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5.29 MB
- 文档页数:25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举例说出利用控制非生物因素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1、运用探究的方法,研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尝试在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
3、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中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2、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原因。
2、从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找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演示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探究竟:鼠妇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例如北极熊、企鹅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两极,骆驼、仙人掌生活在干旱少雨的沙漠里等等。
但是无论生物生活在何种环境中,都要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思考:影响麦田中的小麦生存的因素有哪些呢?2、展示课件中的各种因素并解释生态因素的概念3、板书总结生态因素的种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会产生哪些的影响。
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
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
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生:水、温度和光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
(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
影响生物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今天我们学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观察P7图片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图1、秋天,树木的叶片变黄并脱落图2、初冬,大雁往南方迁徙图3、大雨后,蚯蚓爬到地面上图4、高原草甸没有参天大树总结:(一)光对生物的影响没有阳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
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活,还影响植物的分布。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小节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安排三小节完成。
第一小节主要内容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以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第二小节主要内容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第三小节主要内容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本节主要讲第一小节,突出概念教学,以校园中的桃花导入本节课内容,围绕材料中小麦田里各种生态因素对小麦影响分析。
再通过搜集实例,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影响生物,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建立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最终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章学习,学生对什么是生物有一定了解,还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
本节课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知识内容不深,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多,通过演示实例后再进行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
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五、教学准备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和小麦田示意图,打斗的北极熊,竹节虫的拟态等图片。
六、教学方法联系实际生活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法,开展师生互动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板书设计: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的概念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合作、竞争生物因素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二、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温度、水、阳光、空气等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展示图片和设计问题为主,要完成的任务较多,用一节课时间完成是较紧张的,还需要在教学中抓紧时间。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1课时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知识能力全练资源拓展1.(2020广东中山纪念中学期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所在的羊群家族生活在青青草原上。
以下能影响青青草原上羊群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①草 ②阳光 ③空气 ④狼 ⑤兔子 ⑥土壤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②③⑥2.(2020安徽合肥肥东二中期中)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 )A.观察法B.实验法C.测量法D.调查法3.(2020广西河池风山期中)在实验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A.得到较多的数据B.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真实C.实验失败后重新做实验D.得出不同结论4.(2019广东广州中考)菁菁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她对鼠妇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将在各处观察到的鼠妇数量记录下来(如表所示)。
地点鼠妇数量(只)水泥路上0花园的石块下24种花的花盆下18草地里2根据记录表中数据推测,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A.阳光充足B.阴暗潮湿C.空气干燥D.较高气温5.(2018贵州遵义中考)下列实例中,不属于温度对生物影响的是( )A.蛇类在冬季冬眠B.蟑螂喜欢在夜间活动C.冬小麦不适宜在南方栽种D.柑橘不适宜在北方栽种6.(2018黑龙江鹤岗军川农场学校期中)对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黑龙江漠河(我国最北部)、江西庐山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调查结果如下表:体长(毫米)耳长(毫米)体毛A地区69565浓密B地区54086正常C地区483103稀疏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推测:(1)A地区为 ,B地区为 ,C地区为云南西双版纳。
(2)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有利于 ,而耳朵小、体毛浓密有利于保温,这说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 相适应。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授课班级:高二(9)班授课教师:凌彬授课时间:3月24日上午一、教材分析《非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讲述了生态因素的概念以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有一定的基础,但未有深入了解。
在本册教材中则作了比较详细的讲述,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的接触世界、了解自然。
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热爱地球家园意识。
加之这节内容与地理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为高三的综合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经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对电脑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而且高中的学生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了,对现今新科学新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了解,所以能够开展自我学习。
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自学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这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慢慢的培养。
三、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结果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没有真正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提出的“诱思探究教学”的探究模式,即遵循“探索—研究—运用”,亦即“观察—思维—迁移”的三个层次要素来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自主学习讨论的诱思探究教学模式,使学生做到“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思、动口议、动耳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习目标分析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2.理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能够解决关于非生物因素的问题,并且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也生活实践中。
3.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媒体设计应用网络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以诱达思。
六、教学过程及分析<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情意通过对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园以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人类社会全球性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和能源这影响人类生存的五大危机的介绍,使学生对自己肩负的拯救人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任有强烈的使命感。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注解】一、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一)阳光1.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1)光的决定性作用在于它的有无,目前地球各处基本都能得到光,所以决定植物分布的紧关键因素是水。
(2)喜阳植物、喜阴植物和中性植物(喜阳植物适于生活在强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高;阴生植物适于生活在弱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低。
2.光能影响动物的繁殖及活动时间(二)温度1.温度对生物分布有重要作用2.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三)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1.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明显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2.一年中降水量和雨季的分布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种内互助(一)种内关系均有利于物种生存种内斗争(二)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彼此依赖相互有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2.竞争: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而引起竞争,如水稻和稗草3.寄生:一种生物生存依赖于另一种生物,如蛔虫和人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四、作用特点: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利用及关键因素的主导作用【同类题库】生态因素的概念(C:理解).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态因素(D)A.阳光和温度 B.水和空气 C.土壤和土壤微生物 D.海拔高度和水域深度非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C:理解)光.1960年,科学家对地球上海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为11022米)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动物,而没有绿色植物,这是因为那里(D)A.没有二氧化碳 B.没有有机物 C.温度太低 D.没有阳光.在下列植物中,只有在较阴暗处才能生长的好的是(A)A.人参 B.松树 C.小麦 D.柳树.下列生物现象中,由阳光作为主导因素而引起的是(C)A.沙丁鱼定期向岸边洄游 B.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C.山坡阳面的小麦比阴面的长得好 D.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一”节开花,处理的措施是(D)A.增加光照 B.降低光照强度 C.增加光照强度 D.增加黑暗时间.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植物不需要光的生理活动是(D)A.秋天落叶 B.幼苗生长 C.花芽形成 D.花粉萌发.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如图所示日照长度与开花时间关系的曲线图,据图可知(A)A.a是短日照植物,b是长日照植物B.a是长日照植物,b是短日照植物C.a是短日照植物,b是日中性植物D.a是日中性植物,b 是短日照植物.马铃薯的薯块是变态的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