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加减配合手术治疗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观察.doc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4
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浅析
叶参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22(31)4
【摘要】从《脾胃论》入手,运用中医学理论,对升阳益胃汤进行探讨,揭示本方立方宗旨、治疗功效、适应病证的理论依据,以及本方在药物组成、方剂配伍方面的特点。
结合临床运用观察,显示本方对因脾胃虚损、清阳不升引起的多种疾病,有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叶参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R249.7
【相关文献】
1.苏娟萍教授应用升阳益胃汤临床经验举隅
2.临床应用升阳益胃汤验案探析
3.苏娟萍应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
4.浅述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
5.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中医杂志2020年2月第55卷第2期•107 •阳和汤合透脓散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59例疗效观察赵玲玲1余永华2詹静1胡一迪1施仲义i s1温州市中医院浙江温州3250002杭州新诺华医药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5关键词阳和汤透脓散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观察笔者采用阳和汤合透脓散加味治疗浆细胞性乳腺 炎59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浆细 胞性乳腺炎患者59例为观察对象,年龄26 ~ 47岁,平均 年龄33.0±5.6岁;平均病程5d~16个月;其中乳头溢 液12例,内陷4例;左乳房、右乳房及双侧乳房发病分别 为36例、22例和1例;未哺乳及既往哺乳者分别为13例 和46例。
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 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粉刺性乳痈的相 关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采用阳和汤合透脓散加味治疗:熟地黄、白芥子、当归尾、白芍各12g,鹿角片(先煎)、黄芪、路路通、王不留 行各15g,麻黄、肉桂、炮姜、生甘草、穿山甲(先煎)各 6g,酒川芎9g。
用水煎煮,每天1剂,分为早晚两次服用,以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对于成脓患者通过 B超定位,在脓腔最低部位采用12号针头穿刺抽脓。
患表1患者治疗前者抽脓前,患乳应经常规消毒后,采取平卧位抽脓。
术后 可进行压迫止血,然后采用无菌敷料敷贴,且每天均换 药。
3治疗结果3. 1疗效标准:治愈:症候积分减少>90%,患乳相关红肿热痛等症状消失,瘘管或溃疡等疮口愈合。
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乳相关红肿热痛等症状消失,肿 块面积缩小,瘘管应基本愈合,偶有浅疮或僵块。
无 效:症候积分减少< 3 0%,患乳仍存在红肿热痛,瘘管 不愈,甚至病情加深。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以下血液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泌 乳素(PRL)、促黄体生成素(FSH)及炎症因子(IL-1P、IL_6、TNF- a )。
升阳益胃汤加减治验两则摘要】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党参、茯苓、制半夏、白术、泽泻、防风、白芍、陈皮、柴胡、羌活、独活、黄连、生姜、大枣、炙甘草16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升阳,和胃止痛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不能制湿,症见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大便失常,小便频数,身体沉重,肢节酸痛等。
笔者临证时常将该方应用于感冒、急慢性腹泻等,颇感得心应手。
今不揣浅陋,兹举两则如下,以示验证。
【关键词】升阳益胃汤;治验,急性腹泻;慢性腹泻【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6-0235-021.急性腹泻患者,李某,男,51岁,2018年01月19日凌晨3时许,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腹泻,不到2个小时,竟然暴泻6次,伴轻度腹痛、腹脹,自服泻痢停(颠茄磺苄啶片)、诺氟沙星胶囊后不见好转,而急邀余往诊。
当余到达其舍,刻见患者面色灰白,神疲懒言,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身无暖气,轻度寒颤;急用TDP治疗仪照射头顶部百会穴周围,继用热水袋装满开水热敷神阙穴(肚脐)周围,并覆盖2床大被子取暖,约2个小时后,竟又腹泻5次,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粪便为黄褐色水样便,舌淡苔白腻,左脉沉细弱,右脉弦滑,双尺部脉微,似有若无;因病势危笃,诸法尽施,不见好转,考虑为肝脾不调之暴泻,又急服参苓白术散、土霉素片、逍遥丸等,并用腹泻灸(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出品)贴敷神阙穴,约30min后,腹泻仍无明显改善,泄泻如解小便,喷射样暴注下排,倾刻竟将刚喝进去的药物排出体外;在一筹莫展、苦无良策的危急关头,忽然想到李东垣创制的升阳益胃汤,遂投:黄芪50g,党参、炒白术、盐车前子各30g,茯苓、炒白芍、葛根、陈皮、五味子、炒麦芽各20g,柴胡、防风、枳壳、砂仁(后下)、甘草各10g,1剂,武火急煎约20min,滤渣取汁约250ml口服,约30min后,仅腹泻1次,且势缓量少质稍稠,后慢慢停止;患者大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将药渣继续煎服,日服3次,至翌日晚药尽告愈。
浆乳方与手术联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效果分析
浆乳方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苍术、茯苓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手术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一种常见方法。
本文旨在分析浆乳方与手术联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效果。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0年至2019年期间收治的10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患者接受浆乳方和手术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手术治疗。
观察指标包括疼痛缓解时间、病情复发率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分析
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的病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浆乳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乳腺疼痛。
手术可以彻底清除患者乳腺内的病变组织,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浆乳方和手术的联合治疗可以更好地缓解疼痛、降低病情复发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本研究存在一些限制。
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
该研究没有设置安慰剂对照组,无法排除患者自愈或其他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研究期限较短,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结论
浆乳方与手术联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可以显著缓解疼痛、降低病情复发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由于研究存在一些限制,结果需谨慎解释。
未来的研究可以增加样本量,并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进一步评估治疗的长期效果。
升阳益胃汤治疗疑难病五则作者/金友、邹淑芳编辑/张亚娟⊙ 校对/战士I导读:作者治疗湿热交阻,膜原不清的变应性亚败血症;湿毒内蕴、气阴两伤的白塞氏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胃不和的胃肠激惹综合征;湿浊内蕴,肺脾肾俱损伤的慢性炎氮质血症;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其它慢性病用了同一张方子治愈,即升阳益胃汤。
小编不得不感慨中医学异病同治之妙啊~升阳益胃汤治疗疑难病五则升阳益胃汤系李东垣方,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生姜、大枣所组成,原方意在用于“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升阳益胃,名之升阳益味汤。
”笔者积二十余年临床经验,常用于湿热交阻,膜原不清的变应性亚败血症,湿毒内蕴、气阴两伤的白塞氏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胃不和的胃肠激惹综合征,湿浊内蕴,肺脾肾俱损伤的慢性炎氮质血症,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其它慢性病,现例举如下:变应性亚败血症狄某、女、15岁、学生、汉族,1979年5月8日就诊,主诉发烧、关节痛伴有皮疹50余天,于50天前无明显诱因的突然出现发热寒战,周身不适,恶心欲吐,皮肤出现荨麻疹样风团,当地用氯化钙、强地松、氯霉素治疗不见好转,一周后出现周身关节痛、心悸、气短、体力不支,体温在38°〜39°C之间,在县医院按风湿治疗无效,来我院求治。
入院后经系统检查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中医辨证属风湿入络、气阴两伤、湿毒内蕴,投升阳益胃汤加减,药用黄芪25克、半夏15克、红参15克、橘皮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25克、防风15克、羌活15克、独活14克、茯苓15克、柴胡15克、白术15克、黄连15克、玄参15克、龙骨25克、生姜15、大枣十枚。
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两周,又在原方基础上头痛加蔓荆子,菊花、身痛加桂枝、牛膝、热甚加生石膏、知母等,进行随证加减,治疗一个半月,临床治愈。
阳和汤治疗乳腺炎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04(20)16
【总页数】1页(P38-38)
【关键词】阳和汤;治疗;乳腺炎;中医药疗法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9.558
【相关文献】
1.手术结合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效果观察 [J], 王艳勤
2.加味阳和汤辅助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效果观察 [J], 谢玉蓉
3.阳和汤合透脓散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59例疗效观察 [J], 赵玲玲;余永华;詹静;胡一迪;施仲义
4.急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应用阳和汤联合透脓散治疗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 张宇;左安龙;李雷;都艳敏;孟杰
5.加味阳和汤联合三苯氧胺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观察 [J], 徐红;孙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丛慧芳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发布时间:2021-07-12T11:38:55.69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4期作者:刘凯莉1 刘立芳1 张晓伟1 通讯作者:丛慧芳2*[] [导读]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可治疗多个系统的疾病,临床应用广泛,刘凯莉1 刘立芳1 张晓伟1 通讯作者:丛慧芳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要】: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可治疗多个系统的疾病,临床应用广泛,其基本病机以脾胃虚弱,湿热阻滞为主,丛慧芳教授谨守病机,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加减,将此方运用于崩漏、不孕、闭经等多种妇科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字】:升阳益胃汤;崩漏;不孕;闭经;妇科疾病【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A 升阳益胃汤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1],丛慧芳教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本着异病同治的原则,常运用此方治疗崩漏、不孕、闭经等多种妇科疾病,疗效较好,患者症状改善明显。
笔者在跟师过程中通过学习总结,将丛慧芳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升阳益胃汤来源于元代李杲(号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在《脾胃论》中也有所刊载,书中载:“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多数医家认为此方基本病机以脾胃气虚,湿热阻滞为主,方由黄芪、半夏等16味药组成,方中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可起到健脾补中,益气和胃的功效;半夏、白术、茯苓、陈皮合用具有燥湿健脾之功;泽泻可清利湿热,《本草纲目》云: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
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得令,清气上行” [2];“风能胜湿”,羌活、独活、防风之类风药助行湿之力,且诸药升散,可有升阳之功;《本草备要》中认为柴胡“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2],故柴胡也可助其升举清阳;黄连泻火燥湿;白芍则敛阴防升散太过。
光明中医2021 年4 月第36 卷第8 期CJGMCM April 2021. Vol 36. 8•1241•韩金凤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乳腺癌术后验案举隅+高艳华1韩金凤2A摘要:升阳益胃汤首载于李果的著作《内外伤辨惑论》中,为李果中年时期所创,该方以六君子做基本方补益脾胃,黄芪用量尤大,补肺固卫表;用芍药益阴养荣;羌活与独活合用祛一身上下之湿,再加防风、柴胡相伍,除湿升清功效显著;泽泻、茯苓既除湿热又泻浊阴;少量黄连,防风药化燥并退阴火。
此方为李东垣中年时期的代表方,组方思路清晰严谨,配伍选药精炼准确,现在也常辨证用于临床,屡试不爽。
韩金凤教授在临床凡遇具有证属脾胃虚弱,清阳不得升发,湿热内聚导致的诸多疾病,只要其病机同属于清阳不升发,湿热搏结于内,不论其病位在何处,具体表现的症状有何不同,均以本方辨证治疗,效如桴鼓,足见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异病同治之妙。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升阳益胃汤;验案;韩金凤doi: 10. 3969/j. issn. 1003-8914. 2021.08. 018 文章编号:1003-8914( 2021) 48-1241 ~03韩金凤教授,师承名中医顾植山教授、全国名老中 医陈宝贵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张炳厚教授。
中医理论扎实,孜孜务学,从医20余载,笔者作为其研究生有幸跟韩教授临证,受益匪浅,兹例举韩教授用升阳益胃汤治疗上肢淋巴水肿、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泄泻、癌因 性疲乏的验案如下。
1上肢淋巴水肿张某,女,53岁,2019年6月22日初诊。
患者白 述于2018年初因右侧乳房肿块及乳头内陷溢液在武清区人民医院人院确诊为乳腺癌,2018年4月于南开大学附属第一中心医院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 一直坚持综合治疗,1个月前患者自觉右上肢上举及伸展活动受限,未予治疗,近1周患者感觉右上肢活动受限明显加重且酸困,皮肤肿胀触之坚硬。
患者精神差,不欲言语,面色黄,术区偶有刺痛,纳差,舌暗紫,苔 白略厚而腻,脉沉细。
山 西 中 医 2018年11月第34卷第11期 SHANXI J OF TCM Nov .2018 Vol .34 No .11·37·浆细胞性乳腺炎又称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化脓性疾病,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1%~5.5%[1]。
该病多发于30~40岁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妇女[2]。
由于乳腺导管内的脂肪性物质堆积、外溢,引起导管周围的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导致大量浆细胞浸润。
该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最终破渍形成瘘管,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3]。
手术治疗为本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导管或区段切除病变组织,但手术具有创伤大、恢复慢、影响美观等缺点,且术中如果对病灶清除不彻底,极易形成瘘管而经久不愈,且愈后易复发。
因此,探究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对34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采用手术联合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68例,经乳腺超声检查、乳管造影、乳管镜及手术活检等及患者临床表现明确诊断。
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手术组及联合组,每组34例。
手术组患者年龄34~68岁,平均51.09岁;病程5.7~88.9天,平均47.64天。
联合组患者年龄32~71岁,平均51.94岁;病程6.1~89.4天,平均47.28天。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诊断标准:根据 《妇产科学》[4]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
患者常伴有乳头内陷的病史,反复发作,相应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基本可以明确诊断2 治疗方法2.1 手术组:实施手术治疗方案。
乳房局部疼痛,并可触及肿块者,做乳晕弧形切口或放射状切口 (以乳头为中心) 将肿块切除,创面止血,可吸收线缝闭切口;若患者出现瘘手术联合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观察夏艳军摘要:目的:观察手术联合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疗效。
阳和汤配合手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浆细胞性乳腺炎也被叫做乳腺导管的扩张症,一般都会出现在非哺乳期以及非妊娠期,主要的作用是乳腺导管的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作为病变基础的慢性的非细菌性乳腺化脓性的疾病,本病的常规进行治疗的方式为手术,假如治疗的方式不适合,则会严惩病程,不断发作,构成瘘管而持续不愈,导致乳房受到损坏的严重,严重的还需要采取乳房切除的手术。
笔者针对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共计60例进行分析,整体的治疗效果十分的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阳和汤;浆细胞;乳腺炎乳腺炎是女性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恶性肿瘤,按照相关的统计,其发病率占到了女性疾病发病率的7%到10%,并且在最近几年这一病症的发病率不断提升。
因为乳腺癌初期的症状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因此一些患者并未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一些乳腺炎症一旦确诊在临床上的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当前乳腺癌采取的西医疗法主要有外科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以及化学治疗与激素治疗等,并且初期进行治疗的疗效更加理想。
可是针对一些发现较晚的乳腺炎症,在治疗上会存在很多的副作用。
近年来,有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显示,中医药在对肿瘤疾病治疗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选择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共计60例,全部患者都是女性,患者的年龄分布为最大的72岁最小的23岁。
其都属于非妊娠的哺乳期患者,其一般都是单侧乳房发病,病程较短的为26天,最长的可以达到10年余。
复发3至5次者的患者共计42例,复发5次以上的患者共计18例。
1.2 诊断标准采取医学诊断的方式对其给予确诊,一些无法对其给予鉴别诊断的患者采取乳房穿刺的活检确诊。
临床体现在病变不断发作局部会出现红、肿、痛等相关症状,同时乳晕附近以及乳腺实质产生肿块,或产生皮肤粘连和乳头回缩以及局部水肿还有腋淋巴结肿大等多种情况,或者是肿块软化构成脓肿,穿破之后构成一种持续无法愈合的瘘管。
病理体现出乳晕下导管出现阻塞,导致导管出现扩张,管壁上皮出现萎缩,管中积聚的类脂质和上皮细胞碎屑腐蚀管壁之后,在管壁附近的脂肪组织中经常会出现片状的浆细胞浸润。
升阳益胃汤60克(汤洗,脉涩者用)()(炙)各30克药各15克 12克(利,不渴者勿用)(不淋勿用)各9克 3克治,滞留,怠惰,不收,节肿,舌干,饮食无味,食不,不调,小便颊数;兼见,洒淅,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每服9克,加5片,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
方中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补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除温;半夏、、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
诸药合用,共奏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百科: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一.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
二..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
三.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也方义: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
加黄耆,以补肺而固;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
少佐黄连,以退阴火。
⒉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方解: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
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不降病证名,又称胃失和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气通降功能受阻则病。
症见不思饮食,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等。
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浊中阻所致。
治宜宽中消导,和胃理气。
用生赭石细末一两,生怀山药、炒怀山药各七钱,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浓朴、柴胡各一钱。
连服此药八剂,大便日行一次,满闷大减,饮食加多。
遂将赭石改用六钱,柴胡改用五分,又加白术钱半。
连服十剂痊愈。
降浊还原丸【主要成分】野菊花、蒲公英、枳壳、淫羊藿、黄芪等【功能主治】益脾健肾、降浊解毒。
浆乳方与手术联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效果分析乳腺炎是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之一,其中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炎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类型。
传统治疗方法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针对这种疾病,浆乳方与手术联合治疗的方案被引入临床实践,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本文将通过对该方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效果分析,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浆乳方是一种中药配方,由五味子、茯苓、白术、炙甘草、枳实等多种中药组成。
该方具有清热解毒、健脾消肿、活血化淤等作用,可用于治疗乳腺炎、乳腺增生等疾病。
研究发现,浆乳方在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一项研究对11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进行浆乳方治疗,发现治愈率为70.34%,有效率为97.46%,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浆乳方的应用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疼痛,改善乳房硬化、红肿等情况,且对患者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也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手术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患病较重的患者,如乳腺脓肿形成、乳腺脓肿间隔形成等情况,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主要是通过切除乳腺受累的部位,消除病灶,防止病情的恶化。
手术治疗具有剧烈的创伤、复发率较高等缺点,因此在选择手术治疗时需慎重权衡。
针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特点和治疗需求,浆乳方与手术联合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方案能够充分利用中药的优势,发挥双重治疗效果,对于病情严重、疗效较差的患者尤为适用。
一项临床研究对2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采用浆乳方与手术联合治疗,结果显示治愈率为95.24%,有效率为100%,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
浆乳方在手术前后均可应用,可预防手术后炎症反应、促进创口愈合,对于减轻手术后疼痛、消肿等效果显著。
四、总结与展望浆乳方与手术联合治疗在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发挥中药的特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切除,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但需要注意的是,浆乳方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处方和调配,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接受相关检查,确保诊断正确。
阳和汤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采用阳和汤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将在我院就诊,近期(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时期)收治确定诊断的65例患者按照方案的区别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对照组常规外科换药配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口服阳和汤配合外科换药治疗。
将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为53.13%,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采用阳和汤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减少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
有在临床上普及、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阳和汤;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疗效分析乳腺导管扩张症又被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是浆细胞浸润、导管扩张为发病原因的慢性乳腺炎症的疾病之一,占乳房良性病变的5%。
临床可见:乳房肿块、脓肿、乳头溢液、瘘道或窦道。
我国祖国医学将其称为“粉刺性乳痈”,西医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配合局部换药,疗效不甚理想,有资料显示中医中一组汤药即阳和汤可有效治疗此病[1]。
为进一步研讨阳和汤治疗疗效,对65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分两组治疗,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及纳入、排除标准两组研究对象选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时期,于我院确定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65例。
纳入标准:经乳腺彩超及穿刺病理确定诊断、1个月内未接受相同治疗、可配合完成全部治疗。
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合并其他炎症、肝肾功能不全、药物过敏、拒绝随访患者。
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未婚未育者5例,19例为首次发病,14例为多次发病,患病时间0.5-13个月,平均患病时间(6.2±1.3)个月,年龄29-49岁,平均(39.3±3.1)岁。
对照组32例,未婚未育者3例,16例为首次发病,16例为多次发病,患病时间0.3-14.5个月,平均患病时间(6.1±1.3)个月,年龄28-51岁,平均(38.7±2.8)岁。
长期低热案----【升阳益胃汤加减】------高建忠赵某某,男,48岁。
1999年8月22日初诊。
近1年来发热,自觉身热,摸之肤热,体温波动于37℃左右,一般不超过37.2℃。
精神欠佳,纳食欠佳,自汗,嗜睡,大便尚调。
脘腹有时不舒。
曾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舌质淡衬紫,舌苔薄腻浮黄,脉虚弦略显迟。
证属脾虚气弱,气失外达,湿热内滞。
治以补中益气,升清泻浊为法。
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
处方:炙黄芪90g,人参30g,炒白术60g,茯苓40g,制半夏40g,陈皮40g,防风10g,炒白芍60g,柴胡10g,羌活10g,独活10g,黄连10g,生薏苡仁60g,生牡蛎40g,焦神曲30g,泽泻40g,生山药60g,炙甘草40g。
1剂,研末,炼蜜为丸,每丸12g,早、晚空腹各服1丸。
1999年10月28日二诊:药后低热退,自汗止,精神、纳食有所好转,舌苔转薄白。
上方黄芪改为150g,人参改为60g,去泽泻、薏苡仁,继服1剂。
药后诸症如失,体健如初。
按:本案发热如着眼于精神欠佳、纳食欠佳、脘腹不适、自汗,极易误辨为气虚发热。
但苔腻不少,决定了不能使用(单用)补中益气汤方。
如着眼于舌苔薄腻浮黄,断为湿热,依先治湿热后治气虚,而用三仁汤方或甘露消毒丹方等,往往无效,甚者因进一步损伤脾气而加重病情。
如着眼于嗜睡、神差、脉迟等,极易辨为“少阴病”或“太阴少阴合病”,而选用“四逆辈”加减,可能有效,但远不如升阳益胃汤效佳,因“四逆辈”在解决阳气上升、外达不足时多显笨拙不巧。
升阳益胃汤方为李东垣治疗“肺之脾胃虚方”,用药“极杂极乱”,而疗效极佳,本方极可体现李东垣辨治病机复杂病变的水平。
老中医应用升阳益胃汤临床经验应用体会摘要】升阳益胃汤是调理脾胃功能的代表方,本方由多个基础方组成,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疾病症状加减化裁,灵活应用,老中医在治疗临床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常用此方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通过理论和临床应用,总结老中医对升阳益胃汤的应用经验,治疗临床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升阳益胃汤;经验总结;调理脾胃;应用体会【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072-02邹世昌主任医师,广西柳州市名中医,广西柳城县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三十多年,对消化系统的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升阳益胃汤就是其使用较多的有效方剂之一。
我有幸跟随其学习,收益良多,现将跟师应用升阳益胃汤经验体会加以整理,以供大家分享老师的经验。
升阳益胃汤的功能有益气升阳和清热除湿,用在脾胃气虚和清阳不升,湿郁生热等证[1]。
临床常见:怠惰嗜卧,四肢软困,肢体重着,口苦而舌干,饮食觉无味,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正常。
根据药物组合分去分析,黄芪、党参能补气,当归、川芎有养血、活血之功能,能行血中之气,羌活、独活能升清阳而燥湿,干姜、公丁香有温中散寒功能,陈皮益气化湿,使得湿去而阳气能升发,黄连苦寒有清热燥湿苦降的功能。
从方剂的功能去分析,这方剂量有恢复脾阳和胃气的功能,脾胃阳气正常了就使得纳食正常,消化也及时了,水谷的精微分布到全身,食物的糟粕能下传而顺畅。
使得脾胃的升降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升阳益胃汤主治脾虚湿胜,升降失司之证[2],方中可见四君子汤、玉屏风散、痛泻要方、二陈汤、泻心汤、败毒散、芍药甘草汤等基本方,故临床上可灵活引用,加减化裁,治疗多种疾病,故为老师常用方。
1.案1:下肢水肿刘某某,女,68岁。
下肢水肿1月余,初发时以左下肢为重,后双下肢皆肿,表现为膝关节以下水肿,经检查肾功能无异常,下肢血管无异常,无肝硬化及心衰表现,多次配服氢氯噻嗪片等利尿药效果不满意,要求中医诊治。
中药经方:升阳益胃汤医案(腹泻、胆囊炎、眩晕、咽炎、荨麻疹)方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14味中药组成。
有益气健脾、升阳益胃、清热除湿之功,专治湿热阻滞于中焦导致的各种问题。
湿热之邪,阻于中焦,滞于胃肠,中轴失运,可致心下痞满,胃气失降而呕,脾失健运而泻。
因此接诊过程中,凡遇到此类病证,我都会用该方加减治疗,结果均收到满意疗效。
一、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医案陈先生,42岁,慢性腹泻两年,检查为慢性结肠炎,每天腹泻5-8次,腹痛明显,大便有食物残渣,腹胀明显,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
舌质淡,舌苔薄白,舌根稍显黄腻。
患者自述经常嗓子不舒服。
综合辨证为脾虚气陷、湿热蕴结所致。
开方炙黄芪、党参、焦白术、法半夏、泽泻、茯苓、白芍、炙甘草、防风、陈皮、黄连、柴胡。
用药5天,腹泻次数明显减少,腹痛腹胀均有减轻。
用药10天,大便成型,一次一次。
用药50天左右,诸症全消,精神振奋,遂停药。
随访2年,未见复发。
二、胆囊炎医案关女士,50岁,慢性胆囊炎八年余,伴有轻度脂肪肝。
患者面色黄,说话声音低,动辄气喘不止。
自述肋痛背痛,头晕头昏,精力欠佳,食欲欠佳,消化不好,嗜睡懒言,眼睛酸痛。
综合辨证为脾胃气虚,中焦湿热。
开方白参、黄芪、炙甘草、柴胡、香附、白芍、延胡索、郁金、川芎、羌活、半夏、陈皮、茯苓。
用药7天,肋痛背痛减轻。
用药2月余,诸症全消,后续用它方调理脂肪肝,疗效颇佳。
三、眩晕医案赵女士,45岁,头晕目眩一年余。
血压、心电皆正常,患者常觉疲惫不堪、精力难支、气虚喘促,动辄头晕目眩,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
患者脸色苍白,食欲不佳,消瘦心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综合辨证为气虚下陷,清阳不升。
开方党参、白芍、白术、半夏、黄芪、茯苓、甘草、柴胡、防风、陈皮、羌活、独活、青荷叶。
用药5天后,患者眩晕感明显减轻。
用药半月,眩晕基本止住。
效不更方,续用上方两月左右停药。
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加减配合手术治疗难治性浆细胞
性乳腺炎临床观察
【关键词】升阳益胃汤;阳合汤;浆细胞性乳腺炎
【中图分类号1R289.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7-8517(2013) 10-0081-01
浆细胞性乳腺炎又叫乳腺导管扩张症,多发于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
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化脓性疾
病,本病的常规治疗方法是做手术,如果治疗不当,可使病程漫长,反复
发作,形成痿管而经久不愈,致乳房损坏严重,或被切除。
笔者治疗了难
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6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最大72岁,最小23岁。
均为非妊娠哺乳期患者,并多是单侧乳房发病,病程最短26天,最长10年余。
复发3~5次者42例,5次以上者18 例。
1.2诊断标准根据有反复发作的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C反应蛋白、B超检查、钳靶、穿刺液细胞学涂片进行确诊,部分难以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行乳房穿刺活检确诊。
临床表现为病变反复发作局部可有红、肿、痛等症状,并在乳晕周围或乳腺实质出现肿块,或出现皮肤粘连、乳头冋
缩、局部水肿以及腋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或肿块软化形成脓肿,穿破后形成经久不愈合的痿管。
病理表现为乳晕下导管有阻塞,引起导管扩张,管壁上皮萎缩,管内积聚的类脂质及上皮细胞碎屑腐蚀管壁后,在管壁周围的脂肪组织内见有片状的浆细胞浸润。
还不同程度地伴有脾胃虚,四肢欠温,舌质淡,脉细等表现。
2、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zY/TOO 1.2-94)):①治愈:肿块消失,痿管愈合。
②好转:红肿热痛消失,肿块缩
小,痿管近愈。
③未愈:肿块不消,痿管不愈。
3、治疗方法
3.1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加减内服治疗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加减
(党参、黄罠、归身、川時、羌活、独活、干姜、川连、枳壳、甘草、荆芥、熟地、肉桂),水煎2次,混合后共600ml,分2次服,中药内服贯穿病程治疗的全过程。
乳房形成脓肿者在B超定位下行脓肿火针洞式引流术, 使烙口内壁产生焦痂附着,形成一个内壁光滑的圆形通道,使脓液通畅排出,配合提脓药捻引流术,可达到“腐去肌生”的效果。
屡管形成者配合搔刮、捻腐、拖线、垫棉绷缚、乳腺导管冲洗等治疗。
经上述治疗后全身症状消失,乳房红肿疼痛消失,屡管愈合,B超显示无异常者,元需手术治疗。
3.2手术治疗如果病情得到控制,乳房局部肿痛等炎症反应消失,皮肤
色泽恢复正常肿块缩小至2cm以下,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脓腔消失或脓腔直径缩小于lew以内,痿管减少、缩小或纤维化者,则进行手术治疗。
木组中有38例行手术治疗,均行病变导管切除术、病灶清除术,并采用1期缝合术。
3.3术后处理术后留置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乳头供血情况, 保持敷料干爽。
4、结果
60例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经升阳益冒汤合阳和汤加减治疗后,28例治愈,占46.67%,无需手术治疗,随访无复发;余32例,占53. 33%, 经手术和中药治疗全部康复,总有效率100%o所有病例治疗时间最短16 天,最长58天,平均32天。
术后切口1期愈合最短7天,最长16天,平均9天。
术后随访时间最长2年半,最短3个月,无复发病例,乳房外形保持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
5、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属中医“粉刺性乳痈”范畴,临床以非周期性乳痛、
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晕旁脓肿及乳晕部痿管为特征,且病程较长,
易反复发作,形成痿管,经久难愈。
目前对木病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或
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其结果虽然能减轻浆细胞性乳腺炎红肿热痛的
症状,但达不到消除疾病的作用。
本组病例中采用升阳益胃汤合阳和汤加
减配合手术治疗,用益气血、升阳益胃、温通气血的方法取代清热法和抗
牛素疗法,对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进行治疗,使患者的脾胃功能旺盛,气血生化充足,阳气宣通,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使阴疮之症得到较快痊愈。
笔者认为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在有炎症表现时形似“阳热证”但其本质属于“阴寒证”,因为此症经久不愈而易复发,实是气血不足,生肌不旺,抗病能力差,木组病例多有脾胃虚的表现,使气血生化乏源,阳气不伸,病不易愈而复发。
再观其分泌物多为豆腐渣样脂质类分泌物属中医的阴寒之物,伴有乳管不通、乳房硬块、日久不愈、和脾胃虚、四肢欠温、舌质淡、脉细等症,都属阴症的表现,温通的屮药大多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炎消肿的作用,所以用益气血升阳温通之法而易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