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技术学”替换“自然辩证法”的再思考》张功耀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8
对《“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的几点商榷意见张功耀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卷),期】2004(20)6
【摘要】由教育部社政司下发各高等院校参照执行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 ,是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中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是 ,其中有许多表述值得商榷 :(1)真理和谬误的划界不等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2 )把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方法截然分开的理论依据不充分。
(3)作为科学哲学核心内容的科学知识论教学内容显得薄弱。
(4)不宜用科学社会学的部分内容替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学内容。
(5 )科学技术的创新理论的逻辑阐述不完整。
科学技术的创新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为基础 ,新的教学要求应该补充完整这个内容。
【总页数】4页(P103-105)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要求;商榷意见
【作者】张功耀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组织《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修改统稿会 [J], 唯民
2.对《<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J], 赵
金鹏
3.教育部社政司召开“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统稿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辩证法-浅析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浅析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DRAGON)[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1的联系。
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
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
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
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
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2定的。
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3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
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
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
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
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
由自然辩证法看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姓名:张杨学号:139310003[导语]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所开创的研究领域。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自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已先后有过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均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科技功能所存在的内在矛盾,科学技术的确是一把双刃剑,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必然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已经为人们公认,并引起了不仅仅是科学界的深入探讨和关注。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学、规律、自然辨证法、人类社会、双刃剑效应前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三者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概念,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所以,讲科学和科学技术要有针对性,否则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概念就容易混淆。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它一经渗透到生产力的各种实体性要素中去,就会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大大推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愈来愈大的革命性作用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观点。
正是在此基础上,邓小平通过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他在1988年9月会见外国客人时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试论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居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中介,是连接两者的桥梁。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并从建筑学科中列举自然辩证法的作用,说明哲学与科学是作用于反作用,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建筑设计0.引言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就揭示了要了解自然辨证法,就必须从交织着的两条重要线路入手,一条是明线,即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另一条是暗线,即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1.科学的发展历程所谓科学,就是人类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出的能够解决问题的理论。
科学并不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创造与发现的过程。
从伽利略对比萨大教堂吊灯的摆动感到好奇,由此研究出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到哥白尼大胆质疑权威的“地心说”,提出“日心说”,从而掀起了一场近代自然科学的哥白尼革命,甚至为了捍卫这一思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揭示了科学需要进步和发展,而绝不是墨守成规。
科学发展的成果也不仅仅局限于最后造福于人类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这种质疑的精神以及一次次的斗争给我们带来的自然辨证的科学方法。
2.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按照事物存在的固有联系和发展规则来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辩证法。
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十分相似,自十六世纪西方近代史艳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
但是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而从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辩证法被逐步建立起来。
并且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断努力,系统的自然辩证法被建立起来。
3.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虽然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但我并不认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的科学,自然辩证法的关系,并没有谁高谁一等,或者是谁又受制与谁。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就是技术领域的创新行为,泛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技术发明仅仅只是一个构想或设计,它并不一定在商业中应用。
它可以是一种创新,但不一定申请专利,也未必就带来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然而,技术创新是指一个新想法或新装备(产品、工艺、系统)在商业上的实现。
技术发明强调以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创新不仅包含技术活动,而且更关注技术方案的商业价值,强调的是以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简言之,技术创新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当代多数技术创新是在诸多创新主体,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高技术创业型企业以及在这些组织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技术专家和商业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技术创新的特征是:(1)技术的新颖性;(2)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3)技术创新的中介性;(4)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和周期性;(5)技术创新过程的系统性。
技术创新的分类:(1)按技术变化强度,可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2)按导致生产要素节约的不同,分为节约资本型、节约劳动型和中性的技术创新。
(3)按创新的对象不同。
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二、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技术创新往往是多元主体参与协作的活动。
(1)科学家是技术创新路径的提供者。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都蕴涵着新的技术原理,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同时,用于科学的实验室装备,是科学家进行技术原理性探索的现成平台,成为孕育新技术的摇篮。
如晶体管的发明就得益于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场效应原理为电子放大器的研制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2)发明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导致重大技术突破的关键。
如爱迪生现实了电灯的商业化、照明的产业化,成立了“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 。
用“科学技术学”代替“自然辩证法”的再思虑张功耀被我们称之为“自然辩证法”的这一门学科,终究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自从它在我国草创以来就存在着很多争辩。
此中,两次定名都采纳了折中方式。
1956 年国家拟订 12 年科学发展规划时,用的是“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哲学识题)”。
198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这个学科从头命名时,用的是“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
跟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术界的自由议论,我们对它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相当于西方国家的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即“科学技术学”。
这意味着,经过学术界同仁多年来天长地久的探究和珍爱,我们终于在“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内涵研究方面,进入了一个水到渠成的收获季节。
笔者在2003 年用“科学技术学”与“自然辩证法”互相加括号说明的款式编写第一版了教材,成了第一个“摘桃子”的人 [1] 。
可是,笔者其实不想把“加括号”的款式进行究竟,而是希望在更多的学界同仁自觉地收获这一成就的基础上,达到“去括号”的学科建设改革目标。
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在人类知识系统中,对应于宗教形成了宗教课,对应于教育形成了教育学。
从宗教活动到宗教课,从教育活动到教育学,经历的文化积淀和演变时间都比较长。
与宗教和教育对比,科学技术活动明显是一种后生的文化现象。
可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这样的重要,以致于很快就形成了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技术学学科群。
它涵盖了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研究,包含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和历史研究。
这个表述仿佛惹起了学界同仁的某些误会。
笔者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带迷惑性的提法:“科学技术哲学终究要走向何方?”[2] 其实,这个迷惑是不用要的。
产生这个迷惑的缘故,无疑是默认了“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互相加括号说明款式的天然合理性。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门重要理论学科,它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是指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辩证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总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指的是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则强调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变化。
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自然辩证法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首先,自然辩证法通过辩证逻辑的方法指导科学研究,帮助科学家们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其次,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础。
科技创新需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事物看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这时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就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当科学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时,只有借助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才能够找到突破口。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可以推动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技发展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对于事物规律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正是通过研究和总结规律,为科技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三、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
首先,科技发展越来越注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这正是自然辩证法所提倡的。
自然辩证法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应用,促进了科技发展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
其次,自然辩证法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再将自然界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以整体性的观念来理解自然界。
另外,自然辩证法还对科技发展模式的转变产生了影响。
在传统的科技发展模式中,往往只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而自然辩证法提醒人们,科技发展需要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自然辩证法的源泉摘要:唯物主义自然辨证法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一路发展而来,经历了与唯心主义哲学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殊死搏斗最终确立了其科学性与正确性。
推动着自然辩证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正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进步为我们打开了物质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懵懂走向成熟。
科技发展是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发展的源泉,反过来自然辨证法的发展与成熟也在不断地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指导着人们进一步理解客观世界。
关键词:自然辨证法;形而上学;自然科学;自然观;一、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史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主要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所开创的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1]。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来源,它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
十七世纪唯物主义的哲学,勒内笛卡尔作为欧洲现代哲学的奠基人提出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仍然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提出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有联系的。
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1]。
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2]。
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揭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
从“自然辩证法”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学”一、概述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自其诞生以来,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
如何将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探讨如何从自然辩证法走向中国的科学技术学,以期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首先回顾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理解其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我们将分析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学。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学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其核心观点是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通过内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这一思想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历史背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紧密相关。
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自然辩证法作为其哲学基础的一部分,开始对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深远影响。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寻求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马克思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引入,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他们能够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自然和社会现象。
这一时期,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哲学领域,还广泛影响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课后习题答案加总结小超版0.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是计算机学界的哲学大师.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比如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对应于这个问题.科学层次上在研究人工智能.如果说自然辩证法已经明白了机器和人脑思维的差异.那么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就有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0.2.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第一,系统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客观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而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
自然辩证法概论(张功耀主编)课后习题答案1 巴门尼德本体实在主义哲学是如何阐述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道路的?它对克服神秘主义的困扰有何意义?巴门尼德的哲学拥有一个标志性的术语,叫做巴门尼德的本体实在主义。
依据这种哲学,自然界的变化都是转瞬即逝的表面现象,蕴含在这些表面现象内部的是不变的实体,以及关于这些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科学只有揭示出蕴含在多变的自然界表面现象内部那种不变的实体及其相互关系,才能理解自然界看得见摸得着的多样性和变化。
现象世界是一个“多”的世界。
决定“多”的世界的是那极少量的实体,也就是我们可以在许多哲学著作当中看到的“一”。
“一”的世界决定了“多”的世界。
这就是巴门尼德为我们指出的一条认识自然界的道路。
它使神秘主义不再什么神秘,一切都可以用“一”来解释。
2 恩培多克勒是如何以实验的方法证明四元素说的?他对科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实验的方法:观察树枝在火炉中燃烧的情形:它可以在燃烧时发热,喷出火焰,证明在它的里面含有“火”;烟囱顶部溢出烟雾,证明它里面含有“气”;燃烧着的树枝两端会鼓泡并嘶嘶作响,这就是“水”;灰烬具有重量,不可再燃烧性和干燥性,它被命名为“土”。
将世界上所有的物体用燃烧方法来分析,都会得到这四种元素。
因此,“自然界是由土、水、气、火四元素构成的”,就被认为是得到了普遍性的证明。
意义这是科学史上最早的一次证明活动。
尽管这种证明活动比较原始,对证明的解释也比较粗糙,但它毕竟为人类社会开启了一条以实验证明的方式,而不是以崇信的方式,来理解自然界的道路。
这条实验证明的道路,一直被坚持到了现在。
3 柏拉图主张通过形式化的推理认识外部世界,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影响柏拉图的思想对后来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甚至成了一种基本的科学规范,即科学的形式化要求,也就是在数学和逻辑学上的充分严谨而可靠,科学如果不能满足这种形式化要求,则这样的科学就会受到“不严谨”的指责,在西方科学哲学的著作中,这种科学研究规范也叫作“几何学规范”。
摘要: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石器发展到电子计算机,电话的发明,电灯的使用,卫星、火箭的发射使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变成了现实。
然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信息安全、生物制品和生态安全等问题一一呈现在人类面前,使人类犹如刚从睡梦中醒来,真正领会到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厉害。
Abstract:We all know that this sent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s",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computer, the invention of the telephone, the electric light use, satellite, rocket launch of human exploration of the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into a reality. Howev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 brought to mankind tremendous well-being, but also the negative impact brought to mankind,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source depletion, population expansion, information security, biological products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s in presented before mankind, human beings as if had just woke up, to truly understand the powerful "double-edged swor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关键字:科学技术负面环境伦理人文一、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带来的主要负面影响主要有环境问题和伦理问题。
张功耀为何误读了科技史
曹东义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年(卷),期】2006(027)012
【摘要】张功耀研究古代科技史时,曲解了原文。
“先前阔”是阿Q“自我胜利法”,不是前人的研究心态;“处阴息影”是嘲笑病态患者,更不能比为研究者;“圣教同源”与“关门见喜”也是他误解古人和民族虚无思想的充分表露。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曹东义
【作者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驳张功耀"中医不属于科学医学"的观点 [J], 李文君
2.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文谬误120则 [J], 颜锋;徐丽婕
3.如此学术——析张功耀教授之著述 [J], 颜峰
4.张功耀为何误读了科技史 [J], 曹东义
5.功耀千古渤海涛——津南农民自卫军领导人张隐韬传奇 [J], 樊志华;王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把唯物论和无神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张功耀;蒋欣
【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2)002
【摘要】任何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都应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待、解释一切事物,把唯物论和无神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为此我们必须理解科学,反对伪科学;学会理性思维,反对经验主义;区别知识、宗教与信仰,尊重科学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力抵御伪科学和迷信等歪理邪说的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总页数】3页(P24-26)
【作者】张功耀;蒋欣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2
【相关文献】
1.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 [J], 龚育之
2.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唯物论无神论教育讲座之三 [J], 冯敏
3.弘扬科学破除迷信──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 [J], 邹礼玉;
4.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 [J], 龚育之
5.坚持唯物论和无神论树立科学世界观 [J], 王泽旭;张凤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科学技术学”替换“自然辩证法”的再思考张功耀被我们称之为“自然辩证法”的这一门学科,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自从它在我国草创以来就存在着许多争论。
其中,两次定名都采取了折中方式。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学发展规划时,用的是“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这个学科重新定名时,用的是“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术界的自由讨论,我们对它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相当于西方国家的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即“科学技术学”。
这意味着,经过学术界同仁多年来矢志不移的探索和呵护,我们终于在“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内涵研究方面,进入了一个瓜熟蒂落的收获季节。
笔者在2003年用“科学技术学”与“自然辩证法”相互加括号说明的样式编写出版了教材,成了第一个“摘桃子”的人[1]。
但是,笔者并不想把“加括号”的样式进行到底,而是希望在更多的学界同仁自觉地收获这一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去括号”的学科建设改革目标。
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对应于宗教形成了宗教学,对应于教育形成了教育学。
从宗教活动到宗教学,从教育活动到教育学,经历的文化积淀和演变时间都比较长。
与宗教和教育相比,科学技术活动明显是一种后生的文化现象。
但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重大,以至于很快就形成了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技术学学科群。
它涵盖了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研究,包括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和历史研究。
这个表述似乎引起了学界同仁的某些误解。
笔者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带疑惑性的提法:“科学技术哲学究竟要走向何方?”[2] 其实,这个疑惑是不必要的。
产生这个疑惑的缘由,无疑是默认了“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相互加括号说明样式的天然合理性。
只要我们放弃这种“天然合理性”的默认,科学技术学是可以在学科分类意义上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的。
这意味着,无论科学哲学,还是技术哲学,都将在“科学技术学”替换“自然辩证法”之后继续沿着它既定的目标前进,不存在任何走向何方的问题。
甚至,“自然辩证法”还将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的名义继续发展下去。
但是,正如“资本论”不能替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样,“自然辩证法”也不能替代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
中国学者开展科学技术学研究是比较早的。
与西方学者不同的是,我们一直在“自然辩证法”的名义下从事着这项工作。
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活动特点,龚育之同志在1996年较早地把“自然辩证法”描述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3]。
但是,自从我们把“自然辩证法”更名为与“科学技术哲学”相互加括号说明的样式以后,我们自己限定了自己的学术视野,把原来包罗多种学术方向和内容的“大口袋”(于光远语),缩成了仅限于哲学的“小口袋”。
事实上,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只是我们这个学术团体中的部分工作,不是全部。
贺天平和郭贵春在2003年联合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过一组统计数据表明,1981年至2002年,我国几个主要“自然辩证法”学术刊物发表的关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的文章所占比例不到四分之一。
[4]这就足以证明,把“大口袋”缩成“小口袋”既不符合我们的学术传统,也不符合我们的学术实际,而要重新回归到“大口袋”,就必须从“科学技术哲学”扩大到整个“科学技术学”。
由于科学技术学具有了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的独特学科内涵,这就使科学技术学具有了独立的“学科群”特征。
这个“学科群”特征是于光远同志最早阐明的。
他还最早指出过,其中许多“不属于哲学”[5]。
事实上,与宗教学可以在学科分类意义上包括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文化学相类似,科学技术学的studies,也完全可以在学科分类意义上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文化学等等的研究。
鉴于此,曾国屏同志一直倡导,在科学技术强力影响人类社会的今天,将这一学科群从哲学二级学科的地位下提升并独立起来。
[6]显然,实现这个设想,无论对于推动我国知识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重振“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雄风,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为什么要对“自然辩证法”更名?既然“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学”,保留“自然辩证法”作为它的学科名称又有何不可呢?众所周知,“自然辩证法”来自恩格斯一本未完成书稿的名称。
事实上,一个恰当的书籍名,并不一定就是一个恰当的学科名。
与《自然辩证法》相比,《资本论》具有更完整、更确定的理论体系。
但是,我们并没有用“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名。
理由很简单,《资本论》并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部思想。
显然,《自然辩证法》也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的全部思想。
既然如此,不管恩格斯是否使用过“自然辩证法”做他未完成手稿的书名,用“自然辩证法”做学科名的理由也不是很充分的。
从术语学的角度讲,一个好的学科名应该满足如下条件:1、学科名称应该高度概括这一学科的学术内涵和外延。
“自然辩证法”侧重于“自然界的辩证法”。
这恰恰是我们最不能谈论的一个领域。
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教育学、美学、文化学、宗教学问题,却是我们一直在谈,而且谈得很有成效的学术领域。
“自然辩证法”这个术语概括不了这些内容。
反过来,“科学技术学”却可以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因为,所谓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并不能在超越科学技术本身去讨论,而应该透过现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去总结和展望。
否则,所有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讨论都毫无意义。
2、学科名称不应该带有意识形态偏见。
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教育学、等等,都是不带意识形态偏见的学科名。
也只有不带意识形态偏见的学科名,才能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世界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才具有真正的学科意义,才能与国际学术界的术语体系相协调。
显然,“自然辩证法”没有满足这个条件。
3、学科名称不应该事先限定其研究方法。
“自然辩证法”这个学科名称事先限定了“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界的唯一方法。
这个被限定的方法至今没有摆脱黑格尔思辨哲学那种模式化的倾向。
无论是对自然界的研究,还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研究,我们首先应该倡导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不应该作茧自缚,作茧自缚是没有出路的。
根据这三个学科命名的基本准则可以判定,不难发现“自然辩证法”不是一个好的学科名,更改它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尊重传统,面对现实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看,以“科学技术学导论”替换“自然辩证法概论”,既尊重了我们这一学科的传统,又充分考虑了当前这一学科发展现实。
这也是笔者主张以“科学技术学导论”与“自然辩证法概论”相互加括号说明出版教材的充足理由所在。
首先,“科学技术学”替换“自然辩证法”更加符合我们的学术传统。
我们的学术传统源自1936年于光远、艾思奇、章汉夫、孙克定、钱保功、李光等先生共同发起成立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会”。
此后的1940年,吴玉章任会长、于光远任干事,在延安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
这两个学术团体所使用的名称都是“自然科学研究”(natural science studies)。
如果我们把技术也纳入其中,就成了“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这正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学”。
可见,用“科学技术学”替换“自然辩证法”,实际上恢复了我们以往的学术传统。
其次,用“科学技术学”替换“自然辩证法”更加便于国际学术交流。
关于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的翻译,国内曾经有过一些争议。
在主编《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时候,笔者依据汉语的习惯主张把它译成“科学技术学”。
稍微有些眼光的都知道,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的种种研究,在西方国家已经基本成形,而且每所大学都有。
有作为program(培养计划)的,也有作为course (课程)的。
7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引起的社会震荡越来越明显,这类课程和研究计划尤为受到重视。
笔者1996年10月在德国参加了“欧洲科学技术研究协会”(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ASST)的学术年会,他们的学术内容与我国的“自然辩证法”完全相同。
开放的中国应该自觉融入国际社会之中,而不应该长期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
用“科学技术学”替换“自然辩证法”既尊重了我们的学术传统,又可以使我们更加直接而有效地与国际社会交往,这样的学科名称改革,利国利民,我们何乐而不为呢?[1] 张功耀,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长沙,2003年。
[2] 黄瑞雄,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到底应走向何方[J],哲学动态,2004(8)。
[3] 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第24页。
[4] 贺天平、郭贵春,回眸历史慨而慷[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3)。
[5] 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南昌,1996年,第557页。
[6] 曾国屏,论走向科学技术学,科学学研究〔J〕,北京,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