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一、选择题1.原子(普通的氢除外)的原子的核是()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不能再分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A中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原子量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A原子B分子C电子D原子核4.已知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确定它的()A原子量B质子数C中子数D电子数5.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 )A.质子数和电子数B.质子数和中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D.核电荷数6.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所含微粒总数为()A.26B.56C.82D.86二、填空题1. 根据课本43页“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明现象回答:(1)有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多数a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少数a粒子被弹了回来。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该分子中共有个__________原子核,__________个质子,__________个电子。
3.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粒子中:①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②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③带正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带负电的粒子是__________④在同一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_.。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1〕经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开展史,学会用历史唯心主义的观念来评价迷信家在迷信上的贡献,学会迷信研讨的普通方法。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明白构成原子的这些粒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以及在原子中微粒之间存在的规律。
2.进程与方法〔1〕充沛应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腕,化笼统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结、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停止加工;〔2〕了解假说与模型是迷信研讨的重要方法;经过对图片图表的剖析讨论,增强对信息的搜集处置才干和交流才干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起先生对微观世界的探求欲和学习化学的兴味;〔2〕对先生停止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的教育。
〔3〕体会迷信开展的迂回性,感受迷信的神奇魅力,培育迷信素养【教学重点】〔1〕原子的外部结构【教学难点】〔1〕对〝原子不显电性〞的了解。
【课前预备】多媒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缩小模型、原子外部运动的动画片【课时布置】1 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水分子很小,它的直径只要千万分之一毫米。
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岂不更小?这么小的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在历史上,人们曾经一度以为原子是最庞大的粒子了,不能再分红更小的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那么分开了化学变化,原子还能再分吗?二、新课学习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过近代迷信原子论,他以为原子不可分。
他以为原子是庞大的不可联系的实心球体。
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原子实心球模型。
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等人仔细剖析了高压放电管的阴极射线,发现它是由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构成的粒子流,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汤姆森停止了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不论阴极资料是什么,都会发射出电子。
这让他看法到,电子是一切物质的原子中共有的粒子!既然原子中存在更小的粒子,那么原子就是可分的。
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
课标要求: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初步认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3.初步认识各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技能目标: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
教案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预习学案课题: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排布
【预习目标】: 1.知道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初步认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3.初步认识各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预习任务】
问题1:原子由那些微粒构成?内部具有什么结构?
1.实验情境:著名物理学家卢瑟夫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用一束带正电...的高速
..α粒子
(α粒子质量较小)轰击金箔,实验中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顺利穿过
..金箔,没有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前进方向,发生了偏转..;③极少数α粒子
被反弹
..回来。
2.任务: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猜想并讨论可能的原因及原子的空间结构。
⑴大多数α粒子顺利穿过金箔。
可能是:
⑵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了偏转。
可能是:
⑶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可能是:
1 / 5。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中几种粒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分析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对散射实验的分析,培养质疑、反思精神。
【重点】:原子的结构【难点】:原子的结构【教具】:多媒体【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按照我校的“三环五步”生本导学案课堂模式进行:一.导入课题分子已经很小了,构成分子的原子岂不更小?这么小的微粒是否可分?是否还有复杂的结构呢?二.展示目标1.能阐述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2.能说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课堂探究课堂探究按“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五个步骤进行。
一.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1.【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36页最后一自然段——探究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2.【交流共享】(1)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有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了偏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回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1.【自主学习2】阅读教材37页第二自然段——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带电)原子()中子()(1个电子带电荷)2.【在线测试1】(1). 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用α粒子(带正电荷的氦核)轰击一张极薄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了金箔,极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弹回。
根据上述现象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 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B. 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C. 金原子核带正电荷D. 金原子质量与氦核质量相当(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3.观察右图,思考下列问题:(1).质子、电子各显什么电性?中子呢?(2).质子数、电子数有什么关系?(3).原子是否显电性?为什么?4.【活动天地2-3】教材38页5.【在线测试2】(3)、某些花岗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
课题: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总第10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也具有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认识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1、认识一种表示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同时初步认识科学计量的方法。
4、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5、通过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形成化学科学史不断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得出原子的结构;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考点、易错点:原子结构及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的等量关系●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从围观的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张上述认识,但学生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只是基础,因此适宜用动画模拟来完成,变抽象为直观,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帮助其理解。
●课时: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通过对分子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那原子内部有没有复杂的结构呢【课件】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也具有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思考、回答。
知道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回忆分子和原子,进一步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认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其基本特征。
活动一:通过道尔顿“的实心球”学说,初识原子活动二:通过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和@粒子散射实验,打开原子活动三:通过对原子质量很小的认识,学习相对原子质量。
【堂堂清检测】智慧学习P17:1-6【板书设计】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授课日期: 2012 年 9 月 25 日星期二第 3 节课课型:新授课课题: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以帮助学生认识原子的结构。
3.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培养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敢于质疑权威的科学态度。
4.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资源分析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等等。
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构成;2.原子中各微粒的数量关系;3.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1.将教材中的图、表复印放大;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抽象的微观的原子结构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理解了原子的构成。
二、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来认识原子的结构,建立起微粒观,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表达、合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题: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变度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组成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教学内容分析“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
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
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乂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在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乂是通过分析反应导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活楚的对原子和分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之处。
在教学中,对丁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乂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知识点(重点、难点): 1.认识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原子⎪⎩⎪⎨⎧⎭⎬⎫⎩⎨⎧)()()()(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不带电中子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 道尔顿——实心球汤姆森——西瓜模型——电子 卢瑟福——有核模型——原子核 学习过程:师生互动活动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的欲望【情景创设】小活动:画出一条1.48cm长的线段,将其分为1亿份,试试你能做到吗?画线段,分线段,思考、感受【导入新课】如果把它等分为1亿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氧原子的直径。
原子非常小,难怪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介绍近代科学原子论。
那么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板书课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提出问题】原子非常小,但确实是存在的,那么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学生猜想】说出乒乓球、篮球、铅球、土豆、樱桃、桃、山杏、苹果、葡萄等。
【引导过渡】同学们对原子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原子结构的探究之旅…环节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魅力【实验探究一】低压气体导电实验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
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
示意图如下:【讨论分析】1、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通过小活动导入新奇、有趣又富有鼓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人觉得更难做到,采运用逆向思维,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原子“真的太小了”。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结构二、原子中的电子(排布规律)⑴金属原子 ⑵非金属原子 ⑶稀有气体原子 书写 分类教 学 过 程知 识 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原子 (不显电性)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一、原子的结构在原子中: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英国科学家汤姆森。
结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一个“很大”的空间围绕一个带正电的很小的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通常情况下,氢原子没有中子。
阅读P43分析图P43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44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极少数被反弹回来?44在金原子中,很小的原子核却能把轰击它的高速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说明了什么?451.分析原子是否显电性?2.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3.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吗?二、原子中的电子(排布规律)⑴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⑵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⑶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⑷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一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了解排布规律记忆1~18号(即H~Ar)元素的顺序、名称和符号分析P45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练习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H、C、N、F、S、Cl、Na、Mg、Al、K、He、Ne、Ar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质子:(1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1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书写分类阳离子阴离子⑴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不稳定,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