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附录A
- 格式:doc
- 大小:124.00 KB
- 文档页数:5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用地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原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档案管理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适用于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507—200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2001年11月12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中国土壤普查技术》(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1992年5月)《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农用地:本标准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农用地级:在行政区(省、县)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
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修正法:修正法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样地法:样地法是以选定的标准样地为参照,建立定级因素计分规则,通过比较,计算定级单元因素分值,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4 总则4.1 目的与任务4.1.1 目的科学量化区域内农用地质量及分布,为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农用地估价及其他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1.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下划分出的农用地等别是()。
A.农用地经济等别B.农用地利用等别C.农用地自然等别D.农用地定级等别【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分等。
农用地自然等: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的光温、气候资源条件和土地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质量等别。
参见《土地估价实务与案例》教材P192、《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3.3农用地自然等。
2.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等别。
A.指定作物B.标准耕作制度C.基准作物D.标准样地【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分等。
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等别。
3.农用地分等成果分为()。
A.使用等别B.利用等别C.自然等别D.行政等别【正确答案】 BC【答案解析】农用地质量等包括农用地自然等、农用地利用等和农用地经济等。
参见《土地估价实务与案例》教材P192。
4.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平均土地利用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质量等别是()。
A.农用地自然等B.农用地利用等C.农用地经济等D.农用地社会等【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农用地利用等: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平均土地利用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质量等别。
参见《土地估价实务与案例》教材 P193。
5.根据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中的分层控制原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农用地质量分等以建立各层次行政区范围内的统一等别序列为目的B.农用地质量分等是在国家、省两个层次上开展C.省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本省域范围可比D.国家级汇总成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可比【正确答案】 CD【答案解析】选项A,农用地质量分等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等别序列为目的;选项B,在实际操作中,农用地质量分等是在国家、省、县三个层次上开展。
农用地分等规程2016
农用地分等规程是指国家针对农用地进行分等定级的法规和规范。
2016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农
业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农用地分等等级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用于指导和规范农用地分类管理工作。
该《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分设等级:根据农用地的土壤肥力、生产潜力、耕作条件等因素,将农用地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
2. 确定标准:根据农用地的农田质量、设施条件、水资源利用等指标,确定每个等级的标准。
3. 分级依据:根据农用地的产量、质量、效益等指标,评定农用地的等级。
4. 分类使用:根据不同等级的农用地特点,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规划用地和开发利用等工作。
5. 管理措施:对于一类农用地,要严格保护和管理,禁止非农和非耕作用;对于二类、三类和四类农用地,要加强管理,合理利用。
6. 监督检查:建立农用地等级和分等结果公示制度,加强对农用地分等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保护和提高农用地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嘿,朋友!今天我要和你唠唠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这事儿。
你知道吗,我之前可真是好好体验了一把这个规程呢。
咱就说这农用地啊,那可太重要啦!这可是关乎着咱老百姓吃饭的大事儿呢。
有一回,我跟着一群专家去研究农用地。
哎呀妈呀,那场面,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他们拿着各种仪器,在那地里测来测去的,一会儿量这个,一会儿测那个。
我就跟在旁边,好奇地看着。
然后他们就开始根据那些数据啊,给这块农用地分等定级。
你还别说,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他们要考虑土地的肥力啊,灌溉条件啊,还有地理位置啥的。
就好像给这块地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一样。
我记得有一块地,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但是专家们一分析,说这地肥力特别好,等级还挺高呢。
我当时就想,这地可真是深藏不露啊!然后还有一次,我们遇到一块地,表面上看着还行,但是一检测,发现有些问题。
专家们就开始商量怎么给它定级,那讨论的可热烈了。
我在旁边听着,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这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啊,就像是给农用地发了个身份证一样。
让我们知道每块地都有啥特点,适合种啥。
这样农民们种地就更有针对性啦,也能提高收成呢。
而且啊,通过这个规程,政府也能更好地规划土地的使用。
比如说,哪些地适合建房子,哪些地得好好保护起来种粮食。
这样咱国家的土地资源就能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啦。
我觉得这个规程真的特别重要。
它让我们更加了解土地,也让土地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就像那句话说的,土地是我们的根嘛。
现在啊,每次看到农用地,我就会想起那些专家们认真工作的样子,还有他们给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过程。
这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呢。
好啦,我今天就和你唠到这儿啦。
下次有啥好玩的事儿,我再和你说哈。
拜拜啦!。
1)确定评价因子权重:项目区属于平原区,种植作物为棉花,在充分调查了解项目区农田现状的基础上,按《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规程》来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
各评价因子权重计分规则见下表。
表10.4-1 昌吉市平原区“棉花—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
表10.4-2 农用地评价因子权重
2)依据各测算单元农用地级别的定级指数和农用地级别间的界值,判断各测算单元所属的土地级别,再结合外业调查结果,在各级别内对明显与周围农用
地级别不相适应的单元进行级别界线调整。
昌吉市农用地定级单元定级指数与农用地级别对应关系如下表。
表10.4-3 昌吉市农用地级别与定级指数对应关系表
3)由上表可知,整理前农用地定级评分为60.3分,整理定级评分为82.5分,农用地级别由Ⅲ级变为Ⅱ级,工程实施后,通过对局部土地平整和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等措施,将能达到优质耕地标准。
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
1.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评价土壤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
常通过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等指标来评价土壤
肥力。
不同的土壤肥力水平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
此对土壤肥力进行评价是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土壤适宜度,土壤适宜度是指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适宜程度。
土壤适宜度的评价通常包括土壤质地、排水性、通气性、保肥保墒
能力等指标。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中,评价土壤适宜度是必不可少的。
3. 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是指土壤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以及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的程度。
评价土壤环境质量通常包括土壤中
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情况、土壤污染程度等指标。
土壤环境质量
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品质和人体健康,因此在农用地质量分
等定级中,也需要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是一个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土
壤适宜度和土壤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过程。
通过科学的评价和
分级,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体健康。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农用地分等规程》等四项行业
标准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3.04.08
•【文号】国土资发[2003]100号
•【施行日期】2003.08.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
正文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
《农用地分等规程》等四项行业标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3]100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部直属单位:
《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四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已经我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现予发布,并于二00三年八月一日起实施。
标准代号如下:
TD/T1004-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1005-2003《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1006-2003《农用地估价规程》;
TD/T1007-200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以上标准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征订联系电话:010-66122989。
请将本《通知》转发至市、地、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二00三年四月八日。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土地定级是土地质量与土地价值之间差异的反映。
土地定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经过调查和计算,确定土地的质量和价值的评价活动。
土地等级的科学评定和定级,可以为制定相关规划、规划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
土地等级评定和定级的结果,经主管机关审查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
土地定级可分为城市土地定级和农用地定级,根据土地调查结果、土地规划用途和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评定,分为“等级”和“等级”两个层次。
城市土地分等定级主要反映城市土地区域、区位和利用效益的差异。
它以每个城镇为一个点,从整体上分析每个城镇的土地差异。
2001年,国家颁布了2014年修订的《城市土地定级规则》(gb/t 18507-2001) ,并重新颁布了《城市土地定级规则》(gb/t 18507-2014)。
城镇土地定级是通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土地质量进行分类排序和其他活动的评价。
城镇土地定级是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土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资源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城镇土地等级的活动。
城镇土地的“等级”反映了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城镇内部的“等级”顺序排列较为统一。
农用地“等级”是指按照国家标准耕作制度、自然质量状况、平均土地利用状况和平均土地经济状况,对农用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农用地等级,是指根据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和构成土地质量的区位条件、当地土地经营管理和实际情况,以及符合委托方要求的原则,划分的农用地等级,1999年,国土资源部通过国土资源专项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试点工作。
2003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农用地分等条例》(td/t 1004-2003)和《农用地分等条例》(td/t 1005-2003)两个行业标准。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指根据土地的肥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等因素,对农用地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
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用地的分等定级需要考虑土地的肥力情况。
土地的肥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不同肥力的土地适宜种植的作物也不同。
通常可以根据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来进行评定,从而确定土地的肥力等级。
其次,农用地的分等定级还需要考虑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
水土保持能力强的土地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稳定,适宜进行长期的农业生产。
因此,水土保持能力也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外,农用地的分等定级还需要考虑土地的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气候等生长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土地的生长条件来确定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域,从而进行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总的来说,农用地的分等定级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肥力、水土保持能力、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条件等因素,科学地对农用地进行等级划分,为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只有通过科学的分等定级,才能更好地保护农用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附录B2该附录为《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的附属文件B2,主要包括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具体标准和流程,用于指导农用地分等的工作。
1.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旨在合理利用农用地资源,衡量农用地的质量和适用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支持。
2. 农用地分等的原则农用地分等定级遵循以下原则:•公平公正:农用地的分等应公平合理,没有地区或利益的偏向。
•科学客观:农用地分等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数据,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可操作性:农用地分等规程应具备一定的实施操作性,方便使用者准确评价农用地等级。
3. 农用地分等的标准农用地分等标准应综合考虑土壤质量、地形条件、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因素,对农用地进行定级。
具体标准如下:3.1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农用地分等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
根据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将农用地划分为一、二、三级。
•一级农用地:土壤质地松散,有机质含量高于4%,养分含量充足。
•二级农用地:土壤质地适中,有机质含量在2%~4%,养分含量适中。
•三级农用地:土壤质地较紧密,有机质含量低于2%,养分含量较低。
3.2 地形条件地形条件对农用地的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坡度、海拔高度等指标,将农用地划分为四、五、六级。
•四级农用地:坡度小于5°,海拔低于300米。
•五级农用地:坡度在5°15°之间,海拔在300米1000米之间。
•六级农用地:坡度大于15°,海拔高于1000米。
3.3 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农用地的分等有重要影响。
根据水资源供应情况,将农用地分为七、八、九级。
•七级农用地:有充足的灌溉水源,适宜发展水稻、蔬菜等水耕作物。
•八级农用地: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适宜发展小麦、玉米等旱作农业。
•九级农用地:缺乏水资源,仅适宜发展旱地果树、牧草等耐旱作物。
3.4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农用地的选择和种植作物的适应性起着重要作用。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一般原则、准备工作和数据安排、补充实地调查、标准耕作制度和标准作物、定级单位、农用地质量等级评定、编制、验收、更新、备案应用程序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域内现有的农用地和适宜耕种的未利用地。
引用文件2以下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件)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条例》(GB/t2260)GB/t19231-2003基本土地条件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3术语和定义GB/t19231-2003和GB/t21010-2007中定义的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三一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和水利用地、水产养殖水面等。
三点二农用地质量等级按照全国标准化耕作制度和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对农用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农用地质量等级。
三点三农用地物理质量等级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的光温、气候资源和土地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农用地质量综合评价与农用地质量分类。
3.4农用地使用质量等级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平均土地利用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方法一GB/TXXXXX-XXXX通过该方案,对农用地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农用地质量进行了分类。
三点到五点农用地经济质量综合等级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和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对农用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农用地质量进行分类。
三六标准作物它是理论标准粮的换算标准。
按地区划分,是指我国比较常见的主要谷类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等根据不同的生长季节,进一步区分了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单季稻、早稻和晚稻7种粮食。
事情三点七指定作物本行政区域内参加标准耕作制度的农作物。
3.8因子指数区根据主导因素和区域分异原则,将区域划分为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组合。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附表
表A1 农用地分等定级外业调查表
表A2 土地分等/定级单元资料整理表
县乡村
表A3 农用地质量分计算表
表A4 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表
表A5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级指数计算表
表A6 土地利用系数计算表
表A7 农用地利用等级指数计算表
表A8 土地经济系数计算表
表A9 农用地等别指数计算表
表A10 土地等(级)别面积统计表
县乡村
表A11 各样点投入-产出调查表
县乡村
A12 土地区位系数计算表
表A13 耕作便利系数计算表
表A14 农用地级别指数计算表
表A16 样地法分等(定级)属性质量分加(减)分记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