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穴位定位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5
三伏灸常用穴位定位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2.天枢(ST25)大肠之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3。
水道(ST28)【定位】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4.归来(ST29)【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5。
足三里(ST36)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6。
上巨虚(ST37)大肠下合穴【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7.三阴交(SP6)【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8.大杼(BLll)八会穴之骨会【定位】第l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9.风门(BLl2)【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10.肺俞(BLl3)肺之背俞穴【定位】第3胸稚棘突下,旁开1。
5寸。
11。
心俞(BLl5)心之背俞穴【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12。
膈俞(BLl7)八会穴之血会【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13.肝俞(BLl8)肝之背俞穴【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14。
脾俞(BL20)脾之背俞穴【定位】第1l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5。
胃俞(BL21)胄之背俞穴【定位】第l2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6.肾俞(BL23)肾之背俞穴【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l。
5寸。
17.大肠俞(BL25)大肠之背俞穴【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8。
膀胱俞(BL28)膀胱之背俞穴【定位】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
5寸,约平第2骶后孔。
19.次髎(BL32)【定位】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20。
膏肓(BL43)【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21.志室(BL52)【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22.肩井(GB21)【定位】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上23.腰阳关(DU3)【定位】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24。
命门(DU4)【定位】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三伏灸常用穴位定位1。
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2.天枢(ST25)大肠之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3。
水道(ST28)【定位】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4。
归来(ST29)【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5.足三里(ST36)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6.上巨虚(ST37)大肠下合穴【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7.三阴交(SP6)【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8。
大杼(BLll)八会穴之骨会【定位】第l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9。
风门(BLl2)【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
10.肺俞(BLl3)肺之背俞穴【定位】第3胸稚棘突下,旁开1。
5寸。
11。
心俞(BLl5)心之背俞穴【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2.膈俞(BLl7)八会穴之血会【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
旁开l。
5寸.13.肝俞(BLl8)肝之背俞穴【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14.脾俞(BL20)脾之背俞穴【定位】第1l胸椎棘突下,旁开l。
5寸。
15.胃俞(BL21)胄之背俞穴【定位】第l2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6。
肾俞(BL23)肾之背俞穴【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l.5寸。
17.大肠俞(BL25)大肠之背俞穴【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l。
5寸.18。
膀胱俞(BL28)膀胱之背俞穴【定位】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
5寸,约平第2骶后孔。
19.次髎(BL32)【定位】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20。
膏肓(BL43)【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21.志室(BL52)【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22.肩井(GB21)【定位】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上23。
腰阳关(DU3)【定位】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24.命门(DU4)【定位】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三伏贴穴位定位穴位名称:大杼[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
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穴位名称:肺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
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肺的背俞穴穴位名称:厥阴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
②咳嗽,胸闷。
③牙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包背俞穴穴位名称:心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
②咳嗽,吐血。
③失眠,健忘,癫痫。
④梦遗,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的背俞穴穴位名称:督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作用】:理气宽胸【主治】:①心痛,胸闷。
②胃痛,腹痛。
③咳嗽,气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穴位名称:膈俞[经穴]【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
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八会穴(血会)穴位名称:脾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
②水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脾的背俞穴穴位名称:胃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三伏贴经常应用穴位呼吸体系疾病:天突.膻中.膏盲.肺俞,(6)配:足三里.中脘重复伤风:大椎.风池.(3)配:关元.气海.肾俞慢性支气管炎.肺芥蒂:肺俞.膏盲.心俞.膈俞,(8)配:肾俞,关元支气管炎:肺俞.心腧.定喘,(6)配:关元.肾俞壅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8)配: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6)配:足三里.关元.肾俞小儿: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7)配:肺腧.膏盲.膈俞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7)配:足三里.关元.肾俞小儿哮喘:肺腧.膏盲.膈俞.心俞,(8)配:足三里.肺俞.膈俞穴位体表定位一.主穴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心.膻中: 属任脉,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在胸骨体上.膏盲:膏肓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常应用腧穴之一,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肺俞: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心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定喘:属奇穴.俯状或卧位,在背部,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在前臂后区,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关元: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涌泉: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实用性最强“三伏贴——特效穴讲解”相信各位读者读了我们上一期的关于三伏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介绍,大家一定对三伏贴的穴位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来普及一下三伏贴的常用穴位,除了解释一下这些穴位的名字来源以及在三伏贴里面的重大作用,小编还整理了这些穴位的家庭常用的保健和治疗作用,这些纯干货,都是小编在临床中常用的,一般人我不告诉哟,可以简单概括一穴一病,一穴一效呀!!!三伏贴贴敷穴位:天突穴:天突穴属于任脉穴位图,天突穴位于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天突,可能很多人对这名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实,只要你了解'突'的意思,这个穴位就好记了。
突在过去是灶突,也就是烟囱。
我们老祖先很善于观察,他们发现,这个烟囱和我们的食管、气管很相像,都是一个通道。
呼吸靠的是肺,肺在胸腔。
而天突穴呢,就在胸腔最上面的喉头上,相当于肺与天气相通的通道,清气从这里进入肺,浊气又从这里呼出。
我们说呼吸靠的是肺,天突穴和呼吸密切相关,治疗肺的疾病当然也离不开它。
故此穴是三伏贴里面主穴,对呼吸道疾病有独特的作用。
你在日常生活中会什么时候想起来它呢?第一个就是咳嗽,不管新旧咳嗽,有痰无痰,皆有效果,特别是对咽痒咳嗽有对特疗效!常常两三次就可以治愈。
手法可以采用刮痧,针灸,穴位贴敷都可以的。
效果都不错。
肺俞穴: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肺俞穴是主治肺脏疾患的重要腧穴,《针灸甲乙经》说:'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肺俞主之'。
《针灸资生经》云:肺俞治疗'喘与哮'。
近人指出,肺俞穴主治肺脏病变,对改善肺脏功能,消除肺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证候,具有一定功效,故有解表宣肺、肃降肺气的作用。
故此穴是三伏贴里面主穴,对呼吸道疾病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到肺俞穴的治疗咳嗽的作用,同时对肺俞放血疗法对扁桃体肿大咽痛都有极好效果,针刺拔罐肺俞穴对哮喘有特殊疗效,这是河南中医学院已故名医邵经明绍老的经验。
呼吸系统取穴: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膏肓: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肺腧穴: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反复感冒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关元:当脐下3寸气海:当脐下1.5寸处慢性支气管炎肺腧: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心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腧: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处肾腧: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关元:当脐下3寸支气管哮喘:心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腧: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处肾腧: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阻塞性肺气肿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膏肓: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肺腧穴: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肾腧: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丰隆: 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三阴交:踝关节上三寸过敏性鼻炎: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肺腧穴: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关元:当脐下3寸关节痛:曲池: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足三里:外关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绝骨:小腿外侧部,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凹陷处胃肠疾病脾腧: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腧: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位置中脘: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足三里:痛经:气海:腹正中线脐下1.5寸血海: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神阙子宫: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三伏贴常用适应症对应穴位及位置(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三伏贴常用适应症对应穴位及位置支气管炎:大椎,肺俞,膻中,天突大椎:后正中线第七颈椎(酸疼,肩部酸痛,手臂酸痛,手臂麻痹等也是要穴)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内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天突: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肺结核:肺俞,膻中,膏肓膏肓:人体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压即疼。
胃疼: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
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脾俞: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胃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溃疡性结肠炎:(1)关元,神阙,足三里(2)脾俞,肾俞,命门关元:关元穴位于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神阙: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
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肾俞: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湿性关节炎:大椎,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阴陵泉: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阿是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
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
类风湿关节炎:大杼穴,曲池,血海,在大椎至腰俞段选择阿是穴大杼穴:大杼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三伏贴常用穴位(总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曲池(LI11)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证;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4.臂臑(LIl4)【定位】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等肩、颈项病证;瘰疬;目疾。
5.肩髃(LI15}【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6.天枢(ST25)大肠之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肠胃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7.水道(ST28)【定位】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疾患;疝气;痛经、不孕等妇科疾患。
8.归来(ST29)【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患。
9.足三里(ST36)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证;癫狂等心神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10.上巨虚(ST37)大肠下合穴【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
三伏贴穴位定位
穴位名称:大杼[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
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肺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
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肺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厥阴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
②咳嗽,胸闷。
③牙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心包背俞穴
穴位名称:心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
②咳嗽,吐血。
③失眠,健忘,癫痫。
④梦遗,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心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督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理气宽胸
【主治】:①心痛,胸闷。
②胃痛,腹痛。
③咳嗽,气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膈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
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八会穴(血会)
穴位名称:脾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
②水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脾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胃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
②腹胀,肠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胃的背部俞穴
穴位名称:三焦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主治】:①水肿,小便不利。
②腹胀,肠鸣,泄泻,痢疾。
③膝关节无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三焦背俞穴
穴位名称:肾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
③耳聋,耳鸣,咳嗽,气喘。
④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肾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气海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培元益气,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肠鸣,痔漏。
②痛经,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大肠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通肠利腑,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疮出血。
②腰痛。
③荨麻疹。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大肠背俞穴
穴位名称:关元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壮阳补肾,调理下焦。
【主治】:①腰骶痛。
②腹胀,泄泻。
③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小肠俞[经穴]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作用】:通肠利腑,清热利湿。
【主治】:①腰骶痛,膝关节痛。
②小腹胀痛,小便不利。
③遗精,白带。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小肠背俞穴
穴位名称:膀胱俞[经穴]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作用】:通调膀胱,清热利湿。
【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
②腰脊强痛,腿痛。
③泄泻,便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膀胱背俞穴
穴位名称:会阳[经穴]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作用】:壮腰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①大便失禁,泄泻,便血,痔疾。
②阳痿。
③带下。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膏肓俞 [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养阴清肺,补虚益损。
【主治】:①肺痨咳嗽气喘,纳差,便溏,消瘦乏力。
②遗精,盗汗,健忘。
③肩背痠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阳陵泉穴
【定位】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膝盖疼痛、脚麻痹、消化不良、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劳、胃溃疡、坐骨神经痛、胆囊炎、高血压、遗尿等。
【归经】:足少阳胆经穴
穴位名称:天突穴
【定位】: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穴位名称:关元
【定位】:仰卧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主治】:小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
穴位名称:气海
【定位】下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处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羸瘦。
穴位名称:神阙
【定位】指本穴位置在脐中。
水肿。
穴位名称:上脘
【定位】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
穴位名称: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
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穴位名称:下脘
【定位】穴在脐上2寸
【主治】腹坚硬胀,食谷不化,痞块连脐上;呕逆,泄泻;虚肿,日渐消瘦。
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肠炎。
穴位名称:膻中
【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内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头晕、气短,心胸痛,噎嗝,咳唾脓血,产妇乳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管狭窄,肋间神经痛,心绞痛,乳腺炎等。
穴位名称: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 ST35)下3寸,犊鼻(ST35)与解溪(ST41)连线上。
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
或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
【主治】主治脾胃、心神、胸肺、少腹、下肢等疾患。
如脘腹胀满、口苦无味、恶心呕吐、纳呆、胃脘疼痛、噎嗝吐血、四肢肿胀、便秘、头晕、心烦、惊悸怔忡、胸胁满痛、癫狂、惊痫、不寐、中风、咳嗽、痰饮、喘息、虚劳、咯血、疟疾、热病、小便不利、遗尿、疝气、眼目诸疾、诸虚、耳聋、颔痛、喉痹、颈项肿痛、脱肛、妇人脏躁、血晕、子痫、妊娠恶阻、赤白带下、痛经、产后腰痛、疔疮痈疽、瘾疹、寒湿脚气、膝痛、下肢瘘蹙、足胫酸痛等。
凡真气不足、脏器虚惫、五劳七损、羸瘦虚乏等症皆治。
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急性胰腺炎、休克、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癫痫、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动脉硬化、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肠炎,痢疾,急慢性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肝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辅助胃镜检查;
2.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贫血,风湿热;
3.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尿,阳萎,遗精;
5.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
6.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小儿麻痹,面神经麻痹,脑血管病,癫痫;
7.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疾,口腔疾患,耳聋,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