之所以发生伦理冲突,主要是由“母与女之间生活环境的差异”、“母与女之间人生理想的差异”、“母与女之间行为准则的差异”、“家族传统与个体传统的差异”、“母与女之间择偶标准的差异”等五个方面的原因构成的。
第二章“记忆与共鸣: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和解”,分作四节讨论了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和解、和解的方式及其根源问题。
首先,作者认为母女之间的和解是在三代母女的记忆链接中实现的;《喜福会》中以母女冲突为核心,但也存在着母女和解的走向;“三代女性的历史连环”正是《喜福会》中存在的真实的母女关系图式。
其次,作者通过对《接骨师之女》的分析,认为母女之间的和解是在寻找记忆中达成的情感共鸣,因为正是在这里可以看见三代母女的情感合唱;通过对小说中的三代母女形象的解剖,认为露丝是“困惑与忧虑的混合体”、刘茹灵是“恐惧与悔恨的混合体”、宝姨是“具有刚烈品质与反抗精神的理想光焰”,因此此部小说实现了在家族记忆中三重写作的重合,是对三代母女关系图式的集中与深化。
再次,作者认为缺失与变异的“母爱”是影响母女关系的一种重要因素,分析了《喜福会》中存在的由母爱的缺失到母爱的变异、《灶神之妻》中存在的由母爱的寻找到母爱的痛苦、《接骨师之女》中存在的由母爱的未知到母爱的痴迷等方面情况,并探讨了母爱是如何地影响了小说中的母女关系。
最后,作者认为超越个体与种族的姐妹亲情也是影响母女关系的一种重要因素,通过对小说中具体情节的分析,提出“喜福会”象征着中国女性对生的快乐与幸福的追求、“育婴堂”象征传播爱与美的福音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胡兰与杜姨婆”是正义与勇毅的中国女性的象征等论点。
第三章“痛苦的记忆:母女关系中的性爱纠结”,分三节讨论了两性关系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它对母女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作者认为《灶神之妻》中存在着残酷而无情的性虐待,体现了两性关系中的独到伦理关系;江雯丽与文福的性关系是小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作家艺术构思的起点与中心;文福是那个特定时代自我中心主义的典型,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对男权中心主义的批判;文福对江雯丽触目惊心的性虐待,体现了作家深厚的同情心与强烈的女权主义情感。
其次,作者认为作家在《灶神之妻》与《接骨师之女》中,对中国社会的旧时代里存在的性乱及其恶果作了深刻的揭露,并对《灶神之妻》中的性乱描写、《接骨师之女》中的性乱后果、《灶神之妻》中的性知识缺失等现象进行了讨论。
再次,作者讨论了性的寻求与性的和谐的问题,认为《喜福会》是性和谐的反向标本,《接骨师之女》中存在的性的欢愉、《接骨师之女》中对三对老人性寻求的肯定,体现了作家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在《接骨师之女》、《拯救溺水鱼》中,作家对当代美国人的性寻求也作了如实描写,体现了对一种新的伦理理想的认可与肯定。
第四章“恐惧的记忆:母女关系中的战争事件”,分三节讨论了谭恩美长篇小说中对发生在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事件中的伦理及其对母女关系发生的影响。
首先,作者认为《喜福会》最为核心的主题是母女关系,但也探讨了战争条件下发生的人生悲剧及其原因,人生的悲剧主要体现在“吴素云的桂林逃难事件”、“世界史上少有的逃难奇观”、“鱼的象征”、“失去双胞胎的悔恨”等事件中;战争阴影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对立与冲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作者认为在《灶神之妻》中存在着两性对立与战争对决的双重结构:江雯丽与文福的两性关系体现了美与丑的对立,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决,体现了善与恶之间的不平等较量;并对中国抗日战争中发生的五大事件进行了解读,认为日本人制造的“南京大轰炸”、“南京大屠杀”、“昆明大轰炸”是一种毫无理性的大犯罪;两性对立与战争对决的双重结构,正体现了作家独立的伦理思考。
再次,作者认为《灶神之妻,正是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心理与时代命运;对小说中出现的“跳上跳下的小孩”、“文福杀猪”、“雾中红裙子”、“了望星空”、“寻找剪刀”等意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这些意象本身往往体现出一种深厚的象征意义。
最后,作者讨论了《接骨师之女》中“育婴堂”与日军的对抗、女性眼中的“七七事变”、“八路军的抗日斗争”、“日本兵打掉美国国旗”、“潘开京烈士被杀”、“北京人头骨失踪”等事件,认为在中国北方发生的中日之间的对抗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在“结语”部分,作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深入地探讨了与谭恩美小说“和”的伦理思想相关的几个问题,揭示了这种“和”的伦理思想正是谭恩美长篇小说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与征服批评家的利器。
谭恩美作为一个有道德感的美国当代作家,总是站在美国作家立场上进行写作,能够在自己一系列的小说中提出并不断地探讨“和”的伦理思想,是相当了不起的一种选择。
她以自己的小说及其小说中大量的伦理景观作为中西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世界的共存与共生、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至为重要。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指导教师:聂珍钊教授)(责任编辑:西 川)和谐与秩序的诗化阐释:蒲柏诗歌研究蒲柏的诗歌创作代表了18世纪英国“理性”时代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原则。
他在创作中遵循新古典主义的思想原则,这与当时提倡理性的社会审美趣味是一致的。
蒲柏注重文学的道德功能与教诲作用,强调诗歌的趣味性与道德教诲相结合。
在这一点上,他与罗马诗人贺拉斯提倡的“寓教于乐”的思想是一致的。
他的诗歌倾向于以理性来维护现存的社会伦理与政治秩序,主张在理性指导下调和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并极力将两者统一起来,使它们和谐一致。
尽管蒲柏常常利用诗歌对腐朽的朝政和堕落的文坛进行讽刺和鞭挞,但他对于现存的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却持保守态度。
因此,蒲柏在创作中继承了古希腊伦理思想传统,主张遵循“中道”的伦理思想,以实现其理想中道德调和的目的。
本论文结合时代转型期所具有的特征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挖掘蒲柏诗歌中的“和谐”思想所蕴涵的多层意义,讨论诗歌中出现的各种概念,如自然、理性、得体、适度、中道、秩序等,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交织或互补的关系,从整体上阐释他在诗歌创作中所坚持的“和谐与秩序”的伦理思想。
本论文立足于具体文本,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并结合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和新批评等方法,对蒲柏早期的三部主要作品《论批评》、《夺发记》和《温沙森林》,晚期的两部伦理诗歌《人论》和《道德论》,自传诗歌《致阿巴思诺特医生书》以及大型仿英雄史诗《郡愚史记》进行文本细读,以分析其表现的道德特征和蕴含的伦理思想,并探讨其渊源和发展轨迹。
本论文由八个部分组成。
导论:介绍蒲柏生活的历史时代,即18世纪初期英国资产阶级启蒙主义运动的时代背景,592博士论文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