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诗经》的用韵
- 格式:ppt
- 大小:316.50 KB
- 文档页数:11
古漢語通論-詩經的用韻一、《詩經》的韻例詩歌一般都要講究格律,而格律由這樣幾個元素構成:平仄、押韻、對仗等。
當然不同的詩體對格律會有不同的要求:(一)幾種詩體1古體詩就是“古風”。
它產生最早,形式多變,沒有規則的限制,比較自由。
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
2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
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3詩餘指“詞”而言,有長調、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誌。
(二)格律要素:1平仄“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的區分,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以兩句詩來做例子:“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句)這兩句詩中“無邊”、“蕭蕭”、“長江”、“來”是平聲,“落木”、“下”、“不盡”、“滾滾”則屬仄聲,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其中一個標準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韻在古代,詩韻跟詞韻是不同的,無論在韻字的選擇、韻腳的安排,以及對待押韻的寬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別。
古韻跟今韻也有較大變化,比如在古代,“東”跟“冬”是不同韻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壓。
但我們今天學寫近體詩就沒必要深究那麼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話的韻腳來使用就可以了。
3對仗對仗是近體詩的重要因素,對於增強詩歌的整齊美和聲律美極為重要。
對仗的要求,相對的兩句必須句式相同,詞性一致,平仄根據體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規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杜甫)第一句,“明月”對“清泉”,“松間”對“石上”,“照”對“流”,句式一致;第二句,“花”對“蓬”屬名詞植物對,“徑”對“門”名詞屬器物對,“不曾”對“今始”,“緣”對“為”,“客”對“君”,“掃”對“開”;(三)《詩經》的格律《詩經》屬於古風,不講究平仄對仗,句式句數自由,但有押韻。
2019年第08期作者简介:司胲锐(1979-),女,山东滕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9年6月5日。
《诗经》305篇都是合乐的歌词。
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司马迁《史记》也说:“《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合乐,要有和谐的音节。
除《周颂》中有7篇诗无韵,其余298篇诗有韵,占98%。
所以我们说《诗经》是有韵律的。
我们现在读《诗经》,觉得有许多地方不合撤押韵,这是因为语言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语法、词汇、语音有了很多变化。
我们用现代汉语语音去读2500年前的古诗,自然难免有佶屈聱牙之处。
明·陈弟《毛诗古音考序》说:士人篇章,必有音节,田野俚曲。
亦各谐声。
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草,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
他认为“魏晋之世,古音颇存,至隋唐澌尽”他把语言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渐变过程,其中有继承、有发展,看成一些基本词汇和语法保留了下来,语音虽有较大变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古音体系。
清・江永《古韵标准例言》说:“三百篇者古音之丛,亦百世用韵之准。
稽其入韵之字,凡千九百有奇;同今音者十七,异今音者十三。
”江永用《诗经》中八韵的字十分之七今音与古音相同,十分之三今音和古音不同。
宋代离《诗经》时代将近两千年,宋人不懂得古今音韵变化这个道理,以为《诗经》大多数地方是和谐押韵的,少数地方不和谐,只要把这些不合辙的字改换读法,就可以和谐押韵,于是他们创造了“叶音”说(叶xié,同协)即把不和谐的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合撒。
朱熹就是“叶音”说的代表。
(见朱熹《诗集传》他著《诗集传》和《楚辞集注》,都采用这个办法给某些字标音。
王力《诗经韵读》曾经具体地列举《诗集传》中所注叶音的错误,如《召南・行路》二、三章:“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牖?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朱熹在第一个“家”字注“叶音谷”,在第二个“家”字注“叶各空仅(即音公)”。
《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汉族人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韵,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
至於国风、《小雅》和《大雅》,就没有一篇是没有韵的。
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了解它的格律,当然也就要了解它怎样用韵。
在本节里,我们主要谈两点。
第一是《诗经》的韵例,第二是《诗经》的韵部。
谈到韵例和韵部,首先就必须把韵和韵母分别开来。
因为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而不是韵母的问题。
韵母是指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韵头不同的字如檀tán干gān涟lián廛chán貆huán 餐cān是可以互相押韵的。
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习惯上叫做韵脚。
(一)《诗经》的韵例韵例就是关於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我们举几首诗作例子来说明《诗经》的韵例。
字的下面加△号、○号、*号的都是韵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汉族人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韵,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
至於国风、《小雅》和《大雅》,就没有一篇是没有韵的。
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了解它的格律,当然也就要了解它怎样用韵。
在本节里,我们主要谈两点。
第一是《诗经》的韵例,第二是《诗经》的韵部。
谈到韵例和韵部,首先就必须把韵和韵母分别开来。
因为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而不是韵母的问题。
韵母是指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韵头不同的字如檀tán干gān涟lián廛chán貆huán餐cān是可以互相押韵的。
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习惯上叫做韵脚。
(一)《诗经》的韵例韵例就是关於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我们举几首诗作例子来说明《诗经》的韵例。
字的下面加△号、○号、*号的都是韵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诗经用韵的特点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一,它是我们了解先民文化、精神风貌的重要资料之一、《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文字意义的表达,还
有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韵。
首先,诗经中的韵律严谨,分为平仄和韵脚两方面。
平仄是音律上分
为声调平和声调仄两种,平声指声音发出时音调持续稳定,仄声指声音发
出时音调上扬或下降。
而韵脚则是韵母中的同音字,例如:“庾须”和
“牛羝”。
在诗经中,每个篇章都有自己的平仄和韵脚规律,这种规律紧
凑有力,使诗歌既富于音乐性,又具有韵律优美的特点。
此外,韵脚的应用,也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练。
“黄鸟黄鸟,无集于穀;誓告于公,无不可诉。
”。
《诗经》的用韵一、概念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介音)、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
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韵脚:汉语诗歌或韵文中互相押韵的字一般放在句尾,叫做韵脚。
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二、《诗经》的韵例从三个方面观察:1、韵在句中的位置: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2、一章中所用的韵数: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3、韵脚的相互距离:情况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这是《诗经》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C、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总的看来,《诗经》用韵的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三、《诗经》的韵部1.韵部:押韵字的归类。
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一个韵部。
2.古韵:清代以来,研究音韵的学者们就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经》时代的韵部来,叫做“古韵”,指的就是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
3.韵部的归纳方法:系联法先秦韵部主要从诗歌韵文的押韵归纳出来。
最主要的材料是《诗经》,其次则有《周易》、《楚辞》以及群经、诸子里的韵语。
对于从来没有用于押韵的字,可以根据谐声偏旁归入相应的韵部。
谐声字就是形声字,指由代表意义类属的义符(又叫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符(又叫声旁)合成的合体字。
一个声符,往往产生出一系列谐声字。
凭借经验,我们知道一组谐声字的韵母往往相同或者只有介音不同,声母也相同或者属于同一发音部位,这是谐声字的造字原理。
例如以“长”为声符的字有“张帐胀苌怅”等,韵母都是a ,声母分别是t 和t 。
造字时代一定遵守着这样一条原理。
但是我们发现,有些同声符的谐声字的读音差别很大。
例如,以“台”为声符的字有“怡贻、治始笞、胎泰怠殆”等。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已经知道语言是变化的,那么可以推想,同一谐声系列的读音存在较大差别一定是长期演变导致的后果,在造字时代,它们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相近的。
诗经的用韵情况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首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的用韵情况是其艺术成就之一,下面将对诗经的用韵情况进行简要描述。
一、用韵的部位诗经的用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尾韵:诗经中大多数诗歌都在句尾用韵,这种用法最为常见。
如《周南·关雎》:“雎鸠、洲洲、秋千、齿齿、发发”就是在句尾用韵。
2.句中韵:诗经中有些诗歌在句中使用韵脚,这种用法相对较少。
如《周南·汉广》:“楚楚、雨雨、炬炬、斧斧、父父”就是在句中使用韵脚。
3.隔句韵:诗经中有些诗歌在两句之间使用韵脚,这种用法也比较常见。
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是在两句之间使用韵脚。
二、用韵的方式诗经的用韵方式多样,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用韵方式:1.平声韵:诗经中大多数诗歌使用平声韵,这种用法最为常见。
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是平声韵。
2.上声韵:诗经中有些诗歌使用上声韵,这种用法相对较少。
如《周南·汉广》:“楚楚、雨雨、炬炬、斧斧、父父”中的“楚”、“雨”、“炬”、“斧”、“父”都是上声韵。
3.去声韵:诗经中有些诗歌使用去声韵,这种用法也比较常见。
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的“夭”、“华”、“家”都是去声韵。
4.入声韵:诗经中有些诗歌使用入声韵,这种用法比较少见。
如《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荆、之子于归、敬析佩绥”中的“薪”、“荆”、“归”、“绥”都是入声韵。
三、用韵的规律诗经的用韵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韵的位置相对固定:诗经中大多数诗歌的用韵位置都比较固定,如句尾韵一般都在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上,而隔句韵一般都在每两句的最后一个字上。
2.用韵的方式相对稳定:诗经中同一首诗歌中的用韵方式一般都比较稳定,如某首诗歌中所有的句子都使用平声韵,那么整首诗歌都会使用平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