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60
简单题(30分)1、国际和周边国家的新课程改革的共同关注点①.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②.信息素养的养成③.创造性与开发思维的培养④.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⑤.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⑥.重视学科的综合与应用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⑧.重视科学与技术转变为生产力⑨.重视STS及其教育2、高中生物学课程理念是什么?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时间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的核心任务②.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③.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3、高中生物学各模块之间存在的关系(图示)。
B1生物技术实践性 B2生物科学与社会 B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2学分)(选修,2学分)(选修,2学分)A2遗传与进化 A3稳态与环境学分)A1分子与细胞(必修,2学分)各模块之间的关系4、生物必修1模块:分子与细胞的教学目标。
①.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②.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传递③.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科研中的应用④.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⑤.5、生物必修2模块:遗传与进化的教学目标。
①.认识生命的延续与发展②.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③.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在科研中的应用④.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⑤.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⑦.6、模块必修3模块:稳态与环境的教学目标。
第⼀章中学⽣物学课程第⼀章中学⽣物学课程本章學習⽬標:1.概述中学⽣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利⽤⽣物学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3.阐明中学⽣物学课程的⽬的。
4.说明教科书的作⽤。
⽣物学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学阶段重要的学科课程。
随着时代的前进,⽣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类社会产⽣的⽇益⼴泛⽽深⼊的影响,⼈们更加关注⽣物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科学教育家和⽣物学教育专家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使中学⽣物学课程跟上科学技术进步和时代的步伐。
在过去的⼏⼗年间,这些因素都有⼒地推动了世界范围的中学⽣物学课程改⾰。
⽣物学课程的不断改⾰,给⽣物学教师(包括实习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在对教师的诸多要求之中,⼀个基本要求就是⽣物学教师要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学⽣物学课程,包括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价值、课程⽬标以及课程标准和教材等⽅⾯的认识。
本章将基于我国第⼋次课程改⾰的成果,就中学⽣物学课程的这些基本问题展开讨论和介绍。
第⼀节中学⽣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物学教师对⽣物学课程性质、价值的认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之⼀,这种认识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和教学⾏为的调整。
因此,⽣物学教师要对⽣物学课程性质、价值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有深⼊的理解,并能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
第⼀章中学⽣物学课程·5·⼀、⽣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中学⽣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学科课程。
在我国⼤陆地区,初中阶段的⽣物学课程是国家统⼀规定的,以提⾼学⽣⽣物学素养为主要宗旨的必修课程;⾼中⽣物学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适应⾼中学⽣⾝⼼发展特点和规划⼈⽣、终⽣发展的需要,以进⼀步提⾼学⽣⽣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的的科学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
中学⽣物学课程是科学教育中的⼀门重要学科。
学科的性质影响学科课程的性质。
⽣物学课程是学科课程,这是⽣物学课程的⼀个基本性质。
因此,⽣物学课程要体现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生物学课程标准
为了保证中小学生的生物学学习质量,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
物学课程标准》,该标准旨在规范生物学教学活动。
本文将分步骤对
这一标准进行阐述。
1. 课程目的。
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
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实验技能;培养人们对生命、自然和
科学的敬畏和热爱,发扬科学精神,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学内容。
该标准对生物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分类,
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组织器官与机体、物种及生态和环境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这一分类众所周知,每个主题都是广泛而丰富的,而简要概括的内容则可以使教师们在教学中有一个方向,有针对性地
进行教学准备。
3. 教学方法。
可以使用传统叙述式教学方法来讲解必要的知识,但也要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兴趣,如实验操作、讨论、项目研究、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
4. 教学评价。
生物学的教学评价必须与内容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采用笔试、口试、项目研究、实验考核等多种方式,以使得学生
的表现和能力得到全面的考察与衡量。
总之,《中小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框
架和指导,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同学们开展更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
生物学的学习质量,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的时代进步需要。
整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七年级(上)解读剖析厦门市初中生物课改中心组课标小组(庄荣婉宋火金李清琴陈希梅张琦魏正惠邵守纪)一、科学研究(见附)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详细内容标准说显然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使用显微镜细化描绘建议1.能说出显微镜14个结构的名称。
2.能说出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变换器、压片夹、遮光器、反光镜的作用。
3.能说出目镜与物镜、遮光器与反光镜、粗准焦螺旋与细准焦螺旋的关系。
1.按步骤正确使用显微镜。
用“茎的横切”永远装2.能依据所察看的标本及环境光芒的状况,调理片和“上”字的玻片进显微镜光芒的亮度。
行察看。
3.用正确的方法挪动玻片。
模拟制作暂时装片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说明单细胞生物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差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一样点。
描绘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4.能清楚地看到察看的目标。
1.按步骤制作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暂时装片。
2.能懂得对实验资料办理的基本方法。
即所察看的资料应薄(只有一层细胞)而透明;能进行必要的染色。
3.在显微镜下能差别气泡与细胞。
1.能说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能说出及在图中指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名称。
3.能说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基本功能。
4.知道叶绿体、线粒体是能量变换器。
1.能说出草履虫的细胞结构。
2.能经过草履虫的新陈代谢活动、应激性现象,得出它能够独立达成生命活动的结论。
3.建议此部分放在八年级上学习。
1.能说出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一样点。
2.能辨别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图。
1.经过“克隆羊—多莉”的示例,说出细胞核的主要功能。
2.有关染色体、DNA的知识,建议在八年级放学习。
2.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详细内容标准描绘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概括生物体的各样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辨他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辨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1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初中生物课程的新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面向全体学生,是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全体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它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不是单纯通过知识传授就能达到的,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能动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原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内容标准的10个一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
2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可见其重视程度.但不是说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时,就要把科学探究从其他教学内容中独立出来,单独进行训练,而应把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课程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了70项活动建议。
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的,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