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开道岔检查位置
- 格式:doc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6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程序第一步:准备工作:1、填写“道岔检查记录簿”:站名、道岔编号、道岔型号、检查日期和检查人。
2、检查量具:道尺、支距尺、方尺、塞尺、钢尺、木折尺、弦绳、滑石、检查锤等。
(1)道尺、支距尺的合格日期是否在有效期内,如不合格需向考评员汇报,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
(2)道尺轨距检查方法:将道尺游标定在轨距“35”处,用钢卷尺丈量道尺是否偏差大于±1mm。
超过允许偏差时进行调整。
第二步:上道检查:1、选取工具:道尺、塞尺、木折尺、道岔检查记录簿等。
2、设置防护:报告考评员,上道作业,在防护员确认可以上道后进行上道检查。
3、在距道岔约30-50米处,站立目视道岔直外股的轨向,卧式目视其高低,如发现轨向或高低不良时,可记录在“轨向、高低及其他栏内”。
用弦绳测量轨向和高低。
4、检查道尺水平:选取水平较好处,正反道尺校正其水平是否误差大于±1mm,误差大于±1mm时,作调整。
第三步:17处轨距水平检查:按照先轨距、后水平的顺序逐处检查、记录。
检查轨距时,大于1435MM为“+”,小于1435MM时为“-”;检查水平时,直股:以外股为标准股,曲股:以外股(上股)为标准股,标准股高时为“+”,反之为“一”号。
注意:同时注意目测轨缝等有超限处所。
(1)尖轨前顺坡终点,在基本轨接头第1螺栓处。
(2)尖轨尖端处。
在距尖轨尖端50-100MM处。
(此处轨距加宽43,50-9道岔为15MM,即1450MM;43、50-12号10MM,即1445MM)。
(3)尖轨中。
在尖轨刨切终点处,即涂有轨距加宽的部位(此处轨距加43、50-9为9MM,即1444MM,43、50-12为7MM,即1442MM),此处不检查水平,检查完轨距应迅速将道尺拿起,记录,防止道岔在搬动时挤夹道尺,影响工作,损坏道尺。
(4)尖轨跟直股。
在第三螺栓处,即非在尖轨上,而在基本轨上,因为尖轨为移动。
此处轨距加宽4MM,即1439MM,水平在尖轨处有6MM的构造超高。
普通单开道岔17处检查点图片1.尖轨前顺坡终点1435mm2.尖轨尖端1445mm3.尖轨中部(尖轨刨切终点) 1442mm4.尖轨跟端直股1439mm5.尖轨跟端曲股(导曲线起点处) 1439mm6.尖轨跟端后直股(距跟端1.5m ) 1435mm7.导曲线前部(距导曲线起点3m) 1445mm8.导曲线中部1445mm9.直股中部1435mm10.直股后部1435mm11.导曲线后部(距导曲线终点4m) 1445mm12.辙叉曲股前1435mm13.辙叉曲股中(同时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 1435mm >1391mm <1348mm14.辙叉曲股后1435mm15.辙叉直股后1435mm16.辙叉直股中1435mm (查照和护背)17.辙叉直股前1435mm隐藏检查12号普通单开道岔的作业程序在检查单开道岔时,一、选用工具:校对量具(轨距尺、支距尺、弦绳、木折尺)在检查记录本上填写日期、站名、道岔编号、道岔型号二、检查道岔17尺轨距和水平,顺序不能错。
1尖轨前顺坡终点,2尖轨尖端;3尖轨中;4尖轨跟端直股;5尖轨跟端曲股(导曲线起点);6尖轨跟端后直股(距尖轨跟端1.5m);7导曲线前部(距导曲线起点3m);8导曲线中部;9直股中;10直股后;11导曲线后部(距导曲线终点4m);12辙叉曲股前;13辙叉曲股中(同时测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14辙叉曲股后;15辙叉直股后;16辙叉直股中(同时测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17辙叉直股前。
三、检查支距:9号道岔为:144、201、281、382、506、652、820、1011、1201mm,9尺;12号道岔为:144、188、243、311、391、483、587、703、831、972、1125、1229mm,12尺。
四、检查各部轨轮槽宽:尖轨刨切部分(尖轨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65mm;容许误差为-2mm);尖轨跟端槽宽(74mm);辙叉心轨轮槽宽(在心轨宽40至50mm范围内为46mm 容许误差为+3-1mm);护轨轨轮槽宽为42mm容许误差为+3-1mm测量位置与检查轨距水平的位置相同);五、检查尖轨动程:直尖轨为142mm;曲尖轨为152mm 测量位置在尖轨第一拉杆中心处测量;六、检查道岔的高低、方向、尖轨是否密贴、道岔是否爬行、联结零件是否伤损、道床是否丰满无塌碴。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一、普通单开道岔各部分轨距编号检查地点说明1 尖轨前顺坡终点S基2 尖轨尖端S尖3 尖轨中部S尖中4 尖轨跟端直股S跟直5 尖轨跟端曲股S跟曲导曲线起点处6 尖轨跟端后直股S直(前)距跟端1.5米7 导曲线前部S导曲(前)距导曲线起点3米8 导曲线中部S导曲(中)9 直股中部S直(中)10 直股后部S直(后)11 导曲线后部S导曲(后)距导曲线终点4米12 辙叉曲股前S叉曲(前)13 辙叉曲股中S叉曲(中)同时量查找间隔和护背距离14 辙叉曲股后S叉曲(后)15 辙叉直股后S叉直(后)16 辙叉直股中S叉直(中)同时量查找间隔和护背距离17 辙叉直股前S叉直(前)二、道岔上轨距加宽递减三、50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标记设置示意图菱形道岔检查方法菱形道岔的检查除普通单开道岔的检查内容要求除外,还必须检查前后锐角辙叉的叉前,叉后端的轨距、水平,以及叉心中的轨距,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及轨距;钝角辙叉前、后半部的叉前,叉后端的轨距、水平和叉心中的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及轨距。
编号检查地点说明1前锐角辙叉叉后端同时量查找间隔和护背距离2 叉心中3 叉前端4钝角辙叉前半部叉后端同时量查找间隔和护背距离5 前半部叉心中6 后半部叉心中7 后半部叉后端8后锐角辙叉叉前端同时量查找间隔和护背距离9 叉心中10 叉后端复式交分道岔的检查方法一、交道岔检查的甲、乙股方向确定:站在岔跟端脸向车站、分左右、左股为甲、右股为乙,检查的起点为始端。
以该端左侧(面向钝角部分)一股线路为甲股的检查走向,该端右侧(面向钝角部分)线路为乙股的检查走向。
二、甲股与乙股检查走向的范围划分:(见下图)三、检查水平时的基准股确定:(见下图)当基准股高于非基准股时,水平为正“+”;反之,当基准股低于非基准股时,水平为负“—”。
序号检查地点测点实际轨距尺寸水平备注9号12号测点9 121 甲股前锐角辙叉跟S1 1435 1435 H1 02 甲股前锐角辙叉中S2143591-48143591-48××辙叉心宽50至心宽20mm断面处3 甲股前尖轨距顺坡终点S3 1435 1435 H2 09#复交该处距直线尖轨尖端2273mm12#复交该处距直线尖轨尖端2170mm五、复式交发分道岔开口、支距、动程、矢距、正矢等项目的检查位置:甲、乙两股导曲线均由短轴中分为两个部分,起点方向为前部,终点向为导曲线后部。
普通单开道岔17处检查点图片1.尖轨前顺坡终点1435mm2.尖轨尖端1445mm3.尖轨中部(尖轨刨切终点) 1442mm4.尖轨跟端直股1439mm5.尖轨跟端曲股(导曲线起点处) 1439mm6.尖轨跟端后直股(距跟端1.5m ) 1435mm7.导曲线前部(距导曲线起点3m) 1445mm8.导曲线中部1445mm9.直股中部1435mm10.直股后部1435mm11.导曲线后部(距导曲线终点4m) 1445mm12.辙叉曲股前1435mm13.辙叉曲股中(同时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 1435mm >1391mm <1348mm14.辙叉曲股后1435mm15.辙叉直股后1435mm16.辙叉直股中1435mm (查照和护背)17.辙叉直股前1435mm隐藏检查12号普通单开道岔的作业程序在检查单开道岔时,一、选用工具:校对量具(轨距尺、支距尺、弦绳、木折尺)在检查记录本上填写日期、站名、道岔编号、道岔型号二、检查道岔17尺轨距和水平,顺序不能错。
1尖轨前顺坡终点,2尖轨尖端;3尖轨中;4尖轨跟端直股;5尖轨跟端曲股(导曲线起点);6尖轨跟端后直股(距尖轨跟端1.5m);7导曲线前部(距导曲线起点3m);8导曲线中部;9直股中;10直股后;11导曲线后部(距导曲线终点4m);12辙叉曲股前;13辙叉曲股中(同时测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14辙叉曲股后;15辙叉直股后;16辙叉直股中(同时测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17辙叉直股前。
三、检查支距:9号道岔为:144、201、281、382、506、652、820、1011、1201mm,9尺;12号道岔为:144、188、243、311、391、483、587、703、831、972、1125、1229mm,12尺。
四、检查各部轨轮槽宽:尖轨刨切部分(尖轨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65mm;容许误差为-2mm);尖轨跟端槽宽(74mm);辙叉心轨轮槽宽(在心轨宽40至50mm范围内为46mm 容许误差为+3-1mm);护轨轨轮槽宽为42mm容许误差为+3-1mm测量位置与检查轨距水平的位置相同);五、检查尖轨动程:直尖轨为142mm;曲尖轨为152mm 测量位置在尖轨第一拉杆中心处测量;六、检查道岔的高低、方向、尖轨是否密贴、道岔是否爬行、联结零件是否伤损、道床是否丰满无塌碴。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一、普通单开道岔各部分轨距
三、50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标记设置示意图
菱形道岔检查方法
菱形道岔的检查除普通单开道岔的检查内容要求除外,还必须检查前后锐角辙叉的叉前,叉后端的轨距、水平,以及叉心中的轨距,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及轨距;钝角辙叉前、后半部的叉前,叉后端的轨距、水平和叉心中的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及轨距。
注:乙股检查地点比照甲股进行
复式交分道岔的检查方法
一、交道岔检查的甲、乙股方向确定:
站在岔跟端脸向车站、分左右、左股为甲、右股为乙,检查的起点为始端。
以该端左侧(面向钝角部分)一股线路为甲股的检查走向,该端右侧(面向钝角部分)线路为乙股的检查走向。
二、甲股与乙股检查走向的范围划分:(见下图)
三、检查水平时的基准股确定:(见下图)
当基准股高于非基准股时,水平为正“+”;反之,当基准股低于非基准股时,水平为负“—”。
五、复式交发分道岔开口、支距、动程、矢距、正矢等项目的检查位置:
甲、乙两股导曲线均由短轴中分为两个部分,起点方向为前部,终点向为导曲线后部。
在前后两锐角辙叉的跟端,分别量取其后开口的中点;于该两中点之间拉一弦线(即长轴线)为基准线,以短轴与该弦线的交点为支距原点0,分别量取甲股导曲线前后部及乙股导曲线前、后部各支距点的支距,如下图所
六、复交道岔的检查记录及其记录表
1、复交道岔的检查记录,应根据现场检查的实际地点正确点对应到记录表上填写。
2、复交道岔的检查记录表(见附表)。
普通单开道岔的检查方法一、道岔概述机车车辆由一条线路分支进入或越过另一条线路的链接及交叉设备分支称为道岔。
道岔是铁路轨道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运输业务中的列车到发、会让、越行、机车摘挂、车辆调车、编解、机车车辆整备修理、货物装卸作业以及铁路路网与矿山港口工厂专用铁路的连接等等,无不借助与道岔方能实现。
二、引入线路提速以后,线路维修管理实行检养修分开,线路维修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养并重”的原则,其中线路状态的检查是关键,因此检查监控工区及各级检查人员检查的数据尤为重要,如何发现设备存在的缺陷,找准下尺的位置是决定设备检查准确度的关键,在下面的讲解中将会一一提到。
三、普通单开道岔的检查(一)检校道尺用干卷尺校验道尺中轨距是否符合标准,误差在1mm范围内,校正水平,将道尺左右股调换,检查误差控制在1mm范围内。
(二)轨距检查1.前顺坡终点轨距值为1435mm检查地点:在基本轨接头后110mm-130mm处测量。
2.尖轨尖端轨距值:1/9道岔:1450;1/12道岔(不含60kg/m—1/12A T尖轨):1445mm;60kg/m—1/12AT尖轨:1437mm;50kg/m—1/18道岔:1435mm;60kgAT—1/12Ⅱ型提速道岔、60kg—1/18可动心轨辙岔1435mm。
检查地点:在尖轨尖端前20-40mm处测量。
3.尖轨中轨距值:60kg/m—1/12AT尖轨:1435mm;50kg/m—1/18道岔:1435mm;1/9道岔:1445mm;1/12道岔:1442mm。
检查地点:尖轨长度的1/2处测量(刨切点)。
4.尖轨根端直向轨距,除60kg/m—1/12AT尖轨和1/18道岔为:1435mm,其余43kg/m,50kg/m单开道岔均为:1439mm。
检查地点:43kg/m,50kg/m等跟端结构为间隔铁式道岔在跟端轨缝后第一螺栓孔处测量;60kg/m—1/12道岔在尖轨后接头第一螺栓孔处测量。
普通单开道岔17处检查点图片1.尖轨前顺坡终点1435mm2.尖轨尖端1445mm3.尖轨中部(尖轨刨切终点) 1442mm4.尖轨跟端直股1439mm5.尖轨跟端曲股(导曲线起点处) 1439mm6.尖轨跟端后直股(距跟端1.5m ) 1435mm7.导曲线前部(距导曲线起点3m) 1445mm8.导曲线中部1445mm9.直股中部1435mm10.直股后部1435mm11.导曲线后部(距导曲线终点4m) 1445mm12.辙叉曲股前1435mm13.辙叉曲股中(同时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 1435mm >1391mm <1348mm14.辙叉曲股后1435mm15.辙叉直股后1435mm16.辙叉直股中1435mm (查照和护背)17.辙叉直股前1435mm隐藏检查12号普通单开道岔的作业程序在检查单开道岔时,一、选用工具:校对量具(轨距尺、支距尺、弦绳、木折尺)在检查记录本上填写日期、站名、道岔编号、道岔型号二、检查道岔17尺轨距和水平,顺序不能错。
1尖轨前顺坡终点,2尖轨尖端;3尖轨中;4尖轨跟端直股;5尖轨跟端曲股(导曲线起点);6尖轨跟端后直股(距尖轨跟端1.5m);7导曲线前部(距导曲线起点3m);8导曲线中部;9直股中;10直股后;11导曲线后部(距导曲线终点4m);12辙叉曲股前;13辙叉曲股中(同时测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14辙叉曲股后;15辙叉直股后;16辙叉直股中(同时测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17辙叉直股前。
三、检查支距:9号道岔为:144、201、281、382、506、652、820、1011、1201mm,9尺;12号道岔为:144、188、243、311、391、483、587、703、831、972、1125、1229mm,12尺。
四、检查各部轨轮槽宽:尖轨刨切部分(尖轨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65mm;容许误差为-2mm);尖轨跟端槽宽(74mm);辙叉心轨轮槽宽(在心轨宽40至50mm范围内为46mm 容许误差为+3-1mm);护轨轨轮槽宽为42mm容许误差为+3-1mm测量位置与检查轨距水平的位置相同);五、检查尖轨动程:直尖轨为142mm;曲尖轨为152mm 测量位置在尖轨第一拉杆中心处测量;六、检查道岔的高低、方向、尖轨是否密贴、道岔是否爬行、联结零件是否伤损、道床是否丰满无塌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