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颌面部间隙感染
- 格式:ppt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23
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病理特点】颌面部间隙存在于颌面部筋膜之间,组织结构较松散,其感染容易向邻近组织和间隙蔓延,如果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从病因来说最多见于牙源性,系细菌通过病灶牙或牙周病变致间隙感染;其次为腺源性,即细菌经由淋巴途径侵入局部淋巴结致化脓性炎症,继而穿破淋巴被膜扩散致间隙感染,多见于儿童,少见于血源性感染,主要发生于免疫力缺陷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者。
【选择检査的顺序】1. CT检查首选CT,可以初步鉴别炎症与肿瘤性病变,并观察邻近骨质情况。
2. MRI检查较CT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并进一步与其他病变鉴别,同时可明确骨髓腔有无受累。
左侧咀嚼肌间隙炎症A. MRI横断面T1WI平扫示左侧咬肌周围软组织增厚,呈不均匀等信号,邻近脂肪间隙模糊不清;B. MRI横断面T2WI示病变呈不均匀高信号;C. MRI横断面增强后脂肪抑制序列示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范围显示清晰,后缘与腮腺分界不清;D. MRI横断面增强脂肪抑制序列示病变累及深部筋膜,边界不清。
【影像学表现】1. CT平扫表现为颌面部肌肉肿胀、增厚,肌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增强扫描后病变肌肉和肌间隙内出现不均匀强化,对病变的范围显示更为清晰。
2. MRI具有较高的组织对比度,对病变在肌间隙内蔓延的情况显示较CT更为理想,表现为T1WI上肌肉肿胀,信号减低,肌间脂肪的高信号内见有不均匀的条带状等信号影;T2WI病变肌肉和肌间脂肪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组织呈不均匀强化,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如图)。
【评价】CT 可以对病变做出初步诊断,可明确显示病变邻近骨质情况,用于病变的筛査。
MRI多方位联合应用,尤其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对病变累及范围显示准确、清晰。
作者|王振常等编辑|杨海审核|头颈编辑部版权申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及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微信y779243973},我们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XX中医院一、什么是间隙感染?在正常的颌面部解剖结构中,存在着潜在的彼此相连的间隙。
当炎症控制不当,感染化脓一旦发生,易从单个间隙扩散至相邻多个间隙而引起颌面部大范围肿大。
二、颌面部间隙感染1、病因均为继发性感染。
最常见的为牙源性感染;其次是腺源性感染;较少见的创伤性、医源性、血源性感染。
2、病原菌病原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前萄球菌。
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厌氧菌所致感染少见。
三、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局部症状: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引流区淋巴结肿大;累及咀嚼肌部位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病变位于舌根、口底、咽旁、可影响进食、吞咽,甚至呼吸困难。
全身症状:局部反应重者,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包括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舌质红、苔黄及脉速;病情较重而时间较长者,由于代谢紊乱可导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或伴发肝肾功能障碍:严重感染者可伴有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可发生中毒性休克。
四、常见颌面部间隙感染眠下隙感染间1.位置:位于面前部,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周界:上界为眶下缘,下界为上颌牙槽突;内界为梨状孔侧缘,外界为颖骨。
2.感染来源:以上颌前牙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感染为多见。
3.扩散途径:向眶内直接扩散一眶内蜂宫织炎向颅内扩散一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咬肌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
周界:上界为颔弓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前界为咬肌和下颌支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内界为下颌支外侧骨板、外界为咬肌和腮腺。
2.感染来源:以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为最多见。
3.扩散途径:无,但易并发边缘性骨筋炎。
下颌下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下颌下三角区。
周界: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后下界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前下界为二腹肌前腹;深面是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
2.感染来源成人:下颌磨牙根炎感染和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婴幼儿:维发于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
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常规一、定义亦称颌周蜂窝织炎,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是指颌面部筋膜间隙的感染。
二、局部症状与体征:炎症区域出现红、肿、热、痛的体征,病变与正常组织间无明显分界线。
炎症区可出现功能障碍、引流区淋巴结肿痛等。
三、护理问题(一)疼痛与炎症有关。
(二)体温过高与炎症有关。
(三)体液过多与炎症导致的水肿有关。
(四)低效型呼吸型态与水肿导致咽腔缩、压迫气管有关。
(五)窒息与水肿导致呼吸困难有关。
(六)有感染的危险与炎症导致败血症、脑脓肿有关。
(七)活动无耐力与炎症导致的乏力有关。
(八)焦虑与担心预后有关。
(九)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张口受限、咀嚼不利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急性期感染严重者应卧床休息,注意静养。
尽量少说话。
减少活动,避免不良刺激。
(二)饮食:多饮水,给子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张口受限者采用吸管进食。
(三)病情观察: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变化,严密观察局部及全身症状,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局部切开引流者,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四)用药护理:遵医嘱指导应用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及时准确按医嘱用药。
(五)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计划,减轻紧张情绪,鼓励患者说出心理感受,消除焦虑感。
五健康宣教(一)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保持口腔清洁,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
(三)每半年进行次口腔健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