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9.77 KB
- 文档页数:3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在医院住院的患儿往往会面临许多心理困扰,包括分离焦虑、孤独感、畏惧情绪等。
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探讨如何
对住院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帮助他们度过住院期间的心理困境。
首先,建立安全感。
患儿在陌生的环境中可能会感到害怕和不安,因
此护士需要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安全。
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亲切温暖的语言,如称呼他们的小名,询问他们的感受等,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关心,从而降低他们的焦虑水平。
其次,帮助患儿释放情绪。
患儿可能会因为疼痛、害怕、孤独等原因
而情绪波动较大,护士需要及时发现和倾听患儿的情绪,引导他们表达内
心的情感,如可以让他们画画、玩游戏、听音乐等方式来释放情绪。
同时,护士也要细心倾听患儿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感受,给予理解和支持,让他
们感受到情感上的慰藉。
最后,建议家长积极参与。
家长是患儿最亲近的人,他们关心和陪伴
的作用不可替代。
因此,护士需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患儿的心理护理中,让他们与患儿建立亲密的关系,提供温暖和安全感。
同时,也要帮助家长
了解患儿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正确的处理患儿的情绪,为患儿提供良好
的家庭环境和情感支持。
综上所述,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需要医护人员、家长以及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和照顾患儿的心理健康。
通过建立安全感、
释放情绪、提供心理支持以及家长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帮助患儿度过住
院期间的心理困境,让他们重新焕发生机,恢复健康。
孩子住院的心理护理你知道吗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强调人文,重视心护理,心理护理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医疗效果。
儿童时期正是身体发育逐渐趋于完善与心理发展和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监护人为他们提供一定程度上安全感。
因为疾病,或者对医院环境及氛围的不适应,孩子在生病后,会感到焦虑、紧张以及害怕等各种情绪困扰。
这些问题都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如果不能及时给与心理护理,将对患病住院的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影响人格发育。
因此,我们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心理变化,在孩子住院期间,需要对其心理护理和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心理和情绪,从而使孩子真正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一、孩子住院时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1.恐惧不安心理孩子的恐惧感是指因为紧张而产生不安、担忧以及害怕等不良情绪。
尤其是当生病后他们进入陌生的医院环境时,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的问题。
例如,由于自身对疾病认知和治疗知识不足,孩子会不自觉产生担心,也会因为恐惧而不愿进行相应的医疗检查。
而且也会害怕接受治疗会有给自己带来更多疼痛等,这个时候的孩子会更加粘人,不愿脱离父母的怀抱。
这是由于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使孩子处于一种恐惧与无助状态中。
这种不愉快的心理状态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程度上伤害。
2.孤独心理在孩子住院的期间,由于年龄小,孩子们会出现一定的孤独感。
首先是缺乏归属心与安全意识;其次就是自控能力差且性格内向暴躁、易怒不敢开口等特点导致心理不适应和行为不稳定;最后则体现为情绪低落或失眠等状态下容易出现抑郁、退缩及其他的不良反应如:哭闹不止或者生气,甚至会影响到自身和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孩子住院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孩子住院的心理护理是以心理学为基础,根据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需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消除不良情绪,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其能够接受良好的疾病治疗,从而为改善其健康状态提供帮助,一般包括了对孩子进行情绪疏导、引导以及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疾病,帮助其建立良好健康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住院患儿心理护理对于他们的康复非常重要,因为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可以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康复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关于住院患儿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
首先,为患儿提供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住院对于患儿来说可能是一种陌生和恐惧的经历,所以护士和医生需要采取措施来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可以通过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提供温暖和友善的环境,以及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和解释治疗过程来提供安全感。
其次,给予住院患儿足够的关注和关心也是很重要的。
护士和医生需要尽量陪伴患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关心。
可以通过和患儿互动,聊天,陪伴他们玩耍等方式来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此外,也要尽量避免患儿的孤独感,可以鼓励家人和朋友探访,以及提供一些适当的娱乐和教育活动。
再次,保持住院患儿的自尊心和尊严感也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
住院患儿由于疾病或治疗的原因可能会面临一些限制,这可能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护士和医生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尊严,避免对待患儿过度干涉。
在治疗过程中,帮助患儿重新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和控制感,可以通过鼓励他们参与自己的照顾,如自己洗脸刷牙等,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尊严感。
此外,给予住院患儿足够的信息和教育也是心理护理的重要部分。
患儿对于住院的原因可能存在疑问和恐惧,所以护士和医生需要及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息和教育。
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解释他们的疾病和治疗过程,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和风险。
通过给予信息和教育,可以帮助患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住院期间的种种情况,并增加他们的信心和安全感。
总之,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对于他们的康复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提供安全感,关心和关注,保持自尊心和尊严感,给予信息和教育,以及建立支持系统来实施。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患儿更好地应对住院期间的心理困扰,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
住院患儿心理护理的原则住院患儿心理护理的原则住院患儿心理护理是指在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分析和干预,以达到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以下是住院患儿心理护理的原则:1. 了解患儿的心理需求住院患儿的心理需求与成人不同,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因此,护士需要了解患儿的心理需求,包括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等,以便及时给予关注和支持。
2. 给予患儿足够的关注和关爱住院患儿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护士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包括陪伴、安慰、鼓励等。
在与患儿交流时,应该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医学术语。
3. 保持患儿的自尊心住院患儿的自尊心比较脆弱,护士应该尽量避免让患儿感到自卑或羞耻。
在与患儿交流时,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注。
4. 帮助患儿建立积极的心态住院患儿需要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护士应该帮助患儿建立积极的心态,包括鼓励、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
5. 给予患儿足够的自由和选择权住院患儿需要足够的自由和选择权,护士应该尊重患儿的选择和决定,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选择权。
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应该让患儿参与决策,让他们感到自己有一定的掌控权。
6.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住院患儿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护士应该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到自己得到了关注和支持。
在与患儿交流时,应该采用亲切、温和的语气,让患儿感到自己得到了尊重和关注。
7. 给予患儿足够的安全感住院患儿需要足够的安全感,护士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包括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以及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
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应该让患儿感到自己得到了足够的保护和关爱。
总之,住院患儿心理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护士应该根据患儿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到自己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和自由选择权。
儿科病人的心理护理儿童时期是个体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研究儿科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如何有效的采用心理护理方法,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是我们儿科护士的首要任务。
本人近年来通过对病儿的观察,将其心理问题及相关因素作了如下分析。
其中以5—15岁的患儿为主要探讨对象。
1 心理分析1.1焦虑、恐惧此类以5—10岁的患儿多见,且以初次入院的患儿最为普遍。
由于病儿离开了温暖、舒适的家庭,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医院的特殊环境、特殊检查及紧张的气氛,都可使病儿尤其是初次入院的患儿产生不可言状的恐惧感。
当他们看到医生护士穿着洁白的衣服,严肃陌生的面孔,加之周围患儿的哭声与自己身体上的不适,自然产生一种焦虑、恐怖的感觉。
使他们恐慌不安,担心、害怕甚至哭闹不止。
另外,此类心理问题也可由患儿父母的紧张、焦虑情绪直接影响而来。
1.2孤独、抑郁此类患儿以10岁以上的儿童多见且以住院几天之后的患儿较多。
由于患儿住院后,整天置身于单一的白色色调及特殊的气味之中,医务人员固定的操作如按时查房、定时打针等又极少与患儿交流,使患儿逐渐产生压抑感。
医院内的空气、光线、活动空间与外界差异较大,也可使患儿感到乏味、枯燥、沉闷继而思念小朋友。
由于他们得不到心理上的慰藉,便倍感孤独而不愿活动,不思饮食,沉默寡言,易哭甚至睡眠障碍。
患儿本身的家庭内部关系紧张,也是造成患儿上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3偏执、敌对此类心理问题常发生于10—15岁的男性儿童,以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甚至逐渐恶化的患儿多见。
这也是所有问题中最危险的一种。
由于患儿住院时间长,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或没得到较好的治疗,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等,都可产生强烈的反抗行为。
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不予合作甚至拒绝治疗。
对医护人员失去信任,仇视、敌视医生护士。
常拿医务人员出气,损坏物品来发泄自己对疾病的反抗情绪。
患儿易激惹,固执任性。
如不要某医生查房,拒绝某护士打针等。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_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住院对于患儿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不仅与家人分离,还要面对疾病的折磨。
因此,对于住院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干预和关心是必要的,可以帮助患儿顺利度过住院期间。
首先,医护人员需要通过观察患儿的表情、行为和语言等来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
住院患儿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各种负面情绪,也可能因为疼痛、痛苦而情绪低落。
通过观察患儿的反应,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患儿的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
其次,医护人员需要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与患儿建立亲近的关系,可以增强患儿的信任感,让患儿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医护人员可以用亲切和友善的语言与患儿交流,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解释疾病和治疗过程,帮助患儿理解并接受现实。
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帮助患儿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住院对于患儿来说是一种压力,需要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和治疗方式。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情感支持和行为引导,帮助患儿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以及康复的希望。
同时,医护人员还应该给予患儿适当的奖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应对疾病的能力。
此外,家庭支持也是患儿心理护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住院患儿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与家人的分离使他们更加需要家庭的关心和支持。
医护人员可以积极与患儿的家人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担忧,并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指导。
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不仅能减少患儿的焦虑和恐惧,还可以促进患儿的康复。
综上所述,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通过观察、沟通、引导和支持等方式,了解和关心患儿的心理需求,并与家人共同协作,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和支持。
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仅要关注患儿的身体疾病,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患儿全面的康复。
病人心理护理的措施
病人心理护理是在医疗护理的基础上,针对病人的心理需求进
行的护理工作。
以下是病人心理护理的一些措施:
1. 建立良好的沟通,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是心理护理的基础。
护士应该倾听病人的诉求和情绪,给予理解和支持,让病人感受到
关怀和尊重。
2. 提供信息和教育,及时向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疾病和治疗方面
的信息,让他们了解病情和治疗过程,减少焦虑和恐惧感。
3. 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医疗环境中,营造一个舒适、安静、整
洁的环境,有利于病人的恢复和心理健康。
4. 提供心理支持,对于焦虑、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的病人,护
士可以提供心理支持,或者协助病人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5. 尊重和关爱,尊重病人的隐私和人格,给予他们关爱和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自尊和自信。
6. 鼓励社交活动,鼓励病人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如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康复活动等,有助于减轻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7. 帮助建立积极心态,鼓励病人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面对疾病和康复过程。
总的来说,病人心理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住院患儿心理护理的原则住院对于患儿来说是一种陌生而不适应的环境,他们常常面临着身体上的疼痛和不适,心理上的恐惧和焦虑。
因此,对住院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住院患儿心理护理的原则。
一、建立安全的环境住院患儿通常会感到害怕和不安,因此,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非常重要。
护士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打扰和噪音,并确保患儿的隐私得到尊重。
此外,护士还应该与患儿建立起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到放心和安全。
二、提供有效的沟通住院患儿常常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因此,护士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他们进行交流。
护士应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与患儿交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此外,护士还可以通过绘本、玩具等儿童喜欢的方式与患儿进行沟通。
三、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住院过程中,患儿的情绪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包括焦虑、孤独、愤怒等。
护士应该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
护士可以通过陪伴、聊天等方式缓解患儿的焦虑情绪,让他们感到被关心和重视。
四、提供适当的娱乐活动住院期间,患儿常常无法参与到正常的游戏和活动中,容易感到无聊和孤独。
护士可以组织一些适合患儿参与的娱乐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患儿能够在医院里找到乐趣和快乐。
五、鼓励家长的参与住院患儿的家长是他们最亲近和信任的人,他们的陪伴和支持对患儿的心理康复非常重要。
护士应该鼓励家长参与到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
家长的陪伴可以减轻患儿的焦虑和孤独感,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信心。
六、培养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住院期间,护士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培养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教授他们正确的洗手方法、自我安慰技巧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患儿的自理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七、注重教育和信息的传递住院患儿对于疾病和治疗常常缺乏足够的了解,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
护士应该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患儿和家长解释疾病的原因、治疗的过程和可能的副作用等信息,让他们对治疗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佚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患病及住院可造成身心创伤,从而影响日后的人格发展。
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儿童对疾病的认识,主要的压力来源及各年龄阶段儿童对住院的反应,这样才能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促使患儿身心早日康复。
一、儿童对疾病的认识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将生病住院与惩罚、罪恶、自责联想在一起。
根据皮亚杰(Jean Piager)的发展理论,儿童到了7岁左右,对抽象事物才能慢慢地了解。
因此患儿很难理解为什么来医院接受如此痛苦的治疗及限制。
下面介绍皮亚杰发展理论中各期儿童对疾病的概念。
1.运筹前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此期儿童认为生病是外来的、与自己无关的具体现象。
他们无法从现象中找出原因,只能看到目前的情况,而不能说出过去及未来如何。
他们认为生病是从别人那里来的,但如果问他“疾病如何从别处得来?”他会回答“我不知道,我想可能是变魔术变来的。
”2.具体应筹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1岁)此期儿童认为生病是外来的,可区分病因及致病原,认为道德行为与病因有关,并能注意疾病的程度。
他们认为疾病是存在于体内,但无法用特别术语描述。
3·形式运筹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1岁~成人)此期)L童认为疾病与器官功能不良有关,并且每个人的疾病不同。
他们认识到心理及态度可影响健康或疾病的发生,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有一定的见解及自我控制能力。
二、住院儿童主要的压力来源1.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2、治疗限制了日常活动及对各种治疗的恐惧住院给患儿增加了许多以往没有过的限制,例如:抽血前不能进食。
因输液而不能下地自由活动等,这些问题使患儿丧失了住院前的自由。
各种治疗(如抽血、打针、吸痰等)对患儿的威胁,使患儿产生恐惧。
3.对疾病的认识有限而产生情绪反应儿童因本身认识能力不足,或因身体不适而产生情绪反应,有可能将疾病与惩罚联想在一起而导致焦虑、恐惧。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儿科病房临床工作中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①建立良性的护患关系。
②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③针对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
④熟练的技术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
【关键词】患儿;住院;心理护理
近年来,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和健康,情绪和疾病的相互关系,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
人的情绪活动和大脑与植物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人体内的各个脏器和内分泌腺都是直接受大脑和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
良好的情绪,有利与保持内分泌的平衡,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种精神状态是保证健康和增进机体抵抗力的主要条件[1]。
儿童的心理尚不成熟,感情比较脆弱,特别婴幼儿还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护士善于观察,及时找出患儿的心理问题,并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以更好的配合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特征
情绪不稳定、信任心理、环境不适应、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孩子患病住院,父母的心理上首先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一是表现出焦虑烦躁,感到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二是感到内疚自责,疑虑重重[2]。
家长的情绪,言行直接影响患儿的心理变化,因此,患儿入院后护士与家长的亲切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了解家长的心理活动,用亲切的微笑的,良好的态度接待患儿入院,对家长的不安进行善意的安慰,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耐心的解释,清除家长的顾虑,增强信心,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传递作用。
孩子患病后,情绪极不稳定,首先由生理上的不适,从温暖,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外界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心理上感到不适应,容易对医院,治疗产生一种恐惧,敌视,排斥的反应,可表现为哭闹,或由恐惧心理而出现忧郁,不合群或由于对工作人员生疏与不信任而拒绝治疗。
对此,我们不能责备,嫌弃,而要以
宽容及同情去亲近患儿,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患儿,成为患儿的知心朋友,努力清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化解不良情绪,从感情上取得对我们的信赖,从而引导患儿配合治疗,使病儿感到对他的重视和爱护,能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
2.2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由于患儿对住院环境生疏,加上疾病带来的生理不适,往往会产生吵闹,食欲减退,甚至病情加重,对患儿的治疗及康复极为不利[3]。
因此,我们必须制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视觉效应,将无色的病房建设成一个彩色世界,护士上班可以化淡妆,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患儿,跟患儿交朋友,给患儿讲故事,唱歌,使患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而消除患儿的戒备心理,以取得其信赖及配合。
2.3掌握患儿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不同病情的患儿的表现不一样,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的心理变化也不一样。
因此,儿科护士要具备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语言修养,要努力提高医学知识的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4]。
对于还没有表达能力的婴幼儿,我们更应仔细观察,做好护理。
学龄前期及学龄其儿童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要掌握其心理变化,及时通过亲切和蔼的态度,柔和的语调,友善的言语,与他们进行交谈,还可以鼓励同龄患儿一同玩耍,相互交流,使患儿感到友爱和温暖,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儿的不适。
2.4熟练的及时与亲切的态度相结合:在儿科临床护理中,护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操作水平,尽量的做到轻,稳,快,准,以娴熟精湛的技术准确迅速的完成操作过程,把疼痛刺激减少到最低程度。
同时要以亲切的态度和一定的语言技巧排除家长及患儿的心理障碍,取得家长及患儿对我们的信任,对患儿我们要具有慈母般的心,与患儿亲切交谈,巧妙的排除他们的抗拒心理,如告诉他打针就像小蚂蚁咬了一下,鼓励患儿主动勇敢,比如勇敢的小孩子长大了可以当警察,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表扬,如你真勇敢,阿姨给你叠一个纸船,你来当船长等等,千万不可以因为是小孩子,就可以无视他们的感情,采取恐吓及强制的手段来完成治疗任务,之后一定向患儿实现许诺,使患
儿产生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心理过度。
2.5出院后的健康指导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之间的联系:由于不少患儿家长缺乏医学常识及心理知识,主动关心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变化,使孩子完全脱离“小皇帝”“小霸王”的唯我心理,消除不被关
心的孤独感,培养与外界交流的信心,基本能够理智对待突如其来的打击,变化,如生病,迷路等,使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
这样,可以将心理护理推广,渗透到每个家庭中,从而建立其一种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护患关系[5]。
总之,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娇生惯养,行动放任自由,加之生病后,家长更加宠爱,迁就,给患儿的心理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作为儿科护士,不但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力求一针见血,减少对患儿的干扰及刺激,而且还应掌握各个时期患儿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并注意改善住院患儿的病房环境及人际环境,使患儿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
参考文献
[1]肖秀彩.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20(4):122.
[2]裴晓香.心理护理模式对剖宫产率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4):39.
[3]邬素萍,黄群明,朱伟芳.心理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44.
[4]宋玉梅,尚英.儿童多动症患者的护理及预防[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6(1):6.
[5]周彩霞,施鸿英,范玉兰.浅谈在临床工作中应如何做好心理护理[J].河北中医,2000,22(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