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表单
- 格式:docx
- 大小:25.67 KB
- 文档页数:5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天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1-2天住院第2-3天(术日)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开化验单□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药物处理高眼压 YAG激光/虹膜周边成型激光□初步确定手术方式和日期□眼科特殊检查:前房角镜检查,AB超,UBM,视野检查,前节OCT,视盘OCT□上级医师查房□完善术前检查和术前评估□住院医师完成术前小结、术前讨论、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签署手术同意书、自费用品协议书□手术:眼压控制正常下尽快进行手术治疗□术者完成手术记录□住院医完成术后病程□上级医师查房□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及术后注意事项重点医嘱长期医嘱:□眼科二级护理常规□饮食□抗菌药物滴眼液□高渗剂降眼压(甘露醇或甘油盐水/异山梨醇口服液)□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剂(醋甲唑胺)□β受体阻断剂□ 受体激动剂□碳酸酐酶抑制剂眼水(派立明)□缩瞳剂□激素类眼水(必要时)□非甾体类消炎眼水(必要时)□角膜营养眼水/眼膏(必要时)□神经营养药物(必要时)临时医嘱:□血、尿常规□肝肾常规,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眼部AB超、UBM、视野、前节OCT、视盘OCT(必要时)□眼压控制不满意,必要时甘露醇静点/异山梨醇口服/前房穿刺/球后注射(利多卡因)长期医嘱:同第一日临时医嘱:□眼压控制不满意,必要时甘露醇静点/异山梨醇口服/前房穿刺/球后注射(利多卡因)□常规准备明日在局麻下行小梁切除术□备皮洗眼□术前晚口服镇静药(必要时)□术前测眼压,必要时甘露醇静点或异山梨醇口服长期医嘱:□眼科术后二护理常规□饮食□抗菌药物+激素眼水□非甾体类消炎眼水□散瞳剂(必要时)□角膜营养眼水/眼膏(必要时)□必要时口服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点(必要时)□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必要时)□神经营养药物(必要时)临时医嘱:□今日在局麻下行小梁切除术主要护理工作□病区环境介绍□入院护理评估、介绍主管医护人员□医院相关制度介绍□饮食宣教、生命体征监测□介绍相关治疗、检查、用药等应注意的问题□心理与生活护理□执行医嘱,完成护理记录单□指导患者熟悉病区环境□执行医嘱□介绍有关疾病的护理知识□介绍相关治疗、检查、用药等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宣教:围术期注意事项□执行手术前医嘱□完成术前护理记录单书写□健康宣教: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执行术后医嘱□完成手术当日护理记录单书写□观察动态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执行医嘱□介绍相关治疗、检查、用药等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住院第3-4天(术后第1日)住院第4-5天(术后第2日)住院第5-7天(术后第3-4日,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注意眼压、伤口、滤过泡、前房等情况□住院医师完成常规病历书写□上级医师查房□注意眼压、伤口、滤过泡、前房等情况□住院医师完成常规病历书写□如果出现浅前房、脉络膜脱离、或恶性青光眼,及时进行相应处理□拆可调节缝线(必要时)□上级医师查房□注意眼压、伤口、滤过泡、前房等情况□根据术后伤口、前房、滤过泡情况决定术后出院时间□完成出院志、病案首页、出院诊断证明书等病历资料□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后续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如:复诊时间等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同术后当日临时医嘱:□如果滤过强、前房浅,必要时包扎、散瞳长期医嘱:同术后当日□根据并发症情况予相应治疗□恶性青光眼:高渗剂,阿托品散瞳,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口服激素,醋甲唑胺,眼局部抗炎治疗(必要时晶体摘除/玻璃体切割手术)□脉络膜脱离:阿托品散瞳,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口服激素,眼局部抗炎治疗临时医嘱:□出现并发症:高渗剂,阿托品散瞳,局部注射□如果滤过强,前房浅,包扎长期医嘱:同术后第2日临时医嘱:□出院带药⏹抗菌药物+激素眼水⏹非甾体类消炎药水⏹散瞳剂(必要时)⏹神经营养药物(必要时)□门诊随诊主要护理工作□执行术后医嘱□健康宣教:手术后相关注意事项,介绍有关康复锻炼方法□术后用药知识宣教□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眼情况变化□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完成术后护理记录单□执行术后医嘱□健康宣教:手术后相关注意事项,介绍有关康复锻炼方法□术后用药知识宣教□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眼情况变化□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完成术后护理记录单□执行术后医嘱、出院医嘱□进行出院指导:生活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眼情况变化□完成术后及出院护理记录单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征求意见稿)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浸润术。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小梁切除术:房角1/2以上关闭;2.虹膜周边激光打孔:房角1/2以下关闭,局部两种以下药物控制眼压。
(四)标准住院日为7-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3.肝肾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心电图;6.眼部AB超;7.UBM;8.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执行。
2.选用二代头孢或喹诺酮类抗生素,预防性用药时间为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2.术内固定物:无;3.术中用药:利多卡因,丝裂霉素,全身麻醉用药;(九)术后住院恢复5-7天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选择。
2.抗生素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执行。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2、行小梁切除术 (ICD-9-CM-3:12.64)。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H40.203)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2)门诊生化、免疫4项、血型鉴定;(3)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2、术内固定物:无;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H40.2)/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H40. 201)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H40. 202)o (二)诊斷依据。
根据《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X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年),《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2014年)及美国眼科学会20门版《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临床诊断治疗指南》(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Ameri can Academy of OphthaImo Iogy)。
1.定义:原发性房角关闭所导致的急性或慢性眼压升高,伴有或不伴有青光眼性视盘改变和视野损害。
根据临床表现可将PACG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2.筛查:建议针对高龄、具有浅前房、窄房角解剖特征的人群进行以医院为基础的机会性筛查。
前期文献已证实房角镜检查和UBM检查的一致性在80% - 90%以上,因此这两种方法均可用于闭角型青光眼的筛查,建议优先考虑用房角镜,有条件的医院建议用房角镜联合UBM检查。
3.分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按ISGE0分类系统分为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按房角关闭机制分类为瞳孔阻滞型、非瞳孔阻滞型和多种机制混合型;按疾病过程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期、缓解期、慢性期。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早期、进展期和晚期。
完全失明的患眼为绝对期。
4.激发试验: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改良的激发试验,即监测短期房角闭合状态(采用明暗光UBM或3 min暗适应对房角进行评估),随后以I h的暗室试验判断眼压水平。
改良后的闭角型青光眼激发试验以房角关闭及眼压升高两项指标为判断标准,从而决定是否对闭角型青光眼的高危眼进行及时处理。
眼科临床路径2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 2009年版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 3 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
4 2.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眼科诊疗指南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XXX编着,XXX),《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XXX编着,XXX),《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XXX编着,XXX),《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XXX编着,XXX),《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搜检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用,凝血功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体式格局:局部麻醉或外表麻醉。
2.术内牢固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前房形成及反应、瞳孔状况、滤过泡情况,结膜切口缝合情况,眼压,视力(矫正)。
1.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ICU10:H40.203 ):诊断依据:根据人卫七年制规划教材《眼科学》原发性青光眼章节教材1.典型的大发作:起病急、眼压急剧上升、明显眼痛头痛。
2.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见球结膜水肿、睫状充血、角膜水肿、浅前房、瞳孔扩大、虹膜膨隆。
3.眼科辅助检查视野缺损、高眼压、房角关闭和粘连、视力明显减退。
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七年制规划教材《眼科学》原发性青光眼章节教材1.挽救视功能和保护房角式治疗的主要目的。
2.联合应用促进房水引流、减少房水生成和高渗脱水三种手段联合应用。
3.选择合适手术方案,临床经典术式为小梁切除术。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 天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U10 H40.203 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致闭角发生,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者,可以进入路径。
术前准备 2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 三大常规及血型2. 心电图检查3. 视力、眼压4.房角、视野选择用药:抗生素氨基糖苷及头孢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 2 天手术日为入院第 3 天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手术材料:—术中用药:视情况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输血:-病理:-术后住院恢复7 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 视力2. 眼压3. 房角4. 视野术后用药:抗生素头孢霉素类,用药时间 3 天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1.眼部无明显疼痛。
2.手术后结膜滤泡形成稳定。
3.眼前房深度稳定、眼压正常。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手术后部分特殊病例因“睫状体休克”,睫状体水肿致睫状环阻滞型青光眼发生,临床注意术后观察及防治。
2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原发性闭角型临床路径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ICU10:H40.203 )拟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姓名:性别:女年龄:门诊号:-住院号:3 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原发性闭角型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4手术、麻醉知情同意书手术知情同意书麻醉知情同意书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病历号:。
眼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眼科疾病临床路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doc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
一、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H40.2)/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H40.201)/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H40.2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2019年),《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9年),《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2019年)及美国眼科学会2019版《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临床诊断治疗指南》(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1.定义:原发性房角关闭所导致的急性或慢性眼压升高,伴有或不伴有青光眼性视盘改变和视野损害。
根据临床表现可将PACG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2.筛查:建议针对高龄、具有浅前房、窄房角解剖特征的人群进行以医院为基础的机会性筛查。
前期文献已证实房角镜检查和UBM检查的一致性在80% - 90%以上,因此这两种方法均可用于闭角型青光眼的筛查,建议优先考虑用房角镜,有条件的医院建议用房角镜联合UBM检查。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周边切除术)临床路径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周边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H40.200x002),行虹膜周边切除术(ICD-9-CM-3:12.14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症状:急性眼红眼痛伴视物模糊。
2.体征: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房角关闭。
3.辅助检查:眼压升高,裂隙灯提示前房浅、周边房角窄,前房角镜提示房角关闭或粘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指征:急性或慢性前房角关闭、前房角粘连闭合范围累计< 180°、无视盘改变和视野损害者,可选择激光或手术方式行周边虹膜切开或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与退出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H40.200x002)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糖等检查;(3)心电图。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房角镜、UBM、眼球B超。
3.根据病情选择:视野、OCTA、AS-OCT、电生理。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术前常规预防性用药至术日。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联合结膜筋膜下麻醉。
2. 术中用药:利多卡因、罗派卡因或布比卡因。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2、行小梁切除术 (ICD-9-CM-3:12.64)。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H40.203)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2)门诊生化、免疫4项、血型鉴定;(3)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1、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2、术内固定物:无;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
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
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或表面麻醉。
2.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前房形成及反应、瞳孔状况、滤过泡情况,结膜切口缝合情况,眼压,视力(矫正)。
2.抗菌药物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
(十)出院标准。
1.高眼压得到控制。
2.前房基本恢复正常。
3.结膜切口愈合好,无感染征象。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者术前存在持续性眼压高或眼轴短,真性小眼球等因素,容易出现恶性青光眼或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术后可能出现前房形成迟缓,需药物治疗甚至手术处理,导致住院时间相应延长。
2.出现手术并发症,如结膜伤口愈合不良、滤过泡渗漏、前房形成迟缓、脉络膜渗漏、驱逐性脉络膜出血等,转入相应路径。
3.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又合并老年性白内障,需行青白联合手术者,不进入路径。
4.需行全麻手术者不进入本路径。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表单(医师版)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行小梁切除加虹膜根切术(ICD-9-CM-3:12.6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第1页(共2页)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表单(医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