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北师大版)
- 格式:pptx
- 大小:8.08 MB
- 文档页数:23
初中-数学-打印版
初中-数学-打印版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
【学习目标】能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进行转化,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学习准备 :
1. 回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的常用步骤: 、 、 、 、 、 。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方程组①944235yxyx ②
1453yxyx
二.解读教材
4.典型例题:
例1:阅读课本P115完成“雉兔同笼” 题的分析:
A题型:
B等量关系: 鸡头+兔头=
C:设鸡有x只,兔有y只。 D 列
则鸡头有 兔头有
鸡脚有 兔脚有 鸡脚+兔脚=
请你完成本题的标准解答
5.即时练习1. ( 只写分析)若两个数中,较大数的3倍是较小数的8倍,较大数的一半与较小数的差是4,那么较大的数是多少?
分析 A题型: B等量关系; 初中-数学-打印版
初中-数学-打印版 C设 D列方程组:
例2: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五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绳长,井深各几何?
分析:题目大意是
。
A题型:
B等量关系: + =
D 列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组——鸡免同笼》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背景的分析,领会一元二次方程组与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
2、能从复杂的问题中提炼关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建立正确的方程.
3、体会方程模型在解决是问题中的策略.
教学重点
审清题意、找出正确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教学难点
掌握利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于拓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为科学知识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数学领域,有《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明著流传于世,许多问题浅显易懂,趣味性强,如《孙子算经》中的“雉兔同笼”等,漂洋过海流传海外,对中国古文明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雉兔同笼”的内容是: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问题:
(1)“上有三十五头”是什么意思?“下有九十四足”呢?
(2)你能根据(1)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吗?
(3)你能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吗?
法一:
解: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由题可得
2x+4(35-x)=94解得x=23,则35-x=12.
法二:
解:设鸡有x只,兔有y只,由题可得
944235yxyx解得1223yx.
二、新课教学
例1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五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绳长、井深各几何? 题意:用绳子测量井的深度,如果将绳子折成三等分,一份绳长比井多5尺;如果将绳子折成四等分,一份绳长比井多1尺.绳长、井深各是几尺?
解:设绳长x尺,井深y尺,由题可知
1453yxyx解之得1148yx.
因此,绳长48尺,井深11尺.
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审清题意;
(2)正确设出未知数;
(3)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4)解方程;
(5)写出答案.(注意单位)
投稿盎嘴:sxjk@vip。163.corn……………一………数学教学通讯(初等tltW).…………一……………一教学研究>备课参考 演示结束后对比各种方法,并在设问中 引导学生分析测井过程中的“先,后” 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发现是先“三折 之”后“多5尺”,“三折”应该是三等分 而不是“折三下”,从而正确地理解题 意.请学生独立思考等量关系,教师点 评.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和学生一起解 决问题,并板书设,列,解,验,答的全 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节课重点内 容,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通 过学生现场演示,有助于学生更确切地 理解问题大意,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分 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活跃了课堂 气氛.同时让学生经历“一回生”过渡到 “二回熟”,加深体会.进一步体会建模 思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三:再创情景。巩固新知(时空 之旅第二站:2012年美国纽约) 内容:北京时间2月11日,尼克斯主 场对阵湖人.林书豪36投23中砍下个 人NBA职业生涯新高的38分!其中罚球 10中得了lO分(罚球中1次记1分),他中 了多少个2分球?多少个3分球? 师生行为:让学生欣赏林书豪篮球 比赛的实况短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 热情.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从 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及时点评.教师关注学生的建模 过程,重视学生的理解在新情境中的 应用. 设计意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为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真 实的数据为内容,以体现现实性和趣味 性.问题的设置旨在对知识的再次应 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方程模型解决实 际问题的思想. 环节四:阶段小结.明确方法 内容:提问: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师生行为: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 交流,总结出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 实际问题的步骤:①审题找等量关系; ②设两个未知数;③建立方程组;④解 方程组;⑤检验;⑥写出答案. 设计意图:阶段小结引导学生积极 进行反思,回顾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全 过程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性策咯 环节五:合作交流。拓展新知(时空 之旅第三站:竞技乐园) 内容(A、B两个问题):问题A:用一 根绳子环绕一棵大树.若环绕大树3周。 则绳子还多4尺;若环绕大树4周,则绳 子又少了3尺.这根绳子有多长?环绕大 树一周需要多少尺绳子?(绳子粗细忽 略不计) 问题B:用白铁皮做罐头盒,每张铁 皮可制作盒身16个,或制作盒底43个, 一个盒身与两个盒底配成一套罐头 盒,现在有150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 盒底,多少张制盒身,可以正好制成整 套罐头盒? 师生行为: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 行组内交流,解答.最后用小白板在全 班进行展示.竞技规则如下:①A、B是 两个从易到难的竞技项目;②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竞技.要求将该项目的全部解 答过程写在白板上,完成后举手示意, 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并加以表述(小组 成员可以补充).若解答正确,每个小组 成员将获得相应奖品.若解答有误,其 他小组可获得展示机会. -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拓展环节,提 升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展示学习 成果.通过组内成员交流协作培养合作 意识,开展小组之间的竞技比赛培养竞 争意识同时也进一步增强课堂学习气 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真正体 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 生.在题材的选择上遵循“由易到难”的 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莸体 现“人人数学”的教学理念. 环节六: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内容:对自己说有哪些收获,对老 师说还有哪些困惑,还想进一步研究哪 些知识 师生行为:学生独立交流,教师对 学生总结的知识点给予重现.及时解答 学生的困惑.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 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学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把零 碎的知识点和认知过程形成了一个完 整的知识体系. 环节七:课后演练。反馈新知(时空 之旅终点:未来) 内容:布置作业,教材116页习题 1,2,3,4.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 知识,展示学习成果,总结学习与研究 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 抓住重点进行课后复习. 点评(重蔚黼袢翔院院张斌) 教师是在充分分析了教材的教学 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后,精心设计了 一堂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知识的 探索者和发现者的实用课. 本堂课的特点有: (1)情境创设多元化、生活化.有学 生小学就熟悉的“鸡兔同笼”,有体现中 国古代文明的“以绳测井”,还有充满时 尚气息的“林书豪”的例子,既引起了学 生对新知的共鸣,也突出了数学的文化 品位. (2)教学过程紧凑、有序.通过各个 情境分层推进,以“情境一问题一建模一 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经历实际生 活数学模型化的过程,既保证了课堂的 紧凑,又渗透了数学的化归思想和方程 思想. (3)分组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丰 富.既有传统的讲授,也有学生的分组 实践和自主探索,还有适时的点评,更 有竞技训练与及时的小结反馈.尤其分 组探索可以形成同桌互助、小组合作、 全班共学的动态组合,呈现了师生之间 多通道、多层面、多向性的信息交流. (4)教学效率高、实用.容量大,利 用率高,反馈及时,既有例题讲析,又有 课堂训练,是一堂实用难得的好课 1 1
课题: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
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初步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
题.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2.培养学生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
(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
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的意识.
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
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点: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
能力。
难点:
确立等量关系,列出正确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流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鸡兔同笼”补遗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三节介绍了《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本文再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它出自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著名的“雉兔同笼”问题.书中给出的解法是:“上置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此处‘除’之意为‘除去’即减去)足,以足除头,即得.”
书中先设“金鸡独立”,玉兔双腿(即“半其足”),这时共有腿数为94÷2 = 47.在这47条腿中,每数一条腿应该有一只鸡,而每数两条腿才有一只兔,所以:
兔数为 47-35 = 12,即“以头除足”.
鸡数为 35-12 =23.
这道题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可以很容易求解:
设鸡有x只,兔有y只,则由题意,可得
352494.xyxy解这个方程组,得2312xy.
我们再把这个解法一般化:在一般情况下,设鸡有x只,兔有y只,A为鸡、兔总共只数,B为鸡、兔总共足数.则
24.xyAxyB解之,可得22.2BxAByA
这就是说,兔数为腿数的二分之一(半其足),与总头数之差(以头除足).
在古代朱世杰《算学启蒙》(1299年)《永乐大典》中的《丁巨算法》(1355年)严恭《通原算法》中,也载有鸡兔同笼问题,朱世杰的解法与《孙子算经》不同,而与现代的算术解法则几乎完全一样.
今有鸡兔100,共足272只,只云鸡足二,兔足四,问鸡兔各几何?
其解法是:“列一百,以兔足乘之,得数内减共足余一百二十八为实,列鸡、兔足以少减多余二为法而一得鸡,反减一百即兔,合问.”
又术曰:“倍一百以减共足余半之即兔也.”
此即:
鸡数 (100×4-272)÷(4-2) = 64.
兔数 100-64 = 36.
或兔数 (272-100×2)÷2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