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制度的发展自古以来,传染病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从古代的鼠疫、天花,到现代的HIV、SARS、COVID19,传染病的爆发始终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传染病,各国政府及卫生组织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制度。
在疫情信息报告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早期的“疫情报告制度”到如今的“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制度”,我国在制度建设、疫情监测、信息传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早期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当时,主要依靠各级卫生部门和专业人员进行疫情监测和报告。
随着疫情报告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法定义务和责任。
二、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制度的完善1. 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2. 疫情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疫情监测网络,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等。
通过这个监测网络,我国能够及时收集、分析和传递疫情信息,为防控传染病提供有力支持。
3. 信息报告制度的创新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制度的创新。
例如,通过搭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现疫情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报告。
还开发了手机APP、等多种报告渠道,方便各级卫生人员和医疗机构及时报告疫情。
4. 信息报告的质量和效率提升通过加强培训、完善操作规程等措施,我国提高了疫情信息报告的质量和效率。
如今,我国已经实现了疫情信息的实时报告、审核和分析,为及时发现、控制传染病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在应对疫情中的重要作用1. 及时发现疫情通过全面的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我国能够及时发现疫情,为防控工作提供宝贵时间。
从疫苗的历史与发展看人类抗争疫病的进步摘要:疫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痘术”,正式成型于1798年edward jenner 发明的“牛痘”,到现代的蛋白和基因疫苗,已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
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
威胁人类生命的许多疾病通过疫苗接种法得以预防或根除。
通过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可以看出人类抗争疫病的能力在不断进步着。
关键词:疫苗天花种痘术牛痘发展人类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
天花大约于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由战争中的俘虏传来,又名虏疮。
晋代道教医学家葛洪(公元265~313年)在所著《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一书中首先记载了虏疮:“比岁有病时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数日必死。
治得差后,疮瘢紫黯,弥岁方灭,引恶毒之气也。
”一般认为,其中关于天花症状的正确描述是世界上最早的。
[1] 据文献所载,早在唐朝始有种痘。
在1884年武荣纶与董玉山合撰的《牛痘新书》中写到:“考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
”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也记载:宋真宗时(公元1006~1017年),丞相王旦的几个孩子。
,都是同一种疾病。
”他以此潜心研究,应用各种动物做试验,他先后以20年的时间到牧场挤奶妇中调查,验证了患过牛痘者不得天花的事实。
1796年5月14日他为一名叫菲普斯的少年接种了痘苗,所用的痘浆是取自一位挤牛奶正患牛痘的挤牛奶少女。
6周以后,詹纳再给这名男孩接种取自天花脓疱的脓液,男孩没得天花。
他将这套程序称为种牛痘,以区别人痘接种。
1802年及1806年,英国国会先后2次奖励詹纳3万英镑以表彰起贡献。
1803年以后詹纳到伦敦皇家詹纳学会工作。
1813年剑桥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
美国总统杰斐逊在给詹纳的信中写道:“你从人类苦难日历中撕掉了那最痛苦的一页。
你现在可以欣慰的想到:人类永远铭记你的功绩;我们的后代只会从历史书上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种可恶的病叫天花,但被你制服消灭掉了。
流行病学研究的历史演变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内某种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情况的科学。
它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模式和风险因素,并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疾病预防提供了依据。
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行病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领域,并在公共卫生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古代流行病学研究在古代,人们对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行了基本的观察和研究。
早在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一些流行病学观点,他认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季节、地理位置以及个体特征等因素有关。
在古代中国,医学家张仲景也对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虽然古代流行病学研究的水平有限,但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流行病学研究的起步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英国的约翰·格劳尔斯特在研究伦敦瘟疫时首次应用了一些流行病学的方法。
然而,直到19世纪末,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才得以明确并广泛应用。
位于英国的伦敦卫生统计学学会成为全球首个专门从事疾病统计和流行病学研究的机构。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发展20世纪初,随着医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进步,流行病学研究开始使用更为准确和可靠的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病例对照研究,它通过比较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差异来寻找疾病的危险因素。
此外,队列研究也成为流行病学的重要方法,通过长期追踪人群来观察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疾病的情况。
这些方法不仅帮助我们了解疾病的风险因素,还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四、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扩展随着流行病学的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
除了传统的疾病调查和流行病分析外,流行病学还被应用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等)的研究,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等方面。
此外,在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如自然灾害、流行病暴发等)中,流行病学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政府和卫生机构制定应对措施并控制疾病的传播。
从消灭天花实践探讨传染病免疫预防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灾难,我国是受传染病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不仅病种复杂、发病人数众多,而且流行广泛,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成为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成功的消灭了烈性传染病天花,消灭脊髓灰质炎进入最后阶段,实现无脊灰状态,其他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但由于受多种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传染病至今仍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新疫苗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免疫预防在传染病控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给传染病防治提供参考,本文结合商洛消灭天花的实践,对传染病免疫预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
1 消灭天花是传染病免疫预防的伟大创举1.1 天花给商洛人民带来的灾难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通过呼吸道传播。
早在公元前10000年人类就出现了天花,在4世纪中国文献中就有天花的描述[1]。
商洛是受天花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疫史资料记载,民国六年至十四年(1917~1925),商县白杨店乡各村天花流行,终年不止,染病者众。
民国十三年(1924),柞水县社川河一带天花流行,儿童死亡甚多,童子沟杜宗林一家3名儿童患天花死亡。
民国十四年(1925),商县李家塬村天花流行,发病40余例,死亡38例,有一家三口均死于天花;商南县龙窝保第一甲时有人口70人,半月内有20余人死于天花,3家绝户。
民国二十一年(1932),镇安县城及柴坪天花流行,仅柴坪纸坊沟病死40余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商县龙驹寨天花流行,多人死亡。
民国二十五年(1936)春,洛南、商南天花流行,多人死亡;镇安县城天花流行,儿童死亡甚多。
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商县天花流行,发病4000余例,病死300余例。
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镇安县杏坪、凤镇李家砭一带天花流行,60余名儿童死于天花,幸存者多留麻面;杏坪及桑树街天花复发,水利沟一家4名儿童病死。
我国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体系建章建制史作者:暂无来源:《公民导刊》 2020年第7期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通过扼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章建制史,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同时也面临着多种疫病流行和肆虐的严峻考验。
据1950年9月政务院第49次政务会议上的报告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全人口的发病数累计每年约一亿四千万人,死亡率在千分之三十以上,其中半数以上是死于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上,如鼠疫、霍乱、麻疹、天花、伤寒、痢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等危害最大的疾病,而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麻风、性病等,也大大侵害着人民的健康”。
在这个时期,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应对疫病的流行。
首先,在“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原卫生部成立中央防疫总队,在全国共组织了6000余名卫生工作者深入灾区、疫区。
此外,全国还设立了多个黑热病防治所及寄生虫病防治所。
1953年,以原卫生部召开第一届卫生防疫站工作会议为标志,全国各地自上而下地建起了省、市、县各级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站,卫生防疫队伍初步成型。
此后,以1959年消灭天花为标志,公共卫生防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其间,为加强对“流行最严重,危害最剧烈,流行因素复杂,防治工作艰巨,涉及部门多、地区广的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力度,党和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防疫领导机构——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和中央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
毛泽东在1953年给沈钧儒关于血吸虫病防治问题的回信中表示:“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
疫苗发展史一、前言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本文将从疫苗的起源、发展、现状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疫苗的起源1. 中国古代的“种痘”中国古代就有一种称为“种痘”的预防天花的方法。
据《周礼》记载,周朝时期就有将天花患者的皮肤切下来,制成药汁涂在健康人身上以达到预防目的。
宋朝时期,医生王皋在《千金方》中首次提出了用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的浆液接种来预防天花。
2. 西方世界中最早的接种实验18世纪时期,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斯(Edward Jenner)通过观察农民和奶妈不会感染牛痘而推断出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他于1796年进行了第一次人体接种实验,并成功地使一个8岁男孩免于感染天花。
这是西方世界中最早的接种实验。
三、疫苗的发展1. 疫苗的种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也不断发展。
目前,常见的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类:灭活疫苗、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等。
2. 疫苗的生产随着人口增长和传染病爆发的频率增加,大规模生产安全有效的疫苗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化生产线和标准化操作流程使得大量生产高质量的疫苗成为可能。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家级制药公司,并通过GMP认证(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来确保生产过程中符合质量标准。
四、现代疫苗应用1. 世界范围内对传染性疾病控制的作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常规预防接种包括:百日咳、白喉、风疹、麻腮风、脊髓灰质炎等。
这些接种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大降低了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新型疫苗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疫苗也不断涌现。
例如,基于mRNA技术的COVID-19疫苗在2020年底开始投入使用,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显著的抗疫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开发中的新型疫苗,例如DNA、细胞培养等技术。
五、疫苗争议1. 疫苗安全性问题虽然疫苗在预防传染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
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引起神经、心血管等多系统损害,甚至威胁生命。
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导致自发性流产、死产或先天梅毒等。
感染梅毒可促进艾滋病的传播。
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艾滋病和梅毒传播,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梅毒在我国重新出现,90年代末以来,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流行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1999年报告病例80406例,年发病率为6.50/10万,2009年报告病例327433例,年发病率为24.66/10万,发病率年均增长14.3%。
1997年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为109例,报告发病率为0.53/10万活产数,2009年报告病例数为10757例,报告发病率为64.41/10万活产数,发病率年均增长49.2%。
2009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居第三位。
高危人群梅毒感染率高,2009年艾滋病监测哨点结果表明,暗娼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达30.6%,平均为2.4%;男男性行为人群最高达31.2%,平均为9.1%;吸毒人群最高达27.9%,平均为3.4%;孕产妇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1.3%,平均为0.5%。
梅毒可通过性、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传播途径与艾滋病基本一致,感染梅毒后只要及早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目前,我国梅毒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部分人群存在卖淫嫖娼、婚前和婚外性接触、男男性接触等多性伴高危行为;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重点人群梅毒防治知识和防范意识不高,预防干预措施覆盖面不足;部分医疗机构梅毒诊疗服务不规范、服务机制不健全、可及性不够,防治队伍能力不足。
我国梅毒流行形势日益严峻,控制任务艰巨,工作亟待加强。
二、指导原则(一)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二)整合资源,综合防治。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历史作用与功绩作者:刘瑛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17期【摘要】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历史作用与所做出的贡献,回顾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总结分析突现出的问题,提出今后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作用与功绩;问题与对策1 疾病预防控制的历史作用与功绩(1)建立起了各级各类预防医学科研、教学和防治机构,培养了一支庞大的卫生防疫队伍,创立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理论,不断总结防治经验,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保证了卫生防疫工作的付诸实施,不断促进和提高卫生防疫工作水平及工作质量,促进了国人的健康素质。
(2)卫生防疫工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榆中县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率由1970年的6900/10万下降到2018年的300/10万,传染病的死亡率大幅下降,儿童预防接种率2018年100%,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初期的35岁上升到2018年的78岁。
一些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病明显降低。
(3)疾病预防的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和根本性的预防,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倡导了机体的预防,开展行为医学的干预,开展有效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积极改善生活环境,重点监测和防治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因素,从疾病个体预防发展成为群体预防和社会的综合预防,贯彻了“初级卫生保健”,都起到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辉煌成就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分不开的。
2 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社会地位跨入21世纪,社会对卫生综合服务的广泛需求,使中国的疾病预防与控制题目更大,内容更广泛,任务更加艰巨。
21世纪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将从个人预防向社会和区域预防、从微观向宏观领域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取得的成绩众所周知。
但是新发传染病也不断出现,如2003年的sars、2019年年底的新冠疫情;甚至已得到控制或者基本消灭的传染病也死灰复燃。
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引起神经、心血管等多系统损害,甚至威胁生命。
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导致自发性流产、死产或先天梅毒等。
感染梅毒可促进艾滋病的传播。
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艾滋病和梅毒传播,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梅毒在我国重新出现,90年代末以来,全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流行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1999年报告病例80406例,年发病率为6.50/10万,2009年报告病例327433例,年发病率为24.66/10万,发病率年均增长14.3%。
1997年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为109例,报告发病率为0.53/10万活产数,2009年报告病例数为10757例,报告发病率为64.41/10万活产数,发病率年均增长49.2%。
2009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居第三位。
高危人群梅毒感染率高,2009年艾滋病监测哨点结果表明,暗娼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达30.6%,平均为2.4%;男男性行为人群最高达31.2%,平均为9.1%;吸毒人群最高达27.9%,平均为3.4%;孕产妇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1.3%,平均为0.5%。
梅毒可通过性、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传播途径与艾滋病基本一致,感染梅毒后只要及早发现并进行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目前,我国梅毒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部分人群存在卖淫嫖娼、婚前和婚外性接触、男男性接触等多性伴高危行为;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重点人群梅毒防治知识和防范意识不高,预防干预措施覆盖面不足;部分医疗机构梅毒诊疗服务不规范、服务机制不健全、可及性不够,防治队伍能力不足。
我国梅毒流行形势日益严峻,控制任务艰巨,工作亟待加强。
二、指导原则(一)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二)整合资源,综合防治。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流行病学的发展历史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特定群体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科学。
它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工具,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学科。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展示了这一学科的演进过程。
1. 古代流行病学古代的流行病学主要依赖于观察和经验。
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医生就开始记录某些疾病的发生情况,并试图找到治疗方法。
古代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则提出了空气和水源对疾病传播的重要影响。
中国的《黄帝内经》也包含了一些关于疾病流行规律的记载。
2. 进展与理论提出18世纪至19世纪初,医学和流行病学开始与统计学相结合。
英国医生约翰·格劳斯提出了“英格兰霍乱爆发的区域密度表”,对霍乱进行了统计研究,成为流行病学的先驱之一。
随后,法国医生皮埃尔·查尔斯·路易斯在巴黎进行霍乱流行的研究,提出了“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规律”这一理论,树立了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石。
3. 流行病学思维的重塑20世纪初,流行病学开始从病例研究转向人群调查,探索疾病发生的原因和传播方式。
传染病如隐球菌性肺炎、破伤风等的防控工作也开始兴起。
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性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卫生组织和机构相继成立,以促进流行病学研究的合作和经验分享。
4. 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流行病学借助统计学、生物学、遗传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流行病学家还开展了大规模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临床试验等,为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5. 流行病学的应用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可以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改善健康服务、提高疫苗覆盖率等提供依据。
此外,流行病学在应急响应和灾后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6. 挑战与未来发展虽然流行病学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医学方面的成就摘要:一、中国古代医学成就1.脉诊2.四诊法3.针灸疗法4.中药学5.外科手术6.免疫法7.法医学专著二、现代中国医学成就1.医学科技的发展2.疾病的预防和控制3.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4.国际交流与合作5.医学人才培养正文:中国医学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医学成就中国古代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较为丰富的医学知识,并对疾病进行分科,还出现了一些石制医疗器械。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有了巨大成就。
战国时被后代医家奉为脉学之宗的扁鹊采用四诊法,成为中医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诊病方法。
在针灸疗法方面,中国古代医学家发现了人体众多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治疗疾病。
针灸疗法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中药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又一突出成就。
我国古代医学家通过实践,发现了许多有效的中草药,并总结了丰富的药学知识。
至今,中药仍然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外科学方面,中国古代医学家积累了丰富的手术经验。
如战国时期的扁鹊,曾为齐桓公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古代外科学的发展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免疫法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又一创新。
通过利用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免疫法的先驱为后世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为法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中国医学成就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中国医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医学科技的发展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如基因测序、生物制药、微创技术等,都为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预防控制体系,成功应对了多次疫情挑战。
如2003 年的非典、2009 年的甲型H1N1 流感、2020 年的新冠病毒等,我国都采取了有效措施,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为患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分级诊疗、远程医疗等措施,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种痘免疫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种痘使身体产生抗体,可以预防天花。
那么种痘免疫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种痘免疫法的发明由来,一起来看看吧!种痘免疫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发明了种痘免疫法。
这种方法最早是由四川省峨嵋山隐居在山洞的炼丹家发明的一种天花痘苗接种术。
北宋丞相王旦的长子死于天花,为了防止其他人也传染上这种病,特从全国各地请来了医生、巫医和术士,试图发现某种治疗方法。
从峨嵋山来了一位道士,带来了天花痘苗接种术,并在整个京城开封推广。
公元1741年中国人张谈在他的《种痘新书》还描述了藏苗法。
这种方法免疫效果好。
公元17世纪,这种医疗方法传到了土耳其。
1718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国大使马丽?沃特莱?蒙塔古让金接受了‘轻型天花的预防接种”。
到1700年,作为预防天花的措施,轻型天花接种开始广泛在欧洲采用,由中国传去的这种接种方法,后来发展成为接种牛痘的免疫学。
天花是什么天花是一种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25%,有时甚至高达40%。
不死者也经常会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失明。
后来人们发现,天花患者如果侥幸存活下来,患者今后一生就不会再得此病。
人痘接种术最早起源于我国。
古代医学家为了寻求天花的预防方法,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才获得成功。
至于人痘接种术的具体发明者和发明年代,目前很难考证。
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发明了种痘免疫法。
据记载,这种方法最早是由四川省峨嵋山隐居在山洞的炼丹家发明的一种天花痘苗接种术。
北宋丞相王旦的长子死于天花,为了防止其他人也传染上这种病,特从全国各地请来了医生、巫医和术士,试图发现某种治疗方法。
从峨嵋山请来了一位道士,带来了天花痘苗接种术,并在整个京城开封推广。
公元1741年中国人张谈在他的《种痘新书》还描述了藏苗法。
这种方法免疫效果好。
公元17世纪,这种医疗方法传到了土耳其。
1718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国大使马丽·沃特莱·蒙塔古让金接受了“轻型天花的预防接种”。
.
精品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
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
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
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
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
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
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
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
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
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
精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
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
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
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
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
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
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
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
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
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
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
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
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
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
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
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
精品
规范公共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法》、《卫生检疫法》、《职
业病防治法》以及《尘肺病防治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条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等一批覆盖
公共卫生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付诸实施,为疾病控制和
卫生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法制管理依据和手段,使公共卫生各个领域的
管理进入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良性运行环境。
公共卫生与国际接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加入世界卫生组
织后,公共卫生的许多领域都与国际组织加强了联系,使我国的公共
卫生工作融入了国际社会,与国际接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
国先后引入和利用国际资金合作项目,开展疾病防治、农村妇幼卫生
建设和卫生防疫机构建设,通过合作项目,使我国一些传染病的控制
水平和效果,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目标要求。
二、改革调整时期(2001~2003年)
为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2001年4月卫生部出台了《关
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的职能与任务。同时,经国务院批准,200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CDC)在原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从此国家一级
有了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工作的专业队伍,以国家、省、地、
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雏形初步形成。
同年,卫生部制定颁布了《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有力
促进了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
精品
三、健全发展时期(2003年以来)
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和关注疾
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工作,提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目标,将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国
家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提出了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设疾病预防
控制体系的要求。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