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颌下间隙感染病人的护理周学城,赵 宏,于国伟,梁 会,王 莉关键词:颌下间隙;感染;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2.038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1B-3027-02 颌下间隙感染可分为化脓性感染和腐败性感染[1],临床表现主要为颌下三角区红肿、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压痛和凹陷性水肿明显。
张瑞芝[2]强调颌下间隙感染处理不当可导致口腔多间隙感染并危及生命。
现将颌下间隙感染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
1 病情观察严格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若体温持续在39℃以上应采取头部冷敷等方式降温,同时给予止痛泵等,以减轻病人疼痛。
积极准备急救物品,包括吸氧、吸痰装置和气管切开包及抢救药物。
危急情况下医护人员应沉着冷静,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 基础护理指导病人早期进高热量、高蛋白、低脂、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流质饮食,同时保证每天饮水量在1 500mL~2 000mL,维持均衡饮食和电解质平衡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研究发现,糖尿病病人颌下间隙感染发生率较高[3,4]。
做好口腔护理非常重要,每天至少3次口腔护理。
病人饭后先用生理盐水漱口,然后含漱复方硼砂漱口液2min~4min。
嘱病人勤换洗衣服及床上用品,保持身体卫生。
每天病房必须紫外线消毒2次,且用1∶200的84消毒液擦抹地面、床头柜并经常开窗透气。
3 处理方法颌下部间隙感染主要来源为牙源性感染[5]。
研究表明,口腔颌下部间隙感染大多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常见的菌种为草绿色链球菌等[6]。
病人应注意休息,少运动和切忌挤压炎症部位,禁局部热敷。
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敏感广谱抗生素并根据细菌敏感试验结果及时调整药物。
韩晓梅等[7]支持联合应用足量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疗伴全身中毒的病人。
在高海拔地区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抑制厌氧菌繁殖并改善病人颌面部微循环和代谢机能[8]。
同时采用微波(超声)辅助治疗颌下部间隙感染效果较好,并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9]。
《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是指颌面及颈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
这些间隙相互通连,一旦感染,炎症可迅速蔓延,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颌面间隙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牙源性感染(1)是颌面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
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牙体牙髓疾病,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细菌可通过根尖孔、牙周膜等途径扩散到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2)例如,患者有龋齿未及时治疗,龋洞内的细菌不断繁殖,感染牙髓,引起牙髓炎。
牙髓炎进一步发展为根尖周炎,细菌通过根尖孔扩散到周围的颌面间隙,导致间隙感染。
2. 腺源性感染(1)多见于儿童。
扁桃体炎、咽炎、腮腺炎等口腔颌面部周围的腺体炎症,可通过淋巴引流途径扩散到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2)例如,儿童患有扁桃体炎,细菌通过淋巴引流进入颌下间隙,引起颌下间隙感染。
3. 损伤性感染(1)口腔颌面部的外伤、手术等,如果伤口处理不当,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导致颌面间隙感染。
(2)例如,口腔颌面部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如果未进行彻底的清创处理,细菌容易侵入,引起间隙感染。
4. 血源性感染(1)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疖、痈、肺炎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颌面间隙,引起感染。
(2)例如,患者患有肺炎,细菌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颌面间隙,引起间隙感染。
三、临床表现1. 局部症状(1)红肿:感染部位出现红肿,皮肤发红、肿胀,局部温度升高。
红肿的范围可因感染的间隙不同而有所差异。
(2)疼痛: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疼痛的程度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
疼痛可呈搏动性、持续性或间歇性,咀嚼、吞咽时疼痛加重。
(3)功能障碍: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可出现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
严重时,患者甚至无法张口进食。
(4)波动感:当感染形成脓肿时,局部可出现波动感,触之有柔软的感觉,表明脓肿已经成熟。
2. 全身症状(1)发热:患者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 38℃以上。
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几点护理体会目的:一步研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意见。
方法:收集了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进行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地心理护理,口腔护理,脓肿切开护理,呼吸道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
结果:上述34例患者均未出现败血症、脑血肿、海绵窦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平均住院18.5天,痊愈出院。
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无复发情况。
结论:对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实施全面的心理护理,口腔护理,脓肿切开护理,呼吸道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痊愈,治疗治疗效果。
标签: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指的是包括颈上部、口腔颌面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发生的炎症总称【1】。
在感染初期,表现为坏死、脓肿。
随着疾病迅速发展【2】,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为了进一步研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意见,笔者收集了2012年4月-2012年11月来我院进行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研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了2012年4月-2012年11月来我院进行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其中,17例男,18例女,患者年龄在14-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岁。
病程在10天-35天之间,平均20.6天。
15例颌下间隙感染,9例舌下间隙感染,7例颊部间隙感染,4例咽部间隙感染。
29例患者接受脓肿切开引流手术,6例患者接受甲硝唑+抗生素联合治疗。
1.2方法心理护理:患者需要忍受张口受限、疼痛等干扰,病情严重的会出现吞咽、进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精神状态以及生活质量。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积极心理护理,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赢得患者的尊重与信任。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预防等知识,及时发现患者心理障碍,及时疏解,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唇、喉及其他肌肉协调运动,口语、听力及强化读写训练。
2.4尿失禁的护理:采用膀胱容量训练和排尿训练,当膀胱容量及排尿功能恢复正常后,拔出尿管,清洗尿道口。
2.5吞咽困难的护理:吞咽困难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易产生误吸,引起呼吸道并发症。
可通过鼻饲,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保证患者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
吞咽困难者,口腔易残留食物残渣,应及时协助清洗口腔,可在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2.6饮食的护理:脑卒中患者的饮食应为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饮食,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食多餐,饮食中应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和粗纤维。
鼓励病人食水果、蔬菜。
2.7脑卒中患者肠道的护理:脑卒中患者活动受限,易发生便秘,应冲服蜂蜜每天2 3次,润滑肠道,疏通大便,忌食辣椒、浓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严禁吸烟、饮酒。
2.8预防并发症的护理:脑卒中患者常有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褥疮、急性胃黏膜病变、继发性癫痫、肾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1)肺部并发症的预防:脑卒中患者一般具有咳嗽和吞咽反射障碍,不能自主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因此护理的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
包括以下几点。
①保持正确体位,使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宜平卧,将头偏向一侧保持头部稍向后仰的位置,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
②促进排痰:对有咳嗽反射的患者可适当刺激颈部气管诱发咳嗽反射,以利于排痰;如患者严重颅内压增高,勿使患者剧烈咳嗽,以免增加颅内压。
③对痰多经颈刺激而不能有效排痰者要进行及时彻底的吸痰。
如未行气管切开插管,可经鼻咽吸痰,使患者头部处于过伸位,将吸痰管经患者鼻孔插入声门附近,在患者深吸气时迅速插入气管内,边旋转边将吸痰管向外退出,将气管内分泌物吸出。
④气管切开患者要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
(2)褥疮的预防:注意保护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勤翻身(2h翻身一次),动作轻柔,以免损坏皮肤;每2 4h予红花油或滑石粉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常规一、定义亦称颌周蜂窝织炎,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是指颌面部筋膜间隙的感染。
二、局部症状与体征:炎症区域出现红、肿、热、痛的体征,病变与正常组织间无明显分界线。
炎症区可出现功能障碍、引流区淋巴结肿痛等。
三、护理问题(一)疼痛与炎症有关。
(二)体温过高与炎症有关。
(三)体液过多与炎症导致的水肿有关。
(四)低效型呼吸型态与水肿导致咽腔缩、压迫气管有关。
(五)窒息与水肿导致呼吸困难有关。
(六)有感染的危险与炎症导致败血症、脑脓肿有关。
(七)活动无耐力与炎症导致的乏力有关。
(八)焦虑与担心预后有关。
(九)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张口受限、咀嚼不利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急性期感染严重者应卧床休息,注意静养。
尽量少说话。
减少活动,避免不良刺激。
(二)饮食:多饮水,给子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张口受限者采用吸管进食。
(三)病情观察: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变化,严密观察局部及全身症状,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局部切开引流者,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四)用药护理:遵医嘱指导应用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及时准确按医嘱用药。
(五)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计划,减轻紧张情绪,鼓励患者说出心理感受,消除焦虑感。
五健康宣教(一)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保持口腔清洁,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
(三)每半年进行次口腔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关键词】观察护理[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1]。
是颌面外科常见的疾患,最主要的感染源是牙源性、腺源性。
本组46例患者,好发年龄青壮年,临床上通过细致观察、周到护理,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感染;观察护理;康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产生的细菌性疾病。
间隙内充满脂肪或疏松的结缔组织,感染累及潜在的间隙内的结构。
初期表现为蜂窝组织炎、脂肪变性、坏死、形成脓肿,甚至沿血管、神经扩散,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纵隔炎、败血症。
本组46例,对全身治疗,局部切开引流、局部病灶处理,整个过程中细心周到的临床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口腔科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住院患者46例。
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15岁,好发年龄20岁~48岁,合并糖尿病10例。
有2例均为糖尿病合并纵隔脓肿、败血症,转胸外科治疗死亡。
本组中,颌下间隙感染18例,蜂窝组织炎12例、嚼肌间隙感染11例,颌下间隙感染2例,其他3例。
2 临床表现及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共同临床症状:起病急,病程短,体温升高,有牙痛史,不洁拔牙病史,局部红、肿、热、痛,张口受限,病情迅速发展,出现全身症状明显,体温39 ℃~40 ℃,局部肿胀严重,白细胞总数升高,影响进食、呼吸困难等。
3 病情观察及护理3.1 观察呼吸的变化呼吸与口底、颌下、咽部肿胀有关,护士应备齐用物,必须时气管切开,因为口底组织疏松间隙感染时压迫呼吸道,舌体抬高引起吞咽疼痛,呼吸困难,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卧位舒适。
有1例患者因牙痛5 d,伴张口受限,不能进食水,急诊入院。
当时39 ℃急性痛苦面容,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急行局部颌下脓肿切开,分泌物恶臭,给予消炎治疗,第2日8时体温40 ℃,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急行气管切开术,术后拍片,右胸内积液,纵隔脓肿,转胸外科治疗,最后死于败血症。
对口腔颌面部的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作者:田瑞萍唐东华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087-01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多发生于儿童、老年人及抵抗力低下者,面部的血运丰富,不仅能促进损伤的修复,但同时也为细菌感染的蔓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给予患者临床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的配合亦为尤其重要的,2008-2010年间,我院共收治了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53人,现对其护理的体会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35人,女18人,年龄为10-55岁不等,平均年龄39.1岁,儿童13人,成人40人,均为颌面部多个间隙感染。
1.2 方法:均通过询问与患者交流沟通等方式,了解了患者入院后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并针对其心理给予相应的疏导安慰等心理护理。
1.2.1 入院时护理体会:患者入院时一般病情均较重,包括面部的畸形,局部疼痛,进食时困难及全身情况较差,危重时可有全身感染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患者入院后即被给予常规检查,可将检查结果及意义告之患者,并向其讲解此种疾病经过正规及时的治疗可完全治愈。
对有一定医学常识的患者可给予针对性的介绍治疗方案与应急的处理方法。
最终消除了患者的心理顾虑,使其精神得到放松,有利于足够的休息与睡眠,为治疗提供了基础。
1.2.2 治疗中的护理体会:较重的感染患者大都伴有颌面部间隙内脓液的形成,在出现全身发热及局部有波动感时往往需要对脓肿切开引流,切开引流前患者会有对手术的恐惧不安,此时应向患者介绍为何需要切开,切开的部位一般为隐蔽切口,切口较齐,日后不易留有伤疤,并将麻醉方式告知患者,在切开时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同时安慰患者使其配合,以便顺利完成引流,术后鼓励患者配合医生换药,清洁切口,使间隙内脓液尽早排净。
1.2.3 全愈前、出院时的护理:患者经过抗生素应用对症治疗,切开引流后症状缓解较快,疼痛减轻,逐渐痊愈,此时护理应告知患者检查口腔内有无可能再次诱发间隙感染的病灶牙。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致呼吸困难的抢救护理预案与流程
【应急预案】
1.发现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由家属或其他护士通知医生,立即解开衣领。
2.氧气吸入,遵医嘱调节氧流量,准备急救车、负压吸引装置。
3.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正确用药。
5.发生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按压等心肺复苏措施。
6.紧急情况下,通知麻醉科并配合医生施行气管切开:
(1)用物准备:气管切开包、无菌手套、2%利多卡因、注射器、碘伏棉球、负压吸引装置等。
环境准备:移出病床,去除床头栏,放置屏风,治疗车等。
病人准备:安抚病人及家属,消除恐惧心理,摆好体位,去枕,肩部垫枕呈颈仰位。
(2)护士站于病人右侧,吸尽口鼻腔分泌物,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口唇、指趾端颜色变化。
(3)协助医生置入套管,妥善固定。
(4)遵医嘱使用药物。
(5)保持病室安静,调节适宜的温湿度,做好气管切开的相关护理。
7.整理床单位,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8.做好抢救后物品的清理、消毒、补充,急救设备还原成备用状态。
9.做好抢救记录。
【流程】。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
作者:徐霞孙孝霞陈湘昂赵扬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4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抗感染和脓肿切开引流等治疗,并加强病情观察,对患者口腔、切口、呼吸道和心理护理,指导饮食和健康教育。
结果 48例患者全部治愈。
结论及时、有效的正确治疗及护理是患者顺利康复的保障。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stomatognathic space infection. Methods Forty eight cases of stomatognathic space infection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anti infection and surgical incision and drainage, and pathogenetic conditions were observed intimately. Meanwhile the oral cavity, incision, respiratory passag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all patients were nursed, and the habit of food and drink and rehabilitated measure were instructed.Results Forty eight patients were all cured. Conclusion Effective and correct treatment and nursing are necessary for patients with stomatognathic space infection to rehabilitating health smoothly.
【Key words】 Oromaxillo facial region; Space infection; Nursing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1]。
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窒息、败血症甚至引起纵隔感染而危及生命[2]。
我科200801~200901共收治严重颌面部间隙感染48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病例中,男37例,女11例。
年龄最小10岁,最大85岁,平均53岁。
感染病因情况: 牙源性感染35例(7
2.92%),腺源性感染10例(20.83%),损伤性感染2例(4.17%),血源性感染1例(2.08%)。
感染主要累及口腔颌面部各间隙,其中多间隙感染23例,累及间隙如下:嚼肌18例(37.5%),颌下10例(20.83%),颊5例(10.42%),眶下7例(14.58%),咽旁2例(4.17%),翼颌6例(12.50%),多间隙23例(47.92%)。
1.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给予积极抗感染,抗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给予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局部切开引流,冲洗换药治疗,并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结果,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使用敏感抗生素。
其中42例患者分别行下颌下、颏下、口内、颈部多部位广泛切开,放置硅胶管或橡皮片建立引流,局部给予敏感抗生素冲洗换药。
对6例合并糖尿病患者请内分泌科协助共同控制血糖。
2 结果
48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和治疗均痊愈出院。
住院7~43d,脓肿切开引流42例,切口均Ⅱ期愈合。
3 护理
3.1 病情观察该病发展迅速,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昏迷、败血症、呼吸道梗阻而危及生命,故炎症未控制前,应高度警惕,严密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躁、神志淡漠、嗜睡等;监测T、P、R、BP;对发热、寒战患者注意询问有无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征象。
当体温超过39℃及时给予温水擦浴,并嘱其多饮水,注意患者尿量情况。
床边备气切包。
3.2 心理护理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常伴有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严重者发生进食和吞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精神状态。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信任和尊重。
多接触病人,主动倾听患者倾诉,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多与其交谈,解除疑虑,生活上尽量体贴关怀,鼓励家属、亲友陪伴,给予精神、心理支持,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手段,邀请康复期患者现身说法,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治疗上的配合,以缓解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
3.3 切口护理口腔间隙感染治疗不及时即形成脓肿,需及时协助医师做脓肿切开引流术,建立良好的引流,以减少局部组织张力,防止扩散,解除局部疼痛,达到缩短疗程,减少用药的目的。
对于肿胀范围广泛、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除广泛性切开外还应充分分离口底肌肉,使口底各间隙的坏死组织及脓液充分引流,因脓液呈蜂窝状分散在组织间隙中,常常自动引流不畅[3]。
伤口置引流管,切开引流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用药。
脓肿切开后,更换敷料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