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三伏贴的位置图_三伏贴穴位图示大全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冬病夏治三伏贴位置和穴位详解,赶紧收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同时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时候在入伏之际贴上三伏贴是极好的太源堂三伏保健贴贴敷示意图详解跟着小编往下看1、消化系统疾病贴敷方法贴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贴配穴:上脘、三阴交2、泌尿系统疾病贴敷方法贴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贴配穴:关元、命门3、儿科疾病贴敷方法贴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贴配穴:肺俞、膏盲、膈俞4、风湿及类风湿贴敷方法贴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大抒贴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5、慢性腰腿痛贴敷方法贴主穴:阳陵泉、悬钟、血海贴配穴:关元、命门6、四肢麻木贴敷方法贴上肢:曲池、支沟贴下肢:血海、足三里7、皮肤病贴敷方法贴主穴:血海、曲池、外关、内庭贴配穴:膈俞8、妇科疾病贴敷方法贴主穴:中极、归来、三阴交贴配穴:命门、足三里9、体虚贴敷方法贴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贴配穴:脾俞、肾俞10、男科疾病贴敷方法贴主穴: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贴配穴:足三里、三阴交11、胃痛贴敷方法贴穴位:中脘、内关、胃俞、梁丘12、慢性腹泻贴敷方法主穴: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13、消化不良贴敷方法主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14、虚寒性便秘贴敷方法穴位:神阙、足三里、气海15、反复感冒贴敷方法主穴: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16、小儿咳嗽贴敷方法主穴: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关元、肾俞17、小儿哮喘贴敷方法主穴: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18、风湿性关节炎贴敷方法穴位: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悬钟19、上肢贴敷方法主穴:曲池、支沟20、下肢贴敷方法主穴: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21、强直性脊髓炎贴敷方法主穴: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22、颈椎病贴敷方法主穴: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23、肩周炎贴敷方法主穴:肩三针、外关、曲池24、骨关节炎贴敷方法主穴:悬钟、大抒、阳陵泉配穴:血海25、脊柱退行性病变贴敷方法主穴:关元、气海、悬钟、大抒配穴:肾俞26、痛经贴敷方法主穴:关元、次髎、地机配穴:三阴交、命门27、月经不调贴敷方法主穴:血海、脾俞、肾俞、膈俞、三阴交配穴:足三里。
-三伏贴选穴对照使用说明★★『穴位介绍』每次选ABC其中一组来贴,然后依次贴敷,不是一次全部贴敷★★1.适用于呼吸道疾病、老慢支、咳嗽、支气管哮喘、咽炎以及小二咳嗽、反复感冒、阻塞性肺气肿选穴:A:定喘穴(2),大椎穴,肺俞穴(2),天突穴,膻中穴;B:肺俞穴(2),大椎穴,膈俞穴(2),脾俞穴(2);C:定喘穴(2),心俞穴(2),天突穴,膻中穴.2.适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痛、脊髓炎退行性脊柱病变选穴:A:肺俞穴(2),足三里(2),三阴交(2),太溪穴(2),阳陵泉(2)阿是穴;B:脾俞穴(2),足三里(2),太冲(2),公孙(2),环跳(2),天枢(2),阿是穴;C:肾俞穴(2),足三里(2),肺俞穴(2),委中(2),昆仑(2),阿是穴3.适用于肩周炎,颈椎病,长期坐在电脑前面工作的人群选穴如下:A:大椎穴,百劳(2),肩井穴(2),天柱穴(2),阿是穴;B:肩井穴(2),天宗穴(2),风池,阿是穴;C:大椎穴,百劳(2),风府,阿是穴;4.适用于亚健康,免疫力低下人群,气虚,血虚,体虚。
选穴如下:A:肺俞(2),大椎,百劳(2),足三里(2),气海;B:足三里(2),内关(2),肾俞,命门,太冲(2);C:肝俞(2),脾俞,中脘,膻中穴,太溪穴(2);5.适用于脾胃虚寒,胃痛胃酸胃胀,慢性肠胃炎,腹泻,消化不良,便秘,厌食等选穴如下:A:脾俞穴(2),胃俞穴(2),梁丘穴(2),足三里穴(2);B:中脘穴,脾俞穴(2),胃俞穴(2)天枢(2);C:脾俞穴(2),胃俞穴(2),足三里穴(2),肾俞穴(2);6.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月子病头痛伤风等属寒证者选穴如下:A:关元穴,肾俞穴(2),三阴交(2),上髎穴(2);B:脾俞穴(2),次髎穴(2)足三里(2),气海;C:肾俞穴(2),足三里穴(2),下髎穴(2)阿是穴;7.适用于男性肾阴阳虚,阳痿早泄,腰膝酸软,前列腺问题,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四肢畏寒、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易疲劳、选穴如下:A:气海,肾俞穴(2),三阴交(2),命门,关元穴;B:脾俞穴(2),太溪(2)足三里(2),三阴交(2);C:肾俞穴(2),心俞(2),关元穴,命门,阴陵泉(2),中极;括号内写2是身体左右各有一个对称穴位都需贴敷,阿是穴:无固定穴位,以疼痛位置或病痛局部压痛或缓解点是阿是穴8.适用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塞,嗅觉减退、头痛不适及说话时鼻音,头痛、头昏、失眠及精神萎靡取穴如下:A:百劳穴(2),肺俞穴(2),膏盲穴(2),手三里(2);B:大椎穴,风门(2),脾俞(2),膈俞穴(2);C:大杼穴(2),肺俞穴(2)膏盲穴(2),合谷(2);★★★★★特别注意:括号内写2是身体左右各有一个对称穴位都需贴敷,阿是穴:无固定穴位,以疼痛位置或病痛局部压痛或缓解点是阿是穴★★★★★。
图文版:三伏天,灸练膏肓(一)今天加了图文版,为的是在后面加一条之前发过的,“一个瓶子安脾胃”的链接,有朋友找不到这个链接了,不知是否能看到。
眼瞅着就进入了三伏天。
三伏天朋友见面,寒暄最多的可能就是:三伏贴贴了么。
三伏贴常贴的穴位是后背膏肓、肺腧等穴,这三伏贴贴膏肓,它就好比是这艾灸膏肓的极简版,是艾灸膏肓的简化版。
艾灸膏肓,由来已久,是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论述的治疗百病的方法:“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膏肓),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大医生孙思邈盛赞膏肓穴,称它是无病不疗之穴,膏肓穴的主要作用是补益各种虚劳,它是治疗各种虚劳及慢性病的要穴。
膏肓穴在肩胛骨的下面,两个肩胛骨像两个大盖子一样,把这膏肓穴盖的是密密实实,所以这膏肓穴是人体最深的穴位之一,针、药难入,也就有了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说法,但是有两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刺激到它,一个是艾灸,一个是运动。
运动膏肓,有除一身之疾的美誉,艾灸膏肓,无疾不愈矣。
今天先来说这个艾灸膏肓,艾灸膏肓呢,你得采用点特殊的身体姿势,要么两臂上举,要么团背抱肩,得把这肩胛骨挪开,让膏肓穴露出来,才能收到不错的艾灸效果。
自己在家灸的时候呢,给大家介绍两个小姿势,一个呢,你可以坐着,一手抱肩,另一手拿艾条,我这个,准备了个小道具,这就好比是艾条,一手抱住肩背,另外一个手从腋下反穿,这样去灸。
膏肓穴的位置呢,在四肋三间,也就是第四根肋骨的间缝,大约是在肩胛骨的中缘,灸的时候呢,(位置)也不用太精细,就把这膏肓穴,以及它附近的肺腧穴一块儿给它灸了。
图片源于网络另外呢,你也可以趴在床上,趴在床上的时候呢,一手上举,另外一个手也是从腋下,这样去灸。
当然了,你自己灸膏肓得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你的肩臂够软,二是手下要有准,不要烫着。
从入伏开始灸,灸35天。
为什么要在三伏天贴膏肓、灸膏肓、运动膏肓呢,三伏天是最热的时节,人体很容易打开,而且它的阳气最盛,膏肓穴呢又是人体最深的穴位之一,这个时候艾灸它,就相当于灸进了人体六经里面的厥阴层,最深的那一层,有助于排除人体最深的寒邪湿浊之气。
三伏贴全攻略(冬病夏治、适应证和穴位图解)导言: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由于是在三伏天做穴位敷贴治疗,故称为“三伏贴”。
一、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伏贴,是基于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也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
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冬天人体气虚、阳气不足,像老慢支、哮喘等疾病往往在冬天诱发或加重,称这些病为“冬病”。
夏季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由于是在三伏天做穴位敷贴治疗,故称为“三伏贴”。
二、敷贴,抓住最佳时机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每10天贴1次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
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2018年头伏第一天为7月17日,中伏第一天为7月27日,末伏第一天为8月16日。
三、三伏贴适应症三伏贴只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
主要包含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
实用性最强“三伏贴——特效穴讲解”相信各位读者读了我们上一期的关于三伏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介绍,大家一定对三伏贴的穴位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来普及一下三伏贴的常用穴位,除了解释一下这些穴位的名字来源以及在三伏贴里面的重大作用,小编还整理了这些穴位的家庭常用的保健和治疗作用,这些纯干货,都是小编在临床中常用的,一般人我不告诉哟,可以简单概括一穴一病,一穴一效呀!!!三伏贴贴敷穴位:天突穴:天突穴属于任脉穴位图,天突穴位于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天突,可能很多人对这名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实,只要你了解'突'的意思,这个穴位就好记了。
突在过去是灶突,也就是烟囱。
我们老祖先很善于观察,他们发现,这个烟囱和我们的食管、气管很相像,都是一个通道。
呼吸靠的是肺,肺在胸腔。
而天突穴呢,就在胸腔最上面的喉头上,相当于肺与天气相通的通道,清气从这里进入肺,浊气又从这里呼出。
我们说呼吸靠的是肺,天突穴和呼吸密切相关,治疗肺的疾病当然也离不开它。
故此穴是三伏贴里面主穴,对呼吸道疾病有独特的作用。
你在日常生活中会什么时候想起来它呢?第一个就是咳嗽,不管新旧咳嗽,有痰无痰,皆有效果,特别是对咽痒咳嗽有对特疗效!常常两三次就可以治愈。
手法可以采用刮痧,针灸,穴位贴敷都可以的。
效果都不错。
肺俞穴: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肺俞穴是主治肺脏疾患的重要腧穴,《针灸甲乙经》说:'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肺俞主之'。
《针灸资生经》云:肺俞治疗'喘与哮'。
近人指出,肺俞穴主治肺脏病变,对改善肺脏功能,消除肺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证候,具有一定功效,故有解表宣肺、肃降肺气的作用。
故此穴是三伏贴里面主穴,对呼吸道疾病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到肺俞穴的治疗咳嗽的作用,同时对肺俞放血疗法对扁桃体肿大咽痛都有极好效果,针刺拔罐肺俞穴对哮喘有特殊疗效,这是河南中医学院已故名医邵经明绍老的经验。
三伏贴治疗咳喘疾病用穴及位置基本用穴: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方凹陷处)双侧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1。
5寸)天突(胸骨上窝正中)配穴:(1)肺气肿,喘重者: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 1.5寸)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旁0.5寸)(2)体虚易感,老年:肾俞檀中(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交点处)三伏贴治疗风寒湿痹用穴及位置基本用穴:大椎阿是穴(无固定地点,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为特征)肾俞(单侧)脾俞(单侧,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1。
5寸)配穴:(1)腕关节:阳池(手少阳经,腕背横纹中指总深肌腱凹陷中) 阳溪(手阳明经,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凹陷中)(2)肘关节:曲池(手阳明经,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段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尺泽(手太阴肺经,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外关(手少阳,腕背横纹上二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3)肩关节:肩贞(手太阳经,手内收,腋横纹头上一寸)曲池(4)髋关节:环跳(侧卧曲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接的外1/3和内2/3交点处)阳陵泉(少阳胆经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5)腰部:腰阳关(督脉,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委中(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点)(6)膝关节:外膝眼又名犊鼻(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梁丘(阳明经,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膝阳关(股骨外上髁外上方凹陷中)(7)踝部:解溪(阳明经,足背踝关节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昆仑(足太阳,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丘虚(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三伏贴治疗小儿腹泻用穴及位置基本用穴:足三里(犊鼻穴下三寸,胫骨横脊外1寸处)神厥(脐窝中央)脾俞(双侧)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基本用穴:大椎肺俞(双侧)风门(足太阳,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配穴: (1)伴有咳嗽:膏盲(双侧,足太阳,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2)伴有纳差:脾俞(双侧)(3)伴有乏力:肾俞(双侧)三伏贴治疗脾胃疾病用穴及位置基本用穴:胃俞(双侧,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脾俞(双侧)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足三里(双侧)三伏贴治疗体虚易感,畏寒证用穴及位置基本用穴:脾俞(双侧)肾俞(双侧) 大椎檀中2012年7月15日星期日,中以预防保健科。
呼吸系统取穴: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膏肓: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肺腧穴: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反复感冒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关元:当脐下3寸气海:当脐下1.5寸处慢性支气管炎肺腧: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心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腧: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处肾腧: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关元:当脐下3寸支气管哮喘:心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腧: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处肾腧: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阻塞性肺气肿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膏肓: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肺腧穴: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肾腧: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丰隆: 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三阴交:踝关节上三寸过敏性鼻炎: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肺腧穴: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关元:当脐下3寸关节痛:曲池: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足三里:外关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绝骨:小腿外侧部,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凹陷处胃肠疾病脾腧: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腧: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位置中脘: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足三里:痛经:气海:腹正中线脐下1.5寸血海: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神阙子宫: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家庭简易三伏贴完整指南(附示范视频)【一】为什么夏天要做三伏贴三伏时,最好的排毒渠道是皮肤,利用伏贴来排毒正合适,可以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每年三伏,医院贴伏贴的人都会排起长队。
如果以保健为主,我们其实可以在家自己做三伏贴,而且人人可做。
三伏贴以三年为一个周期。
之前坚持做满三年周期的许多老读者们,亲身体会到了三伏贴冬病夏治的效果。
读者留言还没有做过的朋友,建议试试,不仅能调理冬季常见病,对养生也很有好处。
三伏贴对于反复发作的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效果尤其好。
特别是小孩冬季爱感冒、长期咳喘的,坚持三年下来,就不容易复发。
【二】贴三伏贴的时间1.头伏的第一天2.二伏的第一天3.三伏的第一天如果要加强效果,可以在每伏期间贴三次,每隔三天贴一次。
冬病夏治根据冬季时按养生日历的提示所做的自检,来确定自己需要做几次三伏贴,贴哪些部位每年三伏的长度不一样。
有的年份三十天,有的年份四十天。
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今年三伏贴的详细时间表【三】家庭简易三伏贴的方法伏贴材料辅助材料(不是必须)•生姜片、瓷勺、香油基本材料:以下三种任选一种•普通皮肤:伤湿止痛膏•出汗多或敏感皮肤、或空调房间:温灸贴•身体局部有寒:艾灸贴贴伏贴时,不能吹空调,但是每年都有很多朋友向我反映实在做不到。
经过实践,我建议采用温灸贴。
贴上以后会发热,可以抵御空调的寒凉。
注意: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有条件最好还是避开空调。
重点部位示范视频:《陈允斌教你家庭简易三伏贴》深圳卫视《斌斌有礼》2012年7月【四】三伏贴饮食1.贴伏贴当天忌吃生冷、海鲜、辛辣的食物。
2.贴伏贴当天喝贴伏茶:玫瑰花沸水冲泡,加红糖饮用红糖的选择:夏季常在空调房:姜枣枸杞四物红糖贴伏贴后出汗多:百合桑果四物红糖【五】三伏贴禁忌1.贴时不要吹空调。
2.不能贴在皮肤有创伤、湿疹、过敏的部位。
3.感冒发烧,咳嗽痰黄时不可以贴。
4.正在生病的人,特别是急性发作期的人,必须咨询医生意见。
三伏贴治疗穴位详解展开全文三伏贴治疗穴位一、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配穴:足三里、中脘。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天突、膏盲。
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7. 高血压:神阕涌泉。
1/9页二、消化系统: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配穴:上脘、三阴交。
1.胃痛:中脘、内关、胃俞、梁丘。
2.慢性腹泻: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
3.消化不良: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
4. 虚寒性便秘: 神阕、足三里、气海。
三、泌尿系统遗尿: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命门。
四、儿科: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2/9页五、风湿及类风湿: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大抒;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风湿性关节炎: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六、慢性腰腿痛:主穴:阳陵泉、悬钟、血海;配穴:关元命门。
七、四肢麻木:1.上肢:曲池、支沟,下肢: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
2.强制性脊髓炎: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
3.颈椎病: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
4.肩周炎:肩三针、外关、曲池;配穴:阳陵泉、条口。
5.骨关节炎:悬钟、大抒、阳陵泉;配穴:血海。
6.脊柱退行性病变:关元、气海、悬钟、大抒;配穴:肾俞。
八、皮肤病:主穴:血海、曲池、外关、内庭;配穴:膈俞。
贴三伏贴的位置示范!快收藏!三伏贴可以防止多种疾病,不同的适应症会贴敷不同的穴位,下面是三伏贴的贴敷穴位:心俞穴穴位:1、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2、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心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效:1、推按“心俞穴”可以治疗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神经官能症等。
2、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
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肺俞穴穴位: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属膀胱经。
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
功效: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天突穴穴位:1、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2、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功效:治疗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
膻中穴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1、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
2、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
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
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呃逆等病症。
治喘穴穴位:1、属经外奇穴的背部穴。
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2、该穴有平定喘息的功效,故名为'定喘'。
功效:1、治喘穴位于大椎穴左右约二厘米处的凹洼中。
2、能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对于治疗气喘发作,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
大椎穴穴位: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1、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2、能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脊。
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热、神疲乏力;3、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
三伏贴--常用取穴“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
就是在三伏天,或夏至至秋分的阶段,利用夏季气温高,运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手段进行施治,以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
目前主要用中药选取穴位贴敷,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伏贴”,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
一般需要在农历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各贴敷1次。
每次贴敷一般间隔7~10天。
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6—10小时,儿童为4—6小时。
连续贴敷3年为一个疗程。
冬病夏治--常用取穴一、呼吸系统类1、小孩反复咳喘感冒取穴天突穴丶膻中穴、大椎穴、肺腧穴(双)丶膏肓穴(双) 2、成人哮喘支气管炎等取穴天突穴、膻中穴、定喘穴(双)、肺腧穴(双)、膏盲(双)3、肺气肿、肺心病天突穴、膻中穴、大椎穴、肺腧穴(双)、高盲穴(双)、心腧穴(双)4、肾亏虚咳(老年人一咳嗽就小便者)天突穴、膻中穴、大椎穴、肺腧穴(双)、膏肓穴(双)、肾俞穴(双)5丶咳嗽痰多天突穴丶膻中穴丶大椎穴、肺腧穴(双)、膏肓穴(双)、脾俞穴(双)6、慢性鼻炎、鼻窦炎、天突穴、膻中穴、大椎穴、肺腧穴(双)丶膏肓穴(双)、风门穴(双)、迎香穴(双)二、疼痛类穴位取穴1、风寒湿邪、类风湿胸部以上:必贴大椎穴,然后贴阿是穴(及疼痛点)胸部以下:必贴命门穴、足三里(双)丶然后贴阿是穴2、手指关节风湿病把通络贴剪成条状缠在手指关节上,再加贴阳也穴、大椎穴3、宫寒畏冷命门穴、关元穴(关元穴在肚脐眼向下3寸位置)穴位具体位置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膻中穴:两个乳头连线中间处。
定喘穴:大椎旁开O.5寸为定喘欠。
肺腧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膏肓穴: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三伏贴--常用帖敷穴位三伏贴--常用帖敷穴位天突穴主治:咳喘、咳嗽、咽喉肿痛、暴喑定位: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膻中穴主治:咳嗽、气喘、心胸痛、心悸、胸闷胀定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大杼穴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主治:咳嗽、喘息、流涕、鼻塞、感冒、劲强、肩背痛定位: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膏盲穴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定位: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咳痰、鼻塞、易感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穴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咳嗽、吐血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这些疾病怎么贴?(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儿童疾病怎么贴?(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注意事项:如果局部有疼痛或灼烧感,可以提前取下;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干燥后再揭下。
每隔10天贴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1次,根据年份不同,亦可做加强贴。
无论缓解期病人或有现症的病人均可应用,一般连续贴治3年。
本法对身冷背寒,经常吐白稀痰等阳虚偏寒的效果较好;若怕热,经常吐黄粘痰等热象明显者效果较差。
若肺部感染有发热,合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的病人,不宜贴治。
一般晴天中午前后贴治为佳,阴雨天贴治效果较差。
贴药未取下前,不宜活动太多,以免药物移动脱落。
成人三伏贴穴位处方:
1、肺系疾病(哮喘、咳嗽、过敏性鼻炎等)穴位表
2、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肠炎等)穴位表
3、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等)穴位表
4、调理、保健、虚劳症穴位表
5、骨关节病穴位表(此部分可酌情贴局部阿是穴+关元、气海、阳陵泉)五伏贴法一致,不需要每伏一换(穴位太复杂)。
局部穴如下(一个病种取其中三个局部穴+关元、气海、双侧阳陵泉):
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双侧曲池、手三里、大杼、足三里、三阴交。
颈椎病:大椎,双侧肩井、大杼、外关
腰腿痛:双侧腰阳关、肾俞、命门
肩周炎:双侧肩三针(肩隅、肩前、肩后)、外关、曲池
肩三针(肩隅、肩前、肩后)
肩髃:位于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凹陷中;
肩前:位于腋前皱襞直上1寸;
肩后:位于腋后皱襞直上1寸。
备注:每伏主要穴位为6-8个穴位,以上穴位为主要穴位,临证中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辨证施敷。
三伏贴位置三伏贴鼻炎是指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由病毒、细菌、过敏原的感染而引起的炎性改变,是鼻腔免疫功能降低,使致病菌在鼻腔内聚集滋生所致。
一般该慢性鼻炎可以灸或者点按下面四个穴位--点按。
每天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钟。
祝你早日康复!一迎香"迎"意指迎接;"香"指气味。
点按能使之迎接香味,故名迎香。
位置:位于鼻翼外缘中点和鼻唇沟的中间(鼻翼旁开5分)。
主治:急慢性鼻炎、鼻塞、面瘫、鼻衄、胆道蛔虫症。
二上星"上"指高处;"星"指星辰,此指穴位。
因该穴主治鼻塞不通,穴位高处可及星辰,故名上星。
位置:位于头正中线上,入前发际1寸。
主治:鼻炎、鼻衄、头痛、目痛。
三印堂"印"指印染;"堂"指处所。
古人在眉毛中点装饰,印染点红,以似美貌,该穴正在此处,故名印堂。
位置:于眉毛内尖连线的中点,对准鼻尖处取之。
主治:鼻炎、鼻窦炎、鼻衄、头痛、呕吐、产妇血晕、不寐。
四合谷相会为"合",泉出通川为"谷"。
"谷"较"溪"大而浅,故名合谷。
位置:拇、食两指张开,以另手的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指尖到达之处。
主治:鼻塞、腕部疼痛、手指痉挛、头痛、牙疼、咽喉肿痛、感冒、痛经等。
提问人的追问2010-06-1710:41那哮喘点那几个穴回答人的补充2010-06-1712:49哮喘病人可以点按下面五个穴位:一孔最"孔"通也,"最"极也、第一的意思,故名孔最。
位置:在太渊穴和尺泽穴的连线上再向尺泽穴一横指。
主治:咳嗽、哮喘、咳血、胸痛、肘臂疼痛、不能屈伸。
二大椎在第七颈椎下,第七颈椎为椎骨中最高大者,穴在此椎骨之下,故名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咳嗽、哮喘、热病、胸痛、贫血、神经衰弱、癫痫、头项强痛等。
三伏贴穴位定位穴位名称:大杼[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
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穴位名称: 肺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
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肺的背俞穴穴位名称:厥阴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主治】:①心痛,心悸。
②咳嗽,胸闷。
③牙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包背俞穴穴位名称:心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
②咳嗽,吐血。
③失眠,健忘,癫痫。
④梦遗,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心的背俞穴穴位名称: 督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理气宽胸【主治】:①心痛,胸闷。
②胃痛,腹痛。
③咳嗽,气喘.【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穴位名称: 膈俞[经穴]【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
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八会穴(血会)穴位名称:脾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
②水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类别】:脾的背俞穴穴位名称:胃俞[经穴]【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三伏贴的位置图_三伏贴穴位图示大全
天突穴主治:咳喘、咳嗽、咽喉肿痛、暴喑定位: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膻中穴主治:咳嗽、气喘、心胸痛、心悸、胸闷胀定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大杼穴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主治:咳嗽、喘息、流涕、鼻塞、感冒、劲强、肩背痛定位: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膏盲穴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定位: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咳痰、鼻塞、易感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穴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咳嗽、吐血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这些疾病怎么贴?(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儿童疾病怎么贴?(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注意事项:如果局部有疼痛或灼烧感,可以提前取下;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干燥后再揭下。
每隔10天贴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1次,根据年份不同,亦可做加强贴。
无论缓解期病人或有现症的病人均可应用,一般连续贴治3年。
本法对身冷背寒,经常吐白稀痰等阳虚偏寒的效果较好;若怕热,经常吐黄粘痰等热象明显者效果较差。
若肺部感染有发热,合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的病人,不宜贴治。
一般晴天
中午前后贴治为佳,阴雨天贴治效果较差。
贴药未取下前,不宜活动太多,以免药物移动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