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表
- 格式:xls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
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女劳动力406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登记表》填表说明(表一)(调查对象:男16—60岁,女16—50岁。
)一、个人基本信息(此大项中的每一小项均为必填项)(1)姓名:按身份证姓名填写;(2)身份证号:要求准确无误;(3)婚姻状况:已婚、未婚;(4)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职高、技校、中专、大专;(5)健康状况:健康、一般、残疾;(6)有无劳动能力:有、无;(7)联系电话:有电话按实填写,无电话时可采用本地协管员的联系电话;二、就业情况(8)、转移就业地区:转移就业地区按:县(市、区)内、市内、省内、省外、境外五类填写,(9)转移就业方式:按工资领取报酬的分为单位录用、雇工(非单位录用)、其余按自谋职业(个体工商户等)和自主创业(创办企业或商业有雇工的老板)填写;(10)、从事行业:采矿、食品、纺织服装鞋帽、竹木加工、造纸印刷文教用品、石化医药、橡塑加工、机械制造、计算机及软件、电子电工、建筑建材、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其他;(按统计年鉴分类)(11)技能等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12)、收入水平:600以下、600-800、800-1000、1000-1200、1200以上;(13)、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否;三、未转移人员转移就业愿望(14)是否有转移就业愿望:有、无;(15)、是否有培训愿望:有、无;(16)转移就业地区:转移就业地区按:县(市、区)内、市内、省内、省外、境外五类填写,(17)转移就业方式:按工资领取报酬的分为单位录用、雇工(非单位录用)、其余按自谋职业(成为个体工商户)和自主创业(成为创办企业或商业有雇工的老板)填写;(20)、期望收入水平:600以下、600-800、800-1000、1000-1200、1200以上;《江西省企业基本情况及用工需求信息登记表》填表说明(表二)1、如无组织机构代码则采用工商营业证号;2、经济类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公司);3、用工形式(1年、2年、3年以上);4、工业园区名称:本企业所属工业园区,如袁州区医药工业园区;5、所属行业:采矿、食品、纺织服装鞋帽、竹木加工、造纸印刷文教用品、石化医药、橡塑加工、机械制造、计算机及软件、电子电工、建筑建材、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其他;(按统计年鉴分类)6、用工日期:将要预期用工的年月(从08年1月至08年12月);7、合同号:赣宜春(各县市区名称)工年份—流水号,例如,袁州区:赣宜春袁州工2007-0001。
2014年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调查表填表说明一、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调查表调查范围。
本省农村户籍在劳动年龄段(男年龄16—60周岁,女16—55周岁),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及城镇居民。
在校学生除外。
调查方式。
进村(居)入户调查,一人一表填写。
其他说明:1.此次调查是以户口所在地划分调查区域。
2.在校学生,现役军人,在押两劳人员,要填调查表和登入台账,不作统计汇总;3.外出空巢人员,要通过公安,计生等部门填写各种信息;(一)个人基本情况1.编号,以县(市、区、特区)为单位,编号为档案号,与台账的序号相同,填写格式本县(市、区、特区)行政区划代码+具体数字,如云岩区即为520103000001。
2.户籍地址,填写被调查人户口或身份证上的详细地址。
3.居住地址,填写被调查人现居住的详细地址。
4.毕业时间,填写最高学历的毕业时间,填写格式0000-00,如2013-08。
5.文化程度,在对应的学历前打“√”。
6.健康状况,在对应的健康状况前打“√”。
体弱是指因年老、多病等原因造成,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员;残疾是指是指办理了残疾人证,经劳动能力鉴定为5-10级,或身体有明显残缺,未办理残疾人证和劳动能力鉴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员。
7.外出务工返乡时间,填写最后一次返回本省的时间,填写格式0000-00,如2013-08。
不包括回家探亲、休假等临时性回家。
8.人员类别,在对应的人员类别前打“√”,可选多项。
(1)回家大中专毕业生,是指考入大中专学校前是本省农村户籍户口,毕业后回到本省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若未返回本省视同为外出务工。
(2)戒毒康复人员,是指纳入社区戒毒康复的人员。
(3)刑释解教人员,是指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人员;(4)被征地农民,是指清理可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范围的人员。
(5)失业人员,是指城镇户籍的劳动能力, 在调查时无工作, 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符合以下各项条件: (1) 在调查时未从事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 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工作状态; (2) 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3) 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劳动力资源数量、年龄、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年初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县就业办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为代表,对所属3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这次调查****共计***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3人,其中:男性16929人,占总人口的52。
47%, 女性15334人,占总人口的47.53%。
劳动力人口22755人,占总人口70。
53%,其中:男性12526人,占55.05%,女性10229人,占44。
9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157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50.89%,在校学生、务农、半工半农和留守人员101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
72%。
通过对本次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逐年减少。
在接受统计的32263人农村从业人员中,16岁至40岁的从业人员为11937人,占从业人员的37%;41岁-60岁的从业人员为20325人,占63%;男性55-60岁2630人,女性50-55岁2198人,五年后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0%,而11—15岁人口2976人,五年后将成长为新生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9。
2%,我县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转移就业人员县外就业比例接近八成.转移就业人员中,县外就业比例占到76.15%,县内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仅占23。
85%,体现出就业区域以外地为主的特点。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11579名转移就业劳动力中有9958人已经外出务工2年,占86%,其中8931人在3年以上,占77。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3篇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
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据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 %和44.88 %。
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
2004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31.70%。
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据统计资料,2004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1、劳动力转移异地化。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广,异地化转移为主要特征。
外出劳动力转移遍布全国二十多省、市、区,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
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
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
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 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
2020关于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文档Contract Template关于农村劳动力调查报告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
体会指的是接触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
现作简要分析如下:石盖塘镇位于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区“城郊新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镇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市经济十强乡镇行列。
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人口9406人,城镇人口2544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2343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180人,占7.6%;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1506人,占64.2%;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657人,占28.0%。
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65.4%;高中、中专以上文化800人,占34.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
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
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1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低、年龄较轻、男性较多、分布较广、技能较差”。
1、从数量上看,根据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到20某某年底全市共有农业人口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16-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还有富余农村劳动力45665人。
2、从性别构成上看,全市有效男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6%;有效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4%。
3、从年龄结构上看,进城务工18岁以下的约占12%,18-30岁之间约占44%,而30-40岁约占35%,40岁以上的仅占9%。
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
4、从文化程度上看,近90%的农村劳动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数不到10%。
调查结果显示,转移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2%;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08%。
5、从增收渠道上看,主要以种养和劳务收入为主,部分兼营一些副业。
6、从就业的情况看,目前我市转移出去的12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10%,有近8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75%的人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
7、从行业分布上看,全市个农村劳动力中,有约22万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69.9%,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有4万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3.2%,较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有近6万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全部劳动力的16.9%,较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
(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基本特点1、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
据调查统计,20某某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数占56.7%,30―50岁的占37.1%,50岁以上的占6.2%。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南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的通知【法规类别】招工与就业【发文字号】宁人社[2013]180号【发布部门】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日期】2013.07.16【实施日期】2013.07.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南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的通知(宁人社〔2013〕180号)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进一步健全对城乡劳动者政策统一、服务共享、机会均等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经市统计局审议批准(批准文号:宁统法[2013]69号),决定在全市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调查目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情况,对本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并建立完备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数据库,全面掌握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况。
二、调查对象法定劳动年龄内,即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0周岁的南京市户籍农村劳动力。
三、调查内容以2013年5月31日为时间节点,调查该时间节点的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南京市户籍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失业状况。
四、调查方法分为一次性普查和动态跟踪两种。
其中一次性普查为上门入户调查。
一次性普查完毕后,对调查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实时更新数据。
调查人员上门对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并填写调查表,通过各街道(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对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各区就业管理中心对辖区内数据质量进行检查。
五、调查步骤(一)准备阶段(2013年8月上旬)组建市、区人社部门两级专门工作机构和队伍,组织协调信息系统修改、统计口径确定、区工作方案制订、工作培训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年8月中旬~2013年11月)1、上门调查(2013年8月中旬~2013年10月)各区根据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指导调查人员上门对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普查,填写《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调查表》(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