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1讲第1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89 MB
- 文档页数:25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a.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革命;b.内战爆发,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c.部分领导幻想直接过渡社会主义制度----(主观原因)(2)内容:A.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打击较大)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C.对中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D.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评价:积极影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消极影响: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不是向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正确道路2. 新经济政策(1)背景:a.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b.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c.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实施:1921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3)内容:A.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B.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C.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4)实质:在一定程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5)作用:放弃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错误,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确立(2) 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3) 表现:a.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特点:高度集中(5)评价:积极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基本实现工业化消极作用: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6)弊端:a.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c.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d.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4.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曲折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注意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2)国民经济平衡发展,避免比例失调;(3)不能单纯依靠计划经济,也需要市场经济灵活调节;(4)肯定私有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成分;(5)注意缓和国内矛盾,避免激化导致社会动荡。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一课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目的:巩固新生政权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内容工业: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督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产品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进步性: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评价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背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内容(2)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新经济政策(3)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1)理论意义:它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意义:而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形成过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主要特征: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积极影响: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消极影响:轻重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对其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会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二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解单元检测(三)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成都高一检测)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活路成了小手工业者。
据此推知当时苏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打破B.新经济政策成效明显C.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D.政府注重日用品消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活路成了小手工业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打破,故A正确。
2.“新经济政策一履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活力,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降落。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践上是指( )A.借助商品和市场进行调理B.实行余粮搜集制C.允许恢复和发展公家企业D.大中小工业国有答案A解析留意标题中的信息“新经济政策”“城市”“商店”,所以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践上就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正确;B、D均不符合。
3.1921年3月21日,苏俄颁布发表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1普特=16.38千克),比原定的余粮搜集额4.23亿普特低了许多。
这是为了( ) A.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理想B.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D.缓和社会矛盾进步农民消费积极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搜集制,且征收额降低,这是为了进步农民消费积极性,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故选D。
4.(2018·赣州高一检测)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农村产生了很多富农,曾经构成一个阶级了。
要搞大农业,必须消灭富农的庄园,而且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各方面、各个地区都集体化。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二、学习目标: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重难点讲解:知识点一、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 经济危机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市场危机(即供需矛盾)群众贫困,购买力低、盲目生产、股票投机活动等(3)直接原因:股市崩溃2. 标志: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3. 特点:来势凶猛;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4. 影响:(1)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世界贸易额锐减。
(2)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解决办法加深了危机,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3)引发了各国空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
(二)罗斯福新政1. 新政实施的背景:(1)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
(2)时任总统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3)在1932年大选中,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击败在任总统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总统。
2. 新政的内容:(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银行信誉。
(2)中心措施——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
(具体做法如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考案[11]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限时: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南阳)1913年俄国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
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26813325(C)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C.两个五年计划的推行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形成[解析]材料信息强调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的增长幅度大,这一转变是因为两个五年计划的推行,故C项正确;苏联1936年社会主义制度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故A、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区别,故B项错误。
2.(2018·全国名校信息卷)下图是1923年~1926年间苏联私商零售贸易额在整个零售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由此可知导学号26813326(A)A.新经济政策日益走向了废止B.苏联国民经济出现严重衰退C.苏联社会消费需求日益萎缩D.工业化建设压缩了消费空间[解析]示意图中私商零售贸易额的持续下降,说明私营商业受到了压制,这明显与新经济政策中鼓励发展私营工商业政策不符,从而说明新经济政策走向了废止,A项正确。
私商零售贸易额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经济的衰退和社会消费需求的萎缩,B、C两项错误;此时期苏联工业化建设还没有开展,D项错误。
3.(2018·天水一中)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
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
这反映了导学号26813327(B)A.战争局势阻碍政策推行B.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C.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D.斯大林体制完全确立[解析]据材料“1924年前”“苏俄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实际履行的很少……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新经济政策实行后,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故租让给外资的企业很少,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阻力重重,故B选项正确;当时已经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早已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故C项排除;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确立的,故D项错误。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岳麓版必修2(必修二第三单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2016·石家庄)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布哈林这种认识导学号 42442254( C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解析] 材料中“内战”“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表明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实行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称这种经济政策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胜利了的”表明了对政策的肯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认为“战时共产主义”在战后依然适用,不可能推动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故D项错误。
2.(2016·湖北联考)1921年7月,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
对该条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租让和租借企业是国家资本主义企业B.租让和租借企业所有权属于私人C.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本质D.发生在赫鲁晓夫改革期间[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苏联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故A项正确;租让和租借企业所有权属于国家,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发生在列宁时期,故D项错误。
3.(2016·江淮十校)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测试试题(含答案)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下面漫画《我们将阻止并且严格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反映了当时俄国实行的经1( )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征集制 B.A .农业集体化C.新经济政策 D万美元纯收52.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
对公司税过去一律是75%.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入和4万美元遗产征收31%,万美元以上,5年税法,公司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12.5%13.75%,根据1935 15%.罗斯福的这一举措者增加为①稳定国家秩序带有社会主义色彩②使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不占支配地位③主要是为了解决新政的经费来源④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3.安德罗波夫曾任前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执政仅一年零三个月。
在他执政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
有评论认为他的改革思路跟中国邓小平的改革相当类似,如果他的体格状况更好一些,苏联可能走上与中国相类似的改革道路。
然而事实上“他不可能改变历史”,本质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国内问题积重难返B.执政苏联的时间过短,大量问题来不及处理C.苏共内部官僚主义严重,完全失去群众支持D.冷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渗透4.1942年世界大战方殷,某国已经开始擘化战后社会远景,并委托专家研究。
专家提出报告,建议政府应改善人民生活,消减“贫乏、无知、怠惰与病痛”,让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
战后,这个建议也获得实现。
这个国家及其推行的政策10/ 1.是()A.英国,福利国家制度 B.法国,自由法国运动C.美国,马歇尔计划 D.苏联,五年经济计划5.参议员诺里斯曾这样问罗斯福:“如果人家问你,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是根据什么政治思想建立的,那你怎么说呢?”罗斯福乐呵呵地回答:“我要告诉他们,这既不是鱼,也不是鸡,但是,不管它是什么,对于田纳西河流域的人民却是极佳的美味。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单元小结与测评系统梳理知识,理清发展脉络;仿真高考检测,零距离触摸高考!一、长路漫漫——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解析:选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十月革命后苏俄面对国内战争的特殊环境而实施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苏俄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32年提前完成,而此时西方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中,与材料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20世纪50年代为了摆脱斯大林模式所作出的改革。
2.1921年,有一个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商业方面,实行自由贸易。
这个国家是( )A.日本B.苏俄C.德国 D.英国解析:选B 1921年,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农业上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资本主义,B项符合题意。
3.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美国罗斯福新政C.苏联斯大林模式 D.中国的改革开放解析:选C 苏联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4.下图为某一时期某国农业生产状况,对该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圈地运动的结果B.体现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的成就C.受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动D.得益于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解析:选B 英国圈地运动是“羊吃人”,地主把农民的土地圈占过来以后主要用来养羊,所以圈地运动不可能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故A项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从当时俄国国情出发,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耕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同步增长是可信的,故B项正确;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在农业上的措施是减耕减产,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在农业上的改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粮食减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1958~1964年期间,苏联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7%,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
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没能发挥作用。
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A.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行政命令D. 调整所有制结构促进个体劳动者发展2.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秀兰·邓波儿,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称:“只要我们有秀兰·邓波尔,我们的国家就没事。
”材料主要说明了()A. 电影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B. 电影诞生在危机中的美国C. 罗斯福借助电影实施新政D. 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3.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_;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
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
”苏联的这一做法()A.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B.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C. 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D. 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4.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因为()A. 认识到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显示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C. 新经济政策已成为苏俄(联)工业化的正确途径D.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形势5.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是站在胡佛的肩膀上成功的,新政时期某些政策实质是胡佛政府时期的某种延续、深入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