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知识论及形上学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4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中,康德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是探讨道德原则及其基础的哲学学科,旨在寻求道德规范的根源和依据。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了道德规律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1.2 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在引言部分,康德还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道德形而上学是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指导原则。
通过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逻辑,拓展道德观念的深度和广度。
1.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我深有感触。
道德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和提升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道德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内在逻辑,从而引导我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周全和合理的选择。
第二章: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第二章中,康德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种普遍性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个体和情境,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地位。
2.2 道德规范的纯粹性除了普遍性,康德还着重讨论了道德规范的纯粹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当摆脱任何形式的感性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纯粹性。
只有纯粹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在实践中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2.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我深有共鸣。
这种普遍性和纯粹性不仅为道德规范赋予了力量和影响力,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需要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纯粹性,以引导人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总结与回顾3.1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1]T he B asic W orks of A ristotle[M]1edited by R1M cKeon,N ewYo rk:R andom House,19411[2]M1H eidegger,S ein und Z eit[M]1T uebingen:M ax N iem eyerV erlag,19861[3]A1Schopenhauer,D ie W elt a ls W ille und V orstellung[M]1Suh rkamp V erlag,19861[4]M a rx E ng els W erke B and3[M]1D ietz V erlag,19691[5]詹姆士1实用主义[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罗蒂1后哲学文化[M]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论江 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732) 通常认为,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从古代的本体论转向了近代以认识论研究为中心,对认识的形式、过程及结果等的研究成为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但在西方哲学家看来,这样的认识论研究并不是简单地对思维内容的概念化整理,而是包含了对认识活动何以可能的理性追问。
事实上,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论命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当然,如果把认识论也看作一种形而上学的话,就不会对此提出怀疑了)。
因为“……如何可能”这样的问题形式包含了对所询问的对象之所以成为这个对象的可能性和条件,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即某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的条件;而万物差别中的同一就是“是其所是”,即“是”作为“是”的条件,这里的“是”不是某物,也不是万物,而是万物共有的本质规定。
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特别明显地表现了形而上学的特征:哲学家们对知识的研究不是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最终形式上探究其中的思维活动内容,而主要是研究知识的基本性质、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以及知识表达的形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康德《道德形⽽上学原理》第⼀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在世界之中,⼀般地,甚⾄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个⽆条件善的东西。
理解、明智、判断⼒等,或者说那些精神上的才能勇敢、果断、忍耐等,或者说那些性格上的素质,毫⽆疑问,从很多⽅⾯看是善的并且令⼈称羡。
然⽽,它们也可能是极⼤的恶,⾮常有害,如若那使⽤这些⾃然禀赋,其固有属性称为品质(Charakter)的意志不是善良的话。
这个道理对幸运所致的东西同样适⽤。
财富、权⼒、名誉甚⾄健康和全部⽣活美好、境遇如意,也就是那名为幸福的东西,就使⼈⾃满,并由此经常使⼈傲慢,如若没有⼀个善良意志去正确指导它们对⼼灵的影响,使⾏动原则和普遍⽬的相符合的话。
⼤家都知道,⼀个有理性⽽⽆偏见的观察者,看到⼀个纯粹善良意志丝毫没有的⼈却总是⽓运亨通,并不会感到快慰。
这样看来,善良意志甚⾄是值不值得幸福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有⼀些特性是善良意志所需要的,并有助于它发挥作⽤,然⽽并不因此⽽具有内在的、⽆条件的价值,⽽必须以⼀个善良意志为前提,它限制⼈们对这些特性往往不合理的称颂,更不容许把它们看作完全是善的。
苦乐适度,不骄不躁,深思熟虑等,不仅从各⽅⾯看是善的,甚⾄似乎构成了⼈的内在价值的⼀部分;它们虽然被古⼈⽆保留地称颂,然⽽远不能被说成是⽆条件地善的。
因为,假如不以善良意志为出发点,这些特性就可能变成最⼤的恶。
⼀个恶棍的沉着会使他更加危险,并且在⼈们眼⾥,⽐起没有这⼀特性更为可憎。
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标⽽善,⽽仅是由于意愿⽽善,它是⾃在的善。
并且,就它⾃⾝来看,它⾃为地就是⽆⽐⾼贵。
任何为了满⾜⼀种爱好⽽产⽣的东西,甚⾄所有爱好的总和,都不能望其项背。
如果由于⽣不逢时,或者由于⽆情⾃然的苛待,这样的意志完全丧失了实现其意图的能⼒。
如果他竭尽⾃⼰最⼤的⼒量,仍然还是⼀⽆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当然不是个单纯的愿望,⽽是⽤尽了⼀切⼒所能及的办法),它仍然如⼀颗宝⽯⼀样,⾃⾝就发射着耀⽬的光芒,⾃⾝之内就具有价值。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建立在他对纯粹理性的考察和批判性思维之上,对我们理解道德价值、义务与人类行为起到了深远影响。
在康德看来,道德并非基于感性经验或任何外部因素,而是建立在纯粹理性之上的纯粹形而上学。
本文将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包括其概念、原则和应用。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概念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是自由意志的产物,人类行为不仅受外部因素影响,更需要内在的动机和理性指导。
在康德看来,道德并非基于个人感情或社会习俗,而是建立在纯粹理性和普遍原则之上的。
康德强调道德决策应该根据“义务”来进行,而非基于感性冲动或结果。
他提出了著名的“分类命题”——“形式命题”和“物质命题”,指导人们如何判断行为是否道德。
形式命题强调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是决定行为是否道德的关键,而非外在结果。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原则康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础原则来支撑他的道德形而上学:普遍化原则和目的论原则。
普遍化原则即康德伦理学中著名的“范畴imperative”,指导人们行为时应该把动机转化成普世法则,即“只有当你愿意你所行为成为一种普世法则时,你才可以这么去行动”。
这种普遍化原则要求人们不以自身特殊地位或个人利益来决策,而是站在全人类共同理性和道德的立场来评判。
目的论原则强调人类作为有理性和目标追求的生物,在行为时应该把人类及其尊严视作目标。
这一原则反映了康徳对尊重与尊严的观点,并要求人们尊重和保护他人作为自主且有尊严的存在。
康德新义务论总结:本文主要讨论了康徳关于哲学形状微博里近思究取得每闪现第。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是按照道德知识可以划分成四个层次,即:普通道德理性-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就是基于这种普通人们对于善的道德直觉或者说常识来一步步揭示出普遍的道德原则。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作为一部伦理学名著,出版于1785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部著作和《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一起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与后两者相比,这部著作篇幅虽小,却是“一本真正伟大的小书,它对人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和它的篇幅是远不成比例的”。
康德的知識論及形上學-主要著作為三大批判:1781《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1788《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1790《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ement)一論知識(knowledge)-知識(knowledge)即判斷(judegement),可以一對標準來加以區分:/先驗(a prior)-不倚賴經驗而建立\後驗(a posterior)-倚賴經驗而建立/分析(analytic)-主詞包含謂詞\綜和(synthetic)-主詞不包含謂詞-這一對標準合起來可以區分四種判斷,圖示如下:先驗分析後驗綜和-後驗分析不可能。
餘下三種中只有先驗綜和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識。
二論純粹感性-感性有兩種要素:/經驗的-指經驗的雜多,從物自身而獲得。
\超越的/純粹的-理性本身所具備的先驗的.時空直覺形式。
-時間是內部感取(inner sense)形式,空間是外部感取(outer sense)形式,前者更基本。
-康德對時空的解釋有兩種:/1.形而上的解釋(metaphysical exposition)-先驗領域的解釋\2.超越的解釋(transcendental exposition)-應用於經驗領域的解釋I時空的形而上的解釋1.它們不能被感知2.它們是必然的表象3.它們是整全的直覺4.它們是無限所予的量度(unlimited given magnitude)II時空的超越的解釋-時間與空間是幾何學與算術建立的必要修件。
/空間:使幾何學成為先驗綜和知識可能的必要條件。
\時間:使算術成為先驗綜和知識可能的必要條件。
幾何學與算術俱是先驗綜和知識。
-時空具「超越的觀念性」(transcendental ideality)與「經驗的實在性」(empirical reality):/超越的觀念性:若超出經驗則沒有實在性只有觀念性,即虛假性。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呀!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东西哦。
你想想看,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选择,小到吃什么饭,大到怎么对待别人。
这中间就有道德的影子呀!康德说,道德不是随随便便的,它有自己的一套规则。
就好比我们走路,得有个方向吧,不能瞎走一气。
道德就是我们行为的指南针呢!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比如说,诚实就是个很重要的道德准则。
你总不能到处撒谎吧?那多不靠谱呀!就像盖房子,根基不牢,房子能稳吗?我们和别人相处,要是没了诚实,那关系不就跟纸糊的一样,一戳就破啦。
再想想,善良也是吧?看到别人有困难,咱能帮就帮一把呀,这多好。
这就像是给别人的心里照进一束光,能温暖人家的心呢。
那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到底厉害在哪呢?它不是光说表面的东西,而是深入到本质。
它告诉我们,道德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而是本身就应该去做的。
这就像你喜欢一个人,不是因为他能给你带来什么,而是单纯地喜欢呀。
咱平时做事,是不是有时候会犹豫,这个对不对呀?这时候康德的理论就能帮咱啦!它就像个智慧的老师,在旁边给咱指点迷津。
你说,要是大家都按照这个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来做事,这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呀!没有欺骗,没有伤害,到处都充满了爱和温暖。
这难道不好吗?反正我觉得挺好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呀,做个有道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
就像一颗火种,慢慢点燃更多的火焰。
大家可别小瞧了自己的力量哦!一个人的改变也许微不足道,但很多人的改变加起来,那可就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啦!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而变得更美好吧!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尝试去努力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目标而加油吗?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是以康德哲学为基础的一种哲学理论体系,它强调逻辑和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逻辑和语言分析来解决一些传统形而上学问题。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实体的本质特征和它们的关系,二是事物的存在和它们的本质属性,三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特征。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不是一种属性,而是一种关系,而事物的存在是由它们的属性所决定的。
此外,康德法的形而上学也探讨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特征,认为它们是我们的感官和理性的产物,而不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存在。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旨在通过逻辑和语言分析来解决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 1 -。
(一)康德所面对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认为,自然规律和过去的历史一同决定了将来会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我们又相信自己有自由意志,背负道德责任。
由于理性主义传统强调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得不到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在经验主义传统内,休谟对“因果关系”这个概念提出批评:1,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经验。
2,我们没有经验到因果关系。
3,所以,我们没有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
(根据1、2)4,只有当我们具备因果关系的知识时,才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来推断未来发生的事件。
5,我们不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来推断未来发生的事件,即是话,我们不能够使用归纳推理。
(根据3、4)6,只有当因果关系和归纳法得到证明后,我们才算具有科学知识。
7,我们没有科学知识。
(根据3、5)(二)康德的批判哲学休谟认为,对于超出经验之外的实在(即是独立于心灵的事物),我们不能够具有任何知识;因为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源于经验。
这个想法击中了理性主义的基础,事关理性主义者认为,我们只需要用观念来做推理,就可以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
形上学的研究对象,往往是我们无法经验到的,如上帝、自由等。
这意味着,只有当我们具备先天综合知识时,我们才有能力从事形上学的研究。
所谓先天的知识,就是指,这些知识,我们不是通过经验获得的;所谓综合的知识,就是说,这些知识的真假不是仅仅依靠其意义。
结合起来说,先天综合判断,就是这样的判断:我们不是通过经验获得这些判断的,而且这些判断的真值不是仅仅依靠其意义。
康德同意,所有知识都开始于经验。
但是,并非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即是话,有不来源于经验的知识。
康德认为我们是先天地(即是不依靠经验)通过理性判断的能力获得了因果关系的知识。
经验不是知识的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先天知识的例子有:所有数学命题、“每一个变化都必须有一个原因”、“所有有重量的东西在空间中都会下落”等。
(三)先天综合判断根据康德,一个判断是分析判断,当且仅当,这个判断的谓词已经被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之中。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康德太遥远?《道德形而上学》太深奥?一篇文章教你读懂《道德形而上学》,让你走进康德,话不多说,上干货!!!!1、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作者想要解决的是经验主义论证混淆所带来的知识何德行的模糊,因此作者提出了纯粹形而上学的道德。
从而划分出纯粹的理念世界来讨论道德哲学。
在作者看来“人们是否认为有必要制定出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东西的道德哲学。
”是其论述的前提;在作者的观念中道德规律是完全没有经验的部分是纯粹的,是剔除经验过后纯粹的道德的论证,是就理论而论理论。
在作者的观念中规律先天赋予的是先验的,是最高的准则。
因此与规律相伴而生的约束性根据要完全地在纯粹理性地概念中去找。
因为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或者是准则的规则世界。
而面对一切的先验性,我们就要受到我们意志自律性的影响。
要使一件事情是善的,只是合乎道德规律还不够,而必须同时也是为了道德而做出的。
即道德的内在先天自发性自律性,道德的纯洁性。
道德形而上学研究的,应该是可能纯粹的意志的观念和原则。
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最高的善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自己的理性实践最高的善。
2、主张是什么?1.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高扬人自身的力量高扬理性的作用。
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寻求自己心中内在的善即出于责任去行善。
人是出于自己想做某件事情而去做事而不是出于外界的强制要求,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主动性的发挥。
因而人生来是将自己看作目的的,是有权利掌控自己的生活的。
对于个人来说所服从的并不是外界的规约,而是内心善的呼唤。
正是出于对善的主动向往即先验的责任和对美好的追求因而人们才去行善。
2.道德三命题一、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二、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
三、作为以上两个命题的结论,我将这样表述: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而“尊重”则是一种通过理性概念自己产生出来的情感。
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口徐博1梁艳芳2(1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河南开封457001;2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内容摘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试图恢复形而上学对知识的统治权,即他试图创造出不同于其前的形而上学以达到将所有的知识加以统一化的目的;在1789年的第二个版本中,形而上学则以康德称之为具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出现。
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两个不同序言暗含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表达着近现代哲学学科化的特征,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将形而上学视为所有知识基础的传统,其结果是以研究形而上学为任务的哲学逐渐丧失了传统特征,越来越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一般性学科。
【关键词】形而上学;理性;科学;学科化。
【作者简介】徐博,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西方哲学、美学原理等研究。
梁艳芳,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艺术学理论研究。
对具有思想性的著作来说,单纯地从序言去寻找其思路似乎是有问题的,但当作者完成了自身的作品,怀着对已完成作品某种审视而自豪的心态写下序言的时候,那些以研究这些作品为己任的学者们也不应漠视序言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自满与审慎,因为序言常常另类地重复着了作者思想的精髓。
《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奠基之作,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为重要的经典性作品,在康德所处的时代分别曾于1781年、1787年以及1790年三次出版发行,有意思的是在基本结构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康德却于1787年的版本中将1781年版本中所写的序言删除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按照常理,作品的序言不论其版本有何差别都是应该保留在作品之中的,但康德这位以严谨与理性著称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有这种有违常识的做法呢?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两个版本的序言,邓晓芒先生在其所翻译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的译者序中曾进行了简单的说明,他认为:“第一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形而上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讲稿(20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李厚德西南政法大学)在上一节课杨燕已经讲过了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今天我们将第二章即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我把第二章分为26个小的部分,具体分为:1、例证的用处;1-5以例证为依据,是“大众”哲学所特有。
例证永远不能代替道德原则,不能提供道德原则所依据的基础。
只有在我们已经有了道德原则之后我们才能判断一个行为是道德上善良的例证。
例证的最大作用是鼓舞我们去负起责任,告诉我们确当行为是可能的,并把这种行为生动地带到我们面前。
2、大众哲学;6-9大众哲学不把伦理学中的先天部分和经验部分严格分开,反而把先天因素和经验因素不可救药地搅在一起。
3、结论的回顾;10道德原则必须完全被先天地把握。
4、一般的命令式;11-15现在,我们必须尝试着解释:“善良”和“应该”这些词的意义是什么,特别是“命令式”的意义是什么。
有各种不同种类的命令式,首先让我们谈谈一般的命令式,各种命令式的共同之处。
在自然界中每一物件都是按照规律起作用。
唯独有理性的东西有能力按照对规律的观念,也就是按照原则而行动,或者说,具有意志。
既然使规律见之于行动必然需要理性,所以意志也就是实践理性。
如果理性完全无遗地规定了意志,那么,有理性东西那些被认作是客观必然的行为,同时也就是主观必然的。
有理性的东西的行为有主观原则,或准则,在只有不完全理性东西的身上,这一主观原则和客观原则必然相区别。
就行动者按客观原则行动而言,他的意志和他的行为可以在同一意义下说是“善良的”。
对于那些不完全理性的东西,客观原则几乎是强制着,或用康德的专门语言说,逼迫着意志,也就是从外面强加于意志,而不像在完全有理性的行动者那里一样,意志是必然显现的。
对客观原则的概念,就其对意志具有强制性来说,称之为理性命令,对命令的形式表述称之为命令式(Imperativ)。
一切命令式都用应该(Sollen)这个词来表示,它表示理性客观规律和意志的关系,就主观状况(Beschaffenheit)而言,意志并不要有此而必然地被决定,是一种强制。
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社工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内容摘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试图恢复形而上学对知识的统治权,即他试图创造出不同于其前的形而上学以达到将所有的知识加以统一化的目的;在1789年的第二个版本中,形而上学则以康德称之为具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出现。
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两个不同序言暗含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表达着近现代哲学学科化的特征,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将形而上学视为所有知识基础的传统,其结果是以研究形而上学为任务的哲学逐渐丧失了传统特征,越来越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一般性学科。
【关键词】形而上学;理性;科学;学科化。
【作者简介】徐博,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西方哲学、美学原理等研究。
梁艳芳,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艺术学理论研究。
对具有思想性的着作来说,单纯地从序言去寻找其思路似乎是有问题的,但当作者完成了自身的作品,怀着对已完成作品某种审视而自豪的心态写下序言的时候,那些以研究这些作品为己任的学者们也不应漠视序言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自满与审慎,因为序言常常另类地重复着了作者思想的精髓。
《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奠基之作,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为重要的经典性作品,在康德所处的时代分别曾于1781年、1787年以及1790年三次出版发行,有意思的是在基本结构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康德却于1787年的版本中将1781年版本中所写的序言删除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按照常理,作品的序言不论其版本有何差别都是应该保留在作品之中的,但康德这位以严谨与理性着称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有这种有违常识的做法呢?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两个版本的序言,邓晓芒先生在其所翻译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的译者序中曾进行了简单的说明,他认为:“第一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形而上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康德是18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他在哲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道德形而上学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阅读和思考,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观点。
一、康德的道德理论基础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道德律和道德义务上。
他的道德观点有两个基本要素:普遍性和目的性。
普遍性是指道德行为不应受到个人或特定情境的影响,而是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况。
目的性是指道德行为的目的应该是某种道德法则的遵守,而不是个人或利益的追求。
二、康德的道德法则康德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的命令”:即人们应该根据一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这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被称为“康德的分类法则”,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原则:行动的普遍化原则和人的目的性原则。
行动的普遍化原则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中心原理之一,它要求我们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准则来判断正误。
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应该符合普世的道德准则,而不是个人的偏见或私利。
人的目的性原则是指人们的行为应该以实现某种目的为中心,而不是追求自身的欲望或个人的利益。
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性应该是以道德律为准绳,而不是以任意的欲望为导向。
三、康德的意志和自由康德认为人的意志是其行为的根源,而意志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律。
他将自由意志与道德行为联系了起来,认为只有通过自由选择,人们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行为。
对于康德而言,自由意志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所具备的特质。
意志的自由使我们能够选择遵守道德律,并在行为中实现普遍性和目的性的原则。
四、康德的道德价值康德将道德行为的价值归结为其普遍性和目的性。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一种以普世的道德原则为准绳的行为,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或私利。
康德还认为,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行为本身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准则。
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来评价其行为的好坏,而不是局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
这种道德评价是客观的,不受个人喜好或情感的影响。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道德形而上学》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著的一本伦理学著作,该书共分为两卷,分别探讨了道德形而上学的两个基本问题:道德的普遍性和道德的形而上学。
在第一卷中,康德首先对道德进行了普遍性的探讨。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理性的本质,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康德认为道德是普遍存在的,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文化、宗教或社会背景。
他认为道德的普遍性来自于人类的理性本质,因为理性本质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道德也是普遍存在的。
康德还指出,道德的本质在于其形式,而不在于其内容。
因为无论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任何社会背景下,道德的规则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这些规则的形式都是一样的。
在第二卷中,康德对道德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康德认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因为人类理性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道德的形而上学也是普遍存在的。
康德还指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因为只有自由才是道德的本质。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自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做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
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对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理性的本质,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只有自由才是道德的本质。
这些观点和理论对于我们理解道德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康德一生有四个问题,我能够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
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人只能够知道现象,不可能知道本体,世界自我和上帝都不可知。
本体不可知,那然后呢?这就有了第二个问题,知道了本体不可知,那人应该做什么。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就是探讨这个问题。
不管我是否知道本体,我终究是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与人互动,有各种可能,有选择的自由,也要为这种自由负责。
我应该做什么?道德形而上学要探讨宇宙万物的本体,有两条路线。
一是从世界出发,找出背后无形的永不变化的本体,自然的背后是形而上学。
康德发现,这条传统上大家在走的路,不通。
所以他要走另一条路,从人出发,变成人的道德背后就是形而上学。
康德说,人的知识有两种。
一种是感官知识,由感性、想象、知性到狭义的理性,从这个路线只能掌握现象。
另一种知识是道德知识。
当我们说,你应该说真话,凡是有应该这两个字的,就是道德知识。
你应该说真话,这是来自经验么,显然不是,现实是很多人撒谎啊。
换句话说,即使很多人撒谎,你应该说真话这句话依然是真的,这句是先验的真的。
即使现实经验与这个不相符,你依然认为这句话是真的,这个真,是在经验之前。
康德认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从道德知识中,分辨出先验因素,并说明根源。
找到道德方面的先验综合命题。
实践理性康德前面说纯粹理性,现在说实践理性,并不是说有两个理性,而是说,理性有两种途径去触及他的对象。
第一种途径是认知,从外在的对象,产生某种理性的知识。
第二种途径是实践,通过你的行动,让对象成为实在。
比如我采取个行动,做一件事情,就让行动的结果,成了具体的存在。
不过,这个实践是针对道德而言,一个道德行为的结果成为某种具体的存在,而不是生产制作。
不是说生产了一块手表,手表成了具体存在,不是指这个。
人的道德康德说,只有一种东西可以没有任何限制的被称作善的,那就是善的意志。
所有的一切,像天赋智商性感等等,都可以为邪恶的目的而服务,只有善意不可能。
关于康德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为后世哲学家所借鉴和批判。
康德的哲学思想以“康德哲学体系”为核心,从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一、康德的认识论1、经验与先验康德认为人们的认识分为经验和先验。
经验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感观所获得的知识,而先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带的一些概念和原则。
经验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而先验则是我们的认识能力内在的、固有的结构,是纯粹理性的产品。
康德将先验分成两种,一种是经验前的先验,如时间和空间等;另一种是经验后的先验,即形成经验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先验形式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脱离先验形式来认识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是通过先验形式构建出来的。
而且先验形式不是来源于经验,而是来源于普遍适用于一切认识对象的纯粹形式。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对事物认识的先验形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础的方式。
时间和空间不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自然地构成的认识条件。
3、现象和本质康德在哲学中提出了“现象”和“本质”的概念。
现象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事物的外在表现,是我们通过感官所能直接观察到的。
而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是背后真实的存在。
康德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只是现象,而本质则是我们无法直接认识的。
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现象的世界,并不是本质的世界。
4、认识的局限性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无法突破这些局限性,因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因素是主观的,是建立在认识者自身的认识结构上的,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表现,不是对世界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康德提出了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无法越过这些限制去认识世界的真实本质。
二、康德的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的限制康德对形而上学提出了批评和局限性的见解。
康德的知識論及形上學
-主要著作為三大批判:
1781《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788《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1790《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ement)
一論知識(knowledge)
-知識(knowledge)即判斷(judegement),可以一對標準來加以區分:
/先驗(a prior)-不倚賴經驗而建立
\後驗(a posterior)-倚賴經驗而建立
/分析(analytic)-主詞包含謂詞
\綜和(synthetic)-主詞不包含謂詞
-這一對標準合起來可以區分四種判斷,圖示如下:
先驗分析
後驗綜和
-後驗分析不可能。
餘下三種中只有先驗綜和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識。
二論純粹感性
-感性有兩種要素:
/經驗的-指經驗的雜多,從物自身而獲得。
\超越的/純粹的-理性本身所具備的先驗的.時空直覺形式。
-時間是內部感取(inner sense)形式,空間是外部感取(outer sense)形式,前者更基本。
-康德對時空的解釋有兩種:
/1.形而上的解釋(metaphysical exposition)-先驗領域的解釋
\2.超越的解釋(transcendental exposition)-應用於經驗領域的解釋I時空的形而上的解釋
1.它們不能被感知
2.它們是必然的表象
3.它們是整全的直覺
4.它們是無限所予的量度(unlimited given magnitude)
II時空的超越的解釋
-時間與空間是幾何學與算術建立的必要修件。
/空間:使幾何學成為先驗綜和知識可能的必要條件。
\時間:使算術成為先驗綜和知識可能的必要條件。
幾何學與算術俱是先驗綜和知識。
-時空具「超越的觀念性」(transcendental ideality)與「經驗的實在性」(empirical reality):
/超越的觀念性:若超出經驗則沒有實在性只有觀念性,即虛假性。
\經驗的實在性:若內在於經驗則有實在性,即客觀有效性。
三論純粹知性
I論範疇
-知性亦依一定的先驗的、主觀的形式來形成判斷,此即亞理士多德所稱的「範疇」。
不過,康德卻對亞氐之說作出了修改。
-康德所開列的範疇有十二個,以關係範疇是最高的範疇。
另外,第三項可說是前二項的綜合而前二項又互相對立。
II論超越的統覺(transcendental apperception)與圖式(schematism) -知識本身是一個統一體,∴他需要說明眾多的知識成素如何統一。
→他以為人類有一種「超越的統覺」,能結合一切知識的成素。
但此概念只是一絕對的預設,並非一形而上的實體。
-促成超越的統覺的活動的知識的成素是時間的直覺形式。
四現象(phenomena)與物自身(thing in itself)的區分
-/現象-事物呈現於人類感官中的樣子
\物自身-離開人類感官時事物真實的樣子
/現象可知
\物自身不可知∵一切感知皆加入先驗的時空直覺及範疇
-物自身雖不可知,但卻是知識論的一必然的預設。
五對傳統形上學的駁斥
-一般形上學的研究對象不能成為思辯理性(speculative reason,又稱為理論理性theoretical reason)的對象,∵無實際的經驗內容→傳統形上學不能成為嚴格的知識。
-他對傳統形上學的駁斥分為三類:
/理性心理學(rational psychology)-對象為心靈/精神
-理性宇宙論(rational cosmology)-對象為世界/宇宙
\理性神學(rational theology)-對象為神/上帝
I 對理性心理學的駁斥
-略
II 對理性宇宙論的駁斥
理性神學的駁斥
-康德將理性神學分為三種主要論證:
/本體論論證
-宇宙論論證
\物理神學論證(即設計論證)
-康德將理性神學分為三種主要論證:
1.本體論論證
-神的概念(圓滿)蘊涵其存在
2.宇宙論論證
-現實存在必預設必然存在
3.物理神學論證(即設計論證)
-世界有如鐘錶般結構精巧→出於睿智心靈的設計→上帝存在
-其主要反駁的理據:
1.本體論論證
-存在不是謂詞
2.宇宙論論證
-援用因果範疇超越於現象界
3.物理神學論證(即設計論證)
-其類比難以成立;只能證明設神神而非創造神六康德知識論的評論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