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1.3地球的运动
- 格式:pdf
- 大小:5.58 MB
- 文档页数:34
《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整堂课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但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很深厚的立体几何作为基础,教学中通过一些图片、材料和生活中的事例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的使用,把握用事物区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运用比较法学习地球运动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认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2.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教学重点】1.自转的运动规律。
2.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3、四季的形成。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学生回答略。
【讲述】地球运动的种类【板书】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学生回答略。
【演示】地球仪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