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8.79 KB
- 文档页数:3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与护理【概念】在正常的颌面部解剖结构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筋膜间隙,为疏松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和腺体等占据。
当感染发生时可在这些间隙中形成蜂窝组织炎并沿间隙扩散。
此类感染多为牙源性和腺源性,常进展迅速,并可能引起颅内并发症、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特点】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根据感染的性质、途径、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
一般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重者高热、寒战。
因感染部位不同,可有其他特殊表现。
如咀嚼肌受累,可出现张口受限,进食困难。
炎症侵及喉头、咽旁、口底可引起局部水肿,使咽腔缩小或压迫气管,或致舌体抬高后退,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和吞咽困难。
腐败坏死性感染局部红、热体征不明显,但软组织有广泛性水肿,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浅层间隙感染炎症局限时可扣及波动感;深层间隙感染则局部有凹陷性水肿及压痛点。
穿刺抽脓检查:化脓性感染脓液呈黄或粉红色;腐败坏死性感染脓稀薄、污黑且常有恶臭。
蜂窝组织炎所致局部及全身症状严重时,患者感到紧张及焦虑,表现出烦躁不安、失眠、沉默或多语,对疾病的预后十分担忧。
【护理评估】1、一般情况:评估发病前是否有牙痛史,一般多为牙源性感染。
如有呼吸道感染或涎腺肿痛史,则为腺源性感染;评估是否出现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2、专科情况(1)评估口腔颌面部的肿胀、疼痛、压痛情况,是否有皮肤发红、张力增大、边界不清,形成脓肿后可在局部扣及波动感。
(2)专科检查:评估是否出现鼻唇沟变浅、眼睑水肿、睑裂变窄,当眶下间隙脓肿形成后,可在眶下触及波动感。
颊间隙感染脓肿破溃时可形成颊痰。
评估是否有张口受限、口腔卫生较差,出现头痛、高热、呕吐甚至昏迷的患者,应考虑海绵窦静脉炎的可能。
咽旁间隙感染如伴有喉头水肿,则可出现声嘶、呼吸困难和进食呛咳。
口底多间隙感染则是腐败坏死性病原菌引起的口底蜂窝组织炎,软组织的副水肿广泛,肿胀范围弥散,严重者甚至可达胸前部。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分析李斌;王永丽;郭虹【摘要】目的了解可改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情的治疗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7月—2016年2月73例因口腔颌面部间隙发生感染问题进入我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疗法为依据展开分组:行常规疗法的35例均属A组,而加以脓肿切开引流疗法+高压氧疗法的38例则属B组,分别统计两组疗效及其白细胞值,展开比较.结果治疗后,A组治疗总有效率、白细胞值、不良症状发生率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口腔颌面外科口内入路手术患者术后采取输液式的口腔冲洗,能够显著清除患者口腔异味及异物,提高口腔清洁度,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口腔内的伤口愈合,该方法应用效果显著.【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06【总页数】2页(P88-89)【关键词】常规疗法;脓肿切开引流疗法;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高压氧疗法;白细胞【作者】李斌;王永丽;郭虹【作者单位】内蒙古乌海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内蒙古乌海016000;内蒙古乌海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内蒙古乌海016000;内蒙古乌海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内蒙古乌海0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通常表现出病情严重特征,而且还可能使机体全身出现不适现象,临床多以广谱型的抗菌药品对其展开治疗,但是实践效果有限,而通过联合展开脓肿切开引流疗法+高压氧疗法,则可使机体病情充分缓解[1-3]。
为了解适合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同时能促进其转归的疗法,此研究重点选取73例因口腔颌面部间隙发生感染问题、于2014年7月—2016年2月进入我院的患者展开分析,并且施以不同疗法,旨在提升救治工作实践效果,同时改善机体白细胞值。
1.1 一般资料研究随机选取73例因口腔颌面部间隙发生感染问题、于2014年7月—2016年2月进入我院的患者,以不同疗法为依据展开分组。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例临床治疗体会引言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细菌感染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比较常见,严重者会威胁生命。
本文主要就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基本治疗方法及护理进行总结。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1. 治疗原则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一治疗的第一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尽早清除病灶,预防其扩散。
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选择抗生素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病情评估确定。
手术治疗一般在药物治疗以后,待局部的病灶得到控制后,再行清创手术。
2. 药物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药物治疗选择应该根据如下原则:一、抗生素应该包括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二、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抗生素;三、注射抗生素应该根据药敏结果在数日后进行调整。
四、应用抗生素后应该给予预防性的治疗,避免再次感染。
3. 手术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情非常严重或者治疗效果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主要手术方式包括清创手术、探查手术、紧急病变开刀等。
手术治疗主要是在控制病灶扩散的范围,保证病程在稳定状态上进行。
4. 监护护理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情较为危重,需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监护。
患者应该随时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情况。
同时应该保证患者有良好的营养状况和充足的休息,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临床体会在临床上,针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疾病的治疗,需要注重以下一些实践运用经验:1.加强感染预防措施,注重清洁卫生、勤换内衣、多通风等。
2.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病情状态,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优化药物方案。
3.加强患者的营养,指导患者饮食营养,增加食物摄入量,增强患者的体力和免疫力。
4.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和卫生知识,加强口腔的健康意识和口腔卫生习惯。
总结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临床治疗是一件比较复杂和困难的工作。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采用多种治疗手段,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病情扩散和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33卷第18期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详细探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通过组织所有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白细胞(13.2~21.6)×109/L,中性粒细胞81.9%~94.8%。
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
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5~75岁,病程7~35d;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6~73岁,病程8~35d。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方法。
对照组采用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①局部治疗:嘱咐患者保持感染部位静止,对患者感染部位进行清洁,在此过程中,避免对患者感染位置进行挤压,避免造成感染扩散,采用抗感染药物对患者感染位置进行局部外敷。
②全身治疗:对患者给予广谱抗菌药物,保证药物的敏感性,同时还需要给予患者一定的激素进行治疗[1]。
治疗10d 为1个疗程。
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采用CT [2]、MRI、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检查感染位置,采用高压氧联合脓肿切开引流术进行治疗[3]。
患者入院2h后即可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实施完成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彻底清创,对于手术位置,可以采用生理盐水和过氧化氢进行交替冲洗,并采用含有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进行多次冲洗,与此同时,还应该给予患者高压氧治疗,1h/次,1次/d [4]。
治疗10d 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对60例患者的感染位置以及来源进行统计。
采用影像学诊断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并进行细菌培养。
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统计:①如果患者各类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并且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则为痊愈;②如果患者各类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但是依然有炎症,则为有效;③如果患者各类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病情不断加重,则为无效。
颌面部间隙感染例临床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部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口腔、颌骨周围组织等部位。
该病主要以局部肿胀、疼痛、发热等为临床表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例临床分析对该疾病进行探究。
一、病史摘要女性,51岁,主诉左侧颌部肿痛发热2天。
患者询问发现2天前左侧口腔有牙疼,至今未去医院治疗。
患者体温38℃,左侧脸颊部肿胀明显,嘴唇略向左移位,口腔内炎症明显,左后牙龈部肿胀,疼痛明显。
怀疑诊断:左颌面部间隙感染。
二、治疗经过1.制定治疗方案疾病诊断后,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例患者采取了局部运用药物和全身性抗生素治疗。
给予卡那霉素0.5g ivgtt 入院。
局部口服阿莫西林颗粒1000mg加黄连素两次口服,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
2.治疗效果经过2天治疗,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面部肿胀有所下降,体温恢复正常。
继续观察治疗,连续使用抗生素7天,局部药物5天,患者病情完全缓解,恢复正常饮食。
三、治疗分析1.局部及全身治疗的优点和缺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局部和全身治疗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局部应用药物能直接进入病变部位,药效稳定,能够快速缓解局部症状;而全身性抗生素治疗能直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并能预防病菌的扩散和转移,从而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但局部治疗单一,只能针对局部症状,治疗效果较慢;而全身性治疗需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常伴随药物副作用等不良反应。
2.治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针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避免自行处理口腔问题,尽早向医生寻求帮助。
(2)及时处理口腔疾病,减少发病风险。
(3)治疗前进行病原学检测,确定病原体敏感性,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4)在治疗期间,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给病人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助于加速治愈。
综上所述,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治疗应及早、充分、科学、合理,多方位施治,并注意预防及时治疗口腔疾病,来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和治疗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常见于口腔颌面部局部组织的感染,可由牙齿感染、口腔手术后感染、外伤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
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颌面部软组织坏死、颌骨感染、颞下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回顾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并提供一些临床参考。
一、治疗方法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抗生素的治疗一般需持续7-10天,严重感染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口服或静脉注射消炎止痛药、退烧药、以及局部外用消炎药等也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引起的脓肿,可以采用脓肿穿刺引流或者手术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尤其是合并有颌骨感染、颏下腺炎等情况,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局部清创、引流术、甚至颌面部软组织的切除术。
二、治疗效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感染部位和感染病因等。
下面将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简要回顾性分析。
药物治疗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在轻度和中度感染的患者中,经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可以在3-5天内明显缓解,2周内基本痊愈。
一些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可达80%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需要患者服药纪律好,不能擅自停药,以免感染反复或者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尤其是合并有颌骨感染、颏下腺炎等情况,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手术通过清创、引流和切除坏死组织等方式,可快速有效地控制感染病灶,降低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一些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也较高,通常在90%以上。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其治疗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
本文将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首先是使用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呋喃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清除感染的细菌,缓解患者的症状。
还可以辅助使用抗炎药物和止痛药物,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炎症。
2. 外科治疗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需要进行外科治疗。
常见的外科治疗方法包括引流术、冲洗术和局部切除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清除感染部位的脓液和坏死组织,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3. 其他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还可以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如热敷、物理治疗和中药外敷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组织修复和局部炎症的吸收,加快伤口愈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通过对近年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总体较好,具体表现如下:1. 愈合率高近年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愈合率明显提高。
在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的辅助下,大部分患者的感染均能够得到控制,伤口能够迅速愈合,患者能够快速康复。
2. 疼痛缓解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抗生素和止痛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3. 感染控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的扩散。
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可以迅速清除感染部位的病原体,阻断感染的继续扩散,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尽管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总体较好,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药物抗生素的滥用一些医生在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时存在药物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导致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使得部分患者的感染难以控制。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6例治疗总结
摘要】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经验,提高临床治愈率。
方法回顾
性分析我科在2009-2012年所遇到的6例间隙感染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并
及时合理大量应用抗生素。
结果 5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
结论口腔
颌面部间隙感染可引起败血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早期的发现、及时合理的抗
生素应用、充分的引流对感染的控制及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间隙感染切开引流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152-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很常见,均为继发性,常见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感染多为需氧与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也可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化脓
性感染,或厌氧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过程与转
归受病员的抵抗力、细菌的毒力和治疗措施三方面的影响,如延误治疗,可引起
全身并发症,形成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30-40%[2]。
所以正确的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非常重要。
回顾2009年—2012年我科治疗的口腔颌
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6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中,男性2例,女性4例,治愈5例,死亡1例,治愈率83.3%。
1.2 病例选择
女,4岁,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右侧颌下淋巴结炎,导致右侧颌下脓肿。
查体:体温38.5℃,右侧颌下区明显肿胀,皮温升高,有波动感;
女,47岁,因46残冠反复根尖周炎症引起右侧颌下间隙、咬肌间隙及翼内间隙
感染。
查体:体温38.7℃,右侧面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张口度约一横指,右面
部肿胀,变硬,压痛(++)。
女,50岁,因左侧腮腺慢性炎症急性感染化脓引起左侧腮腺区脓肿波及咬肌间隙。
查体:左侧面部肿胀,压痛明显,未及波动感,轻压左侧腮腺区可见导管口有脓
性液体溢出。
女,52岁,因13、14残根根尖化脓性炎症引起眶下间隙感染。
查体见眶下区肿胀,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局部皮肤发红,张力变大,眼睑水肿、鼻唇沟
消失,眶下区可扪及波动感。
男,63岁,因颌下腺导管结石慢性炎症急性发作引起口底蜂窝织炎。
查体:体温39.1℃,见颏下区及双侧颌下区软组织的广泛性水肿,皮肤表面略粗糙而红肿坚硬。
男,68岁,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
47松动Ⅱ°,牙周脓肿引起颊间隙感染、翼内间隙感染、咬肌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口底间隙及咽旁间隙感染。
查体:体温39,3℃,寒战,呼吸短浅,吞咽困难,右侧面部及颌下区肿胀明显,波及颈部,有凹陷性水肿,可扪及捻发感,皮肤紧张,表面红肿坚硬,压痛(+++),
下唇麻木。
1.3 治疗方法
本组6例患者,4例来源于牙源性感染,2例来源于腺源性感染。
血常规检查均有白
细胞计数增高。
所有患者在足量应用抗生素(头孢一代+替硝唑)的同时于脓肿
部位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放置引流条充分引流脓液,每日生理盐水+3%过氧化氢
液交替冲洗脓腔,除1例患者术后转至外院经治无效后死亡外,其余患者均与5—7天痊愈出院。
其中腮腺脓肿来源的患者在引流术后第4天起配合局部理疗,
术后1周痊愈出院。
本组病例中,68岁男性重症患者入院后检查血常规及血糖,
结果显示白细胞显著升高,为23.3×109/L,血糖19mmol/L,一经确诊即行口底广
泛性切开引流术,切口呈倒“T”形,同时顺皮纹方向做多处辅助切口,引流出咖啡色、恶臭、混有气泡的脓液,手术同时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手术后抗
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全身支持疗法,每日三餐前后测血糖,请内分泌医师会诊后
给予胰岛素对抗治疗,患者虽然局部肿胀明显减轻,但高热不退,血糖不稳定,
术后急查心电图与胸片,发现胸腔积液,立即转入上级医院。
追踪病例,患者于
2日后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2 结果
5例患者痊愈,1例患者死亡。
死亡的患者为糖尿病患者,平时血糖控制不佳,
在当地医院治疗一周后转入我院,转入时病情严重,术后急查胸片发现胸腔积液,考虑合并纵膈脓肿,最终导致全身脓毒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讨论
提高口腔颌面部感染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早期预防并发症[2]。
3.1 颌面部感染的治疗
对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治疗在临床上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感染发生后应立即应
用抗生素,对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用药原则为联合、高效、广谱、足量;对有引
流指征的患者应立即行切开引流[3],并注意全身系统疾病的问诊;治疗感染的同
时应严防感染性休克,休克起始时,白细胞、中性多核粒细胞、血小板计数明显
减少。
此时应及时给予新鲜血浆、红细胞悬液或全血支持治疗。
有效循环血量的
不足是感染性休克的突出矛盾。
故扩容治疗是抗休克的基本手段。
所有液体应包
括胶体和晶体的合理组合[4]。
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还应应用小剂量激素起到辅助
治疗作用,促进炎症的消退,此外,对于有全身中毒症状的患者,应增强患者抵
抗力,纠正低蛋白血症,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控制血糖等[5]。
在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就诊时对自身系统性疾病不了解或一直未重视,在本组
观察的病例中,死亡患者不知道自己身患糖尿病,基层医院也未检测血糖,在感
染早期使用了激素并使用葡萄糖水输液治疗。
进一步促使血糖升高,导致感染没
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更加严重。
因此,对于多间隙感染的重症患者,在入院时
应及早检查血糖,并详细询问全身系统性疾病史,结合临床症状,分析感染来源,结合化验、穿刺等检查方法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
3.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继发败血症的分析
口腔、颜面、颈部深面的知名解剖结构,均有致密的筋膜包绕。
在这些解剖结构
的筋膜之间有数量不等而又彼此连续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填充。
由于感染
常沿这些阻力薄弱的结构扩散,故将其视为感染发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
口腔颌
面部感染中牙源性和腺源性感染常常扩散到组织间隙,形成筋膜间隙的蜂窝织炎。
对颌面部间隙感染如果切开不及时或引流不充分都有可能造成感染扩散。
由于重
力的作用,脓液向下扩散至颈部甚至前胸部,感染在颈部顺大血管鞘膜向后至颅
内或继续向下进入胸腔甚至纵膈,最终形成颅内感染、脓胸或纵膈感染。
感染继续发展,则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症状大多为畏寒、
高热、神志改变等。
如发生休克,在早期表现为神志尚清,烦燥、焦虑,面色苍白,可伴有恶心、呕吐、呼吸深而快,查体心率加快,血压正常或稍低,脉压差
小。
在休克发展期,出现患者反应迟缓或意识不清,呼吸浅速,查体见心音低钝、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最终发展为DIC,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8-129。
[2] 蔡佩佩,朱虹,朱健,周龙女,等。
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45例临床分析[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408-410。
[3] 韩晓梅,王宪忠.伴全身中毒症状颌面部感染135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
杂志,2008,18(1):46。
[4]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0。
[5] 沈全明,韩新光,崔文光,等。
口腔颌面部严重感染合并糖尿病29例治疗体
会[J]。
郑州大学学报,2010,45(2):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