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昌王国的客馆制度-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5—7 世纪高昌地区的马匹与丝绸贸易———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张爽(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马匹是高昌具有军事和经济价值的重要战略物资。
高昌马价昂贵,普通小农几乎买不起,因而无法从事需要马匹运输的丝绸贸易获取暴利。
高昌官府出于军事、政治及经济利益的诸多考虑,用差科义务的方式强令官民配养马匹。
这对高昌小农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为缴纳本已繁重的赋税、配养马匹、维持生计,小农必须要进行丝织品生产,向胡商出售换取银钱,充当丝绸贸易诸环节中最低层次的生产者。
高昌官府除配养马匹外,还花费大量银钱向胡商购买大批马匹,而这又为胡商在高昌就地购买丝绸等物品提供了资金。
因此,高昌官府、丝绸、小农、胡商通过马匹买卖和配养,紧密地连接在欧亚大陆丝绸贸易体系之中。
[关键词]高昌; 吐鲁番文书; 马匹; 丝绸贸易; 小农[中图分类号] K8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 -3541 ( 2014) 03 -0083 -04DOI:10.13761/ki.bflc.2014.03.018On the 5 -7 century silk trade horses andGao regions: the center instrument ExcavatedZHANG Shuang( Jiangsu Normal Academy of History,Xuzhou 221116,China)A bstract: In Gao,horse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aterial with military and economic value〃Gao Ma price is expensive,almostordinary peasant can not afford a horse,and therefore,n eed not be engaged in the silk trade transport horses to reap huge profits〃Gao official consideration for many military,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by way of poor families with obligations compel officials and people keep horses〃This is a small farmer Gao heavy burden〃To pay the already onerous taxes with raising horses,subsistence,small –scale farmers must be silk production,sale to Hu providers in exchange for money,act a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silk trade in the lowest level of the producers〃 Gao official with the exception of raising horses,but also spend a lot of money to buy a large number of horses Hu providers,which in turn was purchased locally Gao Hu trader in silk and other items provided funding〃Therefore,Gao offi-cial,silk,small farmers,Hu providers by horse trading and distribution support,and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silk trade system among Eurasia〃Key words: Gaochang; Turfan Manuscripts; horses; silk trade; smallholders中古时代贯穿欧亚大陆的丝绸贸易往往需要跨越沙漠、草地、荒原和戈壁,丝路商人获得暴利的方式之一是将在一地采购的商品长途贩运到另一地出售。
浅析高昌的宽容文化始因摘要:河西地区的定居问题,影响了中原文化学术的传承。
高昌特别的地理位置,以及高昌地区被征服以后,伊斯兰教迅速取代了新疆的佛教的影响;此外,还有游学僧人的影响,高昌的文化呈现了不同的方面。
以汉族人为主体民族,包括诸多民族为一体的移民社会,高昌国民的宗教信仰必然体现多元化的特点,这也体现了一个宽容文化所必须具有的特点。
关键词:高昌;宽容;宗教;转变西晋以降,河西地区的安定局面为中原文化学术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在西晋末年之后,中原再次陷入了动乱之中,河西的纷争扰乱在所难免。
已经于河西相当于安定下来的中原大姓及其赖以保存下来的传统学术文化面临着威胁,包括世家大姓在内的避难人群向西避难,而与敦煌毗邻的高昌成为河西氏族特别是敦煌大姓西迁避难的首选之地。
以地理位置而言,高昌位于西城的东端,河西的西端,处中间地带,与河西唇齿相依,从保存传统文化这一点来说,高昌与河西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作用甚至可以与河西相提并论。
或者说,由于东汉以后高昌乃至西域同内地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河西改权实现的,可将高昌文化视为河西文化的外延,属于它的一部分。
东晋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河西西迁的汉族人为主体的民族,以河西大姓垄断上层统治集团,融合多元民族为一体的移民社会。
一方面河西大姓的家族在高昌这一方土地得以生息繁衍,另一方面,以敦煌张氏为主的河西大姓,以高昌最为新的发展地域,他们在家族内部读书讲经,传授学业,促成了继河西河西之后,以传承中原学术文化为主要的特点。
以高昌移民社会为区域特色的文化特区的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碎染在中原地区暂时受到了战乱的影响和冲击有所失落,但是在与异族文化相遇、相撞的过程中,传统学术文化依然找到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与异族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因此而失去了自己,反而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高昌的历史地位一直是十分尴尬的。
春秋时期的客馆探析摘要:春秋时期,诸侯国间朝聘往来频繁,诸侯国建筑客馆并为之并置有相应的职官人员和隶人为宾客提供饮食以及各项服务,客馆在礼的氛围之下接待来宾。
关键词:客馆;朝聘;礼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朝聘往来频繁,在这种情况之下出现的客馆,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本文拟以先秦文献资料为主,通过对文献记载的排比爬梳,对春秋时期的客馆存在的形态进行探讨。
一春秋时期重礼,主国是否礼遇宾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为宾客安排合适的住宿,提供合适的礼节接待宾客。
首先,从客馆的承建初衷来看,晋国职掌客馆的士文伯云:“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
”[1]其次,客馆所住之人并非普通的羁旅之人,多为前来朝聘的使者或因国事往来的官员。
定公四年,吴攻入楚国城都郢,楚国大夫申包胥求救于秦国,秦哀公将其安排于客馆。
而客馆居住者亦应有一定的身份等级。
昭公二年,鲁国叔弓聘于晋国,晋国致馆。
叔弓辞曰:“寡君命下臣来继旧好,好合使成,臣之禄也。
敢辱大馆。
”[2]春秋末年,士人游学逐渐兴起,一些有名望的士人亦安排住宿于客馆。
《国语》记载越王勾践为招揽贤士而洁其馆舍。
再次,还应给前来朝聘的使者行致馆礼。
《仪礼·聘礼》记载:“大夫帅至于馆,卿致馆。
”诸侯王朝觐天子,亦行致馆礼,《仪礼·觐礼》云:“侯氏遂从之,天子赐舍,辞曰:赐伯父舍”。
在《国语》和《左传》中有着大量致馆的事例。
例如:昭公二年,鲁国叔弓聘于晋国,晋国则在郊劳后致馆,昭公三年,叔弓如滕,子服椒为介,不以其父之忌日而郊劳叔弓,并授之馆;《国语·晋语》记载,郑国公孙成子聘晋国,韩宣子授客馆。
最后,客馆在全国不单设于国都,于全国各地都有,有的甚至在一个城邑设有多个客馆。
僖公三十一年,鲁国和邾国讼于晋,晋国安排邾国大夫和鲁国大夫各居一馆。
晋国软禁叔孙婼,后又将叔孙婼另安排在箕地的一个客馆里。
西周回鹘的社会经济首先了解一下西周回鹘的王国统治的疆域:东起哈密,北至伊犁,西至阿克苏冰达坂,南接当时吐蕃控制的于阗。
西周回鹘境内土地肥沃,气候炎热,水源充足,资源丰富,给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农业1.土地所有制形式王国实行的是封建农奴制,其土地的占有形式主要是王国所有、寺院所有、地主私人所有和小农租佃土地四种。
⑴王国所有:在王国境内,凡未分配的土地、未开垦的土地和没收的土地及果园、森林、草场、河流、水渠统统为国家所有。
⑵寺院所有:西周回鹘信奉佛教,为了传播和提高佛教的地位,王国分给寺院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农民,由农民耕种,将其收获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供养僧侣及寺院开支、⑶地主私人所有:即土地归地主私人所有。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在天山南部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传统的土地所有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⑷小农租佃土地:农民从王国或者封建领主手中租佃土地,自己经营耕种,但要向王国或封建领主上交租金。
据出土的回鹘租佃契约证明,种地的费用由组重者全部承担,而收获量则对半分成。
2.农业的发展情况回鹘人在进入高昌以前,大部分都从事畜牧业。
但自进入高昌地区后,由于当地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发达,其中有一部分便逐步走向定居,并改事农业生产。
从事农业的回鹃人有的聚居于高昌及其附近绿洲中.有的析分于别失八里及龟兹等地。
农业的进步首先表现为粮食作物种类的繁多,粮食作物以小麦、(青稞)、粟(小米)、黍(黄米)、大米为主;豆类作物主要有蚕豆、黑豆、黄豆等;油料作物主要是胡麻与芝麻;纤维作物有草棉、蚕桑、大麻等;蔬菜品种有萝萄、葱、韭、芜萎、蒜、菠菜等;水果有葡萄、核桃、甜瓜、李、桃、枣、杏等。
麻。
葡萄的种植很普遍,有的是种在房前屋后,或果园里,有的是单独的葡萄园。
葡萄是很重要的舞济作物,因为它是酿酒的重要原料,而国家规定要收实物税——葡萄酒。
所以在大量的出土文书中有葡萄园的买卖、租佃和葡萄酒的缴纳、储存等记载,会种葡萄的人受到特别重视。
《高车国初探》篇一一、引言高车国,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国名,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千年沧桑。
这个古老的国度曾有着灿烂的文明与独特的历史文化,虽然现今的详细史料并不丰富,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和挖掘。
本文将围绕高车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文化特征以及社会风貌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读者揭开高车国的神秘面纱。
二、地理环境高车国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其疆域辽阔,东临大海,西接大漠,北依高山,南临草原。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高车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境内自然风光秀美,山川壮丽,草原广袤,为后来的历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历史沿革关于高车国的历史沿革,目前尚无确切的史料记载。
据传,高车国在古代曾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拥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和独特的文化。
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游牧民族时期,历经多个王朝的更迭。
在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高车国与东西方各国展开了广泛的贸易往来,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高车国逐渐衰落,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四、文化特征高车国的文化特征独具魅力。
其文字、语言、宗教信仰、艺术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高车国的文字和语言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为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宗教信仰方面,高车国信仰多元,既有本土宗教的影子,也吸收了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元素。
在艺术方面,高车国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五、社会风貌高车国社会风貌丰富多彩。
当时的民众以游牧生活为主,他们在草原上放牧牛羊,过着自由而艰苦的生活。
同时,高车国也拥有较为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民众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
在政治制度方面,高车国实行君主制或贵族制等不同的统治形式。
社会风尚以尊重英雄、崇尚勇敢为主要特点,这也成为了当时高车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结论通过对高车国的初步探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古国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唐朝时期高昌国是怎么被灭的?看见20万大军被活活吓死本文导读:贞观八年(634年),西突厥内部发生政变,反政府武装头目欲谷设自称乙毗咄陆可汗,与咥利失可汗政府分庭抗礼。
双方以伊列河(今伊犁河)为界,分地而治。
双方都寻求唐朝的支持,“天可汗”李世民选择支持保持友好关系的政府军一方。
作为西域小国,高昌则必须站队,选择支持一方。
麹文泰按照国际惯例,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大唐王朝支持的政府军一方。
悲催的是,由于西突厥政府内部出了叛徒,咥利失可汗逃亡国外,由其侄子薄布恃勤收拾残局,是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唐太宗还是选择继续支持西突厥政府一方,命左领军将军张大师前去授玺书,册立他为可汗,并赐给鼓纛(战鼓与大旗——古时皇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信物)。
经过多年的争战,欲谷设最终打败了薄布恃勤,兼并了其部众,随着其一统西突厥两厢、十姓之后,势力空前强大了起来。
很多小国纷纷归附,原先从东突厥迁徙到西突厥的唐朝人被欲谷设当成难民,遣往高昌,高昌本来人口不多,对这有增丁之利的好事,麹文泰自然求之不得。
李世民发表声明要求高昌将侨民侨胞送回中原。
麹文泰这时来个一百八十转弯,不但“匿而不遣”,还与西突厥联手攻打伊吾、焉耆等地。
焉耆派人到长安向李世民告状。
李世民派虞部郎中(部级官员)李道路裕前去问罪,说:“高昌这几年以来,不向我大唐进献贡品,不行藩臣的礼节,所设官职称号,也与我大唐一样,还挖城掘沟,扩军备战,你想造反啊?”麹文泰仗着有突厥人撑腰,说起话来也振振有词:“鹰飞翔在天空,鸡伏窝于草蒿,猫戏游于厅堂,鼠嚼食于洞穴,各得其所,难道不能让其自我发展吗?”显然是没有把大唐朝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李世民还想给麹文泰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犹冀文泰悔过”),让他到长安来说清情况,麹文泰则“称疾不至”,反唐之心已昭然若揭。
太子麹智盛不无担忧的劝道:“我高昌人口不过数万,兵甲不过数千,财力上连大唐的一个州也比不上,如何能公开与大唐对抗呢?父王您应该上表请罪才是上策啊!”麹文泰安慰他说,我到过隋朝,也到过唐朝,我一直认为隋朝的综合国力要比唐朝强,既然隋朝都没有能力出兵西域;唐朝即便要出兵,也不会太多,出兵多了光是后勤保障就吃不消;出兵少于三万以下,咱不怕;况且唐离咱高昌何止千里,光戈壁滩就有二千里,无水无草鸟不拉屎的,够他们受的。
麹氏高昌及其对丝绸之路的贡献氏高昌及其对丝绸之路的贡献麹氏高昌立国一百多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农业、畜牧、种植等诸多方面均取得成就,对西域各国产生深远影响,对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繁荣畅通做出重要贡献,延至今日,对在国际上影响深远的“吐鲁番学”之兴起,奠定了历史基础。
而麴氏家族来源于陇右金城郡(今甘肃兰州),已成为兰州历史人物的杰出代表。
高昌国有“户八千,口三万七千七百”。
一个方圆不过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万余人的小国,能在中原王朝的北魏、北周、隋、唐与西域的高车、铁勒、突厥之间的夹缝中生存,存在一百四十多年,足以说明麹氏政权具有厚实的政治基础,灵活的外交手腕,融洽的民族政策和多元的文化取向。
麹氏高昌的政治和外交策略从政治上来说,麹氏高昌基本上是一个汉族政权。
也是汉族政权在西地边陲最远的一个小国。
它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接受中原王朝北魏、北周、隋朝、唐朝的册封,向北魏、北周、隋朝、唐朝称臣进贡,这是主流方面。
另一方面,由于高昌地处边陲,处于高车、铁勒、突厥等游牧民族政权的包围之中,也受到游牧民族政权的影响。
为了生存,也不得不向这些游牧政权称臣纳贡。
同时,接受这些游牧政权的封号。
于是,就出现了高昌麹氏统治者冠有两种或三种封号并存的特殊历史现象。
如麹宝茂封号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瓜州诸军事、侍中、瓜州刺史、西平郡开国公、西堇、时多浮跌、无亥、希里发、高昌王麹宝茂”。
“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瓜州诸军事、侍中、瓜州刺史、西平郡开国公”是西魏或北周的封号;“西堇、时多浮跌、无亥、希利发”是铁勒的封号;“高昌王”是麹氏政权自己的封号。
麹乾固封号为:“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瓜州诸军事、瓜州刺史、西平郡开国公、西堇、时多浮跋、弥麹伊离地、都卢第、麹豆阿跛摩亥、希利发、高昌王麹乾固”。
麹氏高昌的官僚体制基本上是照搬中原王朝体制,与北魏、西魏、北周官僚体制一脉相承,但在具体的实施中有其自身的变化。
浅谈汉代西域都护府的遗址汉代西域都护府是汉朝统治西域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和维护西域地区的稳定。
现今西域地区仍然保留了一些遗址,这些遗址是对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见证。
汉代西域都护府的遗址主要集中在今天的新疆地区,包括吐鲁番、和田、克孜勒苏等地。
这些遗址宏伟壮观、布局规整,反映了汉代统治者对西域地区的重视和管理能力。
其中最著名的遗址就是吐鲁番的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是一个完整的城池遗址,包括城墙、城门、宫殿、佛塔等建筑,规模宏大,设计精巧。
整个城池呈方形,四面都有城墙,墙体高耸,坚固厚实。
城内有宫殿建筑群,仿照汉朝的宫殿风格,建造了金花殿、龙朔殿等。
城内还分布有多座佛塔,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佛教文化影响。
另一个著名的遗址是和田的疏勒古城。
疏勒古城是一座位于沙漠中的古城,建于汉代时期。
整个古城呈现出方形布局,四周都有高大坚固的城墙保护。
城内有宫殿、官署、住宅等建筑,反映了汉代时期西域都护府的高度中央集权管理制度。
古城内还发现了大量的砖雕、壁画等文物,展示了当时西域地区的艺术和工艺水平。
在克孜勒苏地区的特别著名的是楼兰古城。
楼兰古城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之一。
古城遗址规模宏大,内部建筑错落有致。
通过对遗址的发掘,人们了解到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城市建设和市井生活。
这些汉代西域都护府的遗址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展示了汉代统治者对西域地区的治理和管理制度。
这些遗址也反映了西域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
通过对这些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汉代西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古代客礼制研究》摘要:毅辞让,遂委质为臣”中,此处的“客礼”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客卿制度,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为了争夺人才发展国家,对于真正的人才都礼遇有加,以“客礼”待之,匈奴来臣服汉朝,汉并不当真,“臣而不名”,也并不册封匈奴土地,以“客礼”待之,即匈奴”称臣”但汉朝不给封号,既不承认匈奴臣属国的关系,也并不册封匈奴土地,以“客礼”待之陈莉摘要:客礼制是表面上臣服,实则互不相干互为平等的关系。
”客礼”的核心有平等之意,比如尧舜禹时期新任位的天子对尧舜之子,比如西周时武王处理箕子的关系,礼节上也并不实行君臣礼,打破了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即客礼的主体与客体是类似于平等的存在。
“客礼”一词和“臣礼”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客礼,表示“不臣”,表示抗礼。
“客礼”是一种制度,用来处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且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存在。
关键词:客礼;平等;民族政策一、客礼的含义“客礼”是一种制度,用来处理特殊的政治关系,且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存在。
本文只讨论狭义的客礼制,而不讨论广义的从字面意思上“待客的礼仪”。
宾礼狭义上是对待少数民族政权和外国的礼节制度,包括朝贡关系和藩属关系的礼节。
宾礼有明确的君臣之分。
古代交通不便,中央王朝对周边民族政权鞭长莫及,所以他们总是言而无信,“荒忽亡常”,时而臣服,时而反叛。
这个时候中央王朝“让而不臣”,对之行使客礼制,并没有把周边民族政权的臣服当真。
汉朝,面对居住于边远之地且时臣时叛的匈奴,自汉宣帝时期起,汉朝开始对之实行“臣而不名”的客礼政策。
即匈奴假装称臣以此来获得好处与赏赐,汉朝也并不当真,不给封号,保持平等客气的关系。
一般认为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只有两种——敌对和臣属,客礼事实上介于两者之间,既非严格的臣属也非公然敌对,有时看似臣属,有时看似敌对,随着当时双方实力对比以及诸多因素的变化,这种客礼关系经常游走于臣属与敌对之间。
“臣礼”与“宾礼”的内核一致,都标志着君臣之分,是为了维持中国古代王朝严格的等级秩序而存在的。
新疆高昌故城地区名胜古迹、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高昌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偏南。
维吾尔语亦称“都护城”,即“王城”之意,因为此城为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
高昌故城城郭高耸,街衢纵横,市井分明,护城河道的残迹犹存,有如隋唐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共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结构现在还依稀可辨。
高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是我国古代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高昌故城于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城年轮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
西汉时期称高昌壁,《北史·西城传》记载:“昔汉武遗兵西讨,师旅顿敞,其中尤困者因住焉。
地势高敝,人庶昌盛,因名高昌。
”前凉在此设高昌郡,扩建了城墙。
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
442年,北凉残余势力在沮渠无讳率领下“西逾流沙”,在此建立了流亡政权。
460年,柔然建立高昌王国,拉开了高昌城千年历史的序幕。
唐贞观十四年(640)统一了高昌,并设西州治所,又一次扩建,形成了目前故城的规模。
9世纪中叶以后,回鹘(今维吾尔)人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王国,1209年高昌回鹘臣属蒙古。
辽代有时称和州;直至14世纪高昌回鹘灭亡后,都城才被废弃;元末明初故城毁于兵火。
高昌故城自汉唐以来就是联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由高昌传入内陆。
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
外城现存的故城遗址,是高昌回鹃时期在唐代高昌城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全城呈不规则正方形。
外城墙基厚12米,高达11.5米.周长约2500米,夯土筑成,间杂少量的土坯,有清楚的夹棍眼;外围有保存完好凸出的建筑结构。
城墙南面有3个城门,其余3面各有2个城门。
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
在外城西南角有一座较大的寺院遗址,占地约1万平方米,由大门、庭院、讲经堂、藏经堂、大殿、僧房等组成,保存得相当完好,可穿堂入室,领略当年的建筑风格。
浅论高昌王国的客馆制度
一、高昌王国客馆的设置
从八十年代起,就有很多学者对高昌客馆制度做了深入研究,有以下几种对客馆的分类:
1、高昌的寺院客房。
王素先生在《高昌稿?交通篇》第二节高昌的客馆设施中论述说:“高昌有寺院客房,始见于阚爽政权缘禾五年(436年)六月十一日前《祠史翟某呈为食麦事》。
……该文书中所见超度,应是从田地县来的客僧。
他在这所寺院住了八日,说明该寺院是有客房的……麴氏王国时期,中外僧侣西往东来,不少均在高昌逗留……即使像玄奘这样属于高昌王邀请的客僧,来到高昌,也需住在寺院。
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称:‘宫侧别有道场,(高昌)王(麴文泰)自引(玄奘)法师居之。
’不同的是,饮食由官府提供。
”又引重光三年(622年)十月初《高昌条列虎牙汜某等传供食帐一》说明其中“‘索禅师’及‘尼道师’都是由高昌王夫人请来的客僧尼,因而虽然住在寺院,却由官府供应饮食”。
对于这一点,原文未对“索禅师”及“尼道师”的住处做出说明。
重光三年(622年)十月初《高昌条列虎牙汜某等传供食帐一》原文如下:
[前缺]
1 细面一斛禾细米二兜
2 十人前十五日用次虎牙泛传细麦三斛禾米六兜粟米一兜半供襄邑夫人前尼道师
3 二人十五日食次传细麦五兜禾米五兜粟米一兜二升丰供阎典袁下右禅师
4 四人五日食次传细麦五兜市肉一节供儿阿婆三日食次传细麦一斛禾细米一兜供参军
5 义宣张善海二人五日食次虎牙范传市肉十七节细麦一斛禾细米一兜半供
6 襄邑夫人作食送与张郎中次传细麦五兜市肉六节供送与侍郎涉弥子次传苏一
7 兜付明威庆怀用治赤威十五张次殿中杨传白罗麦二兜市肉三节户瓜子
8 三升作汤饼供世子夫人食次宣威曹传油一升用摩铠次阴传粟米
9 二兜供张夫人用作阿摩肾糜次虎牙范传市肉二节白罗麦一兜供吴
10 尚书食次传细麦五升作饼市肉一节供襄邑夫人前白元相食次传细麦一兜供襄
11 邑夫人前索禅师食
12 重光三年壬午岁十月一日
13 凌江将军高
文中只是对其食物做了说明,并未告诉我们其居住地点,因此,他们到底是否居住于寺院内并不能肯定,只是由官府供食这一点可以肯定。
2、政府客馆。
高昌政府有九部,其中有主客,而主客管外事,包括东来西往使节的迎送及客商之途经高昌者的食宿接待等,所以自然应该有政府客馆。
其次,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传供帐都能证明高昌的确有政府客馆,即主客负责接待客使商人的客馆。
姜伯勤先生在其《高昌麴氏与东西突厥――吐鲁番所出客馆文书研究》45页中提到延寿十四年(637年)七月卅日《兵部差人看客馆文书》中的客馆为“兵部客馆”;孟宪实、宣红认为此客馆属主客。
王素先生指明难以判断,暂仍旧说:即兵部客馆。
此件文书原文如下:
1 [次十五日],羁人赵头六六、王欢儿二人,付宁僧护,用看珂[寒?]
2 [公主?跋提]勤、苏弩胡鹿大官、公主时健大官[伍日]。
3 [次毛海隆,用看毗迦公主寒二人],付毛海隆,用看毗佳公主寒[提勤]
4 妇儿五日。
次辛歌鹿、张憙相贰人,付鲁阿众,用看摩奋提
5 勤妇儿、阿阗赖妇儿、阿口口
口口口,伍日。
次
6 郑海儿二人,付参军海相,用看客观伍日。
次良朱识,付畦
7 亥生,用看汉客张小憙。
次范胜欢,付曹破延,用[看]
8 真朱人贪旱大官、好延枯振摩珂赖使金穆乌
9 纥大官伍日。
次小张灯海住,付康善财,用看坞耆来射卑
10 妇儿伍日。
令狐资弥胡,付王善佑子,用看尸不逑役旱大官
11 伍日。
次廿日,康阿父师、白坎子二人,付宁僧护,用看珂寒
这是一件由兵部上呈高昌王麴文泰的文书。
从文书中可以看出兵部派遣使人看管客馆。
笔者认为这件文书并不能说明此客馆乃兵部客馆。
高昌令尹下辖诸部,又称诸曹。
经吐鲁番出土文书印证,高昌诸部非《周书》所载之八部,
而实存九部,即吏部、户部、仓部、主客、民部、兵部、祀部、屯部和都官。
其中主客管外事,包括东来西往使节的迎送及客商之土经高昌者的食宿接待等;兵部掌管军务,具体分担军马的购置与饲养,军队的野外定期巡逻,诸城池的把守,客馆保安,往复宿卫及通讯联络等。
所以说兵部只负责客馆的安全问题,并不能说明客馆是由兵部建的,应是官府创建客馆,由兵部负责保卫,所以差人看客馆客使。
由此笔者认为兵部并没有单独创建兵部客馆。
那么此件文书中说的客馆,似乎应该属于此类:政府客馆。
3、民间客馆。
高昌地处要塞,发达的交通带动了当地的商业及经济繁荣。
由于来往客商,客使的数量极其庞大,因此仅靠官府的官办客馆可能满足不了当地的需求,因此民间经营的旅店应该存在,而且数量不在少数。
这样一方面满足来往客商的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政府税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但由于出土文献不足,还不能对民间私营客馆具体情况详细说明。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昌客馆可分为三类:寺院客馆、政府客馆和民间客馆。
因此,来往于东西的无论僧俗、使节、商人都各有居住场所:客僧无论官私均住于寺院内;使节一般住于政府客馆内;客商等可住于政府客馆及私人经营的旅馆内。
二、客馆的居住人员及接待与管理
从阿斯塔那墓出土高昌政府客馆供食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客馆居住人员,也可以看出高昌外交的发达。
从(1)重光三年(622年)十月初《高昌条列虎牙汜某等传供食帐一、二》;(2)延寿九年(632年)前后《竺佛图等传供食帐》;(3)延寿九年(632年)前后《虎牙都子等传供食帐》;(4)延寿九年(632年)闰八月初至十月初前《□善等传供食帐》;(5)延寿九年(632年)前后《令狐等传供帐》;(6)《高昌虎牙元治等传供食帐》;(7)延寿十四年(637年)七月卅日《兵部差人看客馆文书》等文书中的所供食者可以看出高昌客馆主要接待的都是铁勒、突厥、粟特等北方游牧部落的人。
当然高昌国也同西方国家有,阿斯塔那墓及哈拉和卓墓出土的波斯银币,拜占庭金币就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