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共11页
- 格式:docx
- 大小:20.46 KB
- 文档页数:13
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为全面掌握我市劳动力资源情况和企业技能人才状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我市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思路,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在全市开展了劳动力资源和企业技能人才状况调查。
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市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据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到20XX年底,全市总人口为413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81万人,占总人口的68。
本次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的数据为:统计人口399.06万人(主要是中央省属单位未统计在内),其中:非农业人口136.55万人,农业人口262.51万人,分别占34.2、65.8;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31.99万人,占统计人口的58.13。
本报告以此次调查统计劳动力资源为分析基数。
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状况看,我市劳动力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农村劳动力占得比重大。
山东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总量大。
在全省17个市中,我市属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
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城镇劳动力80.44万人,农村劳动力151.55万人,分别占整个劳动力资源的34.7、65.3。
富余劳动力也比较多,调查统计约有30.85万人。
(二)同年龄段的男女劳动力比例基本持平。
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中,男性劳动力127.34万人(城镇43.79万人、农村83.55万人),女性劳动力104.65万人(城镇36.65万人、农村68万人),分别占整个劳动力资源的54.9、45.1。
其中18—50岁的男性劳动力为101.2万人,女性劳动力104.65万人,51—60岁的男性劳动力26.14万人。
(三)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衡。
一是从城镇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看,各区县城市化水平差距比较大,××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75.2,××、××两区县城镇与农村人口基本接近,其它区县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都在40以下,其中三个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以下。
劳动力现状的调研报告劳动力现状调研报告:挑战与机遇一、引言劳动力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当前全球劳动力现状的调研,以及分析劳动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旨在为政府决策者、企业家和学者提供有关劳动力现状的全面了解和参考。
二、劳动力现状概述1. 全球劳动力总量根据联合国劳工组织(ILO)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球劳动力总量约为32亿人,其中80%来自发展中国家。
亚太地区的劳动力总量最多,达到18亿人。
2. 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多集中在服务业和高技术行业,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大部分从事农业和制造业。
此外,女性劳动力的比例也有显著差异,发达国家女性劳动力的比例相对较高。
3. 失业率和就业质量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球失业率在过去几年中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COVID-19疫情的冲击下。
此外,就业质量也是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低薪、无保障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
三、劳动力现状的挑战1. 技术变革和自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许多传统行业将受到冲击,部分工作岗位可能会被取代。
这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能。
2.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许多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老龄人口增加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挑战。
劳动力短缺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并引发社会保障和养老金等问题。
3. 贫困和不平等贫困和不平等是全球劳动力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些劳动力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面临困难,这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
四、劳动力现状的机遇1. 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教育和技能培训水平是解决劳动力现状中的关键一环。
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劳动力可以适应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2. 创新和创业创新和创业是劳动力现状下的一种机遇。
新的科技和商业模式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2)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五、未来发展规划(一)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法制逐步健全,我县工业基础加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劳动保障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为全县劳动保障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
到xx 年,城乡就业将达到28.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达26.5万。
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11.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8.8万人。
到xx年,城乡就业将达到3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达27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13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10万人。
到2020年,城乡就业将达到3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8.7万,转移农村劳动力将达到15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将达11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二)精心 ___,加强 ___,在全县劳动保障所(站)设立专门的培训工作机构,力争在xx年建立一个县级(8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 xx年建立四个乡(镇)级(2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xx年建立四个乡(镇)级(2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
积极完善各项,做到明确任务,职责分明,确保工作有人抓、有经费、有任务、有考核、有实效,使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序开展(三)建立吸纳劳动力参与的工业化路线。
目前,我县有6万余人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流动,按7%比例计算,我县可吸纳4200-6000农民工回乡创业。
具体措施是:在法律和xx县产业政策的规划上,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创造劳动力参与工业化的机会和培养劳动力参与工业化的能力,为农民工回乡创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和创业条件。
(四)是发展走以“消化”剩余劳动力为中心的城镇化道路。
走城镇化的目的就是吸纳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让他们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让剩余劳动力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体。
首先,在城镇化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充分保障农民劳动力对土地的基本权利,要让他们有勇气、愿意走出农村。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
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
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
1、年龄分布16-20岁33908人,占143%;21-30岁55190人,占232%;31-40岁62851人,占264%。
41-50岁47571人,占总人数的20%。
50-60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3255人,高中文化11945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2585%,5606%,1171%。
3、地区分布锦屏22601人,其中男性12333人,女性11268人;曰者19688人,其中男性10553人,女性9135人,双龙营34647人,其中男性19171人,女性17475人。
八道哨19545人,其中男性10076人,女性9369人;腻脚14582人,其中男性7662人,女性6920人;新店10310人,其中男性5511人,女性4799人;舍得10107人,其中男性5478人,女性4629人;温浏18091人,其中男性9162人,女性8929人;树皮22115人,其中男性11489人,女性10626人;天星20519人,其中男性9375人,女性11144人。
平寨19126人,其中男性10044人,女性9512人;官寨26551人,其中男性14052人,女性12499人。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95949人,占总数8237%;第二产业22709人,占总数955%;第三产业19224人,占总数808%。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的报告为全面摸清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掌握劳动力结构及输转情况,促进全县劳务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
我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抽组专门力量,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
在此基地上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
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1、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
到XX年底,我县共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6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21.4万人,农村劳动力10.49万人。
从劳动力资源分布看,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乡村,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主要集中于县城;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构成看:①以年龄结构划分,年龄16--25岁以下19077人, 占总数的18.17%,26—35岁28207人,占总人数的26.88%;36—45岁27506人,占总人数的26.21%;46—55岁17724人,占总人数的16.89%;56岁以上12429人,占总人数的11.85%;②以文化结构分析,大专及以上文化205人,中专及职中1190人,高中文化12558人,初中文化51153人,小学文化及以下39837人,分别占总数的0.2%,1.13%,11.97%,48.74%,37.96%。
③以专业技能划分,有技术技能24617万人,没有技术技能的普壮劳动力80326万人,分别占总数的23.45%,76.55%.④从我县目前就业渠道来看,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加上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退耕还林的实施等,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每年将增加3000多名剩余劳动力,而且我县工业经济总量不足,农村产业化经营、小城镇经济、乡镇企业发展步伐缓慢,县城吸纳就业容量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供给的需求。
城乡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是我县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2、劳务输出现状。
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起步较晚,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零星组织到现在的有组织输出,由盲目无序到有组织流动、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经历了近几年的摸索和实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动和利用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和潜力,本次调研针对某省农村地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二、调研目的通过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农村劳动力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技能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为制定农村劳动力资源调动和利用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我们编制了一份涵盖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劳动力技能等方面的问卷,并在目标地区进行了分发。
其次,我们还选择了几个农村家庭进行了深入访谈,以获得更加具体和细致的信息。
四、调研结果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人口数量:调研显示,目标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2.年龄结构: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调研发现,目标农村地区的中青年劳动力比例明显低于老年劳动力的比例,这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动和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劳动力技能: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如农业和建筑等行业。
调研显示,缺乏职业技能是农村劳动力难以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和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重要原因。
五、调研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职业培训: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竞争力。
可以引进一些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训项目,并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
2.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应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引进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强社会保障: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和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工作积极性。
六、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和潜力,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研报告一、引言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有益参考。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1. 总量及结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为4.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40%。
其中,青壮年劳动力占比较大,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地域分布上,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匮乏。
2. 教育及技能水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30%。
在技能方面,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仅有少数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
3. 就业状况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农业、外出务工和本地企业就业。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三、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的问题1. 就业渠道单一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
尤其在农闲季节,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未能充分发挥其劳动力价值。
2. 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技能不足的困境。
3. 社会保障缺失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使得他们在面临疾病、失业等风险时缺乏保障。
四、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对策1. 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商等新兴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保障。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内容摘要】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1、年龄分布,2、文化结构分布,3、地区分布,4、产业结构分布,(二)转移基本情况,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二)转移区域相对集屮,(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五)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屮时间、集屮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
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
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o1、年龄分布:16-20岁33908人,占14、3%; 21-30 岁55190 人,占23、2%; 31-40 岁62851 人,占26、4%o 41-50 岁47571 人,占总人数的20%。
50-60 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3255人,高中文化11945 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 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 25、85%, 56、06%, 11、71%。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劳动力资源数量、年龄、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年初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县就业办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为代表,对所属3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这次调查****共计***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3人,其中:男性16929人,占总人口的52。
47%, 女性15334人,占总人口的47.53%。
劳动力人口22755人,占总人口70。
53%,其中:男性12526人,占55.05%,女性10229人,占44。
9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157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50.89%,在校学生、务农、半工半农和留守人员101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
72%。
通过对本次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逐年减少。
在接受统计的32263人农村从业人员中,16岁至40岁的从业人员为11937人,占从业人员的37%;41岁-60岁的从业人员为20325人,占63%;男性55-60岁2630人,女性50-55岁2198人,五年后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0%,而11—15岁人口2976人,五年后将成长为新生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9。
2%,我县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转移就业人员县外就业比例接近八成.转移就业人员中,县外就业比例占到76.15%,县内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仅占23。
85%,体现出就业区域以外地为主的特点。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11579名转移就业劳动力中有9958人已经外出务工2年,占86%,其中8931人在3年以上,占77。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1. 引言劳动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
为了解决当前农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劳动力资源问题,进行了一次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研。
本报告将从人口结构、劳动力技能、就业机会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制定相应的劳动力资源政策提供依据。
2. 人口结构分析通过对所调研区域的人口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的趋势。
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占比较大,而年轻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少。
这种人口结构特点对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供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劳动力技能现状与需求调研显示,农村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较低,主要以农业劳动技能为主,缺乏熟练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技能人才。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
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关键措施。
4. 就业机会分析调研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农村服务业领域,而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此外,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较差,许多年轻劳动力不愿意回乡务农,导致农村劳动力闲置和就业机会的浪费。
5. 劳动力培训与转移为了缓解劳动力资源问题,调研显示应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
通过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同时,鼓励农村劳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城市就业转移,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6. 激励政策落实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农村劳动力,调研显示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
包括提供相应的岗位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提高薪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失率,促进留乡就业。
7. 结论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培训;农村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农村服务业,非农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培训和转移是缓解劳动力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建立激励政策是留住优秀农村劳动力的关键。
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报告及其分析摘要:本报告对某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水平以及就业形势等方面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该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背景和目的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的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数量不足、素质低、就业机会匮乏等。
因此,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该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建设性建议。
1.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抽取了该县10个乡镇的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情况,通过实地访谈了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和收入水平等。
2.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2.1 数量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县农村劳动力的总数为XXXX人,其中男性劳动力占比XX%,女性劳动力占比XX%。
农村劳动力的数量相对稳定,但存在一定的老龄化趋势,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增加了劳动力稳定性的挑战。
2.2 素质水平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劳动力只接受了初等教育或以下程度的教育。
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面临新兴产业和技术应用时存在一定的适应性问题。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水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就业形势及问题分析3.1 就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该县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产业,其中农业生产占比超过XX%。
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3.2 岗位需求与技能匹配问题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技能与市场对接存在一定的不足。
许多农民只具备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而现代农业生产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目前,农村劳动力对新技术、新产业的适应能力较弱,表现出一定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劳动力供求状况调研报告人力资源市场是劳动力供求的重要场所,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进行调研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人力资源策略。
一、劳动力供给状况分析1.教育水平提高: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大量高学历的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给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2.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这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压力,使得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不容乐观。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个持续的趋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
4.技能结构不平衡:在劳动力供给中,技能结构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高技能人才的供给相对不足,而低技能的劳动力过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二、劳动力需求状况分析1.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教育医疗、信息技术等行业的需求较为旺盛。
2.技能要求提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力将更受市场的青睐,因此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对较高。
3.人才短缺行业: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导致了一些行业内人才短缺,如养老护理、信息技术开发等行业存在较大的岗位空缺。
4.薪酬水平变化:随着供求状况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对薪酬水平的要求也在变化。
在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情况下,劳动力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并且随着技能要求的提升,对高技能人才的薪酬也在逐渐增加。
三、劳动力供求状况的问题与建议1.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并提供相应的培训、教育和激励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高技能工作领域。
2.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培训和转换,提高其技能水平,同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关于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短缺。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查,希望能够了解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调查的对象本次调查主要采访了若干个农村地区,分别包括山区、平原区、沿海地区等。
我们采访的对象主要是村民,旨在了解农村居民的劳动力状况以及他们对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的观点。
二、调查结果1、农村劳动力缺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缺乏。
因为工资低,很多青壮年居民选择到城市打工,尤其是那些有技能的人,他们往往能在城市赚到更多的外快,所以滞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这对于农村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2、劳动力基础薄弱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的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基础比较薄弱。
很多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所以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农民缺乏经济意识,不懂得如何开展农业生产,也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这些都制约了农民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发展。
3、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此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比较偏大,青壮年居民待遇低,因此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老年、儿童工人比较多。
尽管他们也能够为农村做出贡献,但这对于以后的农业发展是不利的。
三、解决办法1、要注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政府应该注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让农民学习合适的技能,了解市场需求,提高自己经营农村的能力。
2、应该注重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
提高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留住人口,让农民有心留在家乡从事从事农业生产,对于农村发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3、通过稳定农村劳动力队伍。
为了保持稳定的农村劳动力队伍,我们应该注重保护农村劳动力队伍的稳定性,通过适当提高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或者提高劳动力的权益意识来留住农村劳动力队伍。
4、注重农村文化建设。
注重农村文化建设,让农民具有文化观念,了解国家的发展需求,增强协作能力和复习生产能力。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事情,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展和就业工作的妨碍,探究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刻、集中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
现依照调查事情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一)总体基本事情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
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
1、年龄分布:16-20岁33908人,占14.3%;21-30岁55190人,占23.2%;31-40岁62851人,占26.4%。
41-50岁47571人,占总人数的20%。
50-60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3255人,高中文化11945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25.85%,56.06%,11.71%。
3、地区分布:锦屏22601人,其中:男性12333人,女性11268人;曰者19688人,其中:男性10553人,女性9135人,双龙营34647人,其中:男性19171人,女性17475人。
八道哨19545人,其中:男性10076人,女性9369人;腻足14582人,其中:男性7662人,女性6920人;新店10310人,其中:男性5511人,女性4799人;舍得10107人,其中:男性5478人,女性4629人;温浏18091人,其中:男性9162人,女性8929人;树皮22115人,其中:男性11489人,女性10626人;天星20519人,其中:男性9375人,女性11144人。
平寨19126人,其中:男性10044人,女性9512人;官寨26551人,其中:男性14052人,女性12499 人。
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报告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省、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要求,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现将调查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县地处湘中,是典型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辖区面积17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4万亩,林地120万亩;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0,农村劳动力522万人,且每年新增1万余名农村劳动力。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县农村劳动力为522万人。
其性别构成为男308万人,女214万人,分别占劳动力的59,41;文化结构为初中以下57万人,初中298万人,高中以上167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11,57,32;年龄结构为18岁—25岁157万人,25—35岁131万人,35—45岁131万人,45—55岁125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30,25,21,24。
全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5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89,劳均年收入2900多元。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为279万人,其中长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为113万人,短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内)为32万人;在外出人员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者132万人,占472,人均年收入12000-40000元。
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地点分布为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厦门、昆明、西安、拉萨;中越、中缅、中苏边境城市和劳动力资源少或劳动力素质极低沙特阿伯、阿联酉、埃塞俄比亚等国。
根据统计分析,我县外出农民工有以下特点:(一)外出农民工素质较低。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出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高中以上的万167人,占32;初中文化的298万人,占57;小学以下的57万人,占11。
二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少,只有29万人,仅占外出农民工的104。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内容摘要】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1、年龄分布,2、文化结构分布,3、地区分布,4、产业结构分布,(二)转移基本情况,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二)转移区域相对集屮,(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五)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屮时间、集屮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
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
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o1、年龄分布:16-20岁33908人,占14、3%; 21-30 岁55190 人,占23、2%; 31-40 岁62851 人,占26、4%o 41-50 岁47571 人,占总人数的20%。
50-60 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3255人,高中文化11945 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 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 25、85%, 56、06%, 11、71%。
3、地区分布:锦屏22601人,其中:男性12333人,女性11268人;曰者19688人,其中:男性10553人,女性9135人, 双龙营34647人,其中:男性19171人,女性17475人。
八道哨19545人,其中:男性10076人,女性9369人;腻脚14582人, 其中:男性7662人,女性6920人;新店10310人,其中:男性5511人,女性4799人;舍得10107人,其中:男性5478人,女性4629人;温浏18091人,其中:男性9162人,女性8929人;树皮22115人,其屮:男性11489人,女性10626人;天星20519 人,其中:男性9375人,女性11144人。
平寨19126人,其中: 男性10044人,女性9512人;官寨26551人,其屮:男性14052 人,女性12499人。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95949人,占总数82、37%;第二产业22709人,占总数9、55%;第三产业19224人,占总数8、08%。
(二)转移基本情况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至xx年底,全县累计输出劳动力84668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亿元,人均劳务输出占人均纯收入的28、2%o其屮,县内转移8806人,占转移总数的10、4%;县外转移75862人,占转移总数的89、6%o其中:锦屏转移8993人;曰者转移8749人;双龙营转移13229人;八道哨转移9818人;腻脚转移4707人;新店转移4063人;舍得转移4042人;温浏转移8996人;树皮转移8275人;天星转移7500人;平寨转移6191人;官寨转移9101 人。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男性55348人,占转移总数的65、4%,女性29340人,占转移总数的34、6%o其中:16-20岁27094人,占转移总数的32%; 21-30岁38947人,占转移总数的46%; 31-40岁13547人,占转移总数的16%; 41-50岁3810人,占转移总数的4、5%; 51-60岁1270人,占转移总数的1、5%。
小学文化37530人,占转移总数的42、2%;初中文化43181人,占转移总数的51%;高屮及以上文化5757人,占转移总数的6、8%。
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
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屮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二)转移区域相对集屮。
46、6%的劳动力主要集屮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县内转移仅为8806人,只占到转移总量的10、4%。
(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
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县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劳动力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
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
(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
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
我县23、7万劳动力的4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交通和通信信息相对较好的锦屏、八道哨、曰者的劳动力仅为总劳动力的18、8%,还有近60%的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镇高寒或半高寒山区,其人多地少,交通、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
(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
全县劳动力屮具有高屮以上文化的只占劳动力总数的6、3% , 92%劳动力只有初屮及以下文化。
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屮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95%,初屮文化转移率次之为70% ,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35%。
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县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
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县劳动力在转移过程屮,经政府或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o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岀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其次,增加了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屮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五)培训意向过于集屮,且两级分化严重。
从05年到07 的统计数字看,在培训屮列前三位的是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电子电工,占据了培训总量的53、2%o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专业,而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屮需要的养殖、种植、农业农机技术、规划、设计等专业的培训趋于零。
(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
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
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
三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它地区劳动力资源的涌入,给我县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带来了竞争压力。
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屮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一)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
(二)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
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因此,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我县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县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我县劳动力资源能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
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
据统计,我县自XX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来,通过培训的劳动力实现就业率达98%以上。
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广校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
要改进培训方式和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
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就业主渠道作用。
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
切实加强对各类职业屮介机构的监管,劳动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积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我县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明确就业政策。
(五)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将就业服务延伸至村社。
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建设,不断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所(站)的重要作用。
(六)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
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仅仅用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完成全年的耕作任务,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我县劳动力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