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语言连贯题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巧解高考语言连贯排序题【定义】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
要求语言具有“合理的语序”,也即要求句间排列要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表达习惯。
【直面考点】04年(北京、广东、福建、湖北)05年(浙江、辽宁、广东、全国卷3、全国卷2、湖北、北京、重庆、湖南)06年(全国卷1、全国卷2、天津、山东、浙江)07年(全国卷1、全国卷2、北京卷、辽宁卷、宁夏卷、安徽卷、山东卷,占7/18)规律1、以时间、事物发展的先后为序: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排序,如:表明时间的名词或短语,隐含或暗示时间先后的词或短语。
例:下列语句表达正确的顺序是:①太清宫,又名下清宫或下宫,是宋太祖(公元960—967)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的道场。
②明万历年间,太清宫近乎荒废。
③南京报恩寺的和尚憨山买下宫前的一块空地,建了一座海印寺。
④后海印寺被毁,又建了太清宫。
⑤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国师邱长春曾在此宫修道。
【点拨】和时间有关的词语有:“宋太祖”、“元太祖”、“明万历年间”、“建了”、“又建了”。
根据时间的先后可以排序为:①⑤②③④。
规律2、以空间为序:其顺序一般是先外后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主后次,先远后近等。
例:下列几个句子的顺序已经被打乱,请重新排列。
①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②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
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起来。
④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⑤是一轮灿烂的满月。
【点拨】有“大海”有“月亮”,就应该考虑按“空间顺序”,按照从天上—“月亮”到地上—“大海”再到“海滩”的次序,我们可以排出正确的顺序为:⑤④①③②规律3、逻辑顺序: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感性认识)到本质(理性认识),或按事物主次、轻重、缓急、因果、条件与结果等为序,或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序,或按整体感知(勾勒轮廓)——局部描述(逐一观察)为序,或按“五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感觉)为序等。
句子衔接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1.保持陈述主语的一致性例如: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中午12时,a. 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获取了全部赃物赃款。
b.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获取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c.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赃款也同时抓获。
析:在一个句子中,要围绕一个对象进行陈述,即保持主语的一致性,从这一原则出发,排除a,c两项,选出b项.在这一题型中还有一个变形.因为汉语有承前省略主语的习惯,这个主语可以承前一句的主语、宾语省,也可以承前一句的介宾短语的宾语省.有时.我们会发现前语境和后语境的主语悄悄的改变了,例如:小明不愿意上学,有一天,他钻到床底下躲了起来______,送到学校去了.a. 他妈妈将他从床底下拉出来b. 被他妈妈从床底下拽出来.析:在这一例句中,我们发现,后语境的主语已不是”小明”------不可能是小明自己送自己.在这种题型中,我们应从何下手呢?横线上肯定是选择一个被动句,用被动句来保持主语的一致性,即所选项的主语仍然是”小明”,而后的主语是被的宾语”他妈妈”。
2.保持句式的一致性例1:鲁大海:高高的个子,(a脸庞微黑,b微黑的脸庞_)例2:黄包车在冷落的郊道上走,靠右不远处是一条小河,(a.一片宽广的荒场在河的左边.b.靠左是一片宽广的荒场.)析:在上述两个例句中,例1的前语境”高高的个子”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据此我们选出b项.例2 根据前语境的句式选出b项为答案.3.如果语境或选项中出现一些指代词或指代性的短语,那么要让这些指代性的短语紧跟在他所指代的内容后面。
例1:10年后基因产业的利润将达到100亿美元,(a.在上海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发布了这一信息..b.这一信息是在上海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上发布的.)在这个例子中,”这一信息”就是指代前语境的那句话因此答案为b项.例2:有这样一种东西,他在我们面临激流险滩时,或是在我们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时,_____a. 能帮我们走出困境,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就是桥.b. 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桥,就是这种东西.在这个例句中,A和B的区别在于“它”的位置,“它”即指代前语境中的“一种东西”,因此答案为A项。
巧解语言连贯题[摘要]新课标卷对“连贯”的考查频次高,体现特点强,这类试题往往涉及修辞、句式、表达、照应等内容,能够综合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
如果掌握方法,此题应是学生的一个得分点。
[关键词]新课标巧解语言连贯几年来,新课标卷都考查考生句子的衔接、仿句的能力,而且分值没有丝毫减弱之势。
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一考点的考查频次高,体现特点强,尤其是“简明、连贯、得体”为每年必考,对“连贯”的考查更是重中之重。
这类试题往往涉及修辞、句式、表达、照应等内容,能够综合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
因此深受命题者的青睐,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语句连贯的基本条件连贯,就是连接贯通。
这是从组合语段乃至成篇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要做到语句连贯,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话题一致。
话题一致是组合语段或语篇、保持语言连贯的基本要求和首要条件。
离开了这一点,无连贯可言。
一个长句或语段,只有话题和陈述的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
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二)事理相通。
用语要合乎逻辑才能保持连贯。
事理不通,语言必然不通。
前面说了两面,后面承接一面;或者反过来,前面说了一面,后面突然变成两面;前面从好处说,突然转到从坏处说,或者反过来,前面从坏处说,突然转到从好处说;没有因果的说成因果,没有递进的说成递进,等等,都会使句子间失去连贯。
一般来讲,影响事理相通的因素有:概念不清、判断不当、前后矛盾、因果关系不当、多重否定不当、前后对应不当等。
(三)情景和谐。
语言带有情感。
文字中所渗透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或褒或贬、或激昂或沉郁,文字所描写的景象或繁盛或凄凉、或热烈或肃杀。
这样就要求上下文在整体上做到情感、意境一致。
(四)结构严密。
语句结构严密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①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
②用主动句还是用被动句,用陈述句还是用疑问句,合起来说还是分开来说,等等,也常常会涉及连贯问题。
句子排序题巧解精练排序题在中考中是经常出现的,主要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
排序题看似简单,实则比较复杂,得分率一般不高,有较强的区分度。
因此为多数中考命题人所青睐。
但我们也完全不必害怕这种题型,只要掌握了解题思路和方法,还是能够很好地解答这类题目的。
下面就结合具体的题目来说说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题】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大意摘录下来。
②接着,就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
③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的风格,写出了一篇篇文章。
④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⑤“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方法。
⑥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
【解题指导】解答这类句子排序题可按下列步骤和方法进行: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体裁和中心。
做排序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的句子,明确这段话的体裁。
这对找准所给材料的中心和后面理清作者的思路有很大帮助。
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
一段话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
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如上例,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知道,第⑤句是该议论性文字的论点,其它几句主要是举例来进行论证。
第二步、理清思路。
语言表达都应该有清晰的思路,严密的排序题更是如此。
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考点06 语言连贯【命题趋势】所谓“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做到话题统一、语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这一考点一直是这几年高考考核重点,多和词语、病句、标点、补写句子等放到一个具体的语段中综合考核。
【真题再现】【2021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
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
在寒冷的冬季,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
雪衣藻生长期呈绿色,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加快融雪速度,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B. 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C. 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D. 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答案】A【解析】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逻辑关系。
上文提到“有研究人员分析”可得出下文需回答雪为什么会变色的原因,叙述主语应为“雪变色”。
CD的叙述对象是“雪衣藻”,所以排除CD。
再依下文叙述对象是“雪衣藻”得知B中的“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强调的不是雪衣藻,而是“这种微型藻类”,所以排除B。
故选A。
【考点详解】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
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
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1.话题是否统一。
语意巧连贯,旧V换新“断——从“八省联考”卷探析2021高考语意连贯题陈静云语意连贯是高考语言运用题中的常见考点,也是近两年各省高考题和模拟题中的热门考点。
所谓语意连贯,是指语段上下衔接自然、语序通顺、话题统一、情境一致、风格相当。
从文章选段来看,语意连贯题的选段内容丰富,表意集中。
一般以说明、议论、描写类选段为主,偶有叙述抒情类。
2021年“八省联考”卷语言运用题中,有两小题考查了语意连贯,两题皆为说明性语段,在形式上,与江苏卷多年考查的排序题有很大区别。
笔者有理由认为,语意连贯题应该成为2021高考语文语用题的复习重点。
考生们应关注语意连贯题多年来的变化趋势,从中掌握此类题型根本规则,从而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沉着应对越来越灵活的高考题型变化。
从近十年的全国卷和各省真题卷来看,语意连贯常见考题主要分为三类:战考演点练破排序题要求将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一定逻辑顺序重新排列,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2011-2014年的全国课标卷真题中,此类题型连续出现。
江苏卷对这类题型也很青睐,近十年中,2014年的江苏卷中首次开始出现这类题型,其后除了2016年外,六年都考到了这种题型。
排序题的题型常分为三种:(—)嵌入式排序顾名思义,此类考题一般在语段中间部分挖空,再将其中句子语序打乱,要求选出正确的语序选项。
如2014年江苏卷中第4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二)衔接式排序衔接式排序题,一般在语段最后部分设空。
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5题:实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艇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考演芦。
巧解语言连贯题
一、话题要一致
话题一致,也叫做“陈述对象一致”,是指在表述时尽量从同一个角度,围绕着一个中心。
主语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的对象,只有主语相同,话题一致,才能使整个文段连贯自然,应极力避免随意更换主语和变换话题。
【例1】(2007年安徽省第4题)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A.②①④③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⑤③①④
D.①④②⑤③
【解析】通观这五个句子,“信念”这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那么可以判定这一组句子的陈述对象就是“信念”这个话题,其它各句都是围绕“信念”来说的。
第②句是这个句群的中心句,因其末尾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此句应放在句首;第⑤句的“这个信念”紧接这个话题,正好与之相衔接;第③句的“这个世界的合理性”与第⑤句的“世界是合理的”衔接;第①句谈古代,第④句谈现代,按时间顺序来排列,①④相连。
因此可得出答案为C。
二、句式要统一
在特定的语境里,应保持句式结构的一致或相似,字数大体相同,句子形式对仗整齐,尽量运用相同的句式,这样能够使语言气势增强,叙事抒情透辟,节奏鲜明,连贯流利,读来顺口,听来悦耳。
【例2】(2007年全国2卷第18题)把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字母符号。
(4分)
①,②,人口不过二十万,③;④,⑤,枕着清澈的多瑙河水,⑥;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奇才的小城,莫扎特让城中的一石一木无不浸润着音韵的魅力。
a.面积不过八十公顷
b.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城
c.偎倚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
d.这是一个迷人的小城
e.却有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f.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解析】根据所给句子标点符号的位置及句式结构一致的原则,可以得知:①和④处应是“这是一个……的小城”这种句式,又由于后边的句子有“清澈的多瑙河水”可以选定④
处应是d,才能符合前文迷人的景色,理所当然①处是b;第三句话是“人口不过”可推出②处应是“面积不过”确定选a;c项的“偎倚在白雪皑皑的”正好和“枕着清澈的”句式一致,所以⑤处选c;当然只剩下e项只能放在③处。
可得知答案:①b②a③e④d⑤c⑥f
三、前后要照应
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了一种情况,后面就必须与之能够照应统一,因此,必须对语段进行通盘权衡,瞻前顾后,而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例3】(2007年全国1卷第4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__________——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
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
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D.③②①④⑤⑥
【解析】根据前文“它时而在水上遨游”,可确定③“时而到岸旁嬉戏”与之衔接,从而排除BC;①的“沿着水边”和③的“到岸旁”照应;⑤“离开它的幽居”和⑥“藏到灯芯草丛中”照应,同时又和②“回到有人的地方”相呼应;②“回到有人的地方”和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相呼应,因此可确定正确答案为A。
四、衔接要紧密
衔接紧密主要指句子之间的承接和过渡要自然通畅,无论是承上衔接还是启下衔接,都应根据句式特点和句子负载的内容,做到合理、自然、连贯。
【例4】(2007年海南、宁夏卷第21题)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3分)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解析】根据前文“身体禁锢在轮椅中”这个语境,后文可衔接“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④,前后构成语意的对比;那么随后就应衔接在太空“寻求着……”①;之后在太空“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③;最后由于“发现……奥秘”而“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②,如此才能衔接紧密。
因此可得知答案:④①③②
【例5】(2007年北京卷第22题)将下面6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
(只填序号)
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什刹海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那里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①顶上盖有色彩灿烂的瓦。
②背后是景山,
③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鼓楼。
④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
⑤由景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轴,
⑥山上共有五座亭台,
【解析】注意所给语境及所选六个句子的承上启下作用的词语。
前文说“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后边应是衔接“周围……”④更为紧密,那么随后应是“背后是景山”②,再说“山上”的亭台⑥,其后是亭台“顶上的瓦”①与之衔接,接着写站在景山亭“可以看到北京的中轴”⑤与“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鼓楼”③。
答案:④②⑥①⑤③
【例6】(2007年辽宁卷第22题)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写序号即可)
①科学家为了迎接“挑战”,根据超导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原理,让轮子和钢轨“分离”,发明了高速磁悬浮列车
②磁悬浮列车在正式运行之前,还需要有一个依靠轮子行驶一段距离、时速达到100千米以产生足够大的磁场的启动阶段
③磁悬浮列车由于不存在轨道对车轮的摩擦阻力,因而可突破传统列车时速300千米的极限。
所以,这种新型列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④传统列车提速有一个极限——时速300千米,超过它,就会造成车轮的钢轨的剧烈摩擦,从而引发严重事故
⑤它利用磁极相同产生的排斥大于地球引力使车辆向上悬浮,并利用磁极相异产生的吸引力驱动车辆高速前进
【解析】这五句话是说传统列车有缺陷,科学家迎接“挑战”发明了磁悬浮列车,又说了磁悬浮列车的一些特点。
那么可以判定④①为前两句,接着说磁悬浮列车利用什么原理前进,即⑤句;②句的谈的列车“启动情况”正好衔接前边“原理”内容;③句的“所以,这种新型列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应放在最后,因为只有在最后才能谈前景问题。
可以得知答案为:④①⑤②③
【例7】(2007年山东卷第16题)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
(只写句子的序号)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先总说“从古至今”的乡愁,然后再谈不能排解这种思情可从诗文中寻找,即③为首句其后接①;随之而来的当然是⑤句的“诗云”,紧承上文的“往诗文中寻”;第②句中的“亦有”是个标志词,衔接⑤,第④句中的“这么美丽的文字”指的就是王维的诗句,衔接第②句中的“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可推知答案:③①⑤②④
五、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辩证关系
【例8】(2007年重庆卷第21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5分)
头渡小镇精巧①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
②处于两个巨大的脚下,③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④风吹雨打,⑤世事变迁,⑥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解析】本题表面上考查的是关联词语,而实际上是考查连贯,考查对句子之间语意辩证关系的理解,根据句子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填写关联词。
“精巧”与“秀丽”是并列关系,所以应填写“而且”;后文“处于两个巨大的脚下”感觉不到压抑而是安宁,前边表示事实存在,其后是语意的转折,所以应分别填写“虽然”“但是”;“风吹雨打”与“世事变迁”根据语意应是选择关系,“风吹雨打”的前边应是条件关系,所以④填写“无论”⑤处填写“还是”⑥处填写“都”。
由此可知答案:①而且②虽然③但是④无论⑤还是⑥都(张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