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技术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77.12 KB
- 文档页数:32
第三章农用地定级第一节农用地定级的方法与步骤3.1.1 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1)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农用地定级的两条思路:①从原因或本质入手,以土地质量为标准,从分析造成土地质量的原因入手,评价量化土地因素质量分值,评价土地级别;优点:客观、真实;缺点: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存在地区差异,评价因素和指标难以统一,不利于地区间比较。
②从结果或外在表现入手,对土地产出或土地收益进行修正,排除非土地因素的影响,根据修正后的土地产量或土地收益来反推土地级别。
优点:将土地级别与土地利用的结果紧密联系,有利于不同地区间土地级别的比较;缺点:非土地因素如投入强度、经营管理水平、科技水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土地利用结果不稳定。
目前我国采用第一种思路开展定级工作,并形成了三种基本方法:因素法、修正法和样地法。
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定级参评因素因子体系及其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优点:独立性强,不受有无分等结果影响;缺点:与区域为其他农用地定级结果可比性差。
修正法——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结果进行修正评定农用地级别是分等结果的细化和深入;优点:充分利用分等结果,地域间土地级别可以比较;缺点:独立工作性较差。
样地法——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特征属性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特征属性分值,评价土地级别。
缺点:依赖土地分等结果,可比性差。
2)农用地定级的基本原则①合分析原则②导因素原则③土地收益差异原则④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3.1.2 农用地定级的主要步骤(1)定级工作准备(2)资料的调查收集与整理分析①农用地自然条件资料(气候资料、水文资料、土壤资料、地形资料和农田基本建设情况资料;农田基本建设情况资料包括:灌溉条件、排水条件、田间道路、田块大小及平整度等。
②农用地利用条件资料包括:最近三年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的统计资料,土地利用条件样点基本情况资料和农业生产实测资料和农业技术试验资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四章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中具有重大意义。
本章主要介绍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概念、目的、方法和评价指标等内容。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和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农用地的质量特征和农业生产需要,对农用地进行分等级和定等级的过程。
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通过对农用地进行分等定级,可以充分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为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农用地的质量等级,有针对性地安排农业生产,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益最大化。
3.保护农用地生态环境:通过分等定级,可以识别出土地的脆弱性和易退化性,为保护农用地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指导。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
1.主观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农业专家和农民的经验和判断,通过听取农户意见、实地考察和观察分析等方式,进行主观评价并给出等级划分。
2.客观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采集农用地的各项性状指标数据,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农用地的质量等级。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评价指标农用地的分等定级主要依据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质量:土壤的类型、质地、有机质含量、有效养分含量等。
2.地形地貌:如坡度、坡向、坡位等,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调控有重要影响。
3.气候条件:如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直接影响。
4.水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位、水质、水量等,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和灌溉有重要作用。
四、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步骤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采集相关的土地资源数据,如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等数据。
2.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统计,形成数据表格和统计图表。
3.分等划定:根据评价指标和数据分析结果,对农用地进行等级划分,确定各个等级的划定标准。
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
1.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评价土壤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
常通过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等指标来评价土壤
肥力。
不同的土壤肥力水平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
此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是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土壤适宜度,土壤适宜度是指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适宜程度。
土壤适宜度的评价通常包括土壤质地、排水性、通气性、保肥保墒
能力等指标。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中,评价土壤适宜度是必不可少的。
3. 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是指土壤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以及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的程度。
评价土壤环境质量通常包括土壤中
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情况、土壤污染程度等指标。
土壤环境质量
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品质和人体健康,因此在农用地质量分
等定级中,也需要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是一个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土
壤适宜度和土壤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过程。
通过科学的评价和
分级,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体健康。
⼟地分等定级第⼀节⼟地分等定级⼟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的⽬的下,对⼟地的经济和⾃然两⽅⾯的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进⾏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地分等定级包括“分等”和“定级”两个层次。
“分等”通常在全国范围内进⾏;“定级”通常以市、县为单位进⾏。
⼀、城镇⼟地分等(⼀)城镇⼟地分等的任务和⽬的1.城镇⼟地分等的任务城镇⼟地分等是通过多影响城镇⼟地质量的经济、社会、⾃然等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城镇之间⼟地质量的地域差异,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法对城镇进⾏分类排队,评定城镇⼟地等。
城镇⼟地分等反映了城镇之间⼟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2.城镇⼟地分等的⽬的城镇⼟地分等的⽬的是为全⾯掌握城镇⼟地质量及利⽤现状,科学管理和合理利⽤城镇⼟地,提⾼⼟地利⽤率,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各项⼟地政策和调控措施,为⼟地评估、⼟地税收征收和城镇⼟地利⽤规划、计划的制定提⾼科学依据。
(⼆)城镇⼟地分等原则城镇⼟地分等与定级应当坚持以下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城镇⼟地分等定级应对影响城镇⼟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然等各项因素的综合分析,按照综合差异划分⼟地的等和级。
2.主导因素原则城镇⼟地分等定级应重点分析对⼟地等和级具有重要作⽤的因素,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
3.地域分异原则城镇⼟地分等结果要符合城镇本⾝的经济特征,充分考虑城镇的宏观地理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平保持相对⼀致。
城镇⼟地定级应掌握⼟地区位条件和⼟地特性的分布与组合规律,分析由于区位条件不同形成的⼟地质量差异,将类似地域划归为同⼀⼟地级。
4.⼟地收益差异原则城镇⼟地等、级的划分应符合区域和城镇内部的⼟地收益分布规律。
5.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城镇⼟地分等定级应尽量把定性的、经验性的分析进⾏量化。
在确定⼟地等和级的初步⽅案时以定量分析为主,城镇⼟地等、级的调整和最终定案宜依靠定性分析。
(三)城镇⼟地分等的⼯作内容城镇⼟地分等的⼯作内容包括:(1)城镇⼟地分等准备⼯作及外业调查;(2)城镇⼟地分等因素选择,资料整理与定量化;(3)城镇分值计算及⼟地等级初步划分;(4)验证、调整分等的初步结果,评定城镇⼟地等;(5)编制城镇⼟地分等成果;(6)城镇⼟地分等成果验收;(7)城镇⼟地分等成果应⽤与更新。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土地的肥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等因素,对农用地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用地的分等定级需要考虑土地的肥力情况。
土地的肥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不同肥力的土地适宜种植的作物也不同。
通常可以根据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来进行评定,从而确定土地的肥力等级。
其次,农用地的分等定级还需要考虑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
水土保持能力强的土地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稳定,适宜进行长期的农业生产。
因此,水土保持能力也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外,农用地的分等定级还需要考虑土地的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气候等生长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土地的生长条件来确定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域,从而进行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总的来说,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肥力、水土保持能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等因素,科学地对农用地进行等级划分,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只有通过科学的分等定级,才能更好地保护农用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一、引言农用地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村经济稳定和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农用地资源,确保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精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十分重要。
本报告旨在分析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情况,为农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背景我国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防止农药残留、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都要进行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工作,以保护农用地资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分等定级标准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标准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肥力、水源条件等;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用地产出率、农产品价值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强度、农业区划划定等。
在农用地分等定级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综合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定。
四、农用地分等定级情况分析根据各地的调查和统计数据,我国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情况如下:1.自然因素分等情况根据土壤类型、土壤肥力和水资源情况等指标,各地将农用地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等等。
2.经济因素分等情况根据农业用地产出率、农产品价值等经济指标,各地将农用地划分为高产区、中产区、低产区等。
3.社会因素分等情况根据土地利用强度(如年种植周期、退耕还林等)和农业区划划定等社会指标,各地将农用地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一般开发区等。
五、问题与建议在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准确等。
为此,建议:1.加强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确保各地的分等定级标准一致性。
2.优化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加强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的应用,为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六、结论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是农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或农村集体建设的土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农村地区的农用地逐渐进入城市化建设的范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用地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对于农用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分等定级和估价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本文将简要介绍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方案。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将所有农用地按照其生产潜力、土地资源利用绩效、农业生产质量等因素分为不同的等级。
分等定级的目的是建立农用地分级制度,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农业生产更高效,科学分析农村土地类型和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农用地分等定级通常是根据土地的平均产量、土壤肥力、灌溉条件、气候环境、地形地貌等指标进行评估,将其划分为一定数量的等级,通常分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等。
在农用地分等定级过程中需要进行多项工作,包括现场调查、数据分析、评估等。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分等定级方案,从而达到以农业生产潜力为依据,调整耕作制度、改进土地利用方式的目的。
二、农用地估价方案农用地估价是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上,通过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等多种方法,根据土地的用途、地理位置、土地价格、土地类型、土地质量等综合因素,对土地进行价值评估,确定其市场化价格。
在实际估价过程中,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包括现场考察、数据采集和分析,然后根据估价方法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估价。
通常情况下,估价结果会依据土地的分类,在不同市场条件下提出不同的价格。
农用地估价工作是土地管理和土地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对确定土地转让及其价格,土地重分类、土地补偿、土地征收补偿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通过估价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土地流转、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方案是保护农用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工作。
通过分等定级和估价,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农用地,实现农业生产高效节能、资源环保、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篇一哎呀,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这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
这事儿可真是不简单呐!先说说为啥要搞这个项目吧。
咱们国家那可是农业大国,土地就是咱农民的命根子。
可这土地也有好有坏不是?这分等定级和估价,就是要给每一块农用地都整明白,看看它们到底啥价值,啥等级。
就拿咱们调查的几个村子来说,那差别可大了去了!有的地,土壤肥沃得很,种啥都长得旺,这就是一等的好地。
可有的地,土薄石头多,收成自然就差些,等级也就低了。
你说这要是不弄清楚,能行?再说这数据,咱们可是下了大功夫。
光测量土地面积,就跑了不知道多少趟。
还有那土壤的成分分析,得精细到啥程度?就跟给人做体检一样!咱有一组数据,比如说某村的一块地,面积 5 亩,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多少。
这数据可不是随便来的,那都是专业人员一次次采样、化验得出来的。
那咱弄清楚这些有啥用?这用处可大了!比如说,政府要搞农业补贴,总不能一刀切吧?等级高的地少补点,等级低的地多补点,这才公平合理嘛!还有那些想流转土地的,心里也有个底,知道该出多少钱。
接下来,咱们还得继续努力。
得把这成果推广开,让更多的人知道,让这项目真正发挥作用。
你说是不是?总之,这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那就是给咱农用地穿上了“明白衣”,让咱心里亮堂堂的!篇二嘿,各位!今天来给大家讲讲这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绝对让你大开眼界!咱先想想,为啥要操心这事儿?你看啊,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农用地也有它的独特之处。
有的地适合种粮食,有的地适合种水果,这就得搞清楚它们的等级和价值,才能合理利用,对吧?咱去实地考察的时候,那场景可有意思了。
在一个村里,老张指着一块地说:“这块地我种了几十年,那产量一直杠杠的!”旁边的老李却摇头:“我那块地可就不行咯,累死累活也收不了多少。
”这就是差别啊!再看看我们收集的数据,那叫一个详细。
比如说,有个地方的土壤酸碱度是多少,含水量咋样,能种啥不能种啥,一目了然。
农用地估价技术报告本报告所评估的待估宗地地价定义依据农用地估价的技术规程和相关文件规定,以及待估宗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在评估期日,待估宗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开发条件,包括通路、通沟渠泵站灌排水、通电、具备海提防护设施等,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养殖用地相应的土地平整的开发水平。
因此,本报告所评估的待估宗地的地价应该是基于这些实际情况确定的。
第二部分估价方法和过程一、估价方法本次估价采用了收益法和比较法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来说,我们首先根据待估宗地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确定了待估宗地的使用年期、面积、土地权利、养殖制度等关键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因素,计算出待估宗地的预期收益。
同时,我们还对周边区域的土地市场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采用比较法确定了待估宗地的市场价值。
二、估价过程在估价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待估宗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调查,包括宗地位置、周边环境、土地利用情况等方面的情况。
然后,我们根据相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确定了待估宗地的关键因素,包括使用年期、面积、土地权利、养殖制度等。
接着,我们采用了收益法和比较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了待估宗地的预期收益和市场价值。
最后,我们对估价结果进行了核实和审查,确保估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部分估价结果和分析一、估价结果经过我们的估价,待估宗地的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价格为××万元。
二、估价分析待估宗地位于××市,具备一定的开发条件和市场潜力。
根据我们的估价结果,待估宗地的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价格为××万元,这一价格相对合理,可以为委托方提供客观、公正的土地价格标准,并为其向银行进行土地抵押贷款提供支持。
同时,我们也建议委托方在后续的土地开发和资产处置过程中,继续关注土地市场的变化和动态,及时调整其土地开发策略,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本次估价旨在为抵押贷款提供评估,因此我们设定待估宗地的实际开发水平为宗地红线外通路、通沟渠泵站灌排水、通电和部分具备砼堤护坡设施,以及相应的土地平整。
市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技术方案和工作流程一、项目背景与目标1.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开展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工作,以推动土地市场规范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目标(1)明确土地等级划分标准,为土地出让、收回、补偿等提供依据;(2)制定基准地价,为土地交易、评估、抵押等提供参考;(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4)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维护合法权益。
二、技术方案1.数据收集与整理(1)基础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地质、交通状况、公共服务设施等;(2)市场数据:包括土地交易、房地产价格、租赁市场等;(3)政策法规: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政策、地价政策等;(4)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密度、产业布局等。
2.土地定级(1)定级因素选择:根据区域特点,选择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如位置、交通、环境、公共服务等;(2)定级方法: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对土地进行定级;(3)定级结果:将土地分为不同等级,明确各等级土地的特点和用途。
3.基准地价制定(1)基准地价内涵:明确基准地价的定义、范围、作用等;(2)基准地价制定方法:采用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等,结合土地定级结果,制定基准地价;(3)基准地价调整:根据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适时调整基准地价。
三、工作流程1.准备阶段(1)成立项目组,明确分工与职责;(2)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数据整理;(3)制定技术路线和方法。
2.实施阶段(1)开展土地定级工作,确定土地等级;(2)制定基准地价,进行地价调整;3.审核与验收阶段(1)组织专家评审,对成果进行审核;(2)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成果;(3)提交成果报告,进行项目验收。
4.应用与维护阶段(1)发布基准地价,供社会各界参考;(2)建立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数据库,定期更新;(3)开展培训与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的认识。
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与土地质量评价李赞卿(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摘要: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衡量农用地质量优劣的必要手段,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新兴土地学科,也是目前土地管理部门亟待开展的一项工作。
所以,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方法和程序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农用地质量评价是土地管理工作由数量型管理向质量型管理方向转变的一项基础工作。
本文通过以农用地质量及其评价为标准,阐述农用地质量评价基础上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理和原则,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质量评价1.概述农用地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资产。
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属性和功能;作为一种资产,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我国现阶段的农用地质量评价工作主要包括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3个方面,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尺度反映农用地质量。
农用地“等、级”是从资源角度定量表述农用地质量和供求状况。
他们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和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区别,具有相对独立性。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主要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来确定农用地的级别,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用地的质量。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国家在重视城市土地定级估价问题的同时,更为重视农业地分等定级估价。
但在我国,人们还未深刻认识到农用地估价的重要意义,农用地估价工作滞后。
例如,缺乏全国统一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践工作滞后,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估价三者之间不衔接等。
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它对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土地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调整农业用地结构、鼓励土地用户用地养地相结合等提供土地质量和级别状况方面的科学依据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也为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都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和方法,验证其在实际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期望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2. 掌握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流程;3. 分析土地分等定级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4. 评估土地分等定级的效果和可行性。
二、实验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分等定级作为一种科学、合理、公正的土地资源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区域选择本次实验区域为我国某市某县,该县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农业发展较为发达。
实验区域总面积为100平方公里。
2. 实验方法(1)实地调查:组织实验团队对实验区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土地权利、社会经济等数据。
(2)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建立土地分等定级数据库。
(3)模型构建:根据实验区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地分等定级模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4)土地分等定级:运用所构建的模型,对实验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分等定级。
(5)效果评估:对比实验前后土地利用情况,评估土地分等定级的效果。
3. 实验步骤(1)制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目的、内容、方法、时间、人员等。
(2)实地调查:组织实验团队对实验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土地权利、社会经济等数据的收集。
(3)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建立土地分等定级数据库。
(4)模型构建:根据实验区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地分等定级模型,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5)土地分等定级:运用所构建的模型,对实验区域内的土地进行分等定级。
(6)效果评估:对比实验前后土地利用情况,评估土地分等定级的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根据实验区域实际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分等定级。
市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技术报告一、xx市的自然及社会经济基本概况xx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邯郸市区的西北部,地处北纬36°30'—37°00',东经113°45'—114°22',东与邯郸县、永年县相连,西与涉县及山西省左权县接壤,南邻磁县、峰峰矿区,北靠沙河市,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土地面积1819.1平方公里,市辖22个乡镇502个村。
(一) 自然资源状况1、地质地貌xx市居太行山隆起与华北沉降带之间的过渡地带,构造比较简单,地层由西北向东南、东北倾斜,所以地势是西北高,东北低,局部地区由于地质断层使地层复杂化、西北部的阳鄄、庙上、马头店乡分布有太古界、赞皇群的古地层,列江、阳鄄两乡与山西接壤的地带分布有太古生界寒武系地层。
管陶、柳河、只庄、贺近和焦寺乡的北部山区,以及南山沟刘庄、西三乡和冶陶、崔炉两乡的北部,主要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地层或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的并层。
东部地区从石门—郭二庄—会兰村—高村—下团城—上泉—东孔壁一线以东地区,分布有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地层,其中石炭系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野河安庄的粟山,周庄一带以及康二城以北,清化乡的东部地带。
东南部的鼓山为寒武系地层。
全市除以上所属的中间地带外,包括矿山、寺庄、焦寺、团城、贺赵、百官、石洞、徘徊、阳邑、下白石、磁山、崇义等乡镇,主要分布有古生界奥陶系地层,同时零星分布有燕山期火成岩地层,是全市铁矿的主要产区,面积较大的矿点有矿山铁矿、后山铁矿、磁山铁矿等。
全市广大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内的地质表层,集中分布有第四纪的风成黄土复盖,南河、北河、马会河内是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的河床冲积物,沙、砾、卵石地层分布。
xx市的主要地貌可分为中低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三种类型。
(1) 中低山,占总土地面积的29.7%,可分为①中切割中山、海拔1000-1890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列江、阳鄄、庙上、马店头、活水等乡的北部,岩石主要是,上部为石灰岩、中间夹有紫色页岩、下部为石英砂岩,另外还有零星分布的斑状闪长岩、凝灰岩,局部有洪积物的残留物,水土冲刷严重,这部分占总土地面积15.4%。
②浅切割中低山,海拔高在600-1200米,主要分布在管陶、只庄、柳河、焦寺等乡,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砂岩等,这部分占中低山总土地面积的14.3%。
(2) 低山丘陵,占总土地面积45%,可分为①中切割低山,占总土地面积11%,海拔高度在500—930米,主要分布在南山沟的刘庄、马庄、西蛟三乡和冶陶、崔炉二个乡的南部,岩石为石灰岩,凝灰岩,局部有黄土分布;②浅切割低山,占总土地面积13.9%,海拔高度500—800米,主要分布在石洞、百官、贺赵、矿山、焦寺等乡和伯延片的南鼓山、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也有少量的花岗岩类的闪长岩、片麻岩等,山间有较大面积的黄土分布。
③丘陵、占总土地面积20.1%,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磁山、徘徊、康二城、淑村、野河、下白石、寺庄、土山、邑城、通乐等乡,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砂页岩、泥质页岩、泥质灰岩、花岗岩类等。
另外,还有第四纪以前的古洪积物的分布。
由于地壳的运动和水土的冲刷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岗丘。
(3) 山间盆地,占总土地面积的25.3%。
海拔高度在100-200米,主要指的是xx盆地,其中包括城关、宋二庄、骈山、清化、午汲、崇义、团城、赵店、安乐、大同、安庄、伯延、庄晏等乡,除xx盆地较大外,还有局部的小盆地,阳邑盆地、盆地内为大量的第四纪风成黄土复盖,由于侵蚀程度不同,形成分布零散大小不同的黄土台地和切沟。
2、气候水文条件xx市属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一年中干湿季节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日照为2319.2小时,年平均日照率52%,年太阳总幅射量在4941.8焦兆/米2,详见表1-1、据xx市气象站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2.8℃,气温年较差29.5℃,最热月出现在七月,年均气温26.3℃,最冷月出现在一月份,平均为-3.3℃,极端最高温度为42.5℃,极端最低温度-19.9℃,见表1-1。
表1-1 xx市光能情况统计表≥0℃的积温4869.0℃,≥10℃的积温4347.3℃,可以满足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作物生长所需要的热量。
霜冻初日在10月26日终日在4月10日。
无霜期为190-200天,平均1 9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60 mm,50.3%的降水量集中于七、八两个月,春秋两季稀少,易形成春旱,对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
年蒸发量为2000.7 mm,干燥度为1.64。
表1-2xx市气温、降雨量、蒸发量情况统计表3、土壤状况据xx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全市土壤面积2440859.3亩。
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89.29%。
分为棕壤,褐土两个土类。
棕壤性土、淋溶褐土、褐土、石灰性褐土、潮褐土、褐土性土六个亚类,21个土属73个土种。
棕壤性土面积21720.5亩,占土壤总面积0.89%,褐土面积最大为2419138.8亩,占土壤面积的99.11%。
其中,淋溶褐土34732.7亩,占褐土面积的1.44%,褐土性土面积1179854.1亩,占褐土面积的48.77%,石灰性褐土1198 990.6亩,占褐土面积的49.56%。
潮褐土面积为643.1亩,占褐土面积的0.03%。
成土母质分有残坡积物,黄土状物质,洪冲积物,堆垫型母质四个类型,按土壤质地分,砂质土面积0.3536万亩,占土壤面积的0.14%。
砂壤土面积1.2380万亩,占50.51%,壤质土面积107.6196万亩,占44.09%,粘质土面积0.3397万亩。
占0.14%,砾质土面积19.6945万亩,占8.06%。
全市在农地分等定级工作中,按土壤类型面积的大小,有代表性的取耕层土壤样个,经化验结果,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含量大于1.5%以上的共有点占%,含量小于0. 9%的点个,占%。
碱解氮平均含量mg/kg,大于20 mg/kg 的点个,占%小于5 mg /kg 的点个,占%速效钾含量平均为mg/kg,大于150 mg/kg 的点个,占%小于5 mg/kg 的点个,占%,全市呈现出土壤缺砼少钾的状况。
4、土地资源状况经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全市土地总面积1819.1平方公里(2728493.8亩),已利用土地146.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53.7%。
其中耕地871602.1亩,占总土地面积32.0%。
园地22636.7亩,占总土地面积0.8%。
林地264793.4亩,占总土地面积9.7%。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8429.4亩,占总土地面积7.6%。
交通用地54259.5亩,占总土地面积2.0%。
水域面积151008.4亩占总土地面积5.5%。
未利用土地1155764.3亩,占总土地面积42.4%。
xx市的耕地中有<2°坡度的平地284282.7亩,占耕地面积31.37%。
坡度2°-6°的坡地357225.5亩,占坡地及梯田面积的57.43%;6°-15°的坡地及梯田共有622032.6亩,占耕地面积的68.63%。
其中坡地232497.5亩,占坡地及梯田面积的37.38%,15°-25°的坡地26 626.2亩,占坡地及梯田面积的4.28%;>25°的坡地全部为梯田5673.4亩,占坡地及梯田面积的0.91%。
全市人均占有土地3.95亩,人均占有耕地1.39亩,乡村每个劳力负担耕地2. 74亩。
(二) 社会经济概况据统计,1999年末全市总户数为201779户,其中乡村户数为179330户,全市总人口690640人,乡村人口623232人,乡村劳动力318539个,1999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3.69亿元。
农业总产值6.3亿元,1999年遇到严重旱灾,在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仍取得好收成。
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33824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01904亩,粮食总产量达205864吨,亩产205公斤,冬小麦播种面积268420亩,播种亩产273公斤,秋粮作物中玉米播种面积为351797亩,播种亩产217公斤,谷子播种面积230338亩,亩产155公斤,薯类播种面积51005亩,亩产216公斤。
农业在大旱灾年获得丰收,主要是农业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1999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863171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机133台,小型拖拉机8977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953台,农用载重汽车4862辆。
农村用电量16137万千瓦/小时,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有机电井1849眼,其中配套机电井1602眼,有效灌溉面积达559000亩,占耕地面积的64.13%。
旱涝保收面积229500亩,占耕地面积26.33%。
全市1999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法计)18993吨,其中氮肥11807吨、磷肥5487吨,钾肥697吨,复合肥1002吨,耕地每亩施化肥21.79公斤,农药施用量273吨。
1999年畜牧生产好于往年,大牲畜存栏6.85万头,猪存栏12.23万头,羊存栏9.95万只,家禽存栏444.92万只,畜牧业产值达2.9882亿元。
林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仅1999年一年造林面积117795亩,其中人工造林58290亩,飞机播种造林59505亩,四旁植树162万株,干鲜果总产31222吨,当年育苗面积1530亩。
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和任务(一)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土地资源的数量及分布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已基本查清,并通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保持了土地利用现状面积的现势性。
关于土地的质量以前虽进行过土地资源评价,但多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质量不明,特别是耕地质量不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
―国务院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土地等级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等级评定标准,对土地等级进行评定‖。
同时,还规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土地等级每六年调整一次‖。
其目的就在于准确掌握农用土地的质量,特别是不同质量耕地的面积及分布状况,以满足建立和完善农村地籍管理系统的需要;为调整农业结构和搞好土地规划、征收和合理调整土地税(费)、以及征用土地补偿,承包转让,流转补偿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的任务农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以及鱼业养殖的水面用地。
按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试行)的规定,这次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只对耕地划分等级。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选定的分等定级因素,利用有关图件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分等定级单元界线必须按照实地明显可辩的原则,确定每个单元的空间分布位置和界线;按照―规程―规定的方法和要求,确定每个单元的等别;量算每个单元的面积,并计算其耕地净面积;以单元为单位,逐级汇总出村、乡、镇各等别的面积,编绘出全市农用土地等别图,编写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