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 格式:pptx
- 大小:4.83 MB
- 文档页数:33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海拔高度、水深不是生态因子)光强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决定作用。
(阳生、阴生);藻类的垂直分布 绿 褐 红(200m ) 光 影响植物的繁殖:春兰秋菊(光周期或日照长短) 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日照延长,鸟类繁殖产卵。
南橘北梨(北半球从南往北植物分布不同);高山植物垂直分布(从山脚到山顶植物分布不同)温度 影响动物的形态:动物低温下体积大(利于产热),尾、耳小(散热少)非生物因素 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生长和发育生 水:决定陆生生物分布(干旱荒漠与热带雨林不同) 态 种内斗争:种内残食、蝌蚪自毒、争夺配偶 因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蚂蚁、蜜蜂素 互利共生:根瘤菌,地衣,大肠杆菌 生物因素 竞 争:小麦和杂草 大小两种草履虫种间关系 寄 生:体内:蛔虫、绦虫;体表:血吸虫、虱子、跳蚤 捕 食: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分、 注意:三个错误可逆命题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
×……硝化细菌、光合细菌也属于生产者;菟丝子是绿色植物,但属于消费者 消费者都是动物;动物都是消费者。
×……菟丝子是绿色植物,但属于消费者;蚯蚓等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都是微生物;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蚯蚓等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 生态系统的成分与生物类群的关系:植物——生产者、消费者;动物——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说明1、教学内容分析《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食物链和食物样”该教学片段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的一个重难点内容,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该片断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2、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描述出食物链和食物网,并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二、环节教学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2、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教学手段、方法1、使用多媒体辅助2、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四、环节用时:10分钟五、环节的教学过程1、提问导入通过刚才我们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析者的关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2、授课过程(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与思考”’,尝试完成食物链的链接图,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
2、教师用课件展示正确的食物链连接图。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食物链书写方法。
提问:食物链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4、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箭头由什么指向什么?能不能倒过来?为什么?5、在掌握食物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食物网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曾用网将草场罩起来,结果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的草却长势良好。
在草场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块农田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组成成分及各部分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方式的不同,二、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图)。
亦可用以下图示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生产者。
2.食物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某生态系统中,蚱蜢以青草为食,青蛙可以捕食蚱蜢,又可以被蛇捕食。
在这条食物链中,青草作为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蚱蜢为初级消费者,青蛙为次级消费者,蛇则为三级消费者。
图例: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一种肉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食性动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也可以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
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许多条食物链,而且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状联系。
1.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如图)2.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2.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途径和规律。
3.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b.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途径和规律2.生物与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a.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要素b.生态位的概念及其作用c.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和能量流动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演替规律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引发学生思考。
b.提问:“你认为生物与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学生进行讨论。
2.学习与讨论(30分钟)a.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知识点,并进行讨论。
b.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或案例,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途径和规律。
3.教师讲解(30分钟)a.教师对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要素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位的概念及其作用。
b.教师讲解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演替规律。
4.实践活动(40分钟)a.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和观察,了解该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生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b.学生整理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总结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a.学生进行小结,总结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b.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四、教学工具:1.实物、图片、视频等。
2.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或案例的材料。
3.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评价: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和调查记录。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讨论成果。
3.学生的总结和评价报告。
六、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生态环境,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