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情真意切释猜嫌 中国小说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30
教材研讨2018/9 W何必真情释精嫌----析《情真意切释猜嫌》◎天津/徐若珊摘要:《情真意切释猜嫌》这一教材选文中,明写黛玉与宝钗二人尽释前嫌,但是其隐义颇丰。
剖析其对白,分析其回目,将其置于《红楼梦》这一巨著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关系并非如文题所言一 样简单,情真者唯有黛玉,而宝仅和黛玉终难成为知己。
关键词:《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对话;回目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 赏》第三单元有“情真意切释猜嫌”一文,其节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编者在正文前写 下了这样一段话:“在人们的印象中,林黛玉 和薛宝钗好像一对情敌,互相敌视。
其实并 非如此,在坦诚的对话中,两人最终情深如姐 妹……”真是如此吗?我们将《情真意切释猜 嫌》一文置于《红楼梦》这一著作中,细细品读 会发现表面上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矛盾虽 已化解,但其实二人在精神层面仍存在难以逾 越的鸿沟。
一、对话前后一似以真情释猜嫌宝钗探黛玉,看似情真,实则情真者唯有黛 玉,且看其高度个性化的对白语言。
在《情真意 切释猜嫌》中,林黛玉感于宝钗的劝慰,诚心道 歉,且说了不少掏心掏肺的话,宝钗更是许诺, 愿为黛玉排忧解难。
这确是一副情真意切之 景,就连脂砚斋也赞:“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 儿女小窗中喁喁也。
”但是,宝钗的关心与安慰 在其言语之间总透出一种距离感。
她劝黛玉看 病,端的是一副家长面孔,“每年间闹一春一夏, 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黛玉倾 诉心中的寄人篱下之感,她四两拨千斤地轻巧 回答——“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 今也愁不到这里”。
黛玉之病,大半为心病,宝 钗却避重就轻,对贾府的人际关系绝口不提,若 说她由此就开解了黛玉的心结,实是太过武断。
黛玉谢她费心周折,她却说:“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
”“应候”一词使得宝钗原形毕 露,对林黛玉的关心,她只当作应酬;“人人跟 前”,更是表明林黛玉并非是她特别对待的那 一个。
第6课《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
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原名《石头记》《风月宝鉴》等。
《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人们称《红楼梦》内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后半部分,宝钗因见黛玉旧疾复发,比往常又重,终日不出门,心情烦闷,就来探望黛玉,于是有了节选部分的精彩片段。
宝钗走后,黛玉喝了两口稀粥,看着外面的雨,更添愁情。
在这一回中,我们看到林黛玉并不孤独寂寞,并不缺乏友谊,甚至爱情。
宝钗走后,宝玉又来了,对她嘘寒问暖,宝钗打发送燕窝的人也到了。
可在这样的人脉关系中,黛玉感到的却是孤寒,小说写出了林黛玉这种复杂的性格。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苛.责(k ē) 2.嫌.弃(xi án) 3.咒.骂(zh òu) 4.宝钗.(ch āi) 5.黛.玉(d ài) 6.姊.妹(z ǐ) (二)多音字1.强⎩⎪⎨⎪⎧ 强.嘴ji àng 强.烈qi áng 强.词夺理qi ǎng 2.参⎩⎪⎨⎪⎧ 参.商sh ēn 参.加c ān 参.差c ēn3.将⎩⎪⎨⎪⎧ 将.官ji àng 将.养ji āng将.进酒qi āng 4.数⎩⎪⎨⎪⎧ 礼数.sh ù数.见不鲜shu ò数.典忘祖sh ǔ二、写准字形1.⎩⎪⎨⎪⎧ xi án 嫌弃zhu àn 赚钱2.⎩⎪⎨⎪⎧ 排qi ǎn 遣qi ǎn 缱绻3.⎩⎪⎨⎪⎧ k é咳嗽立k è刻下巴k ē颏4.⎩⎪⎨⎪⎧ ji āo 娇弱ji āo 骄傲ji ǎo 矫揉造作 三、辨析词语1.委屈 委曲1.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很大;形容闹得很凶。
情真意切释猜疑》赏析主人公性格特征及作品主旨。
板书:体弱多病(2宝钗探病,尽释猜嫌。
学生阅读文本,筛选关键信息:宝钗探病,选文中出现两次,第一次随众人前往“望侯”,“说不得三五句话”,黛玉便厌烦了。
虽然黛玉“接待不周,礼数粗忽”,但宝钗“体谅他在病中,且素日形体娇弱,禁不得一些委屈”,也就不去“苛责”她。
虽然第一次前去探病,黛玉厌烦,但是宝钗还是又一次前去。
这表现出宝钗的宽容大度。
板书:宽容大度第二次独自前去探病,是选文的重点,正是这次真情切意的探病,消释了黛玉长时间来对宝钗的“猜嫌”。
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两人交流病症,宝钗提出建议,调整饮食,吃燕窝粥,进行食疗。
“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
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
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
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这是一段多么关心体贴的话啊。
这一段话是谁说的话啊,是年龄与黛玉相仿的宝钗,是黛玉素存猜嫌的宝钗啊。
宝钗对黛玉的病是这样的关心,吃的是什么药,剂量多少,都清清楚楚,至于吃燕窝粥,进行食疗,滋阴补气,则是希望从根本上改变黛玉身体虚弱的状况,这是一种真正的关心。
这一段是宝钗从黛玉的身体的疾病方面提出治疗建议,尽显宝钗的关心体贴。
板书:关心体贴行为豁达第三段文字宝黛倾诉衷肠,猜嫌尽释。
分为四个层次。
什么样的人可以倾诉衷肠呢?当然是知心朋友,只有知心朋友才可可能情真意切,才可能说悄悄话。
①黛玉自责并表扬宝钗。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我们知道黛玉多愁善感,是很少向别人承认错误的,但是有了上面的铺垫,到这里她也开始坦诚自责并表扬宝钗。
板书坦诚自责。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情真意切释猜嫌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激发学生兴趣,希望他们重读《红楼梦》。
2、结合个性化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筛选信息:把握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情真意切”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筛选并概括文章的关键信息,理解文章主旨;结合细节分析,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环节一、导入林黛玉薛宝钗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
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二.文本研析㈠请说说你印象中黛玉和宝钗两人之间的关系如何?㈡解题节选《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金兰契”比喻情投意合的知心朋友;“金兰语”比喻情投意的知心话。
《易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㈢问题:文题来处我们知道了,可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什么问题呢?有这样三个问题1、“猜嫌”从何而来?2、如何“释”?3、怎见得“情真意切”?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我们就基本上完成了对文本的研习,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问题入手对文本进行研析㈣具体研习1、“猜嫌”从何而来?(1)标题中的“猜嫌”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材料:薛宝钗之“奸”薛宝钗的为人,早已获得贾府上下的普遍赞许,她又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
而黛玉因为性格原因,处于对自己的保护总有那么一点尖酸刻薄,贾府上上下下对其颇有微词。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后记在讲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中的《情真意切释猜嫌》时,我反复让学生思考,钗黛之间的猜嫌怎么就能“释”了的呢?我也在思考这一问题。
钗黛之间如果说有猜嫌的话,是由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
其中有她们两自身的性格因素,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成人的所谓社会游戏规则,让她们产生了猜嫌。
黛玉初进贾府时只有6岁,宝玉7岁。
薛宝钗进贾府时是13岁,她们的故事真正展开的时候,黛玉11岁,宝玉12岁。
本节故事中,黛玉是15岁。
可以看出,两位少女之间哪会有那么复杂的什么猜嫌呀。
这节故事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重点也在前半段上,“金兰契”、“金兰语”形象道出两少女之间纯洁的友谊。
清代陈其泰在《桐花凤阁评红楼梦辑录》中说:“写黛玉难而易,写宝钗易而难。
以黛玉聪明尽露,宝钗则机械浑合也。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薛宝钗这类人物塑造的“易而难”的关键在于“机械浑合”。
说白了,恐怕就是善于心机内藏,巧于随分从时。
不象林黛玉那样,喜怒全露之于面,感情都形之于色,容易为人们认识与把握。
而在本段情节中,却不是这样,宝钗是坦诚的,黛玉更是透明的。
两位少女似乎都揭下了“盖头”,敞开心扉,闺蜜之中透着理解与尊重。
还得把视线放阔大点来看。
宝钗的金锁上面有“不弃不离,芳龄永继”字样,宝玉的“通灵宝玉”上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字样,贾府人多有“金玉良缘”之说。
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显规则,符合主流价值观,也深深影响着贾府里的所有人。
那这个逻辑之下,宝玉与宝钗自然就是天生一对的。
有学者说:“贾府贵而不富,薛家富而不贵”。
一个要找经济靠山,一个要找政治靠山,巧用婚姻作为纽带,亲上加亲,构成封建社会特有的权势网络,这是促成二宝婚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宝玉之于黛玉,木石缘也;其于宝钗,金玉缘也。
木石之也金玉岂可同日语哉!”作者在第二回就借冷子兴之口点出:“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情真意切释猜嫌》新编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选修系列里,有《中国小说欣赏》一种,其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专题节选《红楼梦》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相关内容,说的是宝钗去探望病中的黛玉,黛玉深为感动,于是剖析灵魂,互通款曲,加深了友情。
编者就节选内容加了一个题目,叫“情真意切释猜嫌”.并在选文前加了这样的“导读":在人们的印象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好像一对情敌,互相敌视.其实并非如此,在坦诚的对话中,两人最终情深如姐妹……在选文之后,写了这样的“赏析":薛宝钗是宝玉的两姨姐妹,被喻为“群芳之冠”的牡丹花,美貌而健康,“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贾府上下一致称赞。
因此林黛玉“心中便有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第五回)。
而且宝钗的金锁上的字正好和宝玉的“通灵宝玉”相对应,贾府人多有“金玉良缘"之说,所以在前此的故事中,黛玉经常借机对宝钗冷嘲热讽。
然而在这个秋日阴沉的黄昏,两位女主人公却第一次敞开心扉,说起了悄悄话。
两位美丽的女主人公心心相印、情同姐妹,也许正表现出作者的理想吧.如果孤立地看这段故事,得出“前嫌尽释"、“心心相印"、“情同姐妹"之类的结论,还真像是那么回事,但如把这段情节放在整个前四十五回书中,你就发现这个“导读”和“赏析”怕都是“误读”,对帮助学生正确解读钗黛关系、深入领悟《红楼》旨趣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下面是我的解读。
宝钗和黛玉是不是“情敌”首先,“情敌”的说法过于现代,用在钗黛二人身上,不贴切。
何为“情敌”?权威的解释是:因追求同一异性而彼此发生矛盾的人(《现代汉语词典》)。
表面上看,钗黛二人共同追求宝玉,构成了“情敌"关系;但事实却是,她们所求不同。
宝钗追求的是“婚姻”,是将来成为“宝二奶奶”,而黛玉追求的却是与宝玉心心相印,互为知音,用一个现代词汇,不妨说是“爱情”。
“结果”怎样呢?确切的“结果”在公认为曹公原著的前八十回中并未明示,但趋向已经非常明显,那就是宝钗将得到“婚姻”,而黛玉将拥有“爱情”.你可能要质疑:婚、恋是两码事么?本来应当是一码事,或同一喜剧的两个阶段:“爱情”最终走向了“婚姻”;或“婚姻"建筑在“爱情”之上。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黛玉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2、认识宝钗情真意切的姐妹深情。
(二)过程与方法1、把握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思想情感。
2、结合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情真意切”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体悟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进而把握人物性格。
【教法学法】教法:问题导读,课堂激疑,点拨归纳。
学法:阅读文本,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我们在初中学习过《香菱学诗》,高中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有些同学应该还看过整部《红楼梦》,应该说同学们对《红楼梦》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作相关提示:(课件展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曹雪芹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与世长辞。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美好情感,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末世唱响了一曲哀婉的悲歌。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红楼梦》是一部集园林、绘画、服饰、饮食、医药、歌词诗赋为一体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是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同学们讲得都很好,这说明我们同学对《红楼梦》非常喜爱,也比较熟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红楼梦》的选文《情真意切释猜嫌》。
板书:情真意切释猜嫌它出现在《中国小说欣赏》选修本中,作为“人情与世态”专题的一篇例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小说,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摹人情与世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