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7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8-11-27T11:25:13.263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8期作者:肖玲兰葛冠芸(通信作者)[导读]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敏感抗生素及严密的病情观察和优质的护理是促进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保证。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安徽芜湖 241001 【摘要】目的通过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的资料收集与统计,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配合及护理主要方法方法对7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和脓肿切开引流等治疗,并对患者提高全面的优质护理。
结果 78例患者全部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针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切开排脓,充分引流,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敏感抗生素及严密的病情观察和优质的护理是促进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颌面间隙感染;护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外科感染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仍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在口腔颌面部及其周围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又称颌面部蜂窝组织炎。
该部位的感染均为继发性,通常多见于腺源性和牙源性感染的蔓延扩散,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感染较少见。
感染初期表现为化脓性炎,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累及潜在筋膜内结构;局部纤维、脂肪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后,则可形成脓肿。
炎症治疗不及时或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向周围相邻的组织间隙蔓延播散,累及多个组织间隙,形成弥漫性化脓性炎或脓肿;更有甚者炎症进一步进展沿血管、神经播散,引起败血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纵膈炎等严重并发症[1]。
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后,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生命会受到危及[2]。
2017年1~9月期间我科共收治78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经过医护人员合理的治疗和完善的护理,患者全部康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李永维,冯元(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贵阳 550002)【摘要】目的 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
方法 术前做好入院评估,健康教育,了解患者全身疾病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做好患者基础护理及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等;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保持气道通畅护理,气管切开患者预防并发症并指导患者试堵管,是间隙感染患者护理关键点。
结果 10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护理,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颌面颈部外形及功能恢复较好。
结论 对于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对患者提供有效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短患者住院时间,恢复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多间隙感染;气管切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1.53.02感染是指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及侵袭,在生物因子予宿主相互作用下,导致机体产生一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面颈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结,口腔、颜面及上呼吸道感染,可沿相应淋巴结引流途径扩散,发生区域性的淋巴结炎。
而且面颈部感染可以通过颈深筋膜沿气管前间隙、内脏血管隙和内脏血管后隙向颈部和纵膈扩散,形成更为广泛和严重的颈部及纵膈脓肿。
其中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最多见。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52.1岁。
入院时患者均诉自觉后牙疼痛,自行口服消炎药后未见明细好转,后未作特殊处理,之后相关区域肿痛,并逐渐扩散至对侧及颈部,然后为治疗就诊于我科。
入院时均面型不对称,自诉呼吸困难或者需端坐呼吸,面颈部肿胀明显,肿胀区皮肤发红,皮温稍高,质地中等偏硬,压痛明显,一般未扪及明显波动感、搏动感。
后诊断为面颈部多间隙感染。
2 护 理2.1 术前护理2.1.1 入院评估患者入院时管床护士要热情接待,平易近人,拉近医患间的距离。
160颌下间隙感染的护理体会梁艳玉(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摘 要:目的:讨论颌下间隙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分析28例颌下间隙感染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及时正确的护理对策。
结果: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及康复指导,患者痊愈出院。
结论:针对颌下间隙感染的患者通过临床上积极抗感染治疗、细致观察、及时准确的护理对策,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颌下间隙感染;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8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梁艳玉,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
颌下间隙感染可分为化脓性感染和腐败性感染[1],临床表现主要为颌下三角区红肿、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压痛和凹陷性水肿明显。
若处理不当可导致口腔多间隙感染并危及生命。
我院于 2018 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28例颌下间隙感染的患者,经过治疗和细致护理,取得明显疗效,笔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一共收治28例颌下间隙感染患者,病例均以最后出院诊断为准。
在28例中,男女比例为:男15人,女13人;年龄最大的为62岁,最小的为14岁;左侧18人,右侧为10人,左右之比为2:1。
病人中并发其他间隙感染的有22人。
2 护理体会2.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身体的不适及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环境的不适应,易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护士应与患者沟通,解除顾虑,鼓励家属、亲友陪伴,给予精神、心里支持,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取得病人的信任以缓解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从而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护理过程。
颌下间隙感染动地疾病病情也发展较快,会让患者受到较大的心理负担,因而医护人员需要详细告知患者相关的疾病知识。
引导病人自我放松,使得患者可以积极面对护理。
若患者张口受限说话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可跟患者笔和纸,让患者把想法写在纸上,与之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2.2 口腔护理颌下间隙感染做好口腔护理非常重要,嘱咐病人饭后先用盐水漱口,然后含漱复方硼砂漱口液,保持口腔清洁,增加舒适感,预防加重感染。
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几点护理体会目的:一步研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意见。
方法:收集了2011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进行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地心理护理,口腔护理,脓肿切开护理,呼吸道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
结果:上述34例患者均未出现败血症、脑血肿、海绵窦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平均住院18.5天,痊愈出院。
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无复发情况。
结论:对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实施全面的心理护理,口腔护理,脓肿切开护理,呼吸道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痊愈,治疗治疗效果。
标签: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指的是包括颈上部、口腔颌面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发生的炎症总称【1】。
在感染初期,表现为坏死、脓肿。
随着疾病迅速发展【2】,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为了进一步研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意见,笔者收集了2012年4月-2012年11月来我院进行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研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了2012年4月-2012年11月来我院进行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其中,17例男,18例女,患者年龄在14-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岁。
病程在10天-35天之间,平均20.6天。
15例颌下间隙感染,9例舌下间隙感染,7例颊部间隙感染,4例咽部间隙感染。
29例患者接受脓肿切开引流手术,6例患者接受甲硝唑+抗生素联合治疗。
1.2方法心理护理:患者需要忍受张口受限、疼痛等干扰,病情严重的会出现吞咽、进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精神状态以及生活质量。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积极心理护理,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赢得患者的尊重与信任。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预防等知识,及时发现患者心理障碍,及时疏解,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护理口底多间隙感染又称为口底蜂窝织炎,曾被认为是颌面部最严重而治疗最困难的感染之一。
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主要危险是影响呼吸道通畅及全身中毒症状。
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窒息、败血症甚至引起纵隔感染而危及生命。
我院2000~2006年共收治36例口底多间隙感染。
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6例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73岁,以21~40岁为最多。
感染原因:牙源性感染30例,腺源性感染4例,面部损伤2例。
2 护理方法及要点2.1 加强病情及用药反应观察:口底多间隙感染主要危险是全身中毒反应及呼吸道梗阻,因此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及局部肿胀情况、炎症是否向邻近组织发展,口底肿胀、舌体抬高者或后坠的患者应将舌牵拉口外固定以防窒息,有呼吸困难或窒息症状时及早做好气管切开准备。
应注意观察血象、电解质、血糖等各项生化指标,有无并发症。
因患者应用大量药物,要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做好护理记录单。
2.2 切开引流护理:根据脓肿的部位、范围,首选从口内进行切开引流,但对于张口受限的患者,应在颏部以下做“衣领式”切口。
对于肿胀范围广泛、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除应广泛性切开外还应充分分离口底肌肉,使口底各间隙的坏死组织及脓液能充分引流,因脓液呈蜂窝状分散在组织间隙中,常常自动引流不畅。
引流物一般为酱褐色絮状坏死组织伴液体,恶臭。
腔内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替硝唑溶液反复交替冲洗,置橡皮引流条,每日换药。
创口可表面覆盖碘仿纱条。
2.3 创面护理:由于创口引流及创面有大量絮状坏死组织不易清除,则需每日对创口反复冲洗换药,清洁创面时在生理盐水内加入少许利多卡因溶液,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2.4 口腔护理:口腔护理4次/天,可促进创口愈合,使患者舒适,增加食欲,增强抵抗力,同时观察患者口底肿胀情况及口腔内黏膜有无白色假膜形成,如有则改用碳酸氢钠棉球做口腔护理2次/天。
22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护理体会
田巧珍
【期刊名称】《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1(007)009
【摘要】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种常见疾病,其中牙源性最为常见,占口腔颌面部感染68%,如病灶牙、牙周炎等;腺源性感染多见于婴幼儿,因表浅淋巴结形态大,结构不完善易感染;还有损伤性,如损伤的皮肤和13腔粘膜及拔牙创伤等。
由于面部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因此,一旦感染若不及时治疗及治疗不当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使病程延长,诊治复杂化,且预后较差甚至危及生命。
我院口腔科从1998年7月~1999年12月收治的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田巧珍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口腔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8
【相关文献】
1.一例严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人的护理体会 [J], 鞠淑桂;张丽秋
2.单颌与双颌正颌手术后面部软硬组织变化的对比研究 [J], 刘迪;张苗苗;刘志杰;翟玛丽
3.1例面部多间隙感染产妇的护理体会 [J], 谢先利;熊茂婧
4.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在青壮年中的表现特点与护理体会 [J], 罗芳; 熊茂婧
5.1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并发急性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J], 李润婕; 史亚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口腔颌面部的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作者:田瑞萍唐东华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087-01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多发生于儿童、老年人及抵抗力低下者,面部的血运丰富,不仅能促进损伤的修复,但同时也为细菌感染的蔓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给予患者临床治疗的同时,护理工作的配合亦为尤其重要的,2008-2010年间,我院共收治了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53人,现对其护理的体会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35人,女18人,年龄为10-55岁不等,平均年龄39.1岁,儿童13人,成人40人,均为颌面部多个间隙感染。
1.2 方法:均通过询问与患者交流沟通等方式,了解了患者入院后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并针对其心理给予相应的疏导安慰等心理护理。
1.2.1 入院时护理体会:患者入院时一般病情均较重,包括面部的畸形,局部疼痛,进食时困难及全身情况较差,危重时可有全身感染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患者入院后即被给予常规检查,可将检查结果及意义告之患者,并向其讲解此种疾病经过正规及时的治疗可完全治愈。
对有一定医学常识的患者可给予针对性的介绍治疗方案与应急的处理方法。
最终消除了患者的心理顾虑,使其精神得到放松,有利于足够的休息与睡眠,为治疗提供了基础。
1.2.2 治疗中的护理体会:较重的感染患者大都伴有颌面部间隙内脓液的形成,在出现全身发热及局部有波动感时往往需要对脓肿切开引流,切开引流前患者会有对手术的恐惧不安,此时应向患者介绍为何需要切开,切开的部位一般为隐蔽切口,切口较齐,日后不易留有伤疤,并将麻醉方式告知患者,在切开时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同时安慰患者使其配合,以便顺利完成引流,术后鼓励患者配合医生换药,清洁切口,使间隙内脓液尽早排净。
1.2.3 全愈前、出院时的护理:患者经过抗生素应用对症治疗,切开引流后症状缓解较快,疼痛减轻,逐渐痊愈,此时护理应告知患者检查口腔内有无可能再次诱发间隙感染的病灶牙。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口腔科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体会。
方法通过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的护理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所有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结论加强基本功训练,针对其解剖部位上的特殊性,明确感染原因,做到一般护理和特殊护理相结合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标签: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表现;护理口腔科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产生的细菌性疾病,间隙内充满脂肪或疏松的结缔组织,感染累及潜在的间隙内的结构。
初期表现为蜂窝组织炎、脂肪变性、坏死、形成脓肿,甚至沿血管、神经扩散,从而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纵隔炎、败血症。
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9年10月~2011年6月共收治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5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
颌下间隙感染24例,眶下间隙感染8例,口底蜂窝组织炎12例,咬肌下间隙感染9例,颞浅间隙感染3例,住院6~28d,除3例患者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外,其余患者均在我院通过及时、有效、正确的治疗,均痊愈出院。
2临床表现及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共同的临床表现:起病急,病程短,体温升高,有牙痛史,不洁拔牙病史,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张口受限,病情发展迅速,出现全身症状明显,体温39℃~40℃,局部肿胀严重,白细胞总数升高,影响进食,浸入喉头及咽旁还可导致呼吸困难等。
根据感染的病因不同,在炎症的不同时期,应采取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①全身治疗一般支持疗法与抗生素治疗,常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
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也是首选药,病情严重者需采用静脉滴注给药,用药的剂量应足够大,浆液期炎症多可控制、消散。
由于目前对青霉素产生耐药菌株增多,因此在用药1~2d后,病情未见好转者应及时更换抗生素,或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来调整抗生素。
对合并有厌氧菌感染,如坏死性蜂窝组织炎,可加用甲硝唑类药,先由静脉滴注给药,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急性期病人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7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标签: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护理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是临床口腔科中比较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1],是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曾被认为是颌面部最严重、治疗最困难的感染之一,多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擴散所致。
感染多为需氧或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初期表现为蜂窝组织炎,随病情的发展可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并形成脓肿,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中毒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我科通过加强急性期护理,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现将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急性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口腔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共收治54例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为59.2岁,其中糖尿病患者24例。
患者中颊面部间隙感染15例,咬肌间隙感染10例,口底感染8例,颌下间隙感染21例。
临床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有牙痛史,局部疼痛进行性加重,触诊时有明显痛点、波动感、成凹陷性水肿,入院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1.2 治疗方法在本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常采用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第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红霉素,与甲硝唑等联合应用;同时采用微波辅助治疗,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感染局部照射。
对于炎症已化脓并形成脓肿,或脓肿已破溃但引流不畅的,应及时行切开引流术进行排脓,在切口处置橡皮条引流,然后用甲硝唑、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并坚持每日2次换药。
严禁挤压颌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防止感染扩散或病情加重。
对于严重的口底、颈部多间隙感染,做广泛切开引流,并采用多个手术切口,通过长时间换药使之逐渐愈合[2]。
2.护理配合2.1 基础护理2.1.1 饮食护理由于口底蜂窝织炎引起的口底组织肿胀、舌体僵硬,造成许多患者进食困难,同时由于高热消耗大于摄入量,很容易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3]。
【关键词】观察护理[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1]。
是颌面外科常见的疾患,最主要的感染源是牙源性、腺源性。
本组46例患者,好发年龄青壮年,临床上通过细致观察、周到护理,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感染;观察护理;康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产生的细菌性疾病。
间隙内充满脂肪或疏松的结缔组织,感染累及潜在的间隙内的结构。
初期表现为蜂窝组织炎、脂肪变性、坏死、形成脓肿,甚至沿血管、神经扩散,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纵隔炎、败血症。
本组46例,对全身治疗,局部切开引流、局部病灶处理,整个过程中细心周到的临床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口腔科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住院患者46例。
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15岁,好发年龄20岁~48岁,合并糖尿病10例。
有2例均为糖尿病合并纵隔脓肿、败血症,转胸外科治疗死亡。
本组中,颌下间隙感染18例,蜂窝组织炎12例、嚼肌间隙感染11例,颌下间隙感染2例,其他3例。
2 临床表现及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共同临床症状:起病急,病程短,体温升高,有牙痛史,不洁拔牙病史,局部红、肿、热、痛,张口受限,病情迅速发展,出现全身症状明显,体温39 ℃~40 ℃,局部肿胀严重,白细胞总数升高,影响进食、呼吸困难等。
3 病情观察及护理3.1 观察呼吸的变化呼吸与口底、颌下、咽部肿胀有关,护士应备齐用物,必须时气管切开,因为口底组织疏松间隙感染时压迫呼吸道,舌体抬高引起吞咽疼痛,呼吸困难,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卧位舒适。
有1例患者因牙痛5 d,伴张口受限,不能进食水,急诊入院。
当时39 ℃急性痛苦面容,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急行局部颌下脓肿切开,分泌物恶臭,给予消炎治疗,第2日8时体温40 ℃,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急行气管切开术,术后拍片,右胸内积液,纵隔脓肿,转胸外科治疗,最后死于败血症。
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12例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结论: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及早切开引流,合理用药,加强临床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糖尿病颌面间隙感染护理[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4)04-82-02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常见疾病之一,感染均为继发性,常见的为牙源性感染或腺源性感染。
感染多为需氧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多。
临床上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一般病情重,感染不易控制,早期正确的治疗,严格控制血糖,脓肿形成后及早切开引流,合理用药,应用敏感抗生素,并加强临床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共收治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12例,其中男 5例,女 7例;年龄48~81岁,平均61.7岁,均为2型糖尿病,有明确糖尿病病史10例,住院后诊断出糖尿病2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感染来源:牙源性感染8例,腺源性感染4例。
感染部位:颌下间隙感染3例,口底多间隙感染3例,咽旁间隙感染2例,咬肌间隙感染2例,颊间隙感染1例,翼颌间隙感染1例。
1.2治疗方法:脓肿形成早期切开引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严格控制血糖,并给予全身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切开引流后加强伤口换药,每日3-4次用1%~3%过氧化氢、或0.5%甲硝唑行脓腔冲洗,必要时每4小时冲洗一次。
1.3治疗结果: 12例患者经积极治疗血糖控制良好,均痊愈出院。
住院天数7~21d,其中脓肿切开引流11例,切口均Ⅱ期愈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
唐国华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医药版》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常表现急性过程,病情发展迅速,如治疗、护理不及时,会导致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呼吸道梗阻而危及生命,应予以高度重视。
我科2005年10月-2008年10月共收治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32例,治疗护理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唐国华
【作者单位】南充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四川南充6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2.3
【相关文献】
1.严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体会 [J], 林玉兰
2.6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 [J], 谭秋红
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并存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J], 王星
4.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J], 杨金玉;赵虹;黄克芬;余美玲
5.细节护理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范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护理体会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颜面、颌周及口咽区软组织肿大化脓性炎症的总称,是颌面外科的常见病,正常的口腔,颜面,颈部深面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形成易发生感染并扩散的潜在间隙。
临床上根据解剖结构和临床感染常表现的部位,将其分为不同名称的间隙,如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颌下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口底间隙等。
感染累及潜在筋膜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织炎,当脂肪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则可形成脓肿。
化脓性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波及几个相邻的间隙,甚至可沿神经、血管扩散。
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海绵窦血栓静脉炎、脑脓肿、窒息、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1]。
1、临床资料
我科从2012年11月至2013年十月共收治这类病人25例,25例患者中,男20例,女5例;年龄30-82岁,平均56岁。
其中有2型糖尿病的8例,牙源性感染22例,腺源性感染3例。
2、护理
2.1病情观察
该病发展迅速,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昏迷、败血症、呼吸道梗阻而危及生命,故炎症未控制前,应高度警惕,严密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躁、神志淡漠、嗜睡等;监测T、P、R、BP;对发热、寒战患者注意询问有无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征象。
当体温超过39℃及时给予温水擦浴,并嘱其多饮水,注意患者尿量情况,床边备气切包。
张口受限情况。
我们有一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在炎症已相对控制的情况下,体温已恢复正常,忽然出现体温升高,后查找原因是由于引流皮片的移动造成脓液无法引流出来。
因此体温是监测重点,我科一般为q4h,体温正常后仍要监测3天。
2.2切口护理
口腔间隙感染治疗不及时即形成脓肿,需及时协助医师做脓肿切开引流术,建立良好的引流,以减少局部组织张力,防止扩散,解除局部疼痛,达到缩短疗程,减少用药的目的。
对于肿胀范围广泛、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除广泛性切开外还应充分分离口底肌肉,使口底各间隙的坏死组织及脓液充分引流,因脓液呈蜂窝状分散在组织间隙中,常常自动引流不畅。
伤口置引流管或引流皮片,切开引流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用药。
脓肿切开后,更换敷料2~3次/d,用1%~3%的双氧水反复冲洗创口或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或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素加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同时观察引流液量、色、性的变化及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变化。
发现患者面色苍白,暂停冲洗伤口。
冲洗完毕,协助患者取半卧位以减少伤口张力,利于伤口引流。
2.3加强口腔护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常由于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引起[2]。
预防口腔感染是切断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重要途径,加强口腔护理是预防口腔感染的有效措施。
主要措施:详细指导患者正确的漱口,每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每4h苯扎溴胺漱口液漱口,在口腔内停留2~3min吐出,勿咽下。
同时向患者讲明,该病的发病原因,使患者能自觉保持口腔卫生。
2.4 饮食指导
2.4.1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先给予高热量清淡流质饮食,由于张口受限,采用吸管进食。
鼓励患者每2~3h进食一次,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然后逐渐给半流质饮食,如鸡汤面,再到普通饮食,维生素补充可给予新鲜水果汁,且多饮水。
2.4.2对于糖尿病患者,因控制饮食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我们与营养科根据患者身高、体重,为患者计算出每天需要的热量,制订食谱,保证患者定时定量进餐,并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2.5心理护理
口腔頜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常伴有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严重者发生进食和吞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精神状态。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信任和尊重。
多接触病人,主动倾听患者倾诉,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多与其交谈,解除疑虑,生活上尽量体贴关怀,鼓励家属、亲友陪伴,给予精神、心理支持,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手段,邀请康复期患者现身说法,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治疗上的配合,以缓解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
2.6健康教育
口颌面部间隙感染常以牙源性感染较为常见,早期病人都以为是简单的牙齿疼痛自服消炎药而不选择就医,等严重时才会就医,因此在恢复期,我们要详细向患者说明该病的发病原因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能自觉保持口腔卫生。
使其主动采取自护行为,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注意个人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病等,如皮肤有破损或疖痈时切忌挤压,应及时就医。
同时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
3、小结
25例患者中22例行切开引流术,通过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采用输人血白蛋白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维持水、电解质及代谢平衡,减轻中毒症状,减少活动补充营养,局部切开排脓,保持引流通畅,并用药液冲洗脓腔以控
制细菌生长,其中一例舌下间隙感染引起严重的呼吸道梗阻患者,先行气管切开,再做脓肿切开,使病人转危为安。
经过及时治疗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病情观察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炎症控制后拔除龋齿或去除原发病,使25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邓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5期.
[2]张锡泽,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