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用韵
- 格式:ppt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26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
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
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
系联方法如下:絺(chi1)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詩邶风燕燕》翩彼飞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詩鲁颂泮水》《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于同一韵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以证明“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心”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
以下类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
诗经中的音韵美与韵味诵读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记录了周朝和春秋时期的历史、风俗和情感。
除了内容丰富外,诗经还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韵味诵读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深入探讨《诗经》中的音韵美及其对诵读的影响。
一、《诗经》中的音韵美1.音节和字音:根据现代汉语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使用了许多在当时并未完全形成的音节,并且这些字音因为谐音效果而加强了整体的韵律美。
2.音律重复:《诗经》中常常出现类似于押韵和平仄等音律重复现象,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听觉美感,也使得整体节奏更加流畅。
3.典雅发声:《诗经》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表达情感,其中对声音描写尤为细腻,使诗歌更加动人。
二、《诗经》的韵味诵读1.不同吟咏方式: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古代人在朗读《诗经》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吟咏方式,如有并列念、按辔念等。
这些吟咏方式既增添了韵味,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2.情感表达:《诗经》是古代中国人对生活和情感的真实记录,其内涵丰富多样。
通过适当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方式来表达情感,更能使读者对诗歌产生共鸣。
3.口传传承:在古代没有印刷术之前,《诗经》主要通过口头传统来流传。
口耳相传不仅保留了原始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同时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和还原其原始声音的依据。
结论《诗经》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韵味诵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具备着丰富的音韵美元素,并以情感表达、吟咏方式和口传传承等方式塑造了其独特的韵味。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经》中的音韵美与韵味诵读,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美妙,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
《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最早的文学作品,内容涉及宗教、农业、皇室、礼仪、乐律等,内容深入人心,是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和思想的宝库。
《诗经》的音乐性极其突出,整本书用韵律形式构成,有大量的节奏和押韵,展现出诗人
的恢宏创作境界,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和愉悦感受。
通常,古代歌诗传递歌唱者的主观心理,充满了诗歌本身的季节、风俗及人民婚姻、宗教心态。
此外,古代歌曲也贴近实际,
能够表达贴近人民生活的情节,以更深刻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使人细品它,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古代文化,把握古人眼中山、水、花、月、鹤等不变的自然美景。
《诗经》的美学意义在于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中的美丽内涵,它的语言精致、运用灵
活多变,称之为“百科全书性”的文字。
古诗词的意义不仅在于表达歌者的感情,还包括丰
富多采的描绘、神秘的意境和张扬的态度等,它们甚至散发出一种诗意的韵味来,抒发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总之,《诗经》的音乐性和美学意义极其重要,它不仅体现出古人优美传统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标准,更深刻地反映出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梦想。
它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值得每个人努力挖掘和欣赏。
《诗经》通韵合韵说,是指《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在押韵上存在相通或相合的现象。
这种说法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质疑者认为,《诗经》中的押韵并不是完全相通或相合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和差异。
他们认为,《诗经》中的押韵是根据当时的语音特点和诗歌创作的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诗篇都采用了相同的押韵方式。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诗经》中的通韵合韵说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押韵理论,而是后人为了方便记忆和理解而提出的一种假说。
他们认为,《诗经》中的押韵是复杂多样的,需要根据具体的诗篇进行分析和研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通韵合韵说。
总之,《诗经》通韵合韵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诗篇进行分析和研究,不能一概而论。
诗经的韵部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集,共收录了305篇古诗。
在诗经中,有许多不同的韵部,如平声、仄声等。
根据韵部的分类,诗经中的韵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平声韵部:平声韵部又称阳韵,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震动的韵腹。
平声韵部的特点是声调平坦、音调较高。
在诗经中,平声韵部较为常见,如麻、车、牙等。
2. 仄声韵部:仄声韵部又称阴韵,是指发音时声带震动的韵腹。
仄声韵部的特点是声调起伏、音调较低。
在诗经中,仄声韵部也较为常见,如赭、屑、黠等。
3. 阳平声韵部:阳平声韵部是指声调平坦、音调较高且声带不震动的韵腹。
在诗经中,阳平声韵部的例子有钗、雷、灰等。
4. 阴平声韵部:阴平声韵部是指声调平坦、音调较低且声带震动的韵腹。
在诗经中,阴平声韵部的例子有芮、脂、微等。
在诗经中,这些不同的韵部被巧妙地运用,使诗歌在音韵上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增加了诗歌的美感和抒情效果。
说明《诗经魏风硕鼠》第三章的韵
例
《诗经》的《魏风》是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诗歌,其中第三章《硕鼠》描述了一只硕大的老鼠如何吃掉所有的食物,最终因饥饿而死亡。
《硕鼠》这一章的韵例采用了“谷韵”,即将同音字放在一起形成韵律。
例如,第一行的“硕鼠”和第二行的“不知”、第三行的“如何”和第四行的“饥饿”都是谷韵。
另外,《硕鼠》这一章还使用了“平仄”的技巧,即在不同的韵脚上使用不同的声调。
例如,第一行的“硕鼠”和第二行的“不知”是平声,而第三行的“如何”和第四行的“饥饿”是仄声。
总的来说,《硕鼠》这一章的韵例利用了谷韵和平仄的技巧,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深意。
古汉语音韵知识(上)汉语音节的特征韵母、韵韵部、韵目、韵脚、韵例关于诗体◦先秦:风(《诗经》)骚(《楚辞》)◦汉魏六朝:古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诗的变体:词(诗余)、曲《诗经》的用韵韵例◦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若以代词或语气词收尾,韵脚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前面,可以看做句中韵,也有人把它看做变相的句尾韵。
◦从一章中所用韵的数量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大致可以分三种: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另有一种常见的押韵方式,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
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韵部◦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属于同一韵部。
原则:先秦语音方法:系联。
第一,将诗经中可以押韵的字归并起来;第二,通过先秦形声字的谐声偏旁归并。
◦对“叶音说”的认识:起源于六朝时期,到宋朱熹全面用“叶音说”来解释诗经读来不押韵的现象。
叶音说的缺陷:为追求口语语音的押韵和谐,任意更改古诗韵,没有客观标准。
叶音说产生的原因:没有认识到古今语音的演变。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邻近韵通押。
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
韵母近似通押。
近体诗的格律——律诗字数: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平仄◦古平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
◦仄声包括三个古声调:上声、去声、入声。
入声字的判断: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特点。
◦普通话中b、d、g、j、zh、z六个声母的阳平字,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读fa、fo的字,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d、t、n、l、z、c、s七个声母拼e韵母的,不论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k、zh、ch、sh、r五个声母拼uo韵母的,不论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b、p、m、d、t、n、l七个声母拼ie韵母的,除了“爹”字是古平声外,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üe韵母字,除了“嗟、瘸、靴”三个字外,都是古入声字。
文史哲专题研究第17卷第3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SANMENXIAPOLYTECHNIC
叶诗经曳渊以下称叶诗曳冤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袁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文学的源头遥它的内容尧思想尧意象尧语言尧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遥其三百篇全是乐歌袁歌辞渊诗冤配合乐曲歌唱袁尽管后来乐曲失传袁但它本身的韵律尧节奏仍然保存遥尤其是160篇国风袁十五个封国的民间歌诗袁各以其所在封国得名袁大部分诗歌语词上重章叠句袁回环往复曰节奏上一咏三叹袁跌宕生姿曰读音上袁今音古音差别不大袁读来朗朗上口袁饶有味道袁如叶周南窑桃夭曳叶邶风窑式微曳叶邶风窑静女曳等遥但是有一部分叶诗曳的读法袁使用今天的雅言要要要普通话去朗读袁有些章节韵脚并不押韵遥
一尧部分诗章节韵脚字今音不押韵原因考院如叶秦风窑蒹葭曳第二章中的韵脚字野萋冶尧野晞冶尧野湄冶尧野跻冶尧野坻冶普通话里读音并不押韵遥蒹葭苍苍袁白露为霜遥所谓伊人袁在水一方遥溯洄从之袁道阻且长遥溯游从之袁宛在水中央遥蒹葭萋萋袁白露未晞遥所谓伊人袁在水之湄遥溯洄从之袁道阻且跻遥溯游从之袁宛在水中坻遥蒹葭采采袁白露未已遥所谓伊人袁在水之涘遥溯洄从之袁道阻且右遥溯游从之袁宛在水中沚遥[1]
再如袁叶魏风窑硕鼠曳院硕鼠硕鼠袁无食我黍遥三岁贯女袁莫我肯顾遥逝将去女袁适彼乐土遥乐土乐土袁爰得我所遥
摘要院叶诗经窑国风曳中许多诗歌用普通话读并不押韵袁而方言中保留了不少原始读音遥比如用芮城地区的方言读叶诗经窑魏风窑硕鼠曳就很押韵遥这种方言解读叶诗经曳的方法在探索古今字音的发展规律上很有意义遥关键词院方言曰解读曰叶诗经曳曰押韵中图分类号院H11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1-9123渊2018冤03-0073-04收稿日期院2018-05-07作者简介院高菊梅渊1975-冤袁女袁山西芮城人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袁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遥
方言今音解读叶诗经曳用韵示例◎高菊梅渊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袁河南三门峡472000冤
探讨《诗经》及《楚辞》的押韵字―从太古⾳到上古⾳的变化探讨《诗经》及《楚辞》的押韵字―从太古⾳到上古⾳的变化野⽥雄史所谓“上古⾳”是什么?⼀般认爲,在《诗经》、《楚辞》⾥押的韵是上古⾳。
果真如此吗?有关上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但是我认爲现在的上古⾳研究中包含着三个错误。
第⼀:把《诗经》韵和《楚辞》韵溷爲⼀体。
第⼆:把太古汉语创作的《诗经》认爲上古⾳。
第三:认爲谐声符的⾳韵群保存在《诗经》⾥。
第⼆、第三个间题是有关《诗经》的,今天暂且不论,现就第⼀个问题试作探讨。
我所论述的《楚辞》不是指所有的楚辞,⽽是《楚辞》的《离骚》和九章的⼀共⼗篇诗。
因爲这⼗篇可以説是在完全相同⽂化背景下所産出的。
⽽《九歌》《天问》的作者没有相同背景的确证,⽽且诗篇的作⽤也完全不同,所以放在⼀起探讨是有困难的。
《九辩》的⼗篇诗也有⼏个问题。
《九辩》的第⼀篇和从第⼆到第⼗篇是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所産出的。
第⼀篇是《离骚》、《九章》的发展。
但是作者的同⼀性也有疑义。
从第⼆到第⼗篇是在以前的传统消失的情况下所産出的。
⑴所以这些诗篇今天@ 1994-2013 011111& ^0^(1611110 1011111^1 21601X01110 1101186.⼋ 1116861^6(1 ⼔乡:/172中国楚辞学第⼆辑也暂且不论。
在汉代楚辞流⾏了以后的作品当然也不在论述范围之内。
作者的时代、地域不同。
⽽且当时是“彷作”,所以押韵⽅⾯也有汉代的⾳韵和模彷上古的⾳韵溷在⼀起的可能性。
如此看来,《诗经》诸篇也应该有所分别。
《鲁颂》、《商颂》等模彷作品当然可以不论。
《国风》、《⼩雅》、《⼤雅》⾥的诗篇也应该按照成⽴的前后⽽区别。
以后我想根据这个观点进⾏研究。
今天暂且不论《诗经》⾥的差异。
1⼁《诗经》和《楚辞》的⾳镶究竞有什么不同?现在⼀般认爲《诗经》和《楚辞》在同样⾳韵下创作的。
我认爲这是上古⾳研究中的最⼤错误。
《诗经》是什么时候所産出的?这当然没有⼀个统⼀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