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蜡烛阶梯实验原因:(1)CO2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2)CO2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CO2)现象:软塑料瓶变瘪性质的探究软塑料瓶实验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喷稀醋酸:由紫变红酸能使石蕊变红,水不喷水:不变色能使石蕊变红干花放入二氧化碳:不变色(CO2不能使石蕊变红)石蕊小花实验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小花由紫变红【证明CO2与水反【CO2+H2O==H2CO3】应生成碳酸】变红小花加热:由红变紫H2CO3== H2O+CO2 】二氧化碳(CO2)可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CO2+Ca(OH) 2== CaCO3+H2O 【检验二氧化碳】2、二氧化碳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能与水反应生成酸能溶于水能与石灰水反应3、“干冰”——固态二氧化碳(1)人工降雨干冰用途(2)制冷剂干冰升华吸热(3)舞台烟雾1)光合作用4、二氧化碳用途(2)灭火(3)化工原料4)气体肥料5、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的原因:含碳燃料的大量燃烧树木的过度砍伐(2)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CO2、O3、CH4、氟氯代烷(氟氯昂)(3)温室效应的危害: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城市、土地沙漠化、粮食减产(1)减少含碳物质的燃烧(4)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2)开发利用清洁能源(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1)随手关灯(5)低碳生活做法(2)使用双面纸(3)不使用一次性筷子(4)改乘车为步行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6、一氧化碳(CO ) 可燃性:2CO+O 2====2CO 2CO+CuO====Cu+CO 2化学性质 还原性 Fe 2O 3+3CO=====2Fe+3CO 2毒性: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7、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被称作孪生兄弟是因为:它们含元素种类相同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原因: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8、煤炉上放一盆水并不能防止煤气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9、在煤气中添加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乙硫醇是便于在燃气泄漏时及时发现10、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致人死亡,但原理不同:一氧化碳是因为有毒,使人中毒死亡;二氧化碳是不能供给呼吸,致人窒息死亡 点燃△ 高温。
6.3.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目标导航】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预习检测】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____色_____味的_____体,溶解性:____于水(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2.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_____或_____ 。
固态的二氧化碳叫_____。
干冰可以升华,直接变成气体,_____(填“吸收”或放出”)周围环境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_____,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便形成了雨水。
【知识精讲】【探究题型】: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考查知识点归纳】:实验一: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大于空气向天平两端挂两只纸口袋,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 ;推断:密度明显_____空气,可以像倾倒_____一样把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
实验二:CO2能否溶于水在装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中加入1/3的水,立即旋紧瓶塞,用力振荡。
要求:观察饮料瓶的变化情况,思考说明什么?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_____色_____味的_____体,溶解性:____于水(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2.在加压和降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先变成_____(碳酸饮料就是将二氧化碳_____(填加压或减压)制成的),进而凝固为白色雪状_____,固态的二氧化碳叫_____。
干冰可以升华,直接变成气体, _____ (填“吸收”或放出”)周围环境的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_____,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便形成了雨水。
实验三: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
向放有燃着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现象:;推断:密度明显_____空气,而且二氧化碳既不_____也不_____。
用途:可用来_______。
思考:当人们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水井、山洞之前,都要做来检验这些场所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习目标】: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
重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学习方式】: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过程】[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2、CO的某些性质。
一、二氧化碳(CO2)2①演示[实验6—3] [实验6—4] [实验6—5] [实验6—6]。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问题。
氧化碳气体和水。
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3. 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阅读教材P115-117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二氧化碳是否有毒?②在进入深井或深洞的底部时,应先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证安全?4.二氧化碳的用途(1)______(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2)做工业______.(3)“干冰”的妙用。
(注意:“干冰”是指______二氧化碳)(4)做_______.二、一氧化碳(CO)的化学性质阅读教材P115-117页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演示实验:点燃CO,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现象:(1)观察火焰颜色呈______色,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______生成,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3)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4)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在通常情况下,CO 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2)与水反应:3222CO H O H CO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O H CO CO H 2232+↑=。
塑料瓶变瘪;鸡蛋进入瓶内。
【例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
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石蕊与酸接触会变红)分别按下图进行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到纸花的颜色变化:Ⅰ.纸花变红;Ⅱ;Ⅲ.纸花不变;Ⅳ;(2)该同学进行的Ⅰ、Ⅱ两项实验,说明了。
(3)该同学进行四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原因: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CaCO 3沉淀。
化学方程式:CO 2+Ca(OH)2==CaCO 3↓+H 2O此反应的应用⎪⎪⎪⎩⎪⎪⎪⎨⎧(4)不支持呼吸3.二氧化碳的用途()CO 2用途利用的性质灭火CO 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制冷剂、人工降雨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制啤酒、汽水等碳酸饮料能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3222CO H O H CO =+;生成的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O H CO CO H 2232+↑=气体肥料绿色植物利用CO 2和水进行光合作用知识点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二氧化碳对生活的影响2.二氧化碳对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的现象。
除二氧化碳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臭氧(O 3)、甲烷(CH 4)、氟氯代烷等。
知识点讲义——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知识点1 CO 2的性质〔重、难点〕1.CO 2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实验目的】验证CO 2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实验操作】如下图,将二氧化碳气体渐渐通入烧杯中。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分析】CO 2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烧杯底部,然后逐渐上升,把烧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依次排出。
【实验结论】CO 2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常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O 2不能供应呼吸CO 2不能供应呼吸。
当空气中CO 2的体积分数到达1%时,对人就有害处;到达4% ~ 5% 时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疼、眩晕;到达10%时,会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顿,以致死亡。
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底部,CO 2的含量比拟大,在进入这些地方前必须先做灯火试验,如下图,蜡烛火焰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
3.CO 2能溶于水【实验目的】验证CO 2能溶于水的性质。
【实验操作】如下图,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娇软的塑料瓶中参加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
【实验现象】塑料瓶变瘪了。
【实验分析】CO 2溶于水,使瓶内的气体体检减小,因此压强减小,所以塑料瓶变瘪了。
【实验结论】CO 2能溶于水。
4.CO 2能跟水反响生成碳酸【实验目的】验证CO 2能与水反响生成碳酸的性质。
【实验操作】如下图,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枯燥纸花;①向第一朵紫花上喷洒稀醋酸;②向第二多纸花上喷水;③直接把第三朵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④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⑤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后离火焰较远小心烘烤。
【实验现象】①变红;②不变色;③不变色;④变红;⑤红色紫花变紫色。
【实验分析】①中喷醋酸,纸花变红,是醋酸使紫色纸花变红,所以酸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变红;②中水不能使纸花变红;③中CO 2也不能使纸花变红;④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响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紫花变红;⑤中加热红色纸花又变成原来的颜色;说明碳酸又分解了。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基础篇1.下列哪个变化与其他三个变化有本质区别()A.葡萄酿酒B.石墨制金刚石C.煤气中毒D.用空气制氧气【答案】D【解析】A. 葡萄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是化学变化;B. 石墨制金刚石,石墨和金刚石是不同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 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新的物质,造成人的窒息,是化学变化;D. 用空气制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D。
2.(2021·辽宁辽宁)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灭火B.生产汽水C.气体肥料D.供给呼吸【答案】D【解析】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说法正确;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生产汽水,说法正确;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用于气体肥料,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说法错误;答案:D。
3.(2021·湖北襄阳)吸烟对人体有害。
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A.氮气B.氢气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答案】C【解析】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故该气体是一氧化碳。
故选C。
4.(2022·永昌中考)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来冶炼金属D.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生产铅笔芯【答案】D【解析】A、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可用作制冷剂,正确;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食品防腐,正确;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用来冶炼金属,正确;D、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生产电极,错误。
故选D。
5.(2022·湖南娄底)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金刚石和石墨都很硬C.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活泼D.CO和CO2都具有可燃性【答案】A【解析】A、干冰即固态二氧化碳,若飞机在云层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开始下雨。
九年级化学导学稿系列 授课日期:2012年11 月 日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小组: 学号: 综合评价 章节: 6.3 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型:新授 课时: 2课时 主备人: 审核:初三化学组 授课人: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掌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了解温室效应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 颜色、 气味的 体, 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气 。
固体二氧化碳叫 。
2.化学性质:① 能燃烧,一般也 支持燃烧,还 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 ,化学方程式: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加热时分解更快,化学方程式: ③与石灰水的反应 CO 2+Ca(OH)2= ↓+H 2O(利用此反应可鉴定二氧化碳气体) 3.用途:①光合作用的原料;②气体肥料;③灭火;④“干冰”用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⑤化工原料4.温室效应:⑴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 等。
⑵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① 。
② 。
③ 。
5、CO 的性质及用途:物理性质:CO 是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 。
化学性质:(1)可燃性: (2)还原性: (3)毒性:原因是 用途: 、训练巩固: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虽然都是由_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_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_________,这种不同的分子构成,使得它们性质_________。
2.一氧化碳主要化学性质是_________性、_________性和_________性。
它的主要用途是作_________和在冶金工业中作_________剂。
3.影视舞台上常用于产生云雾翻滚的效果,使人如入仙境的物质是_________,其中产生云雾效果的原因是__ _______;根据它产生雾的性质,说出它的两个主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精品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
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教材研究简单的碳物质和碳化合物,其中学生对二氧化碳最熟悉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
它也是一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解释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最后涉及它的用途。
第二,学习情况分析首先,从学生知识储备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学到了很多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如饮用苏打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等。
其次,从学生的心理分析来看,他们总是希望通过自主探究来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性知识。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是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设计教学思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造问题情境,全班围绕一瓶可乐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然后将结论应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这门课让学生自己完成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四、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
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2。
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过程和方法通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等相关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相互交流,让学生感兴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课堂活动,学生可以拥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意识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重点和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总结和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6。
准备用于教学的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气瓶、铁架、载玻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蜡烛等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界的生活活动离不开二氧化碳,今天我们去全班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变成二氧化碳,一起研究它的性别上课前完成请每个学生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二氧化碳的性质中实验6-4,原教材实验如下:
【实验6-4】如图6-12所示,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燃烧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经过实践证明,这个实验成功率极低,经常会
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两个蜡烛都不熄灭;二
是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三是两个蜡烛同时熄灭。
这三种情况都会使我们的实验目的无法实现,有时甚至还会因此成为学生的笑话。
针对以上这三种情况,本人做了以下几个分析:
情况一:由于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足;或蜡烛燃烧过旺,二氧化碳气体不足够将其熄灭,往往只是火焰晃动几下就又正常燃烧了。
情况二:由于倾倒的过程中,气体会扩散,加之正在燃烧的蜡烛,加快了烧杯内的气流,使大部分二氧化碳气体处于燃杯的上半部,所以上面的蜡烛先熄灭。
情况三:由于倾倒的速度过快,蜡烛熄灭的前后顺序不明显,看似同时熄灭。
对该情况,只需在操作时,操作员切记不要倾倒过快就可以。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面出现的情况一和情况二中的问题,本人设计了以下的实验改进方案来提高该实验的成功率,以供参考。
一、实验目的
通过改进实验装置,使得教材中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的成功率更高。
二、实验原理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三、实验用品
气体(刚制备的),生日小蜡烛(2根),梯形铁皮架,烧杯,漏斗。
CO
2
四、实验步骤
如图,在燃烧杯中放入梯形铁皮架,往两个阶梯上固定两根生日小蜡烛,将蜡烛点燃,然后将二氧化碳气体沿着漏斗往烧杯慢慢地倾倒下去,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切记要慢慢地倒。
)
五、实验现象
处于下面的蜡烛先熄灭,继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后,上面的蜡烛也接着熄灭。
六、结论
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七、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1、使用漏斗,能很好地防止二氧化碳气体刚倒出来就扩散开,而先接触到上面的蜡烛,使上面的蜡烛先熄灭。
所以能很好地解决了上面情况二中的出现问题。
2、将普通蜡烛改成生日小蜡烛:生日小蜡烛燃烧的火焰要比普通蜡烛的火焰小得多,所以要熄灭其火焰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量会更少,更容易熄灭。
所以也能很好地解决了上面情况一中出现的问题。
3、生日小蜡烛既美观、又有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做该实验的兴趣,
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