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高昌记校注
- 格式:pdf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2
杜诗详注5【唐】杜甫原著【清】仇兆鳌撰杜甫全集卷之五送率府程录事还乡原注:程携酒馔相就取别。
鹤注谓乾元元年,在谏省作,据诗云“内愧突不黔”,则非为拾遗时矣,当是天宝十五年春作。
《唐六典》:太子左右卫率府有录事参军。
鄙夫行衰谢①,抱病昏忘集②。
常时往还人,记一不识十。
程侯晚相遇③,与语才杰立④。
薰然耳目开⑤,颇觉聪明入。
(首言衰病遇程,精神顿豁。
《杜臆》:公非真昏忘,待寻常不经意人,则如是耳。
)①《东都赋》:“鄙夫寡识。
”②《前汉?彭宣传》:数伏疾病昏乱遗忘。
《南史?刘显传》:沈约曰:“老夫昏忘,聊记数事,不可至十。
”③《家语》:孔子遇程子于途,倾盖而与之语终日。
④才杰立,才气卓立也。
沈佺期诗:“彼美称才杰。
”《徐稚传》:“角立杰出。
”⑤薰乃薰炙之意。
《韩诗外传》:齐桓公得管仲、隰朋,曰:“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聪。
”千载得鲍叔①,末契有所及②。
意钟老柏青,义动修蛇蛰③。
若人可数见,慰我垂白泣④。
告别无淹暑⑤,百忧复相袭。
(此叙交谊相投。
下二,惜别之意。
意钟青柏,言交情长久。
义动蛰蛇,言豪气激发,此正可方鲍叔处。
)①《史记》: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②陆机《叹逝赋》:“托未契于后生。
”③《淮南子》:“封稀修蛇。
”《易》:“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④《前汉?杜钦传》:纪阳侯书,诚哀老姊垂白。
注:自发下垂也。
鲍照诗:“垂白对讲书。
”⑤陆机诗序:“悼心告别。
”内愧突不黔①,庶羞以賙给②。
素丝挈长鱼③,碧酒随玉粒④。
途穷见交态⑤,世梗悲路涩⑥。
东风吹春冰,泱湃后土湿⑦。
(叙周恤之情。
下二,临别时景。
)①《扬子》:“墨突不黔。
”②曹植诗:“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③汉人《为焦仲卿妻》诗:“宛转素丝绳。
”④社修可曰:《酒谱》:安期先生与神女会于圜丘,酣玄碧之酒。
《战国策》:“粒米如玉。
”沈约诗:玉粒晨炊,华烛夜炳。
⑤《翟方进传》:“一贵一贱,乃见交态。
”⑥潘尼诗,“世故尚未夷,崤函方路涩。
”⑦谢朓诗:“晨光复泱漭。
唐代的地图测绘水平之高,颠覆你的认知一、在中国,地图向来是寻常物绘制并利用地图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
根据《尚书·禹贡》,可以推断,尧舜时期,就应该出现地图,否则,仅凭这篇文字,是难以让人们准确掌握天下九州的自然经济人文地理的。
事实上,《尚书·禹贡》是一篇典型的全国地图的说明书,也是后世史家撰写《地理志》的范本。
可以肯定的是,最晚在商朝,地图就进入实用阶段。
据《尚书·洛诰》,三千多年前,周公建设洛阳城:“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
伻来以图及献卜。
”意思说,通过占卜初步选定了城址,便画好地图,派使者送给天子审定。
进入周朝后,地图,被全面应用于国家管理。
在经济建设上,《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
在周朝,大司徒通过掌握全国地图、人户数据,来协助天子治理国家。
地图上,不仅画出了天下九州的边界和距离,而且有各诸侯国和城池及其疆界、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还标注了各地名称、物产等。
在周朝,地图已经高度普及了。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地讼,以图正之。
意思是说,如果百姓之间发生土地疆界之争,当地官员就根据国家的地图来裁决。
负责处理百姓田间地头之争的,一定是全国最基层的官吏。
不难看出,三千年前周朝时,在类似于后世的县衙,就广泛使用地图管理全县的地产了。
由于西周时的土地分配是实时变动的,所以,全国地图的实时更新,必然是通过全国各县衙门来实现的。
因为百姓们知道衙门有地图,所以才有了这种官司。
丱人是负责管理全国矿山的官员。
如果依法允许开采时候采矿,丱人便勘测好采矿地,画好地图授予采矿者。
《周礼·地官司徒下》:丱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
《旧唐书·叶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旧唐书·叶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叶蕃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弃宗弄赞,吐蕃之赞普也。
吐蕃,本汉西羌之地,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
吐蕃世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其地气候大寒,不生秔稻,畜多牦牛,又多金银铜锡;其国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颇有城郭,号其王为赞普。
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
其为人慷慨才雄,常驱野马、牦牛,驰剌之以为乐,西域诸国共臣之。
弄赞闻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公主,乃遣使赍币求昏,太宗不许。
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乃诏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率步骑五万进讨。
君集遣其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
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
因复请昏,太宗许之。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江夏郡王道宗主昏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昏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遂筑城邑,立栋字以居处焉。
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
自亦释氈裘,袭纨琦,渐慕华风。
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
弄赞因致书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
高宗嘉之,进封为宾王。
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乃刊石像其形,列昭陵玄阙之下。
永徽元年,弄赞卒。
高宗为之举哀,遣右武侯将军鲜于臣济持节赍玺书吊祭。
(节选《旧唐书·叶蕃传》,有删改)译文:弃宗弄赞是吐蕃的赞普。
吐蕃,本来是汉西羌的所在地,吐蕃种族部落不知从何而来,有人说用“秃发”做国号,语音讹变为“吐蕃”。
《戴胄犯颜执法》原文及翻译译文《《戴胄犯颜执法》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戴胄犯颜执法》原文及翻译译文《戴胄犯颜执法》原文及翻译原文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翻译皇上因为兵部郎中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
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
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
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
”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
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
”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这一次触犯圣颜而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上都听从他的,天底下没有冤案了。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⑦忿:愤怒。
⑧狱:案件。
曰:说2、《宋书·颜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书·颜竣传》原文及翻译宋书原文:颜竣,字士逊,琅邪临沂人,光禄大夫延之子也。
竣初为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出为世祖①抚军主簿,甚被爱遇,竣亦尽心补益。
元嘉中,太祖不欲诸王各立朋党,将召竣补尚书郎。
吏部尚书江湛以为竣在府有称,不宜回改,上乃止。
《旧唐书·颜杲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颜杲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旧唐书·颜杲卿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颜杲卿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颜杲卿,琅邪临沂人。
以荫受官。
性刚直,有吏干。
天宝十四载,摄常山太守。
时安禄山为河北、河东采访使,常山在其部内。
禄山举范阳之兵诣阙,陷东都。
杲卿忠诚感发,惧贼遂寇潼关,即危险宗社。
时从弟真卿为平原太守,初闻禄山逆谋,阴养死士,招怀豪右,为拒贼之计。
至是遣使告杲卿,相与起义兵,掎解断贼归路,以纾西寇之势。
杲卿乃与长史袁履谦等,谋开土门以背之。
时禄山遣蒋钦凑、高邈率众五千守土门。
钦凑军隶常山郡,高邈往幽州未还,杲卿遣吏召钦凑至郡计事。
钦凑至,舍之于传舍。
会饮既醉,令袁履谦与参军冯虔等杀钦凑。
履谦以钦凑首见杲卿,相与垂泣,喜事交济也。
是夜,稿城尉崔安石报高邈还至薄城,即令冯虔与安石往图之。
诘朝,高邈之骑从数人至稿城驿,安石皆杀之。
俄而邈至,安石绐之曰:“太守备酒乐于传舍。
”邈方据厅之下马,冯虔等擒而絷之。
是日,贼将何千年自东都来赵郡,冯虔又擒之。
即日缚二贼将还郡。
杲卿遣子安平尉泉明等,函钦凑之首,械二贼,送于京师。
十五年正月,思明攻常山郡。
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
城陷,杲卿、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
禄山见杲卿,面责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安,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窍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
乾元元年五月,诏曰:“颜杲卿任彼专城,志枭狂虏,艰难之际,忠义在心。
愤群凶而慷慨,临大节而奋发,遂擒元恶,成此茂勋。
属胡虏凭陵,流毒方炽,孤城力屈,见陷寇仇,身殁名存,实彰忠烈。
皇甫诞君碑碑文注释随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上柱国黎阳县开国公于志宁制夫素秋肃煞,劲草标於疾风;叔世艰虞1,忠臣彰於赴难。
衔须授命,结缨殉国2,英声焕乎记牒,徽烈著於旂常3,岂若衅起萧墙,祸生蕃翰4,强逾七国,势重三监5。
其有蹈水火而不辞,临锋刃而莫顾,激清风於後叶,抗名节於当时者,见之弘义明公矣。
1. 叔世:叔,衰,末。
叔世即末世。
艰虞:指艰难困苦的时代。
2.衔须:口含胡须,表示临难不屈、大义凛然的样子。
《后汉书?独行传?温序》:“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
’遂伏剑而死。
”结缨:系好帽带,表示从容就死。
《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结缨而死。
”3.记牒:史册、文字记录。
旂常:“旂(qí)”和“常”,指王侯的旗帜,代指王侯。
4.衅:同“衅”,祸患、祸乱。
衅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藩翰:指诸侯王国和大臣。
5.七国,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七个诸侯国,因于前145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三监:周武王灭商后,以商旧都封给纣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殷都以西为鄘,殷都以北为邶(bèi),分别有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监之,总称“三监”。
见汉郑玄《诗经?邶鄘卫谱》。
君讳诞,字玄宪,安定朝那人也6。
昔立效长丘,树绩东郡,太尉裂壤於槐裏,司徒胙土於耏门7,是以车服旌其器能,茅社表其勋德,铭功卫鼎,腾美晋锺,盛族冠於国高8,华宗迈於欒郤9,备在史牒,可略言焉。
曾祖重华,使持节、龙驤将军、梁州剌史,润木晖山,方重价於赵璧10;媚川照阙,曜奇采於随珠11。
祖和,雍州赞治、赠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胶泾二州刺史。
高衢将骋,遽夭追风之足;扶摇始搏,早坠垂天之羽12。
父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随州刺史、长乐恭侯。
横剑梐枑13,威重冠军;扸瑞蕃条14,声高渤海。
唐代以前我国西域种植葡萄历史疏证(整理: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试论精绝国、高昌国葡萄园土地所有制与酒业管理之形式葡萄:Vitis vinifera L. 落叶木质藤本。
掌状叶,3—5缺裂。
复总状花序,通常呈圆锥形。
浆果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富汁液,熟时紫黑色或红而带青色,或黄白色、或粉红色、或青绿色,外被蜡粉。
色泽随品种而异。
花期6月,果期9—10月。
种类很多,主要由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美国葡萄(V. labrusca)。
葡萄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人民最喜爱、最常吃的水果之一。
葡萄酒也是世界上历史最长、产量最大、品质最优的果酒品种。
我国西域现在种植的葡萄有200多个品种。
其中以吐鲁番、鄯善等地产的无核葡萄最有名气。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西域地处欧亚中心地带,是世界上较早种植葡萄和用葡萄酿酒的地区之一。
同时,西域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又占有特殊的地位。
“葡萄种植史”是“西域农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域农业史”不仅是“中国农业史”的一部分,而且又是“中亚农业史”的一部分。
在此,笔者想通过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尤其是尼雅遗址、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相关文书资料的研究,对唐代以前我国西域的葡萄种植业与酿酒业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由于论述不够全面,故题曰“疏证”。
一任何一种农作物的起源,都要经历一个从采集野生果实(或根茎)、驯化野生品种、到人工培育成功,再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以致远程传播的过程。
葡萄的起源与发展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葡萄是从那里起源的呢?世界上什么地方最早种植葡萄、葡萄又是何时被人们酿制成酒、葡萄的栽培与酿酒技术又是何时传入我国西域的呢?有些问题已经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被时间所湮没。
㈠、葡萄种植、酿酒技术的起源与早期传播考古资料证实,世界上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的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
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西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已开始了葡萄的栽培。
史部总叙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
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
《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
此作史之资考证也。
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
此读史之资考证也。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
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
此其说必不通。
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
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
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
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
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
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
(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
)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
然则古来著录,於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
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
首曰《正史》,大纲也。
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
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
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
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
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
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
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
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
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
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
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
赵与峕《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
《碧云騢》一书诬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铚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
第五编其他军事文书一、吐鲁番所出《唐尚书省牒为怀岌等西讨大军给果毅、傔人事》残卷考释马斯伯乐《斯坦因中亚第三次探险所获中国古yan文书考释》(以下简称《考释》)中第264号文书为斯坦因1914年于吐鲁番墓葬所得。
陈国灿先生《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将此件确定为阿斯塔那三区四号墓所出,并定名为《唐尚书省牒为怀岌等西讨大军给果毅、傔人事》。
【1】拙文《吐鲁番所出〈唐尚书省牒〉残卷考释》曾将此件定名为《唐尚书省牒》,【2】今定名从《研究》。
《考释》录文除漏掉一行外尚有若干文字的误识,今参照《考释》所附原件图版和《研究》录文,将《唐尚书省牒》内容重录如下:[ 前缺 ]1 久经2 今奉敕在大军前?3 领蕃汉兵等,各须强人统领,随入贼要籍傔人。
4 发京多折冲、果毅、傔及译语等,恐烦传驿,总不5 事交废阙。
其人等既多在已西,伊、庭、西等州兵6 逐怀岌先去。
今将前件人等便行,于理极省,7 于军机,复济急要。
特望殿下恩慈,随8 怀岌将行,各遣权检校果【毅】事,分配统领并傔入贼。
9 恩脱允怀岌所请,其人等应合得行赐,傔等一10 并请准波斯军别敕,检校果毅并傔译,11 所在处便给发遣,其应合得官者,事了12 岌自领入朝,准敕赴选,但以军机事13 缄默。
14 尚书省商量处分者,曹司商量:怀岌既15 讨击,事资果毅、傔人,据其陈请,诚亦16 其人等既多在已西,实省传驿,发遣此17 一二,计亦劳费不多,望依所请,实为允18 曾任五品官者,请从发处给傔【3】一人,余傔及六品、七19 军中准例给傔。
其行赐请别头准金20 行例处分。
21 量状如前,谨牒。
[ 后缺 ]本件现存21行,前后均缺,上端亦残,然据内容大意及第4行和第11行,知第3行以后各行上端残缺不会太多,缺失2字或1字,如第13行可能缺“重不敢”3字,各行所缺至多不过3字。
文书内容分两部分:第1行至13行为怀岌上书殿下的内容;第14行至21行是尚书省下属曹司对怀岌上书的处理意见。
金楼子》校读小识(续)《金楼子》乃梁元帝萧绎所著之书, 内容丰富,在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目前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而任何文献研究首先必须以校勘为基础, 但因《金楼子》曾经散佚,今本乃为后人所辑,故错误很多,极大地降低了其文献价值,因此,对其进行精当的校勘已迫在眉睫。
①本文以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金楼子》为底本,据《四库全书》本等对其校正。
分为误文、脱文和文三个方面。
②一、误文(一)字形差距很大而致误(1)天下之大物,有北月之蟹,举其螯能加山焉。
(志怪)按:“月”,库本作“海” ,库本为是, “北月”不通,“月”为“海”之讹字。
《蟹略》卷一引《玄中记》曰: “天下之大物, 北海之蟹,举一螯能加于山。
”《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二、《说郛》卷六十上、《天中记》卷五十七、《御定渊鉴类函》卷四百四十四、《格致镜原》卷九十五引《玄中记》皆作“海”。
(2)扶南国今众香皆共一木,根是旃檀,节是沉香,花是鸡舌, 叶是霍香,胶古熏陆。
(志怪)按:“古”,库本作“是” ,应依库本, “古”乃“是”之讹字。
《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二引《金楼子》作“胶是熏陆”。
(二)形体相似而致误(3)晋君许三将归。
归至, 缪公素服郊近。
(说蕃)按: “近” ,库本作“迎” ,库本正确, “近”“迎”形近而讹。
“郊迎”古代指出郊迎宾, 以示隆重、尊敬。
由文意知,秦缪公正是想对“三将军”表达这种敬意。
“郊近”不成词。
《史记? 秦本纪》: “晋君许之,归秦三将。
三将至,缪公素服郊迎。
”《尚书详解》卷二十六、《通志》卷四、《春秋战国异辞》卷二十二皆为“迎”。
(4)刘辅性矜严,有盛名,深沉好经书,善说《京氏易》。
论集经传及图谶文,作《五经通论》, 儒者得以明事,世号之曰“沛王通论”。
朗帝甚敬重之,赏赐恩宠加异数,访问以事。
(说蕃)按: “朗” ,库本作“明” ,应据库本, “朗”“明”形近致讹。
刘辅乃光武帝之子, 时值东汉明帝, 且汉二十四帝无“朗帝”。
1982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目录说明文学第一部分(1982—1985)一、诗文二、小说三、戏曲四、民间文学和说唱文学五、文学评论六、工具书第二部分(1986—1990)一、诗文二、小说三、戏曲四、民间文学和说唱文学五、文学评论语言第一部分(1982—1985)一、音韵二、文字三、训诂四、音义五、语法六、专题资料七、工具书第二部分(1986—1990)一、音韵二、文字三、训诂四、音义五、语法六、专题资料七、工具书历史第一部分(1982—1985)—、二十四史研究参考书二、先秦至清各体史书和史料三、文集四、地理五、历代史料笔记六、近代人物日记七、金石考古八、工具书第二部分(1986—1990)一、二十四史研究参考书二、先秦至清各体史书和史料三、文集四、地理五、历代史料笔记六、近代人物日记七、金石考古八、工具书哲学第一部分(1982—1985)一、诸子二、佛藏、道藏三、宋元明清哲学论著四、工具书第二部分(1986—1990)一、诸子二、佛藏、道藏三、宋元明清哲学论著四、工具书综合参考第一部分(1982—1985)—、十三经旧注二、读书札记三、类书四、目录、版本丛书五、年谱丛刊六、别集丛书七、综合性丛书八、综合性工具书第二部分(1986—1990)一、十三经旧注二、读书札记三、类书四、目录、版本丛书五、年谱丛刊六、文集丛书七、综合性丛书今译第一部分(1982—1985)第二部分(1986—1990)专著第一部分(1982—1985)第二部分(1986—1990)附件一古逸丛书三编书目附件二古籍善本丛书(第一集)书目附件三已陆续出版的古籍丛书要目说明一、1981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当前要认真抓一下,先把领导班子组织起来,把规划搞出来,把措施落实下来”。
《高昌被符诸色差役名籍》考释王博摘要一组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征集所得的吐鲁番出土文书,被整理者命名为《高昌被符诸色差役名籍》。
经整理研究,本组文书为高昌国早期由高昌中央官府留档保存的供物、差役账,须更名为《高昌被符诸色供物、差役账》。
该组文书反映了高昌国早期高昌百姓向官府供草并承担刈草的杂役的情况,对我们进一步认识五世纪中后期高昌地区供物与差役制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吐鲁番文书供物差役账刈草杂役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征集到一批吐鲁番出土的古代文书,文书的时代以高昌国时期为主,其中有一件文书被整理者命名为《高昌被符诸色差役名籍》①。
自本件文书刊布以来,陈国灿、黄楼等学者对文书中涉及的地名、文书断代、部分词句的解释与文书性质有所探讨;不过据管见所知,并无学者对本件文书进行专题研究,对文书中涉及的高昌国早期供物、差役制度未有措意。
本文尝试在此文书的初始形态复原、录文修订、性质与定名、用途以及五世纪中后期高昌地区供物、差役制度等问题上得出新的认识。
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出土文书首先是文物,其次是史料。
因此,对文书出土信息、物质形态等进行细致地考察,从而解读出土文书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应当是我们修订录文的基础,更是我们利用出土文书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书的物质形态的重要性需要引起研究者的充分关注。
这也是笔者探讨本件文书的起点。
一、物质形态及文书录文修订本文书由三片鞋面形残纸组成。
文书两面有字,其中一面即为本文主要探讨的《高昌被符诸①载刘绍刚、侯世新主编:《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18页;比例尺1:1的图版见刘绍刚、侯世新主编:《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第42~43页。
色差役名籍》①,文书编号为新博09Z J0033(b)、09Z J0035(b)、09Z J0037(b)②;另一面为一件“上言”文书,被命名为《高昌国张祐上言为差脱懃垒祠垣事》③。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易错题9:文言文阅读一、综合性学习1.学校正在举行“莫让‘饭圈’变怪圈”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认识“饭圈文化”】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简要概括何谓“饭圈文化”。
在不久前结束的2023年全国跳水锦标赛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以427.60分获得亚军。
赛后,一位观众在看台上大喊裁判不公,故意压全红婵的分。
随后在网络平台上这种质疑情绪迅速蔓延,全红婵的粉丝们为了给偶像助威,甚至攻击冠军陈芋汐及其家人。
奥运跳水冠军何冲发表长文呼吁粉丝理智追星,称“饭圈文化”渗透到体育领域“非常可怕”,不要“帮倒忙”。
【注】饭圈:“粉丝”一词的英文单词为“fans”,饭圈是粉丝圈子的简称。
(2)【开展“清朗行动”】据调查,目前“饭圈文化”,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为有效整治网上乱象,有关部门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
小林同学就“清朗行动”这个话题,采访了班主任。
请根据上下文,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林:老师,您觉得“饭圈”乱象对我们青少年有哪些危害?班主任:“饭圈”乱象对青少年危害极大,例如① ,只要是自己的偶像,无论其做什么都是对的,甚至当偶像触碰法律底线被刑事拘留时,有些粉丝竟然组成“救援群”。
小林:那么,面对青少年不理性的追星行为,① ?班主任:父母应经常和孩子沟通,不能粗暴阻止。
学校要重视榜样教育,为学生提供正向力量和榜样参照。
有关社会部门应加强监管,防止媒体过度商业化、资本化、娱乐化。
二、文言文阅读陆贽列传①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
在奉天①,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
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
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
”帝从之。
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
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②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
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
唐玄奘法师年谱刘汝霖法师名玄奘,俗姓陈,本名袆,颍川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
高祖湛,魏清河太守。
曾祖钦,仕魏为上党太守,征东将军,南阳郡开国公。
祖康,以学优登仕齐,任国子博士,转司业,又转礼部侍郎,食邑河南,子孙因家于此,遂为缑氏人矣。
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
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郡举孝廉,拜陈留令,又迁江陵。
后隋运将衰,遂息缨冕之心,结薜罗之志,识者高之。
生四子,次曰素,出家法名长捷,法师其季也。
法师形长七尺,身赤白色,端严若神,美丽如画,音词清远,言谈雅亮,听者无厌。
或处徒众,或对佳宾,一坐半朝,身不倾动。
服尚干陀,裁惟细□,修广适中,行步雍容,直前而视,辄不顾眄。
精厉晨昏,计时分业,虔虔不懈,专思法务,言无名利,行绝虚浮。
曲识机缘,善通物性,少年国内求法,中年西域求法,归国以后,则专以译经为事,服勤至死。
共译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第一少年求法时期法师幼怀贞敏,早隶玄籍,年未志学,即悟妙道。
又负笈从学,游方请业,周流燕﹑赵之地,历览鲁﹑卫之邦,背三河而入秦中,步三蜀,而抵吴﹑会,弱冠方过,已足迹遍天下,尽识名僧,***之在中国者,俱了然于心矣。
隋文帝仁寿二年壬戌(六○二)法师生。
法师初生也,母梦其着白衣西去。
母曰:“汝是我子,今欲何去?”答曰:“为求法故去。
”此则游方之先兆也。
按法师之生年,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各书记载,互相歧异无论矣,即一书之中,亦往往自相抵牾。
今分志各不同之记载如下:一﹑六十九岁说是说见于刘轲大遍觉法师塔铭。
而轲之撰铭,明言根据慈恩传,则此处盖即根据显庆五年条下之六十五岁,而推算麟德元年为六十九岁也。
然传中只言是年起首翻大般若经耳,其余各事,则总括于数年之内,未可俱以显庆五年当之也,且由此上推,与他种有关法师年岁之记载,无一相应,则刘氏之误,不待言矣。
二﹑六十五岁说是说见于唐释道宣之续高僧传,道宣固亲见玄奘者也。
以常情而论,同时之人,记其所习见者之事,似可无误矣,然以今观之,则常人对于所交游者之年岁,往往忽而不察。
目 録内容提要 (1)Abstract (1)凡 例 (1)緒 論 (1)第一節研究概述 (1)一、變文的匯編 (1)二、變文的校釋 (1)第二節研究對象 (3)一、待校待考的疑難語詞 (3)二、字面普通而爲人所忽略的語詞 (3)三、已有校釋而又可商的語詞 (4)第三節研究方法 (4)一、辨析字形 (5)二、明辨假借 (5)三、比勘文例 (5)四、結合語法 (6)五、考察背景 (7)校 釋 (9)【不辭】 (9)【成援(拯援)】 (15)【孤格(狐狢)】 (15)【迴乾就濕】 (17)【例聞(列聞)】 (21)【露頂(鏤鼎)】 (23)【切藉(切惜)】 (24)【若......即......况......;不】 (27)【水煩昏】 (31)【送】 (32)【(綏)】 (34)【索】 (36)【相知】 (38)【養蝦蟆得水病(報)】 (39)待質録 (43)【紅綫】 (43)【交恐】 (44)【珂珮】 (49)【連黜(連跡)】 (522)【秃剔(踢)】 (53)【天塞;抗】 (54)【由羞(身修)】 (55)【知/更知/知更/知欲/知復/亦知/知將】 (56)徵引文獻 (61)參考文獻 (66)作者簡歷 (70)緒 論第一節 研究概述變文是唐五代時期的一種説唱文學,上個世紀初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它在文學、史學、語言學等方面都有着較高的研究價值,吸引了衆多學人的目光。
變文文獻分散在世界各地,寫卷中又多俗字和俗語詞,加之民間抄手信手抄寫,變文中有不少文字訛誤的地方,這些都給人們研讀變文帶來了諸多的不便。
因此,變文的整理是變文研究的基礎和前提。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許多學者致力於變文文本的整理和研究,並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茲略述如下。
一、變文的匯編敦煌文書發現後不久即流散到世界各地,變文寫卷也分藏在中、英、法、俄、日等國家,因此,變文整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將這些零散的材料搜集起來匯爲一編。
1954年,周紹良編録的《敦煌變文匯録》問世,該書共收集變文38種,這是變文的第一次校録成集。
使高昌记校注
图1 使高昌记校注(宋)王延德撰 王国维校注 稿本 国家图书馆 《使高昌记》,又名《西州使程记》,宋王延德撰,久佚。
今本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宋史·高昌传》中辑出。
王延德(933―1006),北宋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北宋前期出色的外交家与理财家。
少时侍晋王赵光义门下,光义即位后,王延德遂补殿前承旨,再迁供奉官。
太平兴国六年(981),高昌回鹘王阿厮兰汗遣使朝贡,王延德奉敕与殿前承旨白勋一同西使,代表朝廷颁赐西域各地君长缯帛金带。
其行程大致为:从夏州(今甘肃夏河县)渡黄河,经今青海北部沙碛,再
由伊州(今新疆哈密)转往高昌(今吐鲁番),历时四年,至雍熙元年(984)复循旧路返回开封。
次年,据沿途所历见闻撰《西州程记》,献给太宗皇帝。
王延德出使高昌,是现今所
知北宋王朝针对西域诸族惟一成行的官方出使活动,回鹘、鞑靼等民族的支持,以牵制和削弱辽的势力。
王延德的出使活动,虽未取得预期成果,但作为中原王朝继后晋高居诲出使于阗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官方出使活动,起到了联络东西、加强交流的作用。
后据西行经历撰写是书,反映了北宋时期高昌回鹘地区的民族分布和社会状况,是研究宋代高昌回鹘历史及西域地理的宝贵资料。
他所记述的契丹、党项、鞑靼、高昌回鹘等民族聚居之地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地理环境以及人民生活状况等等,近代以来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并译成多种语言。
此书与五代后晋高居诲《使于阗记》、金刘祁《北使记》、元耶律楚材《西游录》等西行记齐名。
王国维从 1925年入清华国学研究院起,其研究重心转向西北史地之学,辑有《古行记校录八种》,《使高昌记校注》即其中之一。
此书辑自《宋史·高昌传》,并据宋王明清《挥麈前录》所引校勘。
国家图书馆所藏稿本保留了王国维钩沉史料、辨章学术的原貌,字里行间的丹黄批注、圈点勾稽,生动再现了王国维的治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