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肖剑个案分析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339.68 KB
- 文档页数:10
・论著・HIV 感染者/AIDS 患者自杀原因分析及危机干预屈文妍,田建华,徐克沂,王克荣(北京地坛医院 北京 100011)摘要:目的 通过对艾滋病病毒(HIV )感染者/艾滋病(AIDS )患者自杀原因的分析,探讨危机的干预措施,以预防HIV 感染者/AIDS 患者的自杀。
方法 收集1991~2003年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848例HIV 感染者/AIDS 患者病历,统计自杀成功或未遂的全部已知病例,采用医学和心理学的干预手段。
结果 2002年6月实施干预前后各统计424例患者,干预以前自杀人数为21例,实施干预以后的自杀人数为2例。
结论 对HIV 感染者/AIDS 患者进行积极的危机干预,能有效地预防自杀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艾滋病;自杀;危机干预中图分类号:R512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62(2005)02-0091-03The study of the cause of suicide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 /AIDS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1 QU Wen 2yan ,TIA N Jian 2hua ,XU Ke 2yi ,et al.(the S TD center of Beijing ,Di Tan Hospital ,Beijing 10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of causes of suicide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to prevent it through crisis intervention 1Methods All attempted suicide data among 848cases of people with HIV/AIDS between 1991and 2003in Beijing Di Tan Hos pital were analyzed 1After J une 2003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were provided in crisis condi 2tions 1R esults 21people committed suicide among 424persons with HIV/AIDS withou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and only 2people committed suicide among 424persons with HIV/AIDS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1Conclusions Strategies of crisi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and prevent suicide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1K ey w ords :AIDS ;Suicide ;Crisis intervention收稿日期:2004-07-16;修回日期:2004-10-08作者简介:屈文妍(1962-),女,北京市人,主管护师,从事性病艾滋病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
第三章男性艾滋病经典案例分析第三章男性艾滋病经典案例分析3.1 案例一男友患艾滋女友受“牵连”全省(湖北)自2001年发现的首例青少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至2014年10月底,武汉市卫计委2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新报告的常住居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596例,经性传播感染的占64.8%。
从传播的途径上看,绝大多数均是通过性接触感染,其中异性性接触中感染936例,占36.2%;同性性接触中感染1446例,占55.9%。
朱力亚,女,出生于1983年,武汉市某大学学生,因为男朋友患有艾滋病,她在2004年4月被检测出了感染艾滋病病毒。
2005年,自愿公开身份来呼吁人们关注和预防艾滋病。
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故事,把自己的教训当成一面镜子,可以唤起大家对艾滋病的关注。
她被称为是中国第一位公开了自己感染艾滋病的女大学生。
当然,这对于传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充满争论的焦点。
我们都知道现代网络的强大,它可以把一个人推到舆论的顶峰。
或许有的人都不是很清楚的了解艾滋病,但是对于朱力亚感染艾滋病的途径,很多人都展开了有关道德的讨论。
这也使她失去了来之不易的工作,再次的缩小了朋友圈。
面对外界压力,她选择了《面对面》。
当记者问到会不会有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掩的站出来那一天。
朱力亚表示如果有一天机会成熟了,若是能够改变社会现状,她愿意牺牲自己一个人。
当她在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后,学校找她谈话并劝她休学,她选择了休学。
她说这个决定并不完全是自己做出的决定,如果学校当时表示让她继续上学而不是劝休学,她肯定会选择放弃,但是学校却没有这样做。
记者问有什么区别吗?她说到:当然区别很大,我肯定不是大学校园的第一个,也不可能成为最后一个,难道感染了艾滋病,就必须要拒绝受教育的权利吗。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很清楚的知道,现在开放式的管理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更方便的出入。
虽然学校有规定不能在外面住,但是很多规定真正操作起来,可行性是很低的。
在我们身边很多同学都会选择在外租房子,学校也只是偶尔抽查。
1例HIV抗体阳性病人的个案报告
蒋品;代巍
【期刊名称】《现代预防医学》
【年(卷),期】2007(34)24
【摘要】今年我院外科1例需手术患者在住院检查时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抗
体呈阳性反应,为加强综合性医院对HIV抗体检测的重视。
更好的做好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防治工作,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4758-4758)
【关键词】HIV实验检查;抗体阳性
【作者】蒋品;代巍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北方医院北陵临床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91
【相关文献】
1.福州口岸一例涉外婚姻出国定居人员HIV-1抗体阳性的个案调查 [J], 游枫红;孙伟;熊国欢
2.供血者HIV抗体初筛阳性结果分析rn供血者HIV抗体初筛阳性结果分析 [J],
万昌发;张新华;刘桂兰;杜吝;牟维娜;罗凤英;冯建平
3.HIV抗体阳性合并HCV抗体阳性35例分析报告 [J], 秦曦;郭书兴
4.HIV抗体阳性重叠HCV抗体阳性3例报告 [J], 余平
5.HIV抗体阳性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方法探讨 [J], 樊丽蓉;方卫华;王润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病例分析——艾滋病病例分析,鉴别诊断第三章病例分析——艾滋病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
HIV主要侵犯、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缓慢、死亡率极高。
病原学HIV属于RNA反转录病毒,分为Ⅰ型(HIV-Ⅰ)和Ⅱ型(HIV-Ⅱ)。
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不易存活。
对热敏感,60℃以上可迅速被杀死,56℃30分钟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人及HIV携带者是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经血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发病机制病例分析,鉴别诊断临床分期我国于1996年7月1日起执行的《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标准中,将艾滋病分为3个阶段。
1.急性感染期:HIV感染后4~6周后即可发热,全身不适,头痛,恶心,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疹,以及颈,枕部淋巴结肿大等。
血清检查可检出HIV RNA及P24抗原。
因CD8+T细胞升高使CD4/CD8比例倒置,血小板减少。
一般持续3~14天后症状消失。
2.无症状感染期:临床常无症状及体征,持续数月至数年。
血中可检出HIV RNA、HIV核心及包膜蛋白抗体。
此阶段实际上是AIDS的潜伏期,T细胞数尚正常。
3.艾滋病:本期可有五种表现:①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厌食、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及易感冒等。
全身淋巴结、肝脾肿大;②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及下肢瘫痪等;③严重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等;④继发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⑤并发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等。
病例分析,鉴别诊断诊断要点1.HIV感染者:受检血清初筛实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方面检查阳性,再经确证试验,如蛋白印迹法,固相放射免疫沉淀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艾滋病事件后续报告书艾滋病事件后续报告书【摘要】本报告书对最近发生的一起艾滋病事件进行了后续调查和分析,并针对事件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描述。
通过此报告,旨在提醒公众对艾滋病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可导致免疫系统的损害,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最近发生的一起艾滋病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报告结合调查和分析,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事件的后续情况。
【事件描述】在最近的一次健康检查中,一位年轻女性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
进一步调查发现,她是通过一次不安全的性行为感染到的。
据了解,该女性在性行为中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也没有接受过艾滋病的相关教育。
【事件原因】1. 缺乏艾滋病预防和健康教育:该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和社会对艾滋病的认识不足。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仅停留在危险群体和传播方式方面,忽视了每个人都有风险的事实。
2. 青少年性教育不完善:青少年是艾滋病的高风险群体,但在学校和家庭中,很少有适当的性教育。
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和能力,导致他们更容易陷入不安全的性行为中。
【事件影响】1. 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伤害:艾滋病会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受损,进而引发各种感染和疾病。
除了身体上的痛苦,患者还可能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2. 社会卫生形势严峻:艾滋病的传播不仅对个体造成伤害,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规模化的艾滋病爆发可能威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解决方案】1. 加强艾滋病预防教育: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联合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活动,向公众传达正确的知识和预防策略。
重点应放在适龄青少年的性教育上,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课程和资源。
2. 提高艾滋病检测和治疗率:政府应加大对艾滋病检测和治疗的投入,提高人们对自我检测和早期诊断的认识和意识。
此外,应加强艾滋病治疗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3. 减少艾滋病相关歧视和污名化:社会应加强教育和宣传,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污名化。
HIV感染分析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顾名思义它会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的缺陷。
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
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
至今无有效疗法的致命性传染病。
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抵抗力,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发展到最后,导致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感染方式HIV感染者是传染源,曾从血液、精液、唾液、尿液、阴道分泌液、眼泪、乳汁等分离得HIV。
握手,拥抱,接吻,游泳,蚊虫叮咬,共用餐具,咳嗽或打喷嚏,日常接触等一般不会传播。
【性接触传播】HIV存在于感染者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性行为很容易造成细微的皮肤粘膜破损,病毒即可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而感染。
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
【血液传播】人体被输入含有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吸毒、移植感染者或病人的组织器官都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
【母婴传播】感染了HIV的妇女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也可将病毒传给胎儿,感染的产妇还可通过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吃奶的孩子。
临床表现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
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HIV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
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
艾滋病病案分析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它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及性接触传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艾滋病病例,探讨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等问题,以期加深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一、病例描述该病例涉及一名35岁男性,名为李先生。
李先生是一名职业跑者,以其出色的长跑能力而闻名。
然而,最近一次参赛后,他出现了持续性发热、疲劳、体重下降等症状,引起了他的担忧。
经过医院检查和相关检测,李先生确诊为艾滋病。
二、病因分析艾滋病的病因是由HIV感染引起的。
HIV是一种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首先,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传播传播。
性接触中的生殖器分泌物和精液等体液中的病毒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此外,艾滋病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和器官移植等方式。
母婴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孕妇感染HIV可能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或者在分娩过程中传染给婴儿。
三、传播途径分析根据李先生的病例,我们可以推断他感染HIV的可能途径。
首先,作为一名职业跑者,李先生在进行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可能因体液接触而感染病毒。
此外,他可能在与他人共用针筒或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时受到感染。
由于该病例未提及李先生的性行为情况,我们无法确定是否存在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的可能性。
四、预防措施建议针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提供几项建议以降低感染风险:1. 宣传教育: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防护意识,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2. 安全性行为:遵守安全性行为原则,如正确使用安全套等。
避免与未知性伴侣发生性行为,减少性伴侣的数量,降低感染风险。
3. 确保输血安全:确保献血者是经过严格筛查的,输血血液来源可靠,预防血液传播的发生。
性病艾滋病病例报告近年来,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的性病,其传播速度和危害程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宗性病艾滋病的病例报告,以期提高公众对性病艾滋病防控的重视。
病例简介患者是一名29岁的男性,名字为李华(化名)。
他起初没有察觉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直到出现了某些不寻常的身体症状后才被确诊。
病例回顾回顾李华的个人史,他在一年前曾与一位不明身份的异性发生不安全性行为。
当时,李华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对于性病的知识也并不了解。
此后,他并没有留意自己身体的变化。
几个月后,李华开始出现疲倦、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症状。
他认为这可能只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所以并没有太在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逐渐加重,导致他去医院接受检查。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李华被确认患有艾滋病。
医生告诉他,他的免疫系统已经受到了损伤,且病情已经进入了晚期。
个人反思李华对自己感染艾滋病的事实感到震惊和后悔,他意识到他的不负责任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他后悔没有了解有关性病和安全性行为的知识,也后悔没有保护自己。
他的这种经历反映出社会对于艾滋病的认识仍然不足,对于性病预防和安全性行为的意识亟待提高。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性病艾滋病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宣传与预防为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性病预防的重视,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性病传播的途径,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采取正确的避孕方法和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
2. 接受匿名测试:定期进行性病检测,尤其是有性行为伴侣变更的人群。
有关部门应提供便捷的匿名性病检测服务。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媒体途径,比如电视广告、网络平台、社区健康宣传等,普及性病艾滋病的知识,宣传预防方法,增加公众对性病艾滋病的认知。
4. 建立艾滋病防治专区:在医疗机构设立艾滋病防治专区,提供匿名咨询、保密的艾滋病检测等服务,以帮助感染者及时发现和治疗。
5. 支持性病艾滋病研究:加大对性病艾滋病的研究力度,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和康复机会。
艾滋病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在临床医学中,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
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个人健康和全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对一名艾滋病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并对其临床路径进行分析和解读。
病例概述:患者,男性,35岁,自述发现近期出现乏力、低热等症状,前往当地医院就诊。
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患者被确诊为艾滋病。
该患者目前身体状况较为虚弱,免疫力低下,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和挑战。
病例分析:1. 病因分析:艾滋病的传播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如性接触、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等。
对于该患者,可能是通过性接触或血液传播感染了HIV病毒。
2. 临床表现: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通常表现为免疫功能减退、反复感染和恶性肿瘤。
该患者主要症状包括乏力、低热、体重下降等,免疫系统受损导致机体无法有效抵御病原微生物。
3. 医学检查:针对该患者,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医学检查,如HIV抗体检测、病毒载量测定、淋巴细胞计数等,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预测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
4. 并发症:艾滋病患者易发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结核病、神经系统病变等。
对于该患者,目前尚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但需要密切关注相关症状。
临床路径分析:1. 确诊与分期:基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该患者被诊断为艾滋病。
进一步,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分期,以指导治疗和预测预后。
2.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ART是治疗艾滋病的基础,通过抑制HIV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载量,保护免疫系统。
根据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情进展和耐药性分析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并发症预防与治疗:艾滋病患者易发生各种并发症,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临床路径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该患者,建议进行定期的肺部感染筛查、结核病排查和神经系统评估。
艾滋病病例报告摘要:本篇病例报告旨在介绍一名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患者的病情、病程以及相关治疗情况。
通过对该患者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从而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提供参考。
I. 患者资料本次病例报告的患者为一名45岁的男性,曾经有过多次不安全性行为史。
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阳性。
II. 病史患者首次发现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是在近期体检中。
在询问病史时,患者承认曾经多次与未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侣发生不安全性行为。
患者否认有任何其他的严重疾病或感染。
III. 临床表现患者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并未出现明显的症状。
在初诊时,患者血液常规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计数偏低,并且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下降。
患者还进行了 HIV 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病毒载量较高。
IV.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了相关辅助检查来评估艾滋病的严重程度和伴随病变。
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损害,肝功能检查也显示轻度异常。
V. 治疗方案基于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了如下治疗方案:1.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的联合用药。
该治疗方案旨在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载量。
2. 免疫支持疗法:通过补充免疫函数,提高患者的免疫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协作:包括心理辅导师、社会工作者和营养师的参与,以提供全面的治疗支持。
VI. 随访观察患者在治疗后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
患者的病情较为稳定,病毒载量逐渐下降,同时CD4+T淋巴细胞比例也逐渐上升。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VII. 病例讨论通过对该艾滋病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高危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应加强相关教育和宣传。
2. 及早发现和确诊艾滋病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3.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控制艾滋病病毒复制的有效手段,能够延缓疾病进展。
示范指导时,81.74%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够让学生进行体检操作并及时纠正;对于教学查房流程,有9.57%的学生认为教师完全能按流程查房,89.56%的学生认为只有部分教师能做到按流程查房。
3.4 主查教师教学能力方面 有82.62%的学生认为带教教师在教学查房活动中能充分准备,态度认真,情绪饱满,仪表庄重,穿着得体,体现良好的医疗作风;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文献、参考资料方面,24.35%的学生认为教师完全能做到,51.3%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能做到,22.61%的学生认为少部分教师能做到;在患者配合方面,59.13%的教师能让患者非常配合,只有2.61%的患者不太配合。
3.5 教学查房的整体满意度 对于教学查房活动的整体满意度,实习生总体满意度从改进前的61.34%提升到88.78%,收到预期效果,达到改进目的。
4 教学查房质量持续改进(A)教学查房能力的培养,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长。
、常抓不懈。
邀,对教学,强化规范化教学查“以赛代训”为,各科室承担教。
,增强评价的信度、,反馈到教研室、教研,使评价结果真正参考文献:[1]陈剑影,赵国梁.规范教学查房在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华北煤碳医学院学报,2006(11):67-68.[2]陈远存.规范实施临床教学查房确保临床医学教育质量[J].医学信息,2005(6):582-583.[3]黄蔚,杨燕飞,李静,等.利用QCC工具发现教学查房中的问题[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18-20.[4]韩永梅.教学查房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8):34-35.[5]韩安强,石丹勤.基于翻转课堂的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5):24-27.[6]丁苗.附属医院研究生教学查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7]高凌,郭兴坡,倪斌,等.以SOP为基础的PBL教学模式在教学查房中的应用及教学质量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5):188-189.个案管理艾滋病患者安全性行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孙娅萍,曾 琦,张 敏,李重熙,武昆利※(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41)【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艾滋病个案管理模式,探索个案管理模式对艾滋病患者安全性行为的影响,使患者得到持续延伸性的支持和帮助,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安全性行为意识。
321例艾滋病感染者/患者高危性行为调查分析目的了解南宁市某城区艾滋病流行现状、艾滋病患者高危性行为方式及安全套使用等情况,评价该区艾滋病传染源在艾滋病性病(AIDS/STD)传播的风险性,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及防治该区AIDS/STD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随机抽取现住址为该城区的3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日常的医学随访管理工作中,通过电话咨询、上门或门诊面对面咨询、患者心理支持与干预服务等专题调查,得到有效资料321份,有效率97.86%。
结果82.87%的研究对象是通过性接触感染HIV;13.40%在确认HIV阳性后有发生过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50%的患者保持有性行为,14.9%的患者具有多性伴;婚外性行为发生的频率以临时性行为为主。
结论艾滋病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在艾滋病患者中,无保护的不洁性高危行为和多性伴广泛存在,对传播艾滋病病毒具有一定的风险,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传染源的医学随访服务、社会关怀、心理支持和宣传教育等干预服务,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减少不洁高危行为,对传染源进行有效干预、保护健康人群,防止二代病例传播。
标签:艾滋病;高危行为;传播风险;安全套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作为艾滋病的传染源,是性病艾滋病(STD/AIDS)传播的高危人群,其行为、态度及其感染情况直接影响到到STD/AIDS传播风险和艾滋病的防控。
目前,我国艾滋病具有以性传播为主、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际交流工具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且人员流动性大,发生婚外性行为的可及性高。
广西是我国艾滋病疫情的高发地区之一,研究艾滋病传染源的高危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主要调查吧本地区艾滋病流行现状、艾滋病患者高危性行为方式及安全套使用等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艾滋病传染源随访管理工作实行现住址管理原则,针对辖区管理病例,在2013年6月7日~12月31日,由一线基层艾滋病随访医生结合在日常的医学随访管理工作进度安排,随机抽取3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一例HIV感染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报告
罗黎
【期刊名称】《心理咨询师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邓某,男,25岁,HIV感染者,服刑人员。
因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
求助者反复心慌、胸闷、气紧、手足麻木、出汗、紧张不安,伴睡眠障碍4个月,且近1个月上述症状加重。
多次到医院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问题。
诊断为严重的
心理问题。
采用放松治疗和合理情绪疗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总页数】5页(P103-107)
【作者】罗黎
【作者单位】四川省金堂监狱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16
【相关文献】
1.对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
2.一例HIV感染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
报告3.对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4.一例服刑人员严重心理问题的
咨询报告5.一例服刑人员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同性得病案例分析报告同性恋者得病案例分析报告近年来,同性恋者得病的案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对该类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本报告将分析一起同性恋者得病的案例,以了解案例的特点和原因,帮助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
该案例中,受害者是一名年轻的男性同性恋者,初次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
据调查和医学记录表明,这名男性在过去几年里有多个性伴侣,并且没有使用安全套进行保护措施。
他同时有多个性伴侣,其中一位亦被确诊为艾滋病。
在初次发现自己患有艾滋病后,他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咨询,以了解有关艾滋病和相关性行为的知识。
他表示自己并不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的疾病发展。
分析该案例,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该男性不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
这表明性教育在同性恋者人群中的宣传需要加强,以提高个体对性行为风险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同时,他有多个不安全的性伴侣,这也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因此,合理的性行为健康宣传和教育对同性恋者人群至关重要。
此外,该案例还揭示了同性恋者在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同性恋者因为自身性取向的原因,在传统道德标准下常常遭受歧视和排斥,并面临着社会文化的限制和压力。
这种歧视和排斥使得同性恋者在交友和恋爱过程中更难寻找到合适的伴侣,从而导致有时不安全的性行为的出现。
因此,应当加强同性恋者权益的普及和保护,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以降低感染艾滋病等疾病的风险。
最后,对于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医疗机构应该提供定期的身体检查和相关知识教育。
同时,政府和社会公益机构应加大对同性恋者群体的支持力度,提供资源和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综上所述,同性恋者得病案例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的发生原因和特点。
在面临这一问题时,我们应加强性教育,提高个体和社会对艾滋病等疾病的认知,同时加强同性恋者的权益保护和社会支持,以促进他们健康、安全的性行为。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中年男性艾滋病恐惧症的案例分析,探讨了该症状的原因、表现和治疗方式,以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参考。
第一部分:引言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无法合理解释的对艾滋病的过度恐惧感,常常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困扰和负面的生活影响。
尽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治疗手段已广为人知,但该病依然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忧虑和误解。
本文通过对一例中年男性的个案分析,探讨了其艾滋病恐惧症的原因和治疗方式,以促进对该症的理解和管理。
第二部分:个案描述该中年男性,现年45岁,已婚,没有艾滋病相关的病史。
他以循规蹈矩、担心过度闻名,对艾滋病有极强的恐惧感。
他对性接触有着过度的紧张和担心,经常自我怀疑是否感染上了艾滋病。
他同时还对其他不可能传播艾滋病的情境,如公共厕所、餐具等,也持有强烈的恐惧感。
这些担忧经常导致他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且存在睡眠困扰和焦虑症状。
第三部分:病理因素艾滋病恐惧症的发展可能与个体的心理因素紧密相关。
在该个案中,该男性可能具有强迫症倾向和常规化思维的特征,这使得他容易出现过度担忧和恐惧。
此外,他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导致对性接触和病菌感染有着非理性的认知。
第四部分:临床表现和诊断该中年男性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对性接触和其他不可能传播艾滋病的环境担心过度、睡眠困扰和焦虑症状。
根据DSM-5的分类标准,可以考虑将其诊断为强迫症谱系障碍(OCD spectrum disorders)中的一种,即恐惧感、苛求和焦虑障碍。
第五部分:治疗方案治疗该中年男性的艾滋病恐惧症可以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首先,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他们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模式,通过回应阻断技巧减轻焦虑感。
此外,药物治疗也可以考虑,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可以减轻焦虑和强迫观念。
心理支持和教育也是重要的治疗环节,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情感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减轻焦虑。
结论: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症状,可能与个体心理因素紧密相关。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一、患者基本信息本报告对一位艾滋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如下: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无业就诊日期:2022年5月10日二、主要症状及体征1. 主要症状患者张三主要表现为乏力、全身倦怠、夜间盗汗、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
2. 体征检查患者张三的体征检查结果如下:- 体温:37.5°C- 脉搏:90次/分钟- 呼吸频率:20次/分钟- 血压:120/80mmHg- 皮肤黏膜:苍白- 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三、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张三的症状和体征,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1. 血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 (Hb):95 g/L (参考范围:130-175 g/L)- 血小板计数 (PLT):100×10^9/L (参考范围:125-350×10^9/L)- 白细胞计数 (WBC):4.5×10^9/L (参考范围:4-10×10^9/L)- 淋巴细胞计数 (LYM):0.8×10^9/L (参考范围:1.5-4×10^9/L)2. HIV感染相关检测:患者进行了HIV抗原与抗体联合检测(P24抗原和抗HIV IgG/IgM抗体),结果为阳性。
3. CD4+T淋巴细胞计数:患者进行了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为210细胞/μL (参考范围:500-1500细胞/μL)。
四、临床诊断与治疗建议基于患者张三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下是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建议:1. 临床诊断:- HIV感染,艾滋病(AIDS)。
2. 治疗建议:-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病程进展。
- 针对感染进行合理抗菌治疗,预防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 提供心理、社会和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定期监测患者病情,评估疗效和并发症发展情况。
五、随访及预后评估患者张三将定期进行随访,并根据其临床状况进行相应治疗调整。
The third essay for abnormal psychology一位HIV阳性男同志的个案分析庄文旭 1008175012109心理学系 基地班2011‐12一位HIV阳性男同志的个案分析:疾病应对、社会支持及污名A Case Study of an HIV Positive Gay Man庄文旭 1008175012109心理学系 基地班1 相关背景根据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2007)发布的流行病学统计,截止至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为223501例,死亡22205例。
其中通过男男性行为(MSM)感染的比例为1.0%,MSM感染人群多分布于大、中城市和流动人口集中地区。
在2007年新发的5万HIV感染病例中,MSM感染途径占到了12.2%,而在2009年新发的4.8万病例中,MSM传染上升到了32.5%(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2010),同性性传播艾滋病的比例上升势头迅猛。
一般来说,在感染HIV后,感染者会经历窗口期、急性症状期、无临床症状期,如果不采用任何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后续的潜伏期为7‐10年,一旦病症发作,个体平均在1年内死亡(Carey & Vanable, 2003)。
200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艾滋病的病死率为20.0%,患者平均死亡年龄为37.6岁(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 2007)。
在这一背景之下,我联系了一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男同性恋者,通过访谈,一方面可以了解个体对疾病的应对情况,另一方面也可分析艾滋病所带来的污名及相应的医疗系统问题。
访谈时间为2011年12月19日下午4点至5点,地点为上海定西路上的亭枫宾馆大厅,整个访谈涉及当事人的身体状况、疾病相关的应激及应对策略、社会支持和污名化情况。
同时,当事人也向我描述了许多其他感染者的情况以及对中国艾滋病预防和治疗的一些意见。
2 基本现状描述肖是一位33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时也是男同性恋。
主观报告目前总体身心状况良好,最近一次CD4+细胞计数为225/mm3(健康者为400‐1300不等),虽然偏低,但并没有明显的身体症状,有的也只是抗病毒药物带来的一些副作用,如皮疹。
访谈后,我让肖填写了第2版中文版的贝克抑郁量表(王振等, 2011 ),量表最后的得分为3(可参见附录),无抑郁情况,所得的3分也多与药物副作用有关(食欲、体力、性欲)。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他也总是面带笑容,精神状态很好。
肖目前是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盟的理事,也是华东地区感染者协作网络的总协调员,同时是上海爱的家园互助小组的负责人。
本科学历,拥有材料科学和国际贸易双学位,现和朋友合开公司,经济收入状况良好。
3 历史情况描述3.1 应激及其应对过程肖因为男男无保护的性行为而受到HIV感染,确诊为阳性的时间为2008年4月25日,他告诉我日期时,笑了一笑,表示大多数感染者都能清楚地记得那一天。
在确诊后,肖经历了1个月时间的人生低谷期,情绪低落、抑郁,当时即有了自杀的念头,他表示,大多数感染者的第一想法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帮助他走出低谷的是网络。
通过QQ群等方式,他逐渐认识了其他的感染者,通过同伴教育和互助,一方面了解到了艾滋病的医学知识和帮助寻求途径,另一方也重新恢复了生活下去的信念。
随着自己的恢复,他也会帮助其他的感染者树立起信心,对他们来说,网络是患病初期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互助途径。
后来肖逐渐成了互助小组的核心人员,也“被迫”地被大家推举为上海爱的家园互助小组的负责人,后来在成立华东地区感染者协作网络时,又被华东地区十多个感染者小组一致推举为华东地区感染者网络的总协调员。
他说,虽然自己一开始也不是主动地想成为负责人,但艾滋病关怀的公益活动的确让他感到人生有了新的方向,从中受益很多。
现在也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
忙碌但却充实的生活让他认为感染后的人生更有意义,“以前也就打打电脑,玩玩游戏,也没有什么特别意义”,而现在,则对死亡和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填写贝克抑郁量表的时候,他表示很想给自己打“‐1分”(量表中每个项目0分的选项譬如为“我对自己的感觉同过去一样”),因为他觉得自己要比以前的状况好得多。
他向我说到,有一次在和一位刚知道自己感染的男同聊天时,对方惊奇地反问他:你确定自己是感染艾滋病了吗?说到艾滋病,或许很多的第一想法是消瘦的体型、萎靡的精神、病态的模样这样的负面形象,肖也希望社会能更多地接触到真实的病毒感染者,除了疾病之外,他们与健康人没有任何两样。
肖于6个月前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医学规定CD4+细胞计数低于350时需要开始用药,但患者一般都选择在低于250时)。
3个月前的CD4+为210,现在为225,他表示细胞数目增长比较缓慢,但他并没有对此表示非常担忧,自己主观上也没有觉察到什么显著症状,对于治疗配合很积极,对未来更是充满信心。
3.2 社会支持情况肖认为自己主要的社会支持就来自各其他患者。
当初是其他的患者帮助他走出困境,现在他也希望以自己的力量来帮助那些在恐惧和无知之中的感染者。
大家一方面提供情感上的帮助,一方面也提供了信息交换(如药物和相关国家政策情况)的平台。
肖很庆幸自己是创业开公司的,所以在工作和经济收入上就没有问题,同事也知道他的性取向和疾病,但并没有影响到工作或者他们之间的友谊。
对于家里人,他则隐瞒了病情,他觉得艾滋病也是一种很普通的疾病,也没有必要和父母说,由于父母对疾病和性取向没有什么认识,就无需增加额外的麻烦了。
在医疗支持方面,虽然肖不是上海户口,但鉴于目前上海免费领药的政策已经放宽了归属地限制,只要提供用工合同、居住证、租房合同等就可领取药物。
肖认为比起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机会性感染的治疗更为困难,这就和疾病的污名效应有关,幸运的是,他目前没有遭到机会性感染而引起并发症。
3.3 疾病的污名由于肖目前的身体状况并没有明显的恶化,所以从外表看来也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
在一般的生活中,也就不会碰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和对待。
虽然自己并没有具体污名化的经历,但他在谈到社会上总体对艾滋病的认识时则不然了,他认为社会上仍然给予艾滋病患者更多的道德谴责,而偏离了疾病本身的医学问题。
一方面医生会对HIV感染者区别对待,以上海为例,除了上海公共卫生中心(原传染病医院),其他的大型医院都是拒绝为HIV感染者进行手术治疗。
另一方面,媒体虽然现在加大了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但仍然以负性信息为主,正面信息报道得较少,相关医学知识介绍也不到位,譬如大家一般都会听说过艾滋病传染的三大途径,但对传染的一些必要条件,如病毒载量、病毒存活时间等却知之甚少。
这也是社会上不时会产生一些艾滋谣言的主要原因,这些谣言,如艾滋针头、故意在饮用水中滴加血液等,又反过来加重了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进一步将疾病污名化。
肖也无奈地说,最为可惜的是在有些政府官员中对待疾病的态度是非常不到位的,一是对感染率有所隐瞒和修饰,二是怀有一种“防人不防病”的想法,将艾滋病感染者视为闹事群体,而对疾病本身的防治却有所漠视。
肖在他的博客上曾分析过《瞭望东方周刊》上的一篇报道。
其题名为《艾滋病男同的自我救赎》。
肖认为,作者视这些人是有罪的,需要去自我救赎,这两类人群再次被污名化,妖魔化。
肖写道,“文章为了宣传而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从而用一种睥睨的眼光来看待同志感染者人群,‘一位感染者在周易帮助下拿到了免费治疗卡,可第二天他就和网友开房去了’,我不能理解这段话的含义,是因为接受了免费治疗,就不能去开房和做爱了吗?这是文章对这位感染者的道德上的谴责吗?”;“文章开头,通过一段骇人听闻的描述,说7月盛夏,青浦一个感染者蔡明(化名)躺在凌乱不堪的床上,成群结队的蚊蝇在他上空盘旋。
这个21岁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全身多处溃烂,散发出腐烂气味。
艾滋病真有这么恐怖吗?这样的描述显然增加了社会大众、甚至是感染者本身对艾滋病的恐惧,一方面增加了艾滋病反歧视宣传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对艾滋病感染者心理干预的难度。
”在谈到污名话题时,肖的一位朋友,也是一位感染者打趣地说道:“歧视么见怪不怪了,我这人皮厚也无所谓了。
”他原来就职于事业单位,因为HIV感染,而被领导“劝说回家休息”,每个月只有900元的经济收入。
他说,目前公务员体检标准中明文规定,艾滋病病人不得被录用,而其他事业单位、外服机构等等用人单位也参照了公务员体检标准,造成许多艾滋病碰到就业难的问题。
在就学方面,若在研究生入学体检中发现感染,学校也是会对学生进行劝退。
他觉得,这就是一种歧视。
4 概念化及诠释4.1 HIV相关的应激源确诊的阳性结果对于个体来说是最严重的应激,即使感染者对结果有个负性的心理准备,但依然会遭到这一初期的巨大打击,在随后的1个月左右时间,情绪上的低落,包括焦虑和抑郁会伴随而来(Carey & Vanable, 2003)。
对于肖的访谈也验证了这一点,他在发生高危性行为之后,是自己主动寻求检测的,且第一次的检测结果为阴性,由于不放心,进行了第二次检测,得到了阳性的结果。
可以说,肖自己也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仍然经历了1个月的低谷期。
但庆幸的是,在同伴帮助下,这一应激并没有发展为慢性的。
阳性的诊断对于大多数感染者来说往往是短期的,通过心情上的平静,或者网络上正确的帮助途径,感染者能有心理弹性来度过这一时期。
可是,一旦发展为长期慢性的应激,则是对于感染者非常不利,甚至体现在CD4细胞的更快下降速率上(Balbin, Ironson, & Solomon, 1999)。
没能很好度过这一低谷的感染者往往选择自杀或者并不进行积极的治疗而造成延误。
在治疗开始中,应激源则转变为对于药物疗效的不确定性(Carey & Vanable, 2003)。
肖从6个月之前开始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但CD4细胞的增长没有达到理想情况。
虽然疗效上的不理想可能会给感染者带来新一轮的心境障碍,但是从访谈中,肖表示自己目前并不担忧,身体上也无明显症状,不影响生活和工作。
其他的一些应激源会包括医疗上的经济负担、遭受污名化、身边熟人死于AIDS等(Carey & Vanable, 2003)。
但就肖个人而言,并没有遇到上述问题。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研究发现,对于感染早期的男同性恋来说,更大的社会网络关系更可能预示着病情恶化的加速(Miller & Cole, 1998)。
一方面社会网络大的个体更易发生高危性行为,也就更难确认感染源,另一方面,疾病也逼迫他们缩小社会网络,并做出决策。
疾病确诊带来的一个两难问题是隐瞒与否,对于男同志来说,更包括是否出柜。
包括肖在内,大多数感染者对于朋友和家人都进行了病情的隐瞒。
互助小组也不鼓励感染者向家人坦诚,就算感染者决定坦诚,也一般将父母请到互助小组,大家一起帮忙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