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333.56 KB
- 文档页数:2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与护理【概念】在正常的颌面部解剖结构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筋膜间隙,为疏松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和腺体等占据。
当感染发生时可在这些间隙中形成蜂窝组织炎并沿间隙扩散。
此类感染多为牙源性和腺源性,常进展迅速,并可能引起颅内并发症、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特点】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根据感染的性质、途径、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
一般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重者高热、寒战。
因感染部位不同,可有其他特殊表现。
如咀嚼肌受累,可出现张口受限,进食困难。
炎症侵及喉头、咽旁、口底可引起局部水肿,使咽腔缩小或压迫气管,或致舌体抬高后退,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和吞咽困难。
腐败坏死性感染局部红、热体征不明显,但软组织有广泛性水肿,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浅层间隙感染炎症局限时可扣及波动感;深层间隙感染则局部有凹陷性水肿及压痛点。
穿刺抽脓检查:化脓性感染脓液呈黄或粉红色;腐败坏死性感染脓稀薄、污黑且常有恶臭。
蜂窝组织炎所致局部及全身症状严重时,患者感到紧张及焦虑,表现出烦躁不安、失眠、沉默或多语,对疾病的预后十分担忧。
【护理评估】1、一般情况:评估发病前是否有牙痛史,一般多为牙源性感染。
如有呼吸道感染或涎腺肿痛史,则为腺源性感染;评估是否出现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2、专科情况(1)评估口腔颌面部的肿胀、疼痛、压痛情况,是否有皮肤发红、张力增大、边界不清,形成脓肿后可在局部扣及波动感。
(2)专科检查:评估是否出现鼻唇沟变浅、眼睑水肿、睑裂变窄,当眶下间隙脓肿形成后,可在眶下触及波动感。
颊间隙感染脓肿破溃时可形成颊痰。
评估是否有张口受限、口腔卫生较差,出现头痛、高热、呕吐甚至昏迷的患者,应考虑海绵窦静脉炎的可能。
咽旁间隙感染如伴有喉头水肿,则可出现声嘶、呼吸困难和进食呛咳。
口底多间隙感染则是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组织炎,软组织的副水肿广泛,肿胀范围弥散,严重者甚至可达胸前部。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摘要】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经验,提高临床治愈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09-2012年所遇到的6例间隙感染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并及时合理大量应用抗生素。
结果 5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
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引起败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早期的发现、及时合理的抗生素应用、充分的引流对感染的控制及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间隙感染切开引流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52-01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很常见,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感染多为需氧与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也可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厌氧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过程与转归受病员的抵抗力、细菌的毒力和治疗措施三方面的影响,如延误治疗,可引起全身并发症,形成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30-40%[2]。
所以正确的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非常重要。
回顾2009年—2012年我科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6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中,男性2例,女性4例,治愈5例,死亡1例,治愈率83.3%。
1.2 病例选择女,4岁,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右侧颌下淋巴结炎,导致右侧颌下脓肿。
查体:体温38.5℃,右侧颌下区明显肿胀,皮温升高,有波动感;女,47岁,因46残冠反复根尖周炎症引起右侧颌下间隙、咬肌间隙及翼内间隙感染。
查体:体温38.7℃,右侧面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张口度约一横指,右面部肿胀,变硬,压痛(++)。
女,50岁,因左侧腮腺慢性炎症急性感染化脓引起左侧腮腺区脓肿波及咬肌间隙。
查体:左侧面部肿胀,压痛明显,未及波动感,轻压左侧腮腺区可见导管口有脓性液体溢出。
女,52岁,因13、14残根根尖化脓性炎症引起眶下间隙感染。
查体见眶下区肿胀,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局部皮肤发红,张力变大,眼睑水肿、鼻唇沟消失,眶下区可扪及波动感。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常见于口腔颌面部局部组织的感染,可由牙齿感染、口腔手术后感染、外伤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
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颌面部软组织坏死、颌骨感染、颞下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回顾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并提供一些临床参考。
一、治疗方法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抗生素的治疗一般需持续7-10天,严重感染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口服或静脉注射消炎止痛药、退烧药、以及局部外用消炎药等也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引起的脓肿,可以采用脓肿穿刺引流或者手术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尤其是合并有颌骨感染、颏下腺炎等情况,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局部清创、引流术、甚至颌面部软组织的切除术。
二、治疗效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因等。
下面将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简要回顾性分析。
药物治疗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在轻度和中度感染的患者中,经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可以在3-5天内明显缓解,2周内基本痊愈。
一些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可达80%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需要患者服药纪律好,不能擅自停药,以免感染反复或者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尤其是合并有颌骨感染、颏下腺炎等情况,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手术通过清创、引流和切除坏死组织等方式,可快速有效地控制感染病灶,降低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些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也较高,通常在90%以上。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例临床治疗体会引言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细菌感染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比较常见,严重者会威胁生命。
本文主要就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基本治疗方法及护理进行总结。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1. 治疗原则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一治疗的第一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早清除病灶,预防其扩散。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选择抗生素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病情评估确定。
手术治疗一般在药物治疗以后,待局部的病灶得到控制后,再行清创手术。
2. 药物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药物治疗选择应该根据如下原则:一、抗生素应该包括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二、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抗生素;三、注射抗生素应该根据药敏结果在数日后进行调整。
四、应用抗生素后应该给予预防性的治疗,避免再次感染。
3. 手术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情非常严重或者治疗效果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主要手术方式包括清创手术、探查手术、紧急病变开刀等。
手术治疗主要是在控制病灶扩散的范围,保证病程在稳定状态上进行。
4. 监护护理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情较为危重,需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监护。
患者应该随时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情况。
同时应该保证患者有良好的营养状况和充足的休息,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临床体会在临床上,针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疾病的治疗,需要注重以下一些实践运用经验:1.加强感染预防措施,注重清洁卫生、勤换内衣、多通风等。
2.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病情状态,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优化药物方案。
3.加强患者的营养,指导患者饮食营养,增加食物摄入量,增强患者的体力和免疫力。
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和卫生知识,加强口腔的健康意识和口腔卫生习惯。
总结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临床治疗是一件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采用多种治疗手段,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病情扩散和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
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体会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炎症初期红、肿、热、痛是诊断局部感染的基本依据,形成脓肿后可扪及波动感及穿刺可抽出脓液。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根据临床表现及查体可做出较明确的诊断。
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应用有效的抗生素,脓肿及时切开引流是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现将近年来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35例的临床体会予以总结。
资料与方法2008年6月~2011年1月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5~76岁,平均40岁。
其中眶下间隙感染10例,嚼肌间隙感染7例,下颌下间隙感染5例,颊间隙感染8例,咽旁间隙感染3例,舌下间隙感染2例。
以上病例中,有23例有2~3个间隙共同发生感染,但只将其算入感染最重的间隙中。
眶下间隙感染合并颊间隙感染例数最多。
35例病例中,牙源性30例,腺源性2例,损伤性2例,医源性1例,无血源性感染。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炎、对症、支持等处理。
其中有20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10例患者有中至重度张口受限,主要表现在嚼肌间隙感染和咽旁间隙感染中。
20例行脓肿切开引流后,每日给予3%双氧水、生理盐水、抗生素液冲洗,放置橡皮引流条引流。
在张口度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处理病灶牙。
结果35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牙源性来源为30例,腺源性为2例,损伤性为2例,医源性为1例,无血源性感染。
入院后积极给予抗炎、对症、支持等处理,脓肿形成及时切开引流。
浅表间隙感染(眶下间隙、颊间隙、下颌下间隙、舌下间隙感染)约1周左右治愈。
深部间隙感染(嚼肌间隙和咽旁间隙感染)约2周左右治愈。
讨论口腔、颜面、颈部深面的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在这些解剖结构的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感染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结构扩散。
甚至可沿神经、血管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颌面部严重间歇感染的治疗及转归摘要】通过近三年收治的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病例的调查,发现多发于夏秋季节,早期多数有牙痛史,继发颌面、颈部肿胀,伴随胸闷、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状,治疗不当,可快速发展为脓胸,心包积液,进而出现腹腔积液,伴有高热、脓毒败血症等严重中毒症状。
死亡率明显升高。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多数是以牙齿感染为首发症状;部分以上呼吸道感染为诱因。
感染灶沿组织潜在间隙逐步扩散。
腺源性感染者病灶沿淋巴途径颌面部、颈部、纵膈等深部组织间隙;牙源性病灶进入骨髓腔或骨膜下、颌面软组织、进入颈部、心包、胸膜腔、腹部等深部间隙,造成全身性感染、中毒,有着较高的病死率。
值得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
笔者总结了三年来收治的颌面部严重间隙感染病例34例,就其治疗、转归、最终诊断作了探索、总结。
1 资料患者男21例,女13例。
年龄21—64岁,中位年龄43岁。
出现颌面部多间隙红肿疼痛,伴随开口困难,发热等症状。
严重者伴随吞咽困难,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伴随强迫体位。
2 治疗方法与结果早期行局麻下脓肿/肿胀间隙切开引流,配合术区局部药物冲洗,全身用药。
出现呼吸困难及时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呼吸通道,保障呼吸通畅。
脓肿逐渐引流至体位较低处:颈部气管旁间隙,胸膜腔。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胸腔闭式负压引流。
配合全身敏感抗生素应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感染中毒症状较重时,分次给予输注血浆,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结果:治愈30例,死亡1例,转为慢性病3例。
3 总结如下(1)颌面部严重感染多来源于下颌第三麽牙。
不论其是否龋坏,由于特殊解剖位置及周边肌层、结缔组织间隙广泛相连,易继发多间隙感染,使炎症广泛扩散。
下颌第三磨牙萌出晚,颌骨位置相对较小,骨量不足,多有阻生现象,形成盲袋。
不利于口腔卫生,肌体抵抗力下降时,继发智齿冠周炎。
进而发展为咽旁间隙、颌下间隙、颊间隙、翼颌间隙、爵肌间隙等多处软组织红肿疼痛,脓肿形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其治疗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
本文将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首先是使用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呋喃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清除感染的细菌,缓解患者的症状。
还可以辅助使用抗炎药物和止痛药物,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炎症。
2. 外科治疗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需要进行外科治疗。
常见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引流术、冲洗术和局部切除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清除感染部位的脓液和坏死组织,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3. 其他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还可以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如热敷、物理治疗和中药外敷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组织修复和局部炎症的吸收,加快伤口愈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通过对近年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总体较好,具体表现如下:1. 愈合率高近年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愈合率明显提高。
在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的辅助下,大部分患者的感染均能够得到控制,伤口能够迅速愈合,患者能够快速康复。
2. 疼痛缓解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抗生素和止痛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3. 感染控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的扩散。
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可以迅速清除感染部位的病原体,阻断感染的继续扩散,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尽管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总体较好,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药物抗生素的滥用一些医生在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时存在药物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导致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使得部分患者的感染难以控制。
颌面部间隙感染例临床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部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口腔、颌骨周围组织等部位。
该病主要以局部肿胀、疼痛、发热等为临床表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例临床分析对该疾病进行探究。
一、病史摘要女性,51岁,主诉左侧颌部肿痛发热2天。
患者询问发现2天前左侧口腔有牙疼,至今未去医院治疗。
患者体温38℃,左侧脸颊部肿胀明显,嘴唇略向左移位,口腔内炎症明显,左后牙龈部肿胀,疼痛明显。
怀疑诊断:左颌面部间隙感染。
二、治疗经过1.制定治疗方案疾病诊断后,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例患者采取了局部运用药物和全身性抗生素治疗。
给予卡那霉素0.5g ivgtt 入院。
局部口服阿莫西林颗粒1000mg加黄连素两次口服,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
2.治疗效果经过2天治疗,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面部肿胀有所下降,体温恢复正常。
继续观察治疗,连续使用抗生素7天,局部药物5天,患者病情完全缓解,恢复正常饮食。
三、治疗分析1.局部及全身治疗的优点和缺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局部和全身治疗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局部应用药物能直接进入病变部位,药效稳定,能够快速缓解局部症状;而全身性抗生素治疗能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并能预防病菌的扩散和转移,从而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但局部治疗单一,只能针对局部症状,治疗效果较慢;而全身性治疗需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常伴随药物副作用等不良反应。
2.治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针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避免自行处理口腔问题,尽早向医生寻求帮助。
(2)及时处理口腔疾病,减少发病风险。
(3)治疗前进行病原学检测,确定病原体敏感性,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4)在治疗期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给病人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助于加速治愈。
综上所述,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治疗应及早、充分、科学、合理,多方位施治,并注意预防及时治疗口腔疾病,来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和治疗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发表时间:2013-09-24T11:10:20.4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6期供稿作者:李喜红1 张永红2 孙予1 蔡玉萍杨正国[导读] 李喜红1 张永红2 孙予1
李喜红1 张永红2 孙予1
(1河南省郑州市口腔医院 450000 ;2河南省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口腔科河南开封 475000)【摘要】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经验,提高临床治愈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09-2012年所遇到的6例间隙感染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并及时合理大量应用抗生素。
结果 5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
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引起败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早期的发现、及时合理的抗生素应用、充分的引流对感染的控制及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间隙感染切开引流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52-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很常见,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感染多为需氧与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也可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或厌氧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过程与转归受病员的抵抗力、细菌的毒力和治疗措施三方面的影响,如延误治疗,可引起全身并发症,形成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30-40%[2]。
所以正确的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非常重要。
回顾2009年—2012年我科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6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中,男性2例,女性4例,治愈5例,死亡1例,治愈率83.3%。
1.2 病例选择
女,4岁,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右侧颌下淋巴结炎,导致右侧颌下脓肿。
查体:体温38.5℃,右侧颌下区明显肿胀,皮温升高,有波动感;
女,47岁,因46残冠反复根尖周炎症引起右侧颌下间隙、咬肌间隙及翼内间隙感染。
查体:体温38.7℃,右侧面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张口度约一横指,右面部肿胀,变硬,压痛(++)。
女,50岁,因左侧腮腺慢性炎症急性感染化脓引起左侧腮腺区脓肿波及咬肌间隙。
查体:左侧面部肿胀,压痛明显,未及波动感,轻压左侧腮腺区可见导管口有脓性液体溢出。
女,52岁,因13、14残根根尖化脓性炎症引起眶下间隙感染。
查体见眶下区肿胀,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局部皮肤发红,张力变大,眼睑水肿、鼻唇沟消失,眶下区可扪及波动感。
男,63岁,因颌下腺导管结石慢性炎症急性发作引起口底蜂窝织炎。
查体:体温39.1℃,见颏下区及双侧颌下区软组织的广泛性水肿,皮肤表面略粗糙而红肿坚硬。
男,68岁,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
47松动Ⅱ°,牙周脓肿引起颊间隙感染、翼内间隙感染、咬肌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口底间隙及咽旁间隙感染。
查体:体温39,3℃,寒战,呼吸短浅,吞咽困难,右侧面部及颌下区肿胀明显,波及颈部,有凹陷性水肿,可扪及捻发感,皮肤紧张,表面红肿坚硬,压痛(+++),下唇麻木。
1.3 治疗方法
本组6例患者,4例来源于牙源性感染,2例来源于腺源性感染。
血常规检查均有白细胞计数增高。
所有患者在足量应用抗生素(头孢一代+替硝唑)的同时于脓肿部位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放置引流条充分引流脓液,每日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液交替冲洗脓腔,除1例患者术后转至外院经治无效后死亡外,其余患者均与5—7天痊愈出院。
其中腮腺脓肿来源的患者在引流术后第4天起配合局部理疗,术后1周痊愈出院。
本组病例中,68岁男性重症患者入院后检查血常规及血糖,结果显示白细胞显著升高,为23.3×109/L,血糖19mmol/L,一经确诊即行口底广泛性切开引流术,切口呈倒“T”形,同时顺皮纹方向做多处辅助切口,引流出咖啡色、恶臭、混有气泡的脓液,手术同时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手术后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全身支持疗法,每日三餐前后测血糖,请内分泌医师会诊后给予胰岛素对抗治疗,患者虽然局部肿胀明显减轻,但高热不退,血糖不稳定,术后急查心电图与胸片,发现胸腔积液,立即转入上级医院。
追踪病例,患者于2日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2 结果
5例患者痊愈,1例患者死亡。
死亡的患者为糖尿病患者,平时血糖控制不佳,在当地医院治疗一周后转入我院,转入时病情严重,术后急查胸片发现胸腔积液,考虑合并纵膈脓肿,最终导致全身脓毒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讨论
提高口腔颌面部感染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早期预防并发症[2]。
3.1 颌面部感染的治疗
对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治疗在临床上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感染发生后应立即应用抗生素,对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用药原则为联合、高效、广谱、足量;对有引流指征的患者应立即行切开引流[3],并注意全身系统疾病的问诊;治疗感染的同时应严防感染性休克,休克起始时,白细胞、中性多核粒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此时应及时给予新鲜血浆、红细胞悬液或全血支持治疗。
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是感染性休克的突出矛盾。
故扩容治疗是抗休克的基本手段。
所有液体应包括胶体和晶体的合理组合[4]。
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还应应用小剂量激素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促进炎症的消退,此外,对于有全身中毒症状的患者,应增强患者抵抗力,纠正低蛋白血症,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控制血糖等[5]。
在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就诊时对自身系统性疾病不了解或一直未重视,在本组观察的病例中,死亡患者不知道自己身患糖尿病,基层医院也未检测血糖,在感染早期使用了激素并使用葡萄糖水输液治疗。
进一步促使血糖升高,导致感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更加严重。
因此,对于多间隙感染的重症患者,在入院时应及早检查血糖,并详细询问全身系统性疾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分析感染来源,结合化验、穿刺等检查方法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
3.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发败血症的分析
口腔、颜面、颈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
在这些解剖结构的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
由于感染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结构扩散,故将其视为感染发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
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牙源性和腺源性感染常常扩散到组织间隙,形成筋膜间隙的蜂窝织炎。
对颌面部间隙感染如果切开不及时或引流不充分都有可能造成感染扩散。
由于重力的作用,脓液向下扩散至颈部甚至前胸部,感染在颈部顺大血管鞘膜向后至颅内或继续向下进入胸腔甚至纵膈,最终形成颅内感染、脓胸或纵膈感染。
感染继续发展,则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症状大多为畏寒、高热、神志改变等。
如发生休克,在早期表现为神志尚清,烦燥、焦虑,面色苍白,可伴有恶心、呕吐、呼吸深而快,查体心率加快,血压正常或稍低,脉压差小。
在休克发展期,出现患者反应迟缓或意识不清,呼吸浅速,查体见心音低钝、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最终发展为DIC,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8-129。
[2] 蔡佩佩,朱虹,朱健,周龙女,等。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45例临床分析[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408-410。
[3] 韩晓梅,王宪忠.伴全身中毒症状颌面部感染135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18(1):46。
[4]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0。
[5] 沈全明,韩新光,崔文光,等。
口腔颌面部严重感染合并糖尿病29例治疗体会[J]。
郑州大学学报,2010,45(2):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