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1)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格式:doc
- 大小:393.50 KB
- 文档页数:5
§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二)一、基础过关1.如图,点A ,B ,C 是圆O 上的点,且AB =4,∠ACB =45°,则圆O 的 面积为________.2.三角形两条边长分别为3 cm,5 cm ,其夹角的余弦值是方程5x 2-7x -6 =0的根,则此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cm 2.3.△ABC 的两边长分别为2,3,其夹角的余弦值为13,则其外接圆的直径为________. 4.△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B =7,BC =5,CA =6,则AB →·BC →的值为________.5.平行四边形中,AC =65,BD =17,周长为18,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________.6.在△ABC 中,已知b 2-bc -2c 2=0,a =6,cos A =78,则△ABC 的面积S 为________. 7.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cos A 2=255,AB →·AC →=3. (1)求△ABC 的面积;(2)若c =1,求a 的值.8.如图,在△ABC 中,BC =5,AC =4,cos ∠CAD =3132且AD =BD ,求△ABC 的面积.二、能力提升9.在△ABC 中,AB =7,AC =6,M 是BC 的中点,AM =4,则BC =________.10.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6,一腰长为12,则它的内切圆面积为________.11.在△ABC 中,B =60°,C =45°,BC =8,D 是BC 上的一点,且BD →=3-12BC →,则AD 的长为______.12.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5,AC =9,∠BCA =30°,∠ADB =45°,求BD 的长.三、探究与拓展13.在△ABC 中,若已知三边为连续正整数,最大角为钝角.(1)求最大角的余弦值;(2)求以此最大角为内角,夹此角的两边之和为4的平行四边形的最大面积. 答案1.8π 2.6 3.924 4.-19 5.16 6.1527.解 (1)因为cos A 2=255, 所以cos A =2cos 2A 2-1=35, sin A =45. 又由AB →·AC →=3,得bc cos A =3,所以bc =5.因此S △ABC =12bc sin A =2. (2)由(1)知,bc =5,又c =1,所以b =5.由余弦定理,得a 2=b 2+c 2-2bc cos A =20,所以a =2 5.8.解 设CD =x ,则AD =BD =5-x ,在△CAD 中,由余弦定理可知cos ∠CAD =(5-x )2+42-x 22×(5-x )×4=3132. 解得x =1.在△CAD 中,由正弦定理可知AD sin C =CD sin ∠CAD,∴sin C =AD CD ·1-cos 2∠CAD =41-(3132)2=378, ∴S △ABC =12AC ·BC ·sin C =12×4×5×387=1574. 所以三角形ABC 的面积为1574. 9.106 10.27π5 11.4(3-3) 12.解 在△ABC 中,AB =5,AC =9,∠BCA =30°.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BCA =AC sin ∠ABC, sin ∠ABC =AC ·sin ∠BCA AB =9sin 30°5=910. ∵AD ∥BC ,∴∠BAD =180°-∠ABC ,于是sin ∠BAD =sin ∠ABC =910. 同理,在△ABD 中,AB =5, sin ∠BAD =910,∠ADB =45°, 由正弦定理:AB sin ∠BDA =BD sin ∠BAD, 解得BD =922.故BD 的长为922. 13.解 (1)设这三个数为n ,n +1,n +2(n ∈N *),最大角为θ,则cos θ=n 2+(n +1)2-(n +2)22·n ·(n +1)<0, 化简得n 2-2n -3<0⇒-1<n <3.又∵n ∈N *且n +(n +1)>n +2,∴1<n <3,∴n =2.∴cos θ=4+9-162×2×3=-14. (2)设此平行四边形的一边长为a ,则夹θ角的另一边长为4-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 S =a (4-a )·sin θ=154(4a -a 2) =154[-(a -2)2+4]≤15. 当且仅当a =2时,S max =15.。
第一章 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一)一、基础过关1.在△ABC 中,下列等式中总能成立的是( ) A .a sin A =b sin B B .b sin C =c sin AC .ab sin C =bc sin BD .a sin C =c sin A2.在△ABC 中,若A =30°,B =60°,b =3,则a 等于( ) A .3 B .1 C .2 D.123.在△ABC 中,sin 2A =sin 2B +sin 2C ,则△ABC 为( )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直角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4.在△ABC 中,若3a =2b sin A ,则B 为( ) A.π3B.π6C.π3或23π D.π6或56π 5.在△ABC 中,已知a ∶b ∶c =3∶4∶5,则2sin A -sin B sin C=________. 6.在△ABC 中,若b =5,B =π4,sin A =13,则a =________. 7.已知在△ABC 中,c =10,A =45°,C =30°,求a 、b 和B .8.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求证:a 2sin 2B +b 2sin 2A =2ab sin C .二、能力提升9.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2,b =2,sin B +cos B =2,则角A 的大小为( ) A.π2 B.π3 C.π4 D.π610.在△ABC 中,sin A =34,a =10,则边长c 的取值范围是 ( ) A.⎝⎛⎭⎫152,+∞ B .(10,+∞)C .(0,10) D.⎝⎛⎦⎤0,403 11.在△ABC 中,若tan A =13,C =150°,BC =1,则AB =________. 12.在△ABC 中,已知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若b =2a ,B =A +60°,求A 的值.三、探究与拓展1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如果c =3a ,B =30°,求角C 的大小.答案1.D 2.B 3.A 4.C 5.25 6.5237.解 ∵a sin A =c sin C, ∴a =c sin A sin C =10×sin 45°sin 30°=10 2. B =180°-(A +C )=180°-(45°+30°) =105°.又∵b sin B =c sin C, ∴b =c sin B sin C =10×sin 105°sin 30°=20sin 75° =20×6+24=5(6+2). 8.证明 因为左边=4R 2sin 2A ·sin 2B +4R 2sin 2B ·sin 2A =8R 2sin 2A sin B cos B +8R 2sin 2B sin A cos A =8R 2sin A sin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 =8R 2sin A sin B sin(A +B )=8R 2sin A sin B sin C=2·(2R sin A )·(2R sin B )·sin C=2ab sin C =右边,∴等式成立.9.D 10.D 11.10212.解 ∵b =2a ∴sin B =2sin A ,又∵B =A +60°,∴sin(A +60°)=2sin A , 即sin A cos 60°+cos A sin 60°=2sin A , 化简得:sin A =33cos A ,∴tan A =33,∴A =30°. 13.解 ∵c =3a ,∴sin C =3sin A =3sin(180°-30°-C )=3sin(30°+C )=3⎝⎛⎭⎫32sin C +12cos C , 即sin C =-3cos C .∴tan C =- 3. 又C ∈(0°,180°),∴C =120°.。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训练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基础过关]1.下图是一位天文摄影爱好者在某地用连续曝光拍摄的北极星空照片,该照片能证明(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流星现象D.恒星运动2.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相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C.两地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上海大于北京D.两地的线速度相同,角速度上海小于北京3.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接近的地点是( ) A.90°W,89°S B.80°E,40°NC.10°E,1°S D.180°W,71°N4.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高度关联图”,根据图中a、b、c、d各点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a点和b点的线速度相同,因此它们的纬度一定相等B.c点的线速度最大,故其纬度一定最高C.同纬度的两地,海拔越低的地点,其自转线速度就越大D.海拔高度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度地区5.当地球处于图中公转轨道A处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C.北半球为夏季D.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字母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①B.②C.③D.④7.当太阳光线从⑤处直射地球时,北半球节气为( )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8.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四点代表的节气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从“教师节”到“劳动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一个__________。
[能力提升]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属性,掌握常用地图的制作方法,以及了解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还应该了解地球形状的变化及其对不同场景的影响,重点掌握地图上的元素、符号及其含义,熟悉不同比例尺的含义,并通过绘制等方式进一步掌握地图的要素。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与变化,引导学生探索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方法。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概况、气候变化、生物资源、地理环境问题等方面。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研究多种类型的图表并掌握其表达方式和含义,了解不同地域气候特征,熟悉动植物的适应性变化,掌握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等。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情况、演变历程以及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和城市问题,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法。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研究相关的人口统计学知识,掌握各种人口统计指标的含义及其统计方法,分析人口发展趋势,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式等。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理论,并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制定原则和方法,了解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掌握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等。
第五章中国的工业和交通- 本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工业化和交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认识工业和交通发展的影响,掌握中国工业化和交通现代化的规划方案。
-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研究中国工业化和交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认识工业和交通发展的互动关系,掌握建设现代工业和交通的方法和对策。
总结- 通过对以上各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高一地理必修一的课程内容。
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地理基本概念、基本思维方法、调查资料的获取与处理技能、以及基本的地图技能。
§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一)一、基础过关1.如图,A、N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2.已知两灯塔A和B与海洋观测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测站C的北偏东20°方向上,灯塔B在观测站C的南偏东40°方向上,则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_______km 3.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 岛和A岛成75°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________ n mile.4.如图,为测一树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A、B两点,从A、B两点分别测得望树尖的仰角为30°,45°,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60 m,则树的高度为______ m.5.如图,一货轮航行到M处,测得灯塔S在货轮的北偏东15°的方向上,与灯塔S相距20海里,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向航行30分钟后到达N处,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东北方向,则货轮的速度为________海里/小时.6.如图所示,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与D ,现测得∠BCD =α,∠BDC =β,CD =s ,并在点C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θ,则塔高AB 为________.7.要测量对岸两点A 、B 之间的距离,选取相距 3 km 的C 、D 两点,并测得∠ACB =75°,∠BCD =45°,∠ADC =30°,∠ADB =45°,求A 、B 之间的距离.8.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 ,江中有两条船,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成30°角,求两条船之间的距离.二、能力提升9.台风中心从A 地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千米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 在A 的正东40千米处,B 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持续时间为________小时.10.太湖中有一小岛,沿太湖有一条正南方向的公路,一辆汽车测得小岛在公路的南偏西15°的方向上,汽车行驶1 km 后,又测得小岛在南偏西75°的方向上,则小岛到公路的距离是________ km.11.如图所示,在斜度一定的山坡上一点A 测得山顶上一建筑物顶端C 对于山坡的斜度为α,向山顶前进a m 到达B 点,从B 点测得斜度为β,设建筑物的高为h m ,山坡对于地平面的倾斜角为θ,求证:cos θ=a sin αsin βh sin (β-α). 三、探究与拓展12.在海岸A 处,发现北偏东45°的方向,距离A (3-1) n mile 的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处北偏西75°的方向,距离A 2 n mile 的C 处的缉私船奉命以10 3 n mile /h 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 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的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答案1.403 2.3a 3.56 4.30+303 5.20(6-2) 6.s ·tan θsin βsin (α+β)7.解 如图所示,在△ACD 中,∠ACD =120°,∠CAD =∠ADC =30°,∴AC =CD = 3 (km). 在△BCD 中,∠BCD =45°,∠BDC =75°,∠CBD =60°.∴BC =3sin 75°sin 60°=6+22(km).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3)2+⎝ ⎛⎭⎪⎫6+222-23×6+22×cos 75°=3+2+3-3=5, ∴AB = 5 (km).∴A 、B 之间的距离为 5 km.8.解 如图所示:∠CBD =30°,∠ADB =30°,∠ACB =45°.∵AB =30 (m),∴BC =30 (m),BD =30tan 30°=30 3 (m). 在△BCD 中,CD 2=BC 2+BD 2-2BC ·BD ·cos 30°=900,∴CD =30 (m),即两船相距30 m.9.1解析 设t 小时后,B 市处于危险区内,则由余弦定理得(20t )2+402-2×20t ×40cos 45°≤302.化简得4t 2-82t +7≤0,∴t 1+t 2=22,t 1·t 2=74. 从而|t 1-t 2|=(t 1+t 2)2-4t 1t 2=1.10.36 11.证明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可知AC sin ∠CBA =a sin ∠ACB, 即AC sin (π-β)=a sin (β-α). ∴AC =a sin βsin (β-α).在△ADC 中,由正弦定理, 知h sin α=AC sin ∠CDA . 又∠CDA =90°+θ,∴h sin α=a sin βsin (β-α)cos θ.整理,得cos θ=a sin αsin βh sin (β-α).12.解 如图所示,设缉私船用t h 在D 处追上走私船, 则有CD =103t ,BD =10t ,在△ABC 中,∵AB =3-1,AC =2,∠BAC =120°,∴由余弦定理,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BAC=(3-1)2+22-2×(3-1)×2×cos 120°=6, ∴BC = 6 (n mile),且sin ∠ABC =ACBC ·sin ∠BAC=26×32=22.∴∠ABC =45°,∴BC 与正北方向垂直.∵∠CBD =90°+30°=120°,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BCD =BD ·sin ∠CBDCD =10t sin 120°103t =12,∴∠BCD =30°.即缉私船沿北偏东60°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基础过关]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C.③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⑤B.⑥C.⑦D.⑧
下图为“CO2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近百年来大气中的CO2含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B.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C.燃烧化石燃料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4.有关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B.大气中的氮全部来自生物的作用
C.参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D.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主要是生物参与的结果
5.近年来,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建设防护林时提倡多种树种搭配,主要是为了() A.追求森林产品的多样化
B.美化林区环境
C.降低防护林工程成本
D.增加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读“自然带谱与热量、水分的关系示意图”,关于图中E→F的自然带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属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
B.该地域分异现象只分布在大陆西岸
C.该地域分异现象以热量为基础,是在温度和水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D.该地域分异为非地带性现象
读“某山地位置及其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山地分布在() A.高原山地气候区B.温带季风气候区
C.温带荒漠气候区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8.北坡比南坡() A.光照强B.坡度陡
C.水分多D.林地少
9.读“中国北部地区略图”,回答问题。
(1)写出自然带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带,B__________带,C________带。
(2)这种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受
____________条件影响大。
从全球来看,这种地带性特征在_____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
[能力提升]
诗歌民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或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
据此完成10~11题。
10.“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荫。
有水成瀑,城有石头城。
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
相适毋须问,十九布依人。
”以上诗句描绘的景观可能出现在() 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
C.珠江三角洲D.云贵高原
11.几百年前刘伯温曾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姑且不谈其预测依据,若将来真的如预言所讲,那么合理的理解是() A.江南地势低,被海淹没了
B.江南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人类生存
C.云贵的现代文明超过江南地区
D.“云贵万重山”下的资源都被人类开发利用了
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12~13题。
12.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3.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
14.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
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②气温低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在青藏高原地区,“牵
一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15.读“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变化趋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③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__分布规律。
(2)图中③~⑤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____分异规律。
(3)①与⑥纬度相似,距海洋远近相差不大,而陆地自然带差异很大,这体现了陆地环
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
(4)④处的天然植被应是______,⑤处的大型动物具有________的特点,⑥处代表动物
有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A 2.B3.C 4.B 5.D6.C7.B8.C
9.(1)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2)从沿海向内陆水分中
10.D11.B12.B13.A
14.(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
高(地势高),气候越发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生活的动物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15.(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3)垂直地域
(4)草原耐干旱耐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