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
- 格式:doc
- 大小:3.80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90例病人采用推拿配合药物贴敷和口服消食止泻散治疗。
结果:痊愈77例,占85.6%,好转9例,占10%,无效4例,占4.4%,总有效率达95.6%。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秋季腹泻;小儿9——11月份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
小儿秋季腹泻又名病毒性肠炎,发病急骤,腹泻每日5次以上,临床上或检验上可排除特异性病原菌(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肠炎或痢疾;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病程在2周以内。
1.一般资料90例患儿,男57例,女33例;年龄1个月——1岁64例,1岁——3岁26例。
症状表现:发病急骤,腹泻频繁呈水样,一日5——10次不定,量多少不等,或屎水随矢气而出,或带有泡沫,有或无恶心呕吐,少数患儿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咽红。
大多数患儿伴有轻,中度脱水,少数有重度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或中性偏高,大便常规大多示消化不良,脂肪球サ——#,个别出现少数白细胞。
2.治疗方法2.1饮食调节给予母乳、米粥喂养,采取少量多次法,渐加清淡,少含脂肪的食物。
2.2西医治疗以本科多年来所用的消食止泻散为主方治疗。
药物组成:维生素b1、b6,食母生,葡萄糖酸钙,病毒灵,将上药每种取10片研细、包装,根据患儿年龄决定剂量。
(一般半岁以内每包分20次服,半岁以后每增加1个月龄减少1次,1岁后每增加2个月龄减少1次,2岁半以上则不再减少。
)若重度脱水,先行输液以纠正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后再按常规治疗。
2.3中医治疗①推拿:以运脾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大肠,推上七节骨,拿双足三里,推涌泉为主。
随症加减:有外感症状配四大手法、拿风池;恶心呕吐加推天柱骨;热重加推脊。
②药物贴敷:若伴发热,肛门红,便下气臭,用吴茉萸粉碎、过筛,制成吴茉萸粉,每次取5g,醋调后贴双涌泉穴,每日1次。
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4-05-07T11:47:11.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华秩军[导读] 本文作者的临床应用观察发现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确实可靠。
华秩军(浙江省江山市张村乡卫生院浙江江山 324106)【摘要】目的探讨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2013年秋季对收治的腹泻患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治疗组48例采用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应用收敛药(蒙脱石散)、助消化药(胃蛋白酶、小儿消食片)、抗病毒药联合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具有显著差异性。
结论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秋季腹泻山莨菪碱复方丹参注射液【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177-01 秋季腹泻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限性疾病,主要发生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
目前在治疗上一般无特效药药物,作者以山莨菪碱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8例与用收敛药(蒙脱石散)、助消化药(胃蛋白酶、小儿消食片)、抗病毒药联合治疗的48例进行比较,发现两组疗效明显不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96例住院患者起病均在3天以内,大便每日6-7次至数10次,呈黄色浠水便或蛋花汤样便,无脓血,可伴有发热,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不伴或伴有轻、中度脱水,大便镜检示部分患者有少许红细胞、白细胞、粘液及脂肪球,96例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大便PCR检查轮状病毒阳性65例,患者年龄均在4个月至2岁之间,1岁以内占61例,占63.5%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上差异无显著意义。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2岁,<1歲约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
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
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
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概况小儿秋季腹泻是小儿时期的多发病,多发于3个月~2岁小儿,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10月至来年2月间。
其病因主要为轮午大病毒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轮状病毒入侵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受损的上皮细胞脱落,使小肠粘膜吸收水份及电解质的能力减弱,从而发病。
中医认为小儿体质特点为脾常虚,脾脏运化失常,遂成泄泻。
秋季腹泻多起病急,腹泻重者易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本病西医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对症、补液等治疗。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趋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情况综述如下。
1内治法中药注射剂联合西药在小儿秋季腹泻治疗中得到较广泛应用。
较常用中药注射剂有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等。
喜炎平注射液是采用现代提取技术,从植物穿心莲中提取的水溶性穿心莲内酯,为纯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具有抗病毒、杀菌、解热作用,喜炎平与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广泛应用于临床。
李莹洁[1]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与维生素B1联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根据病情喜炎平采用肌注或静点,维生素B1用量10mg/次,2次/d肌注。
治愈率96.3%,平均治愈时间为2.59d,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于启明[2]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思密达口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26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两组患儿主要症状持续时间、治疗3d后粪便轮状病毒转阴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戴颖[3]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6例,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时间上,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丹参注射液具有抗炎、增强免疫及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肠粘膜循环等作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儿[4]采用消旋卡多曲联合丹参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对照组应用礞脱石散,结果,观察组患儿腹泻停止时间、呕吐停止时间、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基层医学论坛2018年8月第22卷第22期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赖氨葡锌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及对CRP 水平的影响冯沾华(德兴市人民医院,江西德兴33420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再住院率,可以作为心力衰竭患者的辅助用药。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2(2):98-122.[2]KRUM H ,LATININ R ,MAGGIONI AP ,et al.Statins and symptomaticchron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 :a posthoc analysis of 5010patients enrolled in Val-HeFT[J].Int J Cardiol ,2007,119(1):48.[3]吴波,袁文金.芪参益气滴丸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超敏C 反应蛋白和B 型脑钠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3):310.[4]LIN SQ ,WEI XH ,HUANG P ,et al.QiShenYiQi Pills prevent cardiac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via energy modulation [J].Int J Cardiol ,2013,168(2):967-974.(收稿日期:2018-04-21)【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赖氨葡锌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及对C 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 ,CRP )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秋季腹泻患儿112例,根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研究组56例。
中西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秋冬季是小儿腹泻病高发季节,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因多发生在秋冬季,故通常称为“秋季腹泻”。
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潜伏期l-3天。
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中毒症状。
病初可有呕吐,常先于腹泻发生。
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3-8天。
秋季腹泻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引起秋季腹泻的主要祸首是轮状病毒,秋季腹泻表现即感冒、呕吐、腹泻三大特征。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操作方法简单实用,安全有效,无毒副反应。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疗【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64-01秋季腹泻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是因为感染轮状病毒而引起的。
多发于秋冬季节。
成人一旦接触到这种病毒,又在没有做好清洁卫生的情况下给宝宝喂东西吃,或者食物本身不卫生,都有可能使病毒从口腔进入宝宝体内。
如果宝宝接触患病的孩子,空气中有病毒,也可能通过呼吸道被传染。
在感染了轮状病毒后,有时可能会发烧。
秋冬季是小儿腹泻病高发季节,多数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因多发生在秋冬季,故通常称为“秋季腹泻”。
本病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潜伏期l-3天。
多发生在6-3个月婴幼儿。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中毒症状。
病初可有呕吐,常先于腹泻发生。
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约3-8天[1]。
笔者在临床中注意总结经验,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改变给药途径,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间我院门诊与病房患儿174例,均符合秋季腹泻(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70例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 r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314-02【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170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85例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而观察组85例患儿进行单纯西医治疗,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47%,而观察组仅为78.82%,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好,临床实用价值大,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小儿腹泻小儿秋季腹泻是婴幼儿中的常见疾病,占所有小儿腹泻病例的80%以上。
患儿多为轮状病毒感染而导致腹泻,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且该病若不能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患儿脱水、营养不良,进而感染其他疾病,造成多种系统的损伤、甚至导致死亡[1]。
目前临床上对于此病采取的单纯西医疗法多以补液为主,以调节患儿水电解质平衡,疗效一般。
我院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在单纯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疗法,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选取我院自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170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行对照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170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
其中,男88例,女82例;年龄5个月~4岁,平均月龄16个月。
所有患者平均病程为2.86天,平均每天腹泻次数均大于10次;其中,轻度脱水34例,中度脱水29例;发热31例,呕吐33例。
将全部17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患儿数量均为85例,患儿在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依据《儿科学》中的诊断进行诊断。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47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214例和治疗组256例。
所有患儿给予补液,纠正酸中毒,补充电解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和妈咪爱治疗;治疗组中药复方治疗。
两组共观察5天。
结果:两组患儿均在10天内达出院标准,大便正常时间,热退时间及出院时间比较,治疗组均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明显高于对昭组,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作秋季腹泻;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我们在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256例,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入选病例470例,均为我院5家社康中心就诊患儿,均符合以下标准:(1)腹泻呈水样或蛋花样便,每天4次以上; (2)发主导在1天内,未服用相关药物; (3)治疗x期间轮状病毒抗体rotav-tgm)栓测阳性。
470例入选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214例,治疗组256例,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组别例数男/女平均年龄(岁, ±s)平均病程(h, ±s)电解质异常症状(例)wbc(例)发热惊厥呕吐升高减少对照组 214 104/110 1.25±0.94 7.16±3.22 18413234 86 68 16治疗组 253 130/126 1.23±0.89 5.69±2.38 228152 40 102 76 201.2治疗方法所有患儿给予补液,纠正酸中毒,补充电解质,静脉搏滴注利巴韦林,按10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给药。
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和妈咪爱治疗;治疗组口服自拟的小儿腹泻i号、ii号经验方治疗。
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完成,测定时保证质控均处于在控状态。
C c r 采用公式:尿肌酐×每分钟尿量×1.73/血肌酐×患者体表面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各组数据均以(x ±s )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P<0.05有差异,P<0.01有显著差异,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对照组与各期肾功不全患者S c r 与C y s C 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各期肾功不全患者S c r 与C y s -C 结果比较分组例数S c r C y s -C肾功不全代偿组3097.4±18.41.01±0.21肾功不全失代偿组30248.8±71.62.12±0.36衰竭组30651.3±178.94.43±1.86尿毒症组301021.6±283.85.97±1.53正常对照组5091.0±20.30.67±0.112.1 C y s -C 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不全代偿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2.2 S c r 在肾病的各个时期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肾功不全代偿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G F R 是反映肾脏功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但由于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当肾脏功能中度受损时,机体仍然可以完全代偿而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
目前传统的这些检测项目比如B u n 、S c r 等均无法发现这种程度的损害,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能够发现肾脏的早期损害,那么这种损伤是可以治愈的,而当损害继续,损伤变得更为严重时,那么这种损伤将是不可逆的。
因此早期发现肾脏损害就变得尤为重要。
【摘要】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配合西医的液体疗法、微生态制剂及适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结果显示,通过中医中药为主、液体疗法为辅助的方法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秋季腹泻;液体疗法;中医中药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病因多由湿热蕴积肠道,肠道传导功能失调所致,泄泻迁延不愈则致脾胃虚弱。
本病有自限性,但部分患儿吐泻较重,加之不能进食,因此可出现轻至中度脱水症状。
笔者在临证时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
本病的临床诊断不难,根据发病年龄、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发病季节,结合外周血象正常、大便镜检为水样或有少许黏液等可诊断。
有条件的单位可行病原学检测。
诊断明确后即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促进病情康复。
1西医的治疗措施主要有:①脱水程度的判定及液体疗法。
在临床上应准确判断脱水程度,了解在院外的治疗情况,然后确定补液方案。
每日的补液按补液原则进行。
②一般不用抗生素。
由于本病多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所以不能应用抗生素,且抗生素只会加重肠道的菌群失调,除非有明确的大便检查提示由条件致病菌引起者方可适量应用。
③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根据病情大多数情况都可使用,常用的有乳酶生、妈咪爱、整肠生、乐托尔等。
④选用对轮状病毒有效的药物。
目前建议使用潘生丁,其他抗病毒药物对轮状病毒基本无效。
2中医中药的辨证治疗中医学将本病归为“泄泻”范畴,而在古典医籍中亦有归为“吐泻”范畴的,如钱乙所论夏秋季节的“吐泻”,即是认为由于时令气候变化所致。
本病的病因为秋冬季节经肠胃感受外邪,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因其属外邪感染,故可表现有表证之象,如发热、流涕、轻咳等。
从其临床表现来看,泻下水分较多或如水样,粪色深黄或有少许黏液,呕吐,发热,小便短黄等,属中医之湿热泻;吐泻日久或治疗失当,致脾胃虚弱,大便稀薄,色淡不臭,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而表现为脾虚之证。
因此临床上可将秋季腹泻分为湿热泻及脾虚泻。
2.1湿热泻发热明显,泻下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样便,量或次数较多,伴呕吐,小便短黄,苔腻。
治以清热利湿之葛根芩连汤加养阴生津止泻之剂:葛根10~15g、黄芩炭5~8g、川黄连3g、车前子5g、生地黄10g、麦冬10g、荆芥炭5~8g、炒三仙各10g、焦白术5g、枳壳5g。
病例1患儿石某,男,1岁半,于2005年11月20日就诊。
症见发热,体温39.6℃,频繁呕吐,腹泻1d,吐出为胃内容物及黏液,食水入则即吐,泻下黄色稀水样便,夹少许不消化食物及黏液,达10余次,腹胀满,小便近4h未解,精神萎靡,舌红苔稍腻,指纹暗紫。
粪常规示黏液(+),白细胞(+),外周血象正常。
诊断为秋季腹泻伴中度脱水。
中医证属湿热泻,遂给予补液治疗,口服妈咪爱及潘生丁。
处方:葛根15g、黄芩炭8g、川黄连3g、生地黄10g、麦冬10g、荆芥炭8g、法半夏5g、炒三仙各10g、焦白术5g、车前子5g,水煎频服。
2剂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偶有呕吐,能稍进流质食物,腹泻黄色稀水样便,每日约6次,脱水征不明显。
遂减少补液,中药以前方去法半夏,加焦白术至8g、诃子8g,再进2剂,大便成形,诸症消失。
[!--empirenews.page--] 2.2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时泻时止,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加生津止泻之剂,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10~15g、茯苓8g、炒苍术5~8g、焦白术5~8g、陈皮3~5g、法半夏3~5g、砂仁4g、荆芥炭8g、诃子8g、炒三仙各8g、炙甘草3g。
病例2患儿张某,女,11月,2005年12月5日就诊。
因发热、呕吐、腹泻黄色稀水样便、精神萎靡、小便量少,在外院诊为秋季腹泻。
予补液、对症治疗10d,其他症状缓解,惟腹泻仍时作,每日5~6次,泻下淡黄色稀水样便,无黏液,纳乳差,时有哭闹,小便量偏少,舌淡苔白,指纹淡红。
辨证属脾虚泻,予健脾益气生津之剂。
处方:太子参10g、麦冬10g、茯苓6g、炒苍术5g、焦白术5g、陈皮3g、法半夏3g、砂仁3g、升麻3g、炒谷麦芽各6g、诃子5g、炙甘草3g。
服药2剂后大便渐成形,吃奶可,尿量正常,临床治愈。
由于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一部分轻症患儿临床仅表现为腹泻,每日数次或伴轻度呕吐,发
热等症不明显,对于此类患儿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配合服用微生态制剂及止泻药思密达等,往往收效甚佳。
对能进食的患儿继续进食流质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糊等,除非呕吐较重,一般不应限制饮食。
同时本病属消化道传染的疾病,因此做好婴幼儿的清洁卫生工作甚为重要,鼓励幼儿便后、进食前洗手,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