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诗经》的用韵
- 格式:ppt
- 大小:316.50 KB
- 文档页数:11
古漢語通論-詩經的用韻一、《詩經》的韻例詩歌一般都要講究格律,而格律由這樣幾個元素構成:平仄、押韻、對仗等。
當然不同的詩體對格律會有不同的要求:(一)幾種詩體1古體詩就是“古風”。
它產生最早,形式多變,沒有規則的限制,比較自由。
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
2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
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3詩餘指“詞”而言,有長調、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誌。
(二)格律要素:1平仄“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的區分,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以兩句詩來做例子:“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句)這兩句詩中“無邊”、“蕭蕭”、“長江”、“來”是平聲,“落木”、“下”、“不盡”、“滾滾”則屬仄聲,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其中一個標準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韻在古代,詩韻跟詞韻是不同的,無論在韻字的選擇、韻腳的安排,以及對待押韻的寬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別。
古韻跟今韻也有較大變化,比如在古代,“東”跟“冬”是不同韻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壓。
但我們今天學寫近體詩就沒必要深究那麼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話的韻腳來使用就可以了。
3對仗對仗是近體詩的重要因素,對於增強詩歌的整齊美和聲律美極為重要。
對仗的要求,相對的兩句必須句式相同,詞性一致,平仄根據體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規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杜甫)第一句,“明月”對“清泉”,“松間”對“石上”,“照”對“流”,句式一致;第二句,“花”對“蓬”屬名詞植物對,“徑”對“門”名詞屬器物對,“不曾”對“今始”,“緣”對“為”,“客”對“君”,“掃”對“開”;(三)《詩經》的格律《詩經》屬於古風,不講究平仄對仗,句式句數自由,但有押韻。
2019年第08期作者简介:司胲锐(1979-),女,山东滕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9年6月5日。
《诗经》305篇都是合乐的歌词。
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司马迁《史记》也说:“《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合乐,要有和谐的音节。
除《周颂》中有7篇诗无韵,其余298篇诗有韵,占98%。
所以我们说《诗经》是有韵律的。
我们现在读《诗经》,觉得有许多地方不合撤押韵,这是因为语言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语法、词汇、语音有了很多变化。
我们用现代汉语语音去读2500年前的古诗,自然难免有佶屈聱牙之处。
明·陈弟《毛诗古音考序》说:士人篇章,必有音节,田野俚曲。
亦各谐声。
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草,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
他认为“魏晋之世,古音颇存,至隋唐澌尽”他把语言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渐变过程,其中有继承、有发展,看成一些基本词汇和语法保留了下来,语音虽有较大变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古音体系。
清・江永《古韵标准例言》说:“三百篇者古音之丛,亦百世用韵之准。
稽其入韵之字,凡千九百有奇;同今音者十七,异今音者十三。
”江永用《诗经》中八韵的字十分之七今音与古音相同,十分之三今音和古音不同。
宋代离《诗经》时代将近两千年,宋人不懂得古今音韵变化这个道理,以为《诗经》大多数地方是和谐押韵的,少数地方不和谐,只要把这些不合辙的字改换读法,就可以和谐押韵,于是他们创造了“叶音”说(叶xié,同协)即把不和谐的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合撒。
朱熹就是“叶音”说的代表。
(见朱熹《诗集传》他著《诗集传》和《楚辞集注》,都采用这个办法给某些字标音。
王力《诗经韵读》曾经具体地列举《诗集传》中所注叶音的错误,如《召南・行路》二、三章:“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牖?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朱熹在第一个“家”字注“叶音谷”,在第二个“家”字注“叶各空仅(即音公)”。
《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汉族人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韵,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
至於国风、《小雅》和《大雅》,就没有一篇是没有韵的。
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了解它的格律,当然也就要了解它怎样用韵。
在本节里,我们主要谈两点。
第一是《诗经》的韵例,第二是《诗经》的韵部。
谈到韵例和韵部,首先就必须把韵和韵母分别开来。
因为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而不是韵母的问题。
韵母是指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韵头不同的字如檀tán干gān涟lián廛chán貆huán 餐cān是可以互相押韵的。
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习惯上叫做韵脚。
(一)《诗经》的韵例韵例就是关於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我们举几首诗作例子来说明《诗经》的韵例。
字的下面加△号、○号、*号的都是韵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汉族人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韵,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
至於国风、《小雅》和《大雅》,就没有一篇是没有韵的。
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了解它的格律,当然也就要了解它怎样用韵。
在本节里,我们主要谈两点。
第一是《诗经》的韵例,第二是《诗经》的韵部。
谈到韵例和韵部,首先就必须把韵和韵母分别开来。
因为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而不是韵母的问题。
韵母是指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韵头不同的字如檀tán干gān涟lián廛chán貆huán餐cān是可以互相押韵的。
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习惯上叫做韵脚。
(一)《诗经》的韵例韵例就是关於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我们举几首诗作例子来说明《诗经》的韵例。
字的下面加△号、○号、*号的都是韵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诗经用韵的特点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一,它是我们了解先民文化、精神风貌的重要资料之一、《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文字意义的表达,还
有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韵。
首先,诗经中的韵律严谨,分为平仄和韵脚两方面。
平仄是音律上分
为声调平和声调仄两种,平声指声音发出时音调持续稳定,仄声指声音发
出时音调上扬或下降。
而韵脚则是韵母中的同音字,例如:“庾须”和
“牛羝”。
在诗经中,每个篇章都有自己的平仄和韵脚规律,这种规律紧
凑有力,使诗歌既富于音乐性,又具有韵律优美的特点。
此外,韵脚的应用,也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练。
“黄鸟黄鸟,无集于穀;誓告于公,无不可诉。
”。
《诗经》的用韵一、概念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介音)、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
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韵脚:汉语诗歌或韵文中互相押韵的字一般放在句尾,叫做韵脚。
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二、《诗经》的韵例从三个方面观察:1、韵在句中的位置: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2、一章中所用的韵数: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3、韵脚的相互距离:情况较为复杂,大致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这是《诗经》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C、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总的看来,《诗经》用韵的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三、《诗经》的韵部1.韵部:押韵字的归类。
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一个韵部。
2.古韵:清代以来,研究音韵的学者们就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经》时代的韵部来,叫做“古韵”,指的就是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
3.韵部的归纳方法:系联法先秦韵部主要从诗歌韵文的押韵归纳出来。
最主要的材料是《诗经》,其次则有《周易》、《楚辞》以及群经、诸子里的韵语。
对于从来没有用于押韵的字,可以根据谐声偏旁归入相应的韵部。
谐声字就是形声字,指由代表意义类属的义符(又叫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符(又叫声旁)合成的合体字。
一个声符,往往产生出一系列谐声字。
凭借经验,我们知道一组谐声字的韵母往往相同或者只有介音不同,声母也相同或者属于同一发音部位,这是谐声字的造字原理。
例如以“长”为声符的字有“张帐胀苌怅”等,韵母都是a ,声母分别是t 和t 。
造字时代一定遵守着这样一条原理。
但是我们发现,有些同声符的谐声字的读音差别很大。
例如,以“台”为声符的字有“怡贻、治始笞、胎泰怠殆”等。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已经知道语言是变化的,那么可以推想,同一谐声系列的读音存在较大差别一定是长期演变导致的后果,在造字时代,它们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相近的。
诗经的用韵情况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首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的用韵情况是其艺术成就之一,下面将对诗经的用韵情况进行简要描述。
一、用韵的部位诗经的用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尾韵:诗经中大多数诗歌都在句尾用韵,这种用法最为常见。
如《周南·关雎》:“雎鸠、洲洲、秋千、齿齿、发发”就是在句尾用韵。
2.句中韵:诗经中有些诗歌在句中使用韵脚,这种用法相对较少。
如《周南·汉广》:“楚楚、雨雨、炬炬、斧斧、父父”就是在句中使用韵脚。
3.隔句韵:诗经中有些诗歌在两句之间使用韵脚,这种用法也比较常见。
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是在两句之间使用韵脚。
二、用韵的方式诗经的用韵方式多样,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用韵方式:1.平声韵:诗经中大多数诗歌使用平声韵,这种用法最为常见。
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是平声韵。
2.上声韵:诗经中有些诗歌使用上声韵,这种用法相对较少。
如《周南·汉广》:“楚楚、雨雨、炬炬、斧斧、父父”中的“楚”、“雨”、“炬”、“斧”、“父”都是上声韵。
3.去声韵:诗经中有些诗歌使用去声韵,这种用法也比较常见。
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的“夭”、“华”、“家”都是去声韵。
4.入声韵:诗经中有些诗歌使用入声韵,这种用法比较少见。
如《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荆、之子于归、敬析佩绥”中的“薪”、“荆”、“归”、“绥”都是入声韵。
三、用韵的规律诗经的用韵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韵的位置相对固定:诗经中大多数诗歌的用韵位置都比较固定,如句尾韵一般都在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上,而隔句韵一般都在每两句的最后一个字上。
2.用韵的方式相对稳定:诗经中同一首诗歌中的用韵方式一般都比较稳定,如某首诗歌中所有的句子都使用平声韵,那么整首诗歌都会使用平声韵。
诗经押韵方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许多古代的诗歌作品,其中有很多采用了押韵的方式。
押韵是诗歌表现方式的一种,通过相似或相同的音韵来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诗歌更加动听和优美。
在诗经中,押韵方式多种多样,这些押韵方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音韵美的追求和诗歌创作的技巧。
诗经中的押韵方式可以分为韵尾和韵脚两种。
韵尾是指诗句末尾的韵母相同,如“瞻彼星斗,鲁山七星”中的“斗”和“星”,“韩之彭咺,枝叶有梗”中的“咺”和“梗”。
韵脚是指诗句的末尾几个字母相同,如“帝谓虎狼,求余之子”中的“子”和“余”,“敝笱且狩,玷不超车”中的“狩”和“车”等。
这种押韵方式使诗歌更加流畅和连贯。
诗经中的押韵方式还可以分为叠韵、交韵和对仗韵等。
叠韵是指一个字的音与前面的诗句中一个或多个字的音相同,如“威威猛虎,兮我无肉”中的“威威”、“虎”和“无肉”。
交韵是指两个相邻的句子末尾的韵母相同,如“车有览兮,王师盛兮”中的“有”和“兮”,“颇彼北海,邦揚亩宅”中的“海”和“邦”。
对仗韵是指句子前后相对呼应,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莺啼时夜落星”中的“平”和“星”。
诗经中的押韵方式还可以分为平仄押韵和声母押韵。
平仄押韵是指句子中的平仄音与前一个或后一个句子中的平仄音相对应,如“我闺情,如春之苎”中的“情”和“苎”,“执汝手兮,望八荒”中的“兮”和“荒”。
声母押韵是指句子开头的声母相同,如“定之方中,召伯明德”中的“定”和“伯”。
诗经中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运用灵活,形式多样,展现出古代诗歌的丰富韵律和音韵美。
这些押韵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启示了我们对音韵美的理解和欣赏。
在今天,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古代诗歌的押韵传统,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现代诗歌作品。
【2000字】第二篇示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记录了古代诗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押韵方式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它丰富了诗歌的音韵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经韵例一、定义:即关于用韵的格律。
就是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诗经》用韵的特点:韵式多种多样。
韵密。
二、《诗经》的韵例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a.句尾韵。
b.句中韵。
富韵:句尾是虚字,韵就常常落在倒数第二个字上,这样就构成富韵,因为句尾虚字本已可以押韵了,但同字押韵不好,所以在虚字前加上押韵的字,实际构成两个韵脚,故称:富韵。
句尾虚字被称为“虚字脚”如:之字脚、兮、矣、也、止、思、只、焉、哉、与、乎、我、汝2.从一章中所用韵数来看。
a.一韵到底。
从韵脚之间相互的距离来看:偶句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鱼)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真)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质)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誓不古处。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鱼)首句入韵:也是偶句韵,不过第一句加上韵脚,与一般偶句稍有不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幽)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脂)句句用韵: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屋)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鱼)b.两韵以上的诗章。
一般换韵: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元部)彤管有炜,悦怿女美。
(微脂合韵)。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铎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侵部)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月部)。
交韵:两韵交叉进行,单句与单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野有死麕,(文)白茅包之,(幽)有女怀春,(文)吉士诱之。
(幽)自牧归荑,(脂)洵美且异(职)匪汝之为美,(脂)美人之贻。
(之)抱韵:伐木丁丁,(耕)鸟鸣嘤嘤。
(耕)出自幽谷,(屋)迁于乔木。
(屋)嘤其鸣矣,(耕)求其友声。
(耕)思文后稷,(职)克配彼天,(真)立我烝民,(真)莫匪尔极。
(职)三、合韵概念:临近的韵互相通押。
1.入声韵与非入声韵通押。
如: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宵)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的用韵(上古的韵部)(一)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汉语语音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用韵等为主要研究对象。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的语音,以《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的语音,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对象。
现代音:指“五四”以来的语音,以北京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就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懂点上古音是很重要的。
通论十五、十六就是谈一些上古音的知识的。
(二)韵和韵母(见教材534页)韵:韵母:(三)《诗经》的韵例(见教材534-535)韵例韵脚(句尾韵)偶句韵首句入韵变相的句尾韵一韵到底合韵换韵交韵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四)《诗经》的韵部1、韵部: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教材538页)上古韵部,清代学者称为“古韵”,主要就是《诗经》时代的韵部。
2、《诗经》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材料,二是方法。
(1)根据《诗经》的用韵字,采用系联的方法《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A、《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B、《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何;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C、《邶风·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等等,这样就得出一组在《诗经》中可以互相押韵的字:皮、仪、为、紽、蛇、莪、河、何……(音韵学家命之为“歌”部)(2)、先秦两汉的其它诗歌韵文,如《楚辞》等。
(3)、根据谐声偏旁那些没有用作韵脚的字,则主要根据谐声偏旁来归纳。
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的字(指早期形声字)在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
段玉裁说:“同声必同部”。
如:“我”,属“歌”部,那么凡从“我”得声的字亦属“歌”部,如:俄、峨、娥、蛾、饿、鹅、儀、議……同样,我们知道“皮”属歌部,那么凡从“皮”得声的形声字也是属“歌”部,如:波、彼、披、陂、破、被、跛、颇、簸……等。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一、《诗经》的韵例诗歌一般都要讲究格律,而格律由这样几个元素构成:平仄、押韵、对仗等。
当然不同的诗体对格律会有不同的要求:(一)几种诗体1古体诗就是“古风”。
它产生最早,形式多变,没有规则的限制,比较自由。
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2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
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3诗余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二)格律要素:1平仄“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以两句诗来做例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句)这两句诗中“无边”、“萧萧”、“长江”、“来”是平声,“落木”、“下”、“不尽”、“滚滚”则属仄声,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其中一个标准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韵在古代,诗韵跟词韵是不同的,无论在韵字的选择、韵脚的安排,以及对待押韵的宽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别。
古韵跟今韵也有较大变化,比如在古代,“东”跟“冬”是不同韵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压。
但我们今天学写近体诗就没必要深究那么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3对仗对仗是近体诗的重要因素,对于增强诗歌的整齐美和声律美极为重要。
对仗的要求,相对的两句必须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平仄根据体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规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第一句,“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句式一致;第二句,“花”对“蓬”属名词植物对,“径”对“门”名词属器物对,“不曾”对“今始”,“缘”对“为”,“客”对“君”,“扫”对“开”;(三)《诗经》的格律《诗经》属于古风,不讲究平仄对仗,句式句数自由,但有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