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所得课税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7
第十章最优税收●10.1最优税收理论概述●最优税收:实质上是从公平和效率的意义上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税收,或者说是在社会对公平的期望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最佳平衡的征税方式。
最优税收理论实际上是对税收效率原则与税收公平原则的综合与深化,它研究的是如何构建能够兼顾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税收制度●10.1.1最优税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0.1.2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理想的税收制度,应当能够兼顾效率与公平。
但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效率与公平之间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最优税收理论就是要寻找在政府征税过程中权衡公平与效率的思路和方法,提供让税收扭曲效应或福利损失最小化的途径●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方法是,运用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的概念,在赋予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不同权重的基础上,将这两个原则统一于社会福利标准之中●社会福利概念既可以体现效率原则的要求,也可以反映出公平原则的要求●最优税收实质上是从公平和效率的意义上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税收,或者说是在社会对公平的期望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最佳平衡的征税方式●最优税收理论分析前提假设◼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在这个市场上,不存在垄断、外部经济、公共产品、优值品与劣值品、规模收益递增或其他导致市场失效的因素,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行政管理能力假设任何税收工具的使用都不受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限制,并且行政管理成本是相当低廉的◼标准福利函数假设标准福利函数给定了衡量最优税制的目标,即实现社会福利极大化●即使在上述假设下,政府也不可能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筹集到所需的财政收入,这种代价集中体现为税收干扰资源配置产生的经济效率损失,即所谓的“超额负担”。
也就是说,从效率原则的基本内涵来看,绝大部分的税收都不符合最优原则,因为税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个“税收楔子”●鉴于最优原则是无法实现的,经济学家就开始转用次优原则来研究“最优税收”问题,即致力于寻求一种最优的税收工具,这一工具在能够筹集既定收入量的前提下,产生的超额负担尽可能的小●现代最优税收理论其实就是福利经济学中的次优概念和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税收中的具体应用成果,其意义在于为政府制定税收政策和进行税收制度设计时提供一种理想的参照系●最优税收理论主要内容◼应选择怎样的税率结构,才能使商品税的效率损失最小化◼在假定收入体系是建立在所得课税而非商品课税的基础上,如何确定最优的累进或累退程度,以便既实现公平又兼顾效率◼税收制度的征管效率问题●10.2最优商品税●最优商品税:理论研究的是通过商品税取得既定税收收入时,应如何确定应税商品的范围和税率,才能使得政府课征商品税带来的效率损失最小化。
《公共经济(财政)学:原理与模型》第9章税制优化理论第9.3节税收制度优化理论9.3.1 最优税收与次优税收所谓最优税收(First-Best Taxation),是指依据税收中性原则设置不造成任何经济扭曲,且符合公平原则的税收。
最优税收的特点是:只有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纳税人经济行为的改变与税收无关。
最优税收理论的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假设条件:①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拥有作出决策所必需的信息,而且都能作出比其他任何决策机制更为合理的决策;②生产要素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要素具备完全的流动性。
征税前的市场价格反映实际的社会机会成本,不存在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
③经济主体的行为只受价格的影响,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左右。
④公共支出难以积极影响相对价格,它无法矫正税收对于相对价格的扭曲效应。
⑤收入和财产的初次分配由市场体系所决定,且被认为是公平的,毋需通过税收协调。
“最优税制不可能性定理”显然,最优税制的上述前提条件是十分苛刻的,因为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税收的存在造成了消费者剩余损失或生产者剩余损失,必然影响消费者或生产者的行为。
现实经济中不可能存在最优税收。
但是,最优税收理论的提出却能为税制设计提供理想的参照系。
次优税收(Second-Best Taxation),这一概念最先由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斯(Lipsey)和美国经济学家兰卡斯特(Lancaster)提出。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英国著名学者阿特金森(Atkinson)、米尔利斯(Mirrles)、斯特恩(Stern),美国著名学者戴蒙德(Diamond)、费尔德斯坦(Feldstein)等都认为,应在保证一定税收收入规模的前提下,使课税行为导致的经济扭曲程度最小,所以又称“最适课税理论”(Optimal Tax Theory)。
9.3.2 商品税制优化理论(重点!!)政府课征商品税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对所有商品都征税,二是只对一部分商品征税。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良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有利于促进消费,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减少社会矛盾。
由此可见,个人所得税制的正确选择对社会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税负不公平,征收手段落后和税源流失严重等问题,税收的收入调节作用越来越弱,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我国可通过分类所得税制向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进行转换,并对该模式下的税收征管的配套措施进行完善,包括进行税源管理、优化税法要素、家庭联合纳税申报、提高个人纳税意识、加强信息化建设等,并将这些措施真正落实,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制;贫富差距;对策Analysis on Taxation Mode of personal income tax in ChinaAbstractA good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consumption, improving productivity, promo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raising the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and reduc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us, the correct choice of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owever, the current individual income tax system in our country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fair tax burden, backward means of collection and serious loss of tax sources. The function of tax revenue regulation is becoming weaker and weaker,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s gradually widening. China can convert the taxable income tax system to the income tax system that combines class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perfect the supporting measures of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under this model, including the management of tax sources, optimization of tax law elements, and joint tax declaration.Key words: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problem, countermeasure目录一、前言 (2)(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2)(二)研究目的 (2)(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法 (2)2、案例分析法 (2)二、参考文献综述 (3)(一)国外文献综述 (3)1.最优所得税理论 (3)2.其他相关理论 (3)(二)国内文献综述 (3)(三)文献评述 (4)三、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分类 (5)(一)分类所得税制 (5)(二)综合所得税制 (5)(三)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5)四、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存在的问题 (7)(一)征收模式不合理 (7)(二)隐瞒收入导致个人所得税流失 (7)(三)不合理的费用扣除 (7)(四)利用政策漏洞及转换收入减少交税 (8)五、优化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措施 (9)(一)科学的征收模式 (9)1.根据实际将分类征收和综合征收相结合 (9)2.完善应税项目列举法 (9)(二)加强征管效率和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10)(三)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 (10)(四)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以减少漏洞 (11)1.适当调整税率 (11)2.阻断过度福利支付给个人 (11)六、结语 (13)参考文献 (14)一、前言(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而201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670,中国已经连续十几年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了,而这种长期的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均,则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功利主义盛行、阶级固化、积极性低下等。
第12章税收原则一、概念题1.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答:单一税制是指在一个税收管辖权范围内,只征收一种税的税制;复合税制是指同时征收两种以上税种的税制。
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是两种不同的税制类型。
单一税制并没有在哪个国家真正实施过,只是在理论上不断出现这种主张。
单一税制的理论主张较多,有单一消费税、单一土地税、单一财产税、单一所得税等。
这些单一税制论都与不同时期的政治主张、经济学说相呼应,其理论依据及其经济基础各有差异。
复合税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税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税制符合经济运行的要求。
就复合税制本身而言,在税制体系内部税种之间,有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作用。
就财政收入而言,税源广、灵活性大、弹性充分。
就税收政策而言,具有平均社会财富、稳定国民经济的功能。
就税收负担而言,既公平合理又普遍。
因此,复合税制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税收制度。
当然,复合税制也不是一出现就很完备,既有它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有它的完善条件或标准。
2.税收支出答: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税收支出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既充分发挥税收优惠的调节作用,同时防止税收优惠的无效投入。
“税收支出”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应运而生,并迅速在西方国家成长起来。
1973年,美国财政部部长助理、哈佛大学教授萨里在其所著《税收改革之途径》一书中,才正式使用“税收支出”一词。
3.税收豁免答:税收豁免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至于豁免期和豁免税收项目,应视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政策而定。
最常见的税收豁免项目有两类:一类是免除关税与货物税;另一类是免除所得税。
免除机器或建筑材料的进口关税,可使企业降低固定成本;免除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进口关税,可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免除货物税同样也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西方最优税收理论的发展及其政策启示提要:本文介绍了最优税收的基本思想和,以及最优税收理论的两大主体部分——最优商品税和最优所得税的主要理论进展及其政策含义。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所得税的功能及其税率设计、税收政策目标、假设条件、政策改革等方面了最优税收理论对我国税制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最优商品税最优所得税税制一、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谈及最优税收理论,首先要对“什么是最优税收”进行概念上的界定。
上诸多学家对税收制度的理想特征的看法中,倍受关注的当数亚当。
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的平等、确定、便利、最少征收成本四原则,以及瓦格纳在其《财政学》中提出的四项九目原则等等(1)。
而对当代经济学家来说,由于效率与公平业已成为经济学探讨中的两大主题,因此,理想的税收政策通常都是在马斯格雷夫(2)所提出的三大标准的框架内,即:(1)税收公平标准(尽管公平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各不相同);(2)最小行政成本标准;(3)最小负激励效应标准,即税收效率标准。
困难在于,对一个特定的税种或某个税收政策建议来说,往往只能满足其中的某一标准而无法满足其他标准。
比如,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易于满足税收公平标准,却会对劳动供给产生负激励;增值税总体上对劳动供给不会产生负激励,但却很难符合税收公平标准。
最优税收理论对最优税收评价的基本方法是,借助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个人效用和福利的概念,在赋予各个标准不同权重的基础上,将这些标准统一于惟一的标准之中。
在现代福利经济学中,社会福利取决于个人效用的高低,以及这些效用的平等分配程度。
一般假定,当效用的不平等程度递增时,社会福利下降。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福利可以反映税收公平的思想,即导致不平等程度降低的税收是公平的。
因此,最大化社会福利蕴含了税收公平标准。
就税收行政成本最小化标准来说,较高的税收行政成本意味着更多的税收收入用在政府服务方面,从而使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降低。
同样,就最小负效应激励标准来说,如负效应激励大,工作积极性就会减弱就会扭曲经济,使人们的效用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理论经典之一:亚当·斯密的财政理论英国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第四篇中,严厉批判了重商主义所推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他把重商主义的实质,概括为“限制和管理的学说”。
他认为这种学说不让个人在平等自由和公平的条件下,按照各自的意愿,追求各自的利益,却给某些产业部门以特权,而给其他产业部门以限制,其结果只能是违背自然规律,阻碍经济发展。
他在批判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学说和政策之后,根据“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资产阶级原则,把国家的职能缩小到仅为抵御外国侵略、维持社会秩序和建设一些公共工程的最低限度。
国家既然缩小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也随之缩小为国防费用、司法费用和建设费用三项。
他主张国家财政支出应当尽量节省,以建立“廉价政府”。
理论经典之二:新古典财政学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财政学是20世纪西方财政学发展的重点,这一传统发轫于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奥意财政学者和瑞典学者对公共产品问题的研究。
公共产品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公共支出分析中的应用,这一应用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地。
奥意财政学者提出了系统的公共产品理论,虽然这只是很初步的。
奥意财政学者塔莱奥尼、马佐拉、马尔科、萨克斯等人对此做出了贡献。
潘塔莱奥尼在1983年发表的《对公共支出理论的贡献》一文中,对公共支出作了分析。
马佐拉在1980年出版的《论财政科学》一书中,对公共产品价格的形成作了系统的表述。
马尔科把国家活动视为一种特殊的受资源稀缺性约束的生产性活动。
奥意财政学者的观点虽存在差别,但这只是细微的。
他们都用边际效用理论来说明公共产品理论。
他们都认为,边际效用理论除了适用于私人产品外,还适用于公共产品。
但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不可分性,人们无法通过消费数量的调节来改变边际效益,因此只能通过改变成本(税收价格)来适应同一数量的公共产品,这就具体表现为不同的个人支付不同的税收价格。
瑞典学者也在公共产品理论的形成阶段作出了贡献,其中主要是威克塞尔和林达尔。
最优所得课税理论
1.什么是所得税?
所得税又称收益课税,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分为对企业课税和对个人课税两大类.所得税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体税种.
2.对“所得”的理解
国家对法人或个人所得课征的一类税收。
这里的"所得"是一个有争论的概念。
不过,大多数国家所得税法中所指的“所得”,是法人或个人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一年)的劳动、营业、投资或把财产、权利供他人使用而获得的连续性收入中,扣除为取得这些收入所需费用后的余额。
这样概括的“所得”包括两层含义:①指纯所得而不是总所得,即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增加的资产(总所得)减去消耗的资产后所得的余额(纯所得)。
②指有连续来源的所得,如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收入等项,而不是指偶然所得,如继承财产、接受捐赠等收入。
当然,这些收入也是所得,也应纳税,但它们不是正常的、连续的收入,不应征所得税而应征其他相关的税。
不过,有的国家对偶然所得(如获得诺贝尔奖金)也征所得税。
所得税是按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课征的,所以通常把所得税列入直接税。
3.最优所得税理论
(1)最优所得税理论旨在分析和解决所得课税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取舍问题。
谈及所得税问题,我们立即面临有名的“做蛋糕”与“切蛋糕”之间的权衡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所得税是为满足公平目标而有效实施再分配的手段;另一种观点认为,所得税的课征是对劳动供给和企业精神的一种主要抑制因素,特别是当边际税率随着所得的增加而增加的时候。
最优所得税理论旨在分析和解决所得课税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取舍问题。
(2)最优所得税理论的内容:
①斯特恩模型
斯特恩(Stern,1976)根据一些不同的劳动供给函数、财政收入的需要和公平观点,提出了最优线性所得税模型。
他得出的结论是,线性所得税的最优边际税率随着闲暇和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的减小而增加,随着财政收入的需要和更加公平的评价而增加。
这意味着,人们对减少分配不平等的关注越大,则有关的税率就应越高,这一点是与我们的直觉相符的。
另一方面,最优税率与劳动供给的反应灵敏度、财政收入的需要和收入分配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假如我们能够计算或者确定这些参数值,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最优税率。
因此,斯特恩模型对最优所得税制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②.米尔利斯模型
关于最优所得税的主要论文出自米尔利斯(Mirrlees,1971),他研究了非线性所得税的最优化问题。
米尔利斯模型在所得税分析中的价值在于它以特定方式抓住了税制设计问题的性质。
首先,为了在税收中引入公平因素,米尔利斯设想无税状态下的经济均衡具有一种不公平的所得分配。
所得分配由模型内生而成,同时每个家庭获取的所得各不相同。
其次,为了引进效率方面的考虑,所得税必须影响家庭的劳动供给决策。
此外,经济要具有充分灵活性,以便不对可能成为问题答案的税收函数施加任何事先的约束。
米尔利斯的模型是集合上述要素的一种最为简单的描述。
米尔利斯模型得出的重要的一般结果是:
(1)边际税率应在0与1之间;
(2)有最高所得的个人的边际税率为0;
(3)如果具有最低所得的个人按最优状态工作,则他们面临的边际税率应当为0.毫无疑问,第二点结论是最令人感到惊奇的。
不过,这一结论的重要性也许不在于告诉政府应该通过削减所得税表中最高所得部分的税率,以减少对最高收入者的作用;其重要性更在于它表明最优税收函数不可能是累进性的,这就促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利用累进所得税制来实现再分配的观念。
也许说,要使得关注低收入者的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未必需要通过对高收入者课重税才能实现,事实上,让高收入承担过重的税负,其结果可能反而使低收入者的福利水平下降。
4.最优所得税设计
最优所得税与最优商品税不同,它是从讨论公平开始的,试图将公平考虑纳入最优税制的设计中来。
最优所得税分最优个人所得税和最优企业所得税。
(1)最优个人所得税
最优个人所得税常用斯特恩模型(Stern Model)进行分析:
斯特恩假定对一个人课征的税收收入用公式表示为:
税收收入=-a+t×所得,其中a和t为正数。
公式可以用图表示。
图中,所得用横轴表示,税收收入用纵轴表示,当所得为零时,个人的“税收负担”是负的,即他从政府取得a元的定量补助。
而后,对每一元所得,个人必须向政府缴纳t元。
这样,t是边际税率,即增加一元必须缴纳的比例。
因为是一条直线表示,所以叫线性所得税曲线。
斯特恩模型包含的政策含义如下:
1.即使线性所得税曲线的边际税率不变,但个人所得税占所得的比例越高(税收收入/所得=-a/所得+t),即所得越高,就要以更高的比例缴纳税,因而线性所得税是累进的,即体现了纵向公平。
2.社会保障支出被当作负所得税与所得税结合使用,政府可以通
过调整a和t的精确值来协调不同收入人群的负担率。
3.更大的t值是与更强的累进性税率相联系的,但在较大t值而导致更强累进性的同时,它们也造成了更大的超额负担。
4.在其他情况相同时,劳动力的供给越具有弹性,最优t值就应越小。
再分配的“成本”是由税率t所造成的超额负担,劳动力供给越具有弹性,对其征税的超额负担就越大,为降低再分配的成本,我们对具有高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尽量课以低税。
(2)最优企业所得税
我们运用乔根森(Jorgenson)的新兴古典(New Classical)投资模型来讨论最优所得税设计问题。
乔根森的新兴古典投资模型表示为:
其中,C是使用者成本,r是税后利率,φ是经济折旧率,θ是企业所得税率,t是个人所得税率, k是投资的税收抵免,δ是每一元的折旧准许的现值,只要企业所得税制的变化影响与k的结合,资本的使用者成本就会变化。
企业所得税会提高使用者成本,而投资税收抵免与折旧准许则会降低使用者成本。
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实行内外资两套税制,由于税前列支标准和税收优惠不同,使得实际税负差别很大。
根据税收的横向公平和WTO关于企业的国民待遇准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
率(φ),税收抵免(k),制定一个同时适用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法势在必行。
补充斯特恩模型:
在考虑了个人对所得和闲暇进行选择的前提下,结合替代弹性为常数的效用函数,提出了具有固定斜率(边际税率)和固定截距的线性所得税模型:
T=G+R×t
其中,T、G、R 和t 分别代表税收收入、政府一次性总额补助、个人的全部收入和边际税率,G>0,t>0。
T=G+R×t
当收入为零时,个人从政府获得收入为G;
随着收入增加,G 逐渐减少
当收入为G/t时,既不纳税也不获得补助;
当收入超过G/t时,纳税人每获得1 元,必须向政府支付t 元税收.
点b是一个临界点,在该点处,纳税人支付的税收等于他所获得
的一次总付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