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30
白居易《琵琶行》最佳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琵琶女在长江边上的演奏及其引起的情感共鸣。
1.2 学生互动: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琵琶行》的初步了解和期待。
1.3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琵琶行》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并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白居易的生活年代、生平经历及其文学地位。
2.2 《琵琶行》的创作背景:讲述《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与琵琶女的故事。
2.3 学生互动:请学生讨论琵琶女的故事与白居易的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诗歌结构分析3.1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分析《琵琶行》的诗歌形式、行数、韵律等。
3.2 诗歌内容分析:从第一段到一段,分析诗歌的主要内容、场景描写和情感变化。
3.3 学生互动: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对诗歌结构的理解。
第四章:诗歌主题探讨4.1 诗歌主题:探讨《琵琶行》的主题,包括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人生百态等。
4.2 诗歌寓意:分析诗歌中的寓意,如音乐的力量、人生的无常等。
4.3 学生互动: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5.1 诗歌语言特色:分析《琵琶行》中的修辞手法、用词巧妙等。
5.2 情感表达: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如意象、对比等。
5.3 学生互动:请学生展示他们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欣赏。
第六章:诗歌意象分析6.1 意象的定义:解释意象在诗歌中的含义和作用。
6.2 《琵琶行》中的主要意象: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
6.3 学生互动:请学生尝试描绘诗歌中的意象,并分享其感受。
第七章:诗歌情感分析7.1 诗歌情感的多样性:探讨诗歌中情感的种类和表现方式。
7.2 《琵琶行》中的情感变化:分析诗歌中情感的起伏和转变。
7.3 学生互动:请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4)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2)体会琵琶女的音乐才华和悲欢离合的人生;(3)认识古代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3)分析《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词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对《琵琶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入理解;(3)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琵琶行》的意境美;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 案例分析法:以《琵琶行》为例,讲解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琵琶行》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琵琶曲《高山流水》,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2)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鉴赏评价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2、鉴赏诗中如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以感知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2、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三、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七言古诗,篇幅较长。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研究”的精神,结合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整体感知全诗,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的办法,实现教学目标。
至于音乐描写,则用播放《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那一段的录音并加以点评的方法来完成。
四、课前准备学生方面:1、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画出来。
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3、思考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⑵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⑶我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教师方面:1、准备高三册语文朗读带⑵;2、录制《老残游记》中王小玉说书磁带一盘。
五、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播放语文磁带《琵琶行》,为鉴赏课文创造气氛。
㈡研读课文1、教师指定学生找出诗前小序与诗歌对应内容并归纳。
2、指定学生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教师归纳:①浔阳江边闻琵琶;②江心聆听琵琶曲;③江中又听身世苦;④同病相怜感慨多;⑤再闻琵琶青衫湿。
3、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我最喜欢的人物”。
教师归纳: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晚年时年长色衰,寂寞凄凉。
《琵琶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琵琶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
《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生: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1.2 解读课文“琵琶行”,探讨的意义和作用。
1.3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弹琵琶”、“唱歌”、“行走”、“停留”等,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师带领学生们逐句解析课文,理解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2.2 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3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学生们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琵琶女、歌女、行人等)。
3.2 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编排角色扮演的场景和对话。
3.3 各组轮流表演,其他学生担任观众,进行评价和互动。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以《琵琶行》为背景,创作一篇小故事。
4.3 教师对学生的创意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课堂总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目标。
5.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5.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琵琶行》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六章:文学鉴赏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中的文学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6.2 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6.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文学价值的理解和欣赏。
第七章:文化探究7.1 教师介绍《琵琶行》所处的唐代文化背景,包括音乐、舞蹈、服饰等。
7.2 学生研究《琵琶行》中的文化元素,如诗句中的音乐术语、唐风唐韵等。
7.3 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对《琵琶行》文化内涵的发现和理解。
第八章:比较阅读8.1 教师提供其他描写音乐或艺术的文学作品,如《高山流水》、《滕王阁序》等。
8.2 学生比较《琵琶行》与其他作品在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第九章:实践活动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如聆听琵琶曲、观看舞蹈表演等。
9.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美感,加深对《琵琶行》的理解。
琵琶行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等;(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4)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2)理解琵琶女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对她的同情;(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诗词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3)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诗句的翻译和赏析;(3)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介绍《琵琶行》的诗歌类型和特点;(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汇;(3)让学生翻译和赏析诗句,体会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习效果;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3. 总结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深入学习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探讨作者的表达技巧;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美。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琵琶行》;(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2)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2)理解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3)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琵琶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诗下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含义;(3)让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中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2)强调熟读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3)布置作业:熟读背诵《琵琶行》,写一篇简要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琵琶行获奖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2. 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歌艺术风格。
3. 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及音乐特点。
4.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琵琶行》全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课文解析:分析《琵琶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3. 音乐欣赏:欣赏古典琵琶曲《琵琶行》,了解其音乐特点及与诗歌的联系。
4.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居易及《琵琶行》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琵琶行》,注意指导朗读节奏和情感。
3. 课文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音乐欣赏:播放古典琵琶曲《琵琶行》,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琵琶行》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促进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检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课堂讨论发言,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
3.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朗读音频: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2. 琵琶曲音频:用于音乐欣赏环节。
3. 相关资料:用于课后作业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琵琶行》的内涵,提高理解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读,使之情感到位。
2. 课堂讨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3. 针对不同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九、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琵琶行》的历史背景,下节课分享。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特别是长篇叙事诗。
1.2 教学内容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的画像和生平简介。
教师朗读《琵琶行》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韵律、节奏和章节结构。
探讨诗歌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特点。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的结构特点,分享小组分析结果。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主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琵琶行》中表现的主题,如人生无常、命运的无情等。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启示。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欣赏《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探讨诗歌中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和感悟。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5.3 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布置作业,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期望。
第六章:诗歌背景与文化内涵探究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历史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6.2 教学内容探讨《琵琶行》中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
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如音乐、风俗、社会背景等。
6.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
琵琶行获奖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琵琶行》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
2. 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引导学生感受《琵琶行》的艺术魅力。
教学活动:1. 播放《琵琶行》的音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2. 引导学生讨论《琵琶行》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 分享《琵琶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琵琶行》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
2. 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琵琶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2.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
3. 进行诗词朗诵和表演,增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音乐欣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2.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诗词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中的音乐元素,如音阶、节奏和旋律。
2. 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与诗词的和谐统一。
教学活动:1. 播放不同版本的《琵琶行》音乐,让学生比较和分析其差异。
2.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和场景。
3. 进行音乐演奏和合唱,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美感。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2. 帮助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以《琵琶行》为灵感。
2.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分配创作任务,让学生编写以《琵琶行》为主题的诗词。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课程内容。
琵琶行优秀公开课教案琵琶行优秀公开课教案「篇一」引导语:《琵琶行》中的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重难点】: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理解作者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媒体平台】:CAI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
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有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
那弦音究竟触动怎样的情怀,而使有泪不轻弹的司马青衫湿呢?今天,我们解读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板书课题:《琵琶行》)二初步感知。
听录音,思考: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惨。
(离别的愁惨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通过刚才听录音,可知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板书:琵琶女诗人。
)那么我的问题来了,是什么让这两位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明确: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同是”如何理解?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三四两段和屏幕上所提供的材料,想一想诗人与琵琶女身世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结成小组讨论)投影:6岁学作诗。
白居易《琵琶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命运的感慨。
1.2 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掌握《琵琶行》的诗意、结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古典文学素养。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知识2.1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
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2.2 《琵琶行》创作背景据传,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任职期间,曾听闻一位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却因命运多舛而流泪。
诗人感慨万千,遂创作出《琵琶行》这首长诗。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琵琶行》全诗共分为三十二句,分为四段。
诗歌以琵琶女弹奏技艺和悲惨经历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3.2 诗歌内容(1)首段:描述琵琶女技艺高超,吸引听众。
(2)次段:揭示琵琶女的身世之谜,引发诗人同情。
(3)三段:描绘琵琶女在长安城的繁华景象。
(4)末段: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以及对琵琶女的怜悯。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韵律特点《琵琶行》采用七言古诗的韵律,节奏感强烈,富有音乐美。
4.2 修辞手法(1)比兴: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2)对比:如琵琶女前后命运的对比。
(3)象征:如琵琶象征琵琶女命运的起伏。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熟悉《琵琶行》的原文,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结构。
(2)解析诗歌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