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专题详细复习资料(中图版)
- 格式:doc
- 大小:713.50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图版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方向通常以北方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对地理事物的解释和说明。
3.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遥感图像等。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包括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散射和吸收。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的特征,如河流的流域、水系、河流的补给方式等。
- 湖泊、地下水等其他水体的特点。
3. 地貌:- 内力作用下的地貌,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 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植被的分布与类型,如热带雨林、草原、荒漠等。
-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如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
-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增长、老龄化、迁移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与规划。
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布局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
- 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工业地理:- 工业的分类与特点,如重工业、轻工业等。
- 工业布局的原则与影响因素。
- 工业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工业污染与治理。
4. 交通与贸易:- 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与选择。
-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优化。
- 贸易的模式与流向,包括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
地理中图版1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列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产生地理现象)
2.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各显现在哪一条纬线上?(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移动规律示意图)
3。
读五带示意图回答问题(五带名称、范畴、分界线、划分标准):
(1)五条重要纬线:0°纬线也称(),它是()两个半球的划分界线。
()
纬线也称()线,是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北界线。
()纬线也称()线,
是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南界线。
()纬线也称为南极圈,()纬线也称为北极圈。
极
圈内有()、()现象显现。
(2)划分标准及范畴:有()现象显现地区
为热带。
有()、()现象显现地区为寒带。
既无()现象显现,也无()、
()现象显现地区为温带。
(3)划分界线:热带和北温带分界线:()。
热带和
()。
北寒带和北温带分界线:()。
南温带和南寒带分界线:()。
南温带分界线:
(4)热带和温带分界线:()。
温带和寒带分界线:()。
(5)回来线是()
带和()带的分界线。
极圈是()带和()带的分界线。
(6)北回来线是
()带和()带的分界线。
南回来线是()带和()带的分界线。
北
极圈是()带和()带的分界线。
南极圈是()带和()带的分界
线。
(7)当北温带为冬季时,南温带应是( )季。
4.从北京去南极考察的科考队什么季节动身合适?。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1.自转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
3.自转周期:一天,约24小时4.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时间差异(地方时)。
二、地球的公转1.公转定义:地球按一定轨道绕太阳运动。
2.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3.公转周期:1年4.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重点图:P6E图的二分二至日)节气日期直射纬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2)四季变化: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3)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直射南半球时:昼短夜长;直射赤道时:昼夜平分。
(4)影子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夏季最大(影子最短),冬季最长(影子最长)。
第二节海陆分布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1.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概括地说:三分陆地七海洋)2.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北极中心为北冰洋,南极中心为南极洲。
3.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重点图:P13图G)1.七大洲按面积大小顺序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没有定居居民和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纬度位置最高的是:南极洲。
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欧洲和北美洲;地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是亚洲和大洋洲;南、北回归线都穿过的是非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亚洲和北美洲。
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
2.分界线(1)亚、欧两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2)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3)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4)亚、非两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5)非、欧两洲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三、四大洋(重点图:P13图G)1.四大洋(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面积最大、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是北冰洋,呈“S”形分布的是大西洋;跨经度最广的是北冰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是印度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
高考地理中图版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略呈椭圆形的球体,其半径约为6371公里。
地球结构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幔主要由较厚的硅铁质物质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构成,内核则是由固态铁构成。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主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形成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此外,地球还有倾斜轴和岁差运动,这些运动一起共同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
三、地球上的气候气候是地球某一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称。
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地球自转、公转、地形、纬度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可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地球上的气候还受到地形、海洋、大气循环等因素的影响。
四、地球上的水文地理地球上的水文地理包括江河湖泊、陆地水文地理和海洋水文地理。
江河湖泊主要受到地形、降水和地质构造的影响,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水文地理特点各有不同。
陆地水文地理主要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的分布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和渗透性的影响,地表水则受到降水和河流水系的影响。
海洋水文地理包括海水的分布和运动,受到海洋地形、海洋环流和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
五、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地球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
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地球资源分布有所差异,而资源的开发利用又会对地球环境造成影响。
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地壳深部,而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地壳浅部。
能源资源主要包括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能、风能和太阳能。
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受到降水和地形的影响。
六、地球环境与保护地球环境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
大气环境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问题包括大气污染、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
水环境主要受到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的影响,主要问题包括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第一章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考点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地球的自转(1)在上面三幅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地球的自转方向为。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则为时针方向。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太阳东升西落)(1)在图中描出赤道、地轴和晨昏线,并在夜半球上画上斜线。
(2)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被称为线。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因而产生了的现象。
(3)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东边时刻较,西边时刻较,从而出现了。
(4)图中A、B、C、D四点,位于白天的有,位于黑夜的有。
四点的地方时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5)朝向太阳的半球上,点将首先进入黑夜;背向太阳的半球上,点将首先迎来黎明。
(6)同一条经线上时间;同一条纬线上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分钟,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小时。
二、地球的公转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图①的节气是,日期前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北半球昼夜状况是,北极圈出现了现象,南极圈出现了现象。
3.图②的节气是,日期前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全球昼夜,(有、无)极昼、极夜。
4.图③的节气是,日期前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北半球昼夜状况是,北极圈出现了现象,南极圈出现了现象。
5.图④的节气是,日期前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全球昼夜,(有、无)极昼、极夜。
6.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的,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
赤道上永远昼夜。
7.一年中有2次阳光直射的是带,一年中有1次阳光直射的是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带。
既没有阳光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的是带。
8.从②→③→④北半球昼夜状况是,从④→①→②北半球昼夜状况是。
9.从①→②→③北半球昼夜变化是昼渐夜渐,③→④→①北半球昼夜变化是。
10. 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三个月划分为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季。
中图版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带动画演示全面)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从南极上空看逆时针顺时针探究1地球自转的周期(运用图解法分析)自转转过角度1恒星日1太阳日3600360059′时间长度23小时56分4秒24小时应用科学研究计时生产生活计时探究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思考:归纳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自转速度:角速度:15°/每小时(南北两极除外,处处相等)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为01、“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指哪里的线速度?(赤道)2、哪个纬度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南北纬60°)与A地相比,D地随地球自转的速度A角速度小,线速度相等√B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小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D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DBAC一、地球自转规律内容概念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除两极点外,其余各地均相等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地球的公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远日点(7月初)近日点(1月初)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远日点(较慢29.3km/)二、地球公转规律公转内容概念地球绕太阳的旋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方向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线速度7月初(远日点)最慢,角速度1月初(近日点)最快复习巩固项目自转公转含义方向周期速度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的概念2.黄赤交角的大小目前度数:23°26′。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0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梳理1、地球的自转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2、地球的公转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⑸产生的现象: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南寒带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1小题)1.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A.季节变化现象B.昼夜现象C.时间差现象D.昼夜更替【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绕地轴运动,公转绕太阳运动。
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
【解答】解:季节变化是地球公转运动形成的,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造成的,时间差异现象和昼夜更替都是地球自转运动形成的。
故选:A。
2.某日早晨,宿州的小华把刚拍摄的日出照片发给在国外出差的妈妈。
妈妈立即回复了一张照片,说“我正在欣赏日落。
”造成这种时间差异的原因是()①两地纬度不同②两地经度不同③地球的公转④地球的自转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24小时)。
赤道上空看: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理意义:地方时、昼夜更替(、地转偏向力。
地方时: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
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地球自转.公转: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运动。
方向:自西向东。
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一直指向北极星)且是倾斜的。
周期:一年.四至日:春分日3月21日、夏至日6月22日、秋分日9月23日、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地理意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海陆分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29%、海洋71%。
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陆地面积:1。
49亿平方千米.无论东西半球、海陆半球、南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最多.名称概念举例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岛屿散布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台湾岛、海南岛半岛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雷州半岛洋海洋的主体部分太平洋、大西洋海海洋的边缘部分、渤海、阿拉伯海海峡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英吉利海峡、白令七大洲及其由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亚大:渧汶海、阿拉弗拉海。
亚北:白令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欧北:丹麦海峡。
北美南美:巴拿马云河.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四大洋及其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四大洋由深到浅: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陆变迁地球表面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成海洋.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
大陆漂移: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缓慢变化的。
证据有:大陆的轮廓、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等方面的资料。
地球自转与时间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自转中心: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1.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 速度 角速度:15度/小时。
(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各地都相同)线速度:赤道处最大,向高纬逐渐减少,至南北两极点为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产生昼夜交替2、产生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时刻早。
【例题】图中A 、B 、C 、D 、E 、F 六地,当地的地方时各是几点钟? (A=0, B=4, C=6, D=6, E=8, F=12)时区和区时*①时区的划分(全球理论时区图)全球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中时区:7.5ºW ~7.5ºE (以0º经线为中央经线);凡事经度能被15整除的经线皆为中央经线。
东西十二区: 172.5ºE — 172.5ºW (以180º经线为中央经线)② 区时的规定:以中央经线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北京时间”是指 东经120°的地方时,东八区的区时。
③ 区时的计算求某地时刻=已知地时刻 + 区时差(求东面的区时)- 区时差(求西面的区时)④ 区时差的计算区时差=两地时区数相 减(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加(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⑤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上海一天中竹竿影子最短何时?(121.5°E)――11:54⑥日界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不通过陆地)向东跨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跨过日界线:加一天【例题】1. 一架飞机由上海(东八区)于2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 A.2月2日15时 B.2月2日3时C.2月1日15时 D. 2月1日3时2、某海船于2004年6月30 日18时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后,时间应调整为………………………………………………………………………………( ) A.6月29日18时 B.6月30 日17时C.6月29日17时 D.7月1日18时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地球自转与时间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自转中心: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1.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 速度 角速度:15度/小时。
(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各地都相同)线速度:赤道处最大,向高纬逐渐减少,至南北两极点为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产生昼夜交替2、产生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时刻早。
【例题】图中A 、B 、C 、D 、E 、F 六地,当地的地方时各是几点钟? (A=0, B=4, C=6, D=6, E=8, F=12)时区和区时*①时区的划分(全球理论时区图)全球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中时区:7.5ºW ~7.5ºE (以0º经线为中央经线);凡事经度能被15整除的经线皆为中央经线。
东西十二区: 172.5ºE — 172.5ºW (以180º经线为中央经线)② 区时的规定:以中央经线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北京时间”是指 东经120°的地方时,东八区的区时。
③ 区时的计算求某地时刻=已知地时刻 + 区时差(求东面的区时)- 区时差(求西面的区时)④ 区时差的计算区时差=两地时区数相 减(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加(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⑤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上海一天中竹竿影子最短何时?(121.5°E)――11:54⑥日界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不通过陆地)向东跨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跨过日界线:加一天【例题】1. 一架飞机由上海(东八区)于2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是…………………………………………………………( ) A.2月2日15时 B.2月2日3时C.2月1日15时 D. 2月1日3时2、某海船于2004年6月30 日18时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后,时间应调整为………………………………………………………………………………( ) A.6月29日18时 B.6月30 日17时C.6月29日17时 D.7月1日18时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原因:物体在运动时具有惯性,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地球表面以经线定方向,而经纬线随地球自转而转动。
*规律:南左北右赤无偏;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并随纬度的增加而加大。
*影响:对全球热量与水量的平衡有着重大的作用,对地形地貌也有明显的影响。
如长江口段的南岸侵蚀,北岸堆积。
【例题】从东经20°、北纬50°的地方向正南方向发射炮弹,结果炮弹落在…………( )A.东经20°经线以东 B.东经20°经线以西C.东经20°经线上 D.西经20°经线上地球公转与季节CAB一、地球的公转1. 轨道——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近日点、远日点哪里公转快?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回归年)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2. 黄赤交角: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
23°26′由于黄赤夹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相应在南北归回线之间周年移动。
△地轴与赤道面?地轴与黄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3.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范围?(最南最北界线)△过程?△节气△周期:回归年△哪段时间直射北半球?南半球?△今天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分布规律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向北降低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向北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南回归线向南、向北降低结论太阳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的纬度(H=90)向南北两侧递减,距离直射点多远(纬度距离)就减多少度。
某地的H=90°-(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冬至H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距离太阳直射点最近时,H的数据就达到当地一年中的最大值,距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时,H的数据就达到当地一年中的最小值。
讨论1:比较以下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离开它n°,正午太阳高度就减小n°。
计算:上海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结论:比较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就是比离开直射点远近,且在数量上等于(90º-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2)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规律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夏至日达最小值,冬至日达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两次直射,两次出现最大值讨论:上海10月1日与5月1日比,哪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上海今天的正午太阳高度?△今后变化?△上海与北京比?△一年中有无可能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大?【例题】读下图,回答:(1)此时,北半球正值________(节气)日。
(2)此时,A、B、C、D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排列次序是____。
(3)上海(31.5°N)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______(最大或最小)值,其角度约为_______。
【关键技能】比较两地或不同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就是比离开直射点远近,且在数量上等于(90º-当地与直射点纬度差)冬至 B>C>A>D 最小35°2. 昼夜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在图上可归结为昼弧、夜弧的长短比较。
(1)北半球a)春分日至秋分日(夏半年)(最后出)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有极昼现象。
6月22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这一天,北极圈内到处极昼。
b)秋分日至春分日(冬半年)――情况与夏半年正好相反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有极夜现象。
12月22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北极圈内到处极夜。
(2)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4)赤道——昼夜始终等长四季:1.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三个月是夏季,反之为冬季,秋冬为过渡季节。
我国传统的四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始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的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比我国推迟一个半月)2气候四季:我国把3.4.5月划分为春季,6.7.8划为夏季,9.1.11划分为秋季,12.1.2划为冬季,作为常用的季节。
【例题】读下图,回答:(1)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纬线)上。
(2)图中B、E两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是______,白昼较长的是_____。
(3)这一天上海的白昼比C处______(长、短)。
(4)D在B的______方向,从E吹往C处的风偏向后为________风。
【关键技能】比较两地的昼夜长短,首先要确定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然后比纬度。
北回归线 B B_长东南东南【例题】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1.该日出现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________。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月____日__ __时。
3.此时,赤道与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A.45°E、135°W B.135°E、450°WC.60°E、120°W D.0°、180°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A .90°W 向东至180°B .0°向东至180°C .90°W 向东至90°ED .0°向东至90°E3. 四季更替 14 D A ABD(1)四季的形成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季节变化→四季更替(2)四季的天文含义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秋季—冬夏两季之间的过渡季节4、五带的划分【例题】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 )A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 、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 、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D 、各地都无四季变化E 、无大气环流现象F 、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____。
高考试题: 2009年并未涉及地球运动方面试题 2007年涉及地球运动方面试题很少 (十六)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读图回答问题。
(8分)(2010年)44.按东、西半球部分,图上阴影部分主要位于____半球,此时甲地地方时是_____点。
45.按南、北半球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
46.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 小时。
47.如果这一天是农历十五,上海地区人们还需要等待约 __小时才能看到东边天际升起的一轮圆月。
48.如果晨昏线与甲地所在经线的夹角为010,则该日正午时分上海(031N )世博园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
(六)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
(2008年)16.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A.先偏右后偏左 B.向右偏转 C.先偏左后偏右 D.向左偏转17.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8.下列地理现象中,与地转偏向力有关的是:①上海至纽约飞行航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②南亚地区夏季风的形成③直布罗陀海峡表层与底层水流方向相反④秘鲁寒流在流动中呈离岸的趋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十三)“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读图回答问题。
(9分)45.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___________.46.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