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眩晕
- 格式:docx
- 大小:15.98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脑干小脑病变等前庭周围性、前庭中枢性、非前庭系统性等疾病头晕眩晕临床表现、重要体征和治疗措施前庭周围性头晕/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1)临床表现:①突然出现短暂性眩晕(持续≤1 min);②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时出现;③可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2)重要体征:位置试验诱发眩晕及眼震,眼震特点符合相应半规管兴奋或抑制的表现。
3)治疗:①手法复位是根本;频繁复发以及复位后存在残余症状的患者,可尝试药物辅助治疗。
②可使用有改善内耳循环的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
③因前庭抑制剂抑制或减缓前庭代偿不推荐常规使用。
④复位无效以及复位后仍有头晕或平衡障碍患者的辅助治疗,可选择前庭康复训练作为替代治疗。
极少数难治性BPPV,可以考虑手术。
2、梅尼埃病1)临床表现:①发作性旋转性眩晕;②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无意识丧失;③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且逐渐加重;④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⑤部分患者的耳蜗症状和前庭症状不同时出现,中间有可能间隔数月至数年。
2)重要体征:发作期或中晚期神经性聋。
3)治疗:①眩晕发作期可使用前庭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前庭抑制剂原则上不超过72 h,糖皮质激素根据情况可口服或静脉。
②若恶心、呕吐症状严重可用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等。
间歇期可选用倍他司汀、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庆大霉素,限制食盐的摄入,忌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有创性治疗。
3. 前庭神经炎1)临床表现:①急性眩晕不伴听力下降且持续数日;②常伴恶心、呕吐、振动幻视以及身体不稳感等;③有的要伴有耳石症。
2)重要体征:自发性朝向健侧的水平扭转性眼震;站立身体向患侧倾倒。
3)治疗: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尽早进行适当的活动。
4. 伴眩晕的突发性聋1)临床表现:①眩晕,恶心、呕吐;②突然发生听力下降;③可伴耳鸣、耳闷胀感、听觉过敏或重听、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
前庭性偏头痛(VM)反复发作头晕/眩晕诊断要点2024前庭性偏头痛(VM)是临床上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以反复发作头晕或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伴或不伴头痛症候的一种可以诊断的独立疾病体。
患者常就诊于神经科、急诊、耳鼻咽喉科,易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庭周围性眩晕、梅尼埃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等。
据统计,人群中VM整体患病率高达1%,是导致头晕/眩晕的常见疾病之一,误诊率最高可达80%β”诊断标准”2021年,B台陷ny协会国际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ICVD)制定并颁布了VM的新版诊断标准,此次新版保留了原2012年的诊断标准,包括VM与很可能的VM。
1.VMA.至少5次中度或重度的前庭症状发作注释ria,持续时间为5min~72h注释⑶;B.目前或既往存在符合国际头痛分类(ICHD-3)注释⑷诊断标准的伴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C.至少50%的前庭症状发作注释⑸时伴有下列一项及以上偏头痛样症状:头痛,至少有以下特征中的两项:单侧、搏动性、中度或重度疼痛、日常体力活动可加重头痛;畏光及畏声注释⑹;视觉先兆注释⑺;D.不能用另一种前庭疾病或ICHD疾病更好地解释发作注释⑻。
2,很可能的VMA.至少5次中度或重度的前庭症状发作注释HZ,持续时间为5min~72h注释⑶;B.仅符合VM诊断标准的B和C中的一项(偏头痛病史或发作时的偏头痛样症状);C.不能用另一种前庭疾病或ICHD疾病更好地解释注释网。
注释:[1]根据Barany协会对前庭症状分类的定义,符合VM诊断的前庭症状包括:自发性眩晕,包括:内在性眩晕,指自身运动的错觉;外在性眩晕,指视觉环境旋转或移动的错觉。
位置性眩晕,头部位置改变后出现。
视觉诱发的眩晕,由复杂或大型移动性视觉刺激诱发。
头动诱发的眩晕,头部运动时出现。
头动诱发的头晕伴恶心,头晕是指空间定向受损的感觉。
[2]中度前庭症状:前庭症状达到影响但尚未限制日常活动的程度。
重度前庭症状:无法进行日常活动。
改善前庭眩晕的眼周眩晕按摩
1、必要性:
前庭神经炎是由周围前庭器官炎症引起的急性单侧前庭功能损伤综合征,以突发性的眩晕为主要症状,在外周性眩晕中的发病率较高。
随着近年来临床对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中医技术在临床上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以穴位按摩较为常见。
通过刺激睛明穴、攒竹穴等穴位,能够改善颈椎病患者的眩晕症状,这为临床改善前庭神经炎患者的眩晕症状提供新思路。
2、按摩方法:
①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嘱其闭眼休息5分钟,操作者采用七步洗手法消毒双手。
②选取患者睛明穴、瞳子髎穴、攒竹穴,采取按法、点法进行眼周穴位按摩,从睛明经攒竹,再到瞳子髎,循环往复,以患者感受酸胀为宜。
③配穴选取百会、风池及肩井等穴位,以协助患者放松身体。
按摩过程中应注意速度协调,用力均匀。
④统一按摩时间在上午10点和下午15点,于患者治疗结束后进行按摩,每次20 分钟,每天2次,持续2周。
3、穴位功效:
穴位:瞳子髎;功效:促进头面部疾病恢复。
穴位:睛明穴;功效:有明目退翳、祛风清热及通络。
穴位:阳胆经;功效:疏风散热、明目退翳。
穴位:诸穴;功效:共奏明目退翳、疏风散热及散风镇痉。
穴位:攒竹穴;功效:反射性增加对应区域大脑皮层的血流量从而增强其功能及代偿作用,进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眩晕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眩晕的原因一、前庭周围性眩晕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病人常在头部位置发生改变的时候,比如说起床、躺下或者抬头的时候会出现眩晕,一般持续几秒钟,当头部固定的时候眩晕消失。
2、迷路炎迷路炎是急性或慢性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多因中耳化脓性炎症直接破坏迷路的骨壁引起,少数是炎症经血行或淋巴扩散所致化脓性迷路炎。
部分患者迷路并无感染的直接侵犯,受到邻近化脓性中耳炎的影响,也能出现症状浆液性迷路炎。
中耳炎患者会出现突然性的眩晕,并且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提示合并迷路炎的可能。
病情严重的人眩晕很严重,会伴有眼球震颤、听力丧失、平衡失调等症状。
3、药物中毒性眩晕多种药物会造成内耳及前庭神经损害,首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这种抗生素通过对前庭毛细胞造成的不可逆损伤而产生耳毒性。
硫酸链霉素对内耳前庭毒性较大,容易引起眩晕,而双氢链霉素会导致耳蜗损害,从而产生耳聋。
急性链霉素中毒多在用药后数天内发生眩晕、恶心、呕吐。
慢性中毒多见,常在用药治疗几周后患者出现摆动幻觉、运动失调和轻度眩晕,并在1周后病情达高峰。
4、晕动病或称运动病,即晕车、晕船。
由于坐车、船、飞机等时,内耳的迷路受机械性刺激,引起前庭功能紊乱所致。
主要表现眩晕、恶心及呕吐,常伴面色苍白、出冷汗、全身无力等。
该病可能存在易感人群,但原因未明;睡眠不足、情绪不佳及不良刺激常为促发因素。
5、迷路卒中为突然发作的严重眩晕、恶心、呕吐,并有耳鸣或听力丧失,可发生迷路功能永久性损害。
主要见于老年人内听动脉的闭塞,或迷路出血。
患者年龄大、起病快,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症及既往无类似发作史等有助诊断。
6、听神经瘤听神经瘤患者主要表现慢性进行性耳聋,极少数患者早期可出现眩晕。
部分患者亦可在起病后数月或数年后才出现眩晕。
除有第Ⅷ对脑神经损害外,还有Ⅴ、Ⅶ、Ⅸ、Ⅹ对脑神经麻痹、头痛、共济失调等。
耳科检查可发现病侧有神经性耳聋及前庭功能减弱的表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患侧可有各种异常,脑脊液蛋白质增高,头颅平片有病侧内听道异常扩大或同时有骨质破坏,头颅CT、MRI在小脑脑桥角处显示占位性病变,则诊断可肯定。
前庭中枢性眩晕
*导读:脑干、小脑、大脑有病变时亦可引起眩晕。
这是因为人体平衡的维持有赖于视觉、本体觉及前庭系统(称平衡三联)的协同调节。
……
脑干、小脑、大脑有病变时亦可引起眩晕。
这是因为人体平衡的维持有赖于视觉、本体觉及前庭系统(称平衡三联)的协同调节。
外界刺激通过上述诸感受器传入至小脑、皮质下中枢、前庭诸核及红核等,不断地进行反射调节,使机体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又可经皮质下中枢传向大脑,使平衡更为完善,故脑干、小脑、大脑有病变时可出现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延髓外侧综合征、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都可引起眩晕。
这是因为前庭核是脑干中最大的核块,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供血不足,极易影响前庭系统功能。
患者表现无旋转感,只有头昏眼花,头重脚轻,摇晃不稳,甚至跌倒。
但指物不偏向一侧,亦无眼球震颤。
第1 页。
前庭眩晕急救措施
前庭眩晕是指产生错误的空间定位、平衡感觉和运动感觉的病症。
它是指由于前庭器官功能障碍或中枢性异常等引起的一组自发性症状,包括晕眩、眼震、倾斜感、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等。
然而,当出现前庭眩晕的情况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急救措施呢?本文将为您介绍前庭眩晕的急救措施。
食物禁忌
前庭系统对体内渗透压和电解质平衡敏感,因此,前庭眩晕首先要注意饮食。
患者应避免过度进食以及摄入富含牛奶、巧克力、蛋糕等易引起血糖波动和体内渗透压变化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保持安静
当出现眩晕症状时,患者应尽量保持平静,不要突然转身、站立或者更换肢体位置。
因为这样容易导致血压的瞬间变化,进一步加重眩晕症状。
建议患者在床上平躺,并保持自然呼吸,以缓解眩晕感。
保持通风
前庭眩晕往往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需要注意通风。
建议患者待在通风的空间,以促进空气流通,防止二氧化碳积聚,缓解不适症状。
接受治疗
在经过急救措施后,如情况未能改善,患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接受治疗。
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如病因为药物引起,应立即停服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处理。
总结
总的来说,前庭眩晕需要采取慎重的急救措施。
当发生前庭眩晕时,患者应保持平静,避免突然转身,尽快平躺在安静的环境中,并保持通风。
同时,注意饮食禁忌,避免进食高糖、高渗透压的食物。
如果症状无法缓解,应及时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前庭眩晕症的治疗方法
前庭眩晕是一种由内耳异常引起的眩晕症状,治疗方法包括:
1. 症状缓解方法:在眩晕发作时,可以尽量保持安静,避免突然转头或者快速变换体位,避免暴露在刺激性的环境中,例如强光、噪音等。
2. 物理疗法:通过物理刺激来缓解眩晕症状,如前庭康复操、头部按摩、颈椎牵引等。
这些疗法可以帮助调整平衡感知和前庭系统功能,减轻眩晕症状。
3.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减轻眩晕症状,如抗组胺药物、镇静剂、抗焦虑药物等。
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眩晕的程度和频率。
4. 手术治疗:在一些严重病例中,如梅尼埃病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方式包括前庭神经切除术、前庭神经血管切断术等。
治疗前庭眩晕症状的方法因个体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治疗方法。
眩晕的前庭功能检查及前庭康复结果分析作为人体平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庭系统病变影响人体正常平衡状态,可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等不良症状,影响着患者日常学习及生活。
眩晕的前庭功能检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本院在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眩晕患者中随机抽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前庭功能检查,总结前庭功能检查的方法,分析前庭康复结果。
标签:眩晕;前庭功能检查;康复1 前言前庭病变最常见的症状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其疾病的主要特征是与头位改变密切相关的阵发性眩晕以及特征性眼震,常在闭眼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转动头部后加重,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按照解剖位置可分为四类,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及混合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发病率最高的是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推测可能与特殊生理位置导致的耳石脱落有关,双侧前庭病变症状较重发病率较低,基本都存在原发疾病,包括耳硬化症、梅尼埃病、迟发性膜迷路积水等。
前庭功能检查不仅可明确疾病的性质及类型,还可以帮助患者明确原发性疾病从根本上进行治疗。
2 资料与方法从本院在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眩晕患者中随机抽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前庭功能检查,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分布在26岁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48±1.63)岁。
对其进行眩晕的前庭功能检查,其中检查结果为23例为前庭神经炎。
3 前庭功能检查的方法3.1头脉冲试验头脉冲试验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前庭检查方法,常用来检查高频损伤和三对半规管。
检查时患者注视一固定目标,在垂直轴上进行小幅度高加速快速转向运动,需要用高频摄像头采集患者眼动图像,试验短暂且不以受试者主观意向而改变。
患者在小幅度高加速快速转向运动后会产生快速的代偿性眼动。
前庭功能损伤患者无法产生重新注视,必须通过眼球转动重新注视前方物体。
前庭周围性眩晕
概述
眩晕是因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运动性错觉。
“真性眩晕”有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或倾倒感,呈阵发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调(指物偏斜、站立不稳或倾倒)和植物神经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出汗、血压脉搏改变等);“假性眩晕”(昏晕)为自身或外物的晃动不稳感,常较持续,但也可为阵发性,伴发症状较轻或不显,外物纷杂时症状加重。
“动”的感觉是其和“头昏”的鉴别标志。
病因
1.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硬化、后下小脑动脉血栓、小脑出血、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等。
2.占位性病变:上述部位的肿瘤、脓肿、结核瘤、寄生虫等,以及其他部位的肿物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导致上述脑组织的移位、水肿等,也可引起眩晕。
3.变性和脱髓鞘疾病:如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遗传性共济失调等。
4.炎症:如脑干脑炎等。
症状
一、前庭周围性眩晕均为真性眩晕,一般均有眼震和前庭功能改变。
1.内耳病变(耳源性眩晕):除眩晕、眼震和前庭功能改变外,伴有耳鸣和听力减退,多为单侧性。
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1)美尼尔病:耳鸣和听力减退呈波动性,即间歇期可恢复,但发作愈多恢复愈差(偶有一次发作后几成全聋者)。
(2)急性迷路炎:见于中耳炎或迷路手术后。
鼓膜穿孔后症状加重。
(3)内耳损伤。
(4)鼓膜内陷或受压:
(5)耳石和前庭终未感受器病变:表现为“变位性眩晕”。
2.前庭神经病变:①药物中毒。
②小脑桥脑角肿瘤或蛛网膜炎。
③前庭神经外伤,症状同前庭出血,但少见。
3.前庭神经元炎:无听力改变,仅有前庭神经症状。
常在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发病,或有头部慢性感染灶。
有时呈小流行,数目自愈,且少有复发。
二、前庭中枢性眩晕:为脑干、小脑或顶颞叶病变引起。
1.脑血管病:眩晕同时伴有闪辉、复视、视物变形、颜面和肢体麻木感、头痛、晕厥、猝倒等其他VB-TIA症状。
2.占位性病变:上述部位的肿瘤、脓肿、结核瘤、寄生虫等,也可引起眩晕。
3.变性和脱髓鞘疾病:如延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遗传性共济失调等。
4.炎症:如脑干脑炎等。
三、眼源性眩晕。
一般为假性眩晕(视动性眩晕例外),在注视外物时加重,闭眼或闭一眼后症状消失(先天性眼震例外),无前庭型眼震。
四、本体感觉性眩晕。
为假性眩晕,伴有肢体深感觉减退,感觉性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减退等。
五、全身疾患引起的眩晕。
六、精神性眩晕。
检查
有了初步的病因判断后,再进行相应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
体检重点为前庭功能、听力、神经系统检查和心血管系统检查。
治疗
一、病因治疗。
二、一般治疗:静卧,避免声光刺激,解除精神紧张等。
三、药物对症治疗:
(一)吩噻嗪类:氯丙嗪、甲哌氯丙嗪。
(二)抗组织胺类:非那根、美其敏等。
(三)莨菪类:阿托品、氢嗅酸莨菪碱、654-2等。
(四)其他:眩晕停,合理补液基础上短期少量脱水等。
四、手术治疗:
内耳病变听力已丧失而久治不愈者,可行迷路破坏手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