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笛曲《乡歌》的演奏风格及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9
竹笛演奏作品《乡歌》的演奏和分析摘要:竹笛独奏曲《乡歌》是作曲家梁欣在1980年夏创作的具有浓郁陕西风格的经典曲目,该曲主要以陕北民歌和关中音乐为素材,其风格独特、旋律优美、感情浓郁,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乐曲在现当代竹笛音乐作品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作品主要分为五个段落,每个段落都用不同的音乐情绪以及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所想。
本文通过对作曲家的实地采访和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对《乡歌》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曲式结构、演奏技巧、艺术风格和不同演奏家风格的比较等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探讨同类笛乐作品的规律,同时对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及其时代价值作了一定意义上的分析。
关键词: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指法与技巧;情韵正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日益重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积极推进高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音乐学院重组,每个学院的民乐系基本上都设立了笛子专业。
随着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不断发展,笛曲进入创作的繁荣时期,一大批改编和创作的笛曲不断涌现。
如《喜相逢》《五梆子》《小放牛》《荫中鸟》《鹧鸪飞》《卖菜》《乡歌》《早晨》《三五七》《欢乐歌》《秋湖月夜》《牧民新歌》《草原巡逻兵》《走西口》《听泉》等等,这些优秀笛曲使竹笛艺术达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
其中,竹笛作品《乡歌》就是一首反映了新时代的北方特色的一首优秀的竹笛作品。
《乡歌》是作曲家梁欣和张延武先生1980年根据陕北民歌和关中音乐为题材创作出来的竹笛独奏曲,分别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赞美和思念之情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延武是陕西省歌舞剧院竹笛演奏员,他在保持竹笛新派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长安派”竹笛演奏的风格特点,他演奏时既粗犷、豪放,又有深沉、细腻之情,激越又不失委婉之韵味。
《乡歌》在前半部分优美、细腻、深沉,而后半部分粗犷豪放、康慨激昂。
将不同的风格特点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乡歌》的主旋律分别是由散板(引子)-行板-慢板-快板-行板够成,该曲的调式是徵(5)调式,在该曲中运用了“滑音”、“吐音”和“泛音”的技巧,该曲还同时运用了筒音为2,筒音为6和筒音为5的指法,合理的添加技巧使该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
田园歌的音乐形态探析嘉善田歌,作为吴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十二月花名体的《五姑娘》作为嘉善田歌的代表作品,在民间传唱了一个多世纪。
该作品以发生在清朝咸丰年间嘉善洪溪乡塘东村的真实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而成,音乐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
一、嘉善田歌的调式形态嘉善田歌作为吴歌的一重要分支,调式形态的运用往往沿袭了吴歌的基本曲调,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进行衍变完善,从而形成目前常用的七种曲调,即:平调、滴落声、急急歌、落秧歌、埭头歌、羊骚头、嗨罗调等,总称“滴落声”。
①前三种唱调一般在摇船、纳凉时独唱使用,多以四乐句唱四文句构成一唱段(A+B+B1+B2),且内部结构逻辑关系严密,首句与次句为“出、对”呼应,规则而对称,第三、四句则反复或变化第二乐句,构成唱调,后四种曲调为数人齐唱、接唱时使用。
②适宜演唱类似《五姑娘》这样的长段叙事作品。
《五姑娘》主要使用的是民间常见的“滴落声”调演唱。
二、嘉善田歌的旋法及结构(一)二度、三度及四度音程的级进与小跳相对于北方民歌的热烈奔放、率直坦荡和豪情粗犷,嘉善田歌的旋律更显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
五声音阶特性明显,几乎看不到尖锐的半音音程和强烈的半音倾向进行,旋律发展过程中,五声音阶的上、下行级进是常用的创作手法,具有自然流畅、平稳婉转、含蓄细腻的风格特征,这与江南水乡浓郁的柔美风味极其吻合。
作品《五姑娘》为五声羽调式,整曲的旋律音域相对较宽,从小字组的la至小字二组的re,共十一度。
si(羽)、re(宫)、mi(商)、升fa(角)、la(音)五声音从头至尾始终贯穿在旋律进行的过程中,未出现do、sol音,si、升fa、la作为三个骨干音,运用更是频繁,特别是在乐句的终止处尤为突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余各音均围绕这三个音而展开。
音程衔接多以二度、三度、四度居多,偶有小跳,几乎没有大跳。
最大的跳进也只有五度,出现在第三小节的rela(见下图谱例)。
(二)节拍、节奏的自由运行《五姑娘》曲调的节拍为散板,节奏丰富。
乡歌竹笛简谱
乡歌竹笛简谱
曲子简介:《乡歌竹笛》是一首由陈鸿烈创作的竹笛独奏曲,曲风清新明快,富有乡村生活的气息。
演奏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者练习竹笛演奏。
曲子乐谱:
1、曲调
C D E F E D C D E F E D C B G
C D E F E D C D E F E D C B C
2、伴奏
G G G A B C B A
G G G F E D F E
G G G A B C
B A G E D
C C
D
E D C B A G
3、主旋律
G G G A B C B A
G G G F E D F E
G G G A B C
B A G E D
C C
D
E D C B C B C
乐器演奏:竹笛
竹笛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圆润清脆,演奏技巧灵活多变。
演奏竹笛需要吹气、控制音高、换气等技巧。
演奏建议:初学者可以先练习吹气、控制音高等基本技巧,然后再尝
试演奏乡歌竹笛。
曲子的节奏明快,适合练习口型协调和掌握气息转换。
演奏调弦:竹笛的音高根据调弦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
调弦时需要根
据曲谱的调性来调整音高。
演奏技巧:竹笛的演奏需要控制气息、吹口型、换气等多种技巧。
初
学者可以从基础练习开始逐步掌握,逐步提高演奏水平。
演奏效果:演奏乡歌竹笛,可以传递乡村生活的情感和气息,营造出清新明快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田园风光的美好。
传统民歌乡音乡情中的真挚与自由传统民歌乃是流传于乡间的一种表达乡情、真挚情感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深刻的歌词,成为了乡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民歌承载着人们对土地的热爱与感恩,对生活的理解与思索,而乡音则是这份真挚情感的载体。
在传统民歌乡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由的在音符间飘荡,体味到真挚的在乡土间流转。
一、传统民歌乡音的历史渊源传统民歌乡音作为一种乡村文化形式,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
它承载着人们对土地、家园的眷恋之情,是当地文化的瑰宝。
在古代,传统民歌乡音以传承家族史为主题,用朴实的歌词表达对家园的眷恋。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民歌乡音也发展为了表达社会现实、人情世态的一种方式,使其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
一些经典的传统民歌如《茉莉花》、《红军不怕远征难》等,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打动了广大乡亲的心灵,成为了代表着乡土文化的作品。
二、传统民歌乡音的真挚情感在传统民歌乡音中,真挚的情感通过音符传递,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
这种来自乡间的真挚情感,通常源于对土地、家园的深情眷恋。
在歌曲中,每个音符都诉说着歌者对乡土的眷恋之情。
歌者们以真挚的情感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对家园的一份思念。
所以,传统民歌乡音常常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无论是对爱情的歌颂、对亲情的表达还是对故土的思念,都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真挚。
三、传统民歌乡音中的自由表达尽管传统民歌乡音通常受到传承的限制,但在这种限制中却孕育出了真正的自由。
乡村的民歌往往没有受到商业化的影响,因此,歌手在创作与演唱中有更大的自由度。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展现自己的情感,不受商业利益的牵绊。
这种自由表达使得传统民歌乡音更加纯粹、真实,触动人心的力量更加强大。
四、传统民歌乡音对当代音乐的影响传统民歌乡音作为一种纯正的乡村音乐形式,对当代音乐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代音乐在传统民歌乡音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和创新,打破了原有的限制,并吸收了更多的音乐风格。
文化探索86钢琴伴奏教学实践探究孙晓飞摘要:本文以钢琴伴奏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目前钢琴伴奏实践教学现状的进行整体分析,就其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有针对性地就钢琴伴奏教学实践具体完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希望能够通过以下研究和探讨,可以从理论研究层面为我国钢琴伴奏教学实践的逐步完善提供更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钢琴伴奏;实践教学;现状;策略钢琴伴奏一直以来都作为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具有着较强的实践性。
并且钢琴伴奏教学实践在内容上与室内乐、视听练耳、和声、视奏等课程都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钢琴艺术技能、知识的掌握情况。
正是基于钢琴伴奏教学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都是将钢琴伴奏教学作为声乐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予以对待,意在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来突破目前固有的限制,实现钢琴伴奏教学的新发展。
一、钢琴伴奏实践教学现状从目前我国钢琴专业课程设置整体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大多数院校都将钢琴伴奏教学纳入到了其重点教学范围当中。
但受传统声乐教学理念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高校、部分教师对钢琴伴奏教学认知程度不足的情况,从而造成了钢琴伴奏实践教学各类问题的发生。
具体表现为,教师方面,认为钢琴伴奏只是钢琴专业教学的附属品,因此只组织学生围绕钢琴伴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进行了理论学习,钢琴伴奏实践教学并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由此导致学生在进行钢琴弹奏时,难以与歌声进行很好的配合;学校方面,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供给上对钢琴伴奏实践教学缺少充足的支持。
大多数学校只是组织专业教学人员对钢琴伴奏教学教材进行了重新修订,并没有为学生的钢琴伴奏提供充足而丰富的实践环境,导致学生舞台钢琴伴奏经验的缺乏。
二、钢琴伴奏实践教学完善策略1.转变教学观念思想决定行为,钢琴伴奏实践教学完善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有助于教师钢琴伴奏教学重点的准确把握。
为此,一方面,高校要继续深化钢琴伴奏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经验丰富的钢琴专业教师以及钢琴伴奏者共同就伴奏教材进行专业化的编写。
故乡歌曲分析报告1. 引言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无法忘怀的地方,它代表了我们的根和灵魂。
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能够表达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故乡歌曲进行分析,探讨其音乐特点、歌词主题以及对听众的情感影响。
2. 故乡歌曲的音乐特点故乡歌曲通常具有以下音乐特点:2.1 旋律悠扬故乡歌曲的旋律通常悠扬动人,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它们常常采用简单易记的旋律,使人们能够轻松地跟随和记忆。
2.2 情感表达故乡歌曲往往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包括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以及对家乡人民的祝福。
音乐元素如音调、音色和节奏等被巧妙地运用,以传达出特定的情感。
2.3 乡土气息故乡歌曲通常融入了乡土气息,如使用特定的乐器、民间音乐元素或方言等。
这些元素使得歌曲更加贴近故乡的文化背景,让人们更容易感受到家乡的情景和回忆。
3. 故乡歌曲的歌词主题故乡歌曲的歌词主题多种多样,以下是常见的几种:3.1 对家乡的思念许多故乡歌曲以对家乡的思念为主题,表达了离乡背井的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歌词中常常出现对家乡的描述,如山川、田野、亲人等,让人们能够产生共鸣。
3.2 对家乡人民的祝福有些故乡歌曲的歌词以对家乡人民的祝福为主题,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关怀和祝福之情。
这些歌词常常充满温暖和对家乡人民幸福安康的祝愿。
3.3 对家乡的描绘还有一些故乡歌曲的歌词以对家乡的描绘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展现出故乡的美好和独特之处。
这些歌词常常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故乡的美景和特色。
4. 故乡歌曲对听众的情感影响故乡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能够深深地触动听众的情感。
以下是故乡歌曲对听众的情感影响:4.1 唤起回忆故乡歌曲通过旋律和歌词带领听众回忆起过往的时光,唤起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
听众能够在歌曲中找到曾经的自己和故乡的影子,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4.2 激发情感共鸣故乡歌曲中蕴含着对故乡的深情和思念,这种情感能够触动听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听众能够从歌曲中感受到歌手对故乡的真挚情感,从而激发出自己的情感共鸣。
歌剧选段《乡谣》的艺术特色演唱分析摘要:相比较于西方歌剧艺术的发展来说,我国的现代民族歌剧的发展就显得晚了许多,因此,充分理解和借鉴西方歌剧艺术的特点成为促进我国现代民族歌剧发展的主要手段。
《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歌剧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也是我国当代最优秀的民族歌剧作品之一。
《乡谣》便是其中的经典唱段,本文希望通过分析这部作品能够更好的了解这部民族歌剧,并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心理、曲式结构、作品风格、自身理解,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乡谣;艺术特色;演唱分析;作为一部反映抗战题材的民族歌剧,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歌剧在抗战题材类的空白,是我国歌剧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自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问世以来,其中的很多选段都已成为歌者传唱的经典,更有许多作品已被编写在高校声乐教材中。
本篇文章从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主人公杨晓冬的性格特征和演唱风格着重入手,以《乡谣》为例通过文字分析说明,对《乡谣》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对其进行论述,分析歌曲的情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声乐演唱水平,并加强自身对中国民族歌剧的认知和了解。
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要表达不同风格的作品,我们首先要对作品内容有所了解。
首先从作品的背景来分析,我国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堪称为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
它由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改编而成,作者为作家李英儒。
这部歌剧是由总政话剧团团长孟冰亲自编排,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王祖皆及其夫人张卓娅作曲与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艺术指导王晓岭作词共同完成。
1963 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把这部小说拍摄成为电影,电影一经上映,便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
2004 年初,总政首长令总政歌剧团创作一部民族歌剧,以便迎接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 周年的到来。
作曲家王祖皆及其夫人张卓娅全面深入地思考了民族歌剧本身的艺术特点以及民族歌剧的民族性等方面以后,首先想到的便是《野火春风斗古城》。
传承民族音乐感受音乐文化多样性摘要: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应当融入民族音乐文化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让学生对民族音乐进行更多的了解。
我国民族音乐经过了历史的沉淀,成为国家民族的精神象征,民族音乐代表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当融入民族音乐教学,好让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下去。
文章将基于学生学习传承民族音乐为背景,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情感的方式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民族音乐;小学音乐;苏教版;音乐文化现有的音乐教学内容大部分来自西方音乐知识,相比之下,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所缺乏,学生往往体会不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这使得中国民族文化无法得到弘扬。
所以,适当改变现有的音乐教学格局,在其中融入民族音乐的内容,不断提升音乐教学层次,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
一、發展传承民族音乐的意义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的文化元素日益流行,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然而,大量的网络文化因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受到了影响。
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存在各种网络时尚观点,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理性的判断,他们往往会被那些强调“爱情至上”的流行歌曲所吸引,或是偏爱欧美、韩流,从而忽略了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魅力与文化。
因此,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师要把音乐教学和民族音乐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融入课堂,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和其底蕴。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而且可以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文化。
另外,在我国传统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较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音乐模仿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产生了对民族音乐的固有认识,民族音乐教育和多元的音乐文化活动呈现明显的反差,使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学习民族音乐。
因此,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时,必须强化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有一个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以便更好地进行传统音乐教学。
论笛曲《乡歌》的演奏风格及体会摘要:谈到笛子,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吹笛,轻生悠悠,给人一种休闲宁静的感觉,人们一直向往着美好的生活。
但是,笛子也与心情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边塞诗人曾经描写到笛声萧瑟,思乡断肠。
这种描写就将笛子与思想感情紧密地结合到一起。
本文将论述到的《乡歌》就明显的体现到与情感的结合这一点。
本文将《乡歌》这首作品从曲式结构、风格特点、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举出同时期的曲子将相似处进行对比;及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习和演奏所产生的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乡歌技巧思想感情体会一、作品背景简介本曲创作于1980年,作者梁欣采用了陕北民间歌曲及关中音乐的素材,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赞美及思念之情。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陕北人,更能形象具体地利用陕北音乐的特征描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景象。
1980年当时的中国已经全面解放,人民的生活也日益走向了富裕。
本首作品通过作者回忆以前在旧社会艰苦的生活,表达了对现在没有压迫的生活的赞美以及作者内心更加充满了对新生活向往的情怀。
二、作品分析这首曲子主要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眷恋的感情。
从曲式结构上看,作品运用了西方a--b--c--a的结构方式。
分别描写了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回忆在旧社会里生活中的艰辛和苦难;描写人们摆脱苦难后的生活;最后一段返回主题力度的加强来进一步描写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憧憬和向往。
作者认为这首作品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是由散板的引子开始,以2和5两个主音贯穿整体,从第二个自由延长音5能体会到陕北音乐自由辽阔的特点,加上在这个音上做了渐强也能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之后低八度自由延长音5就与前面的高音5形成了呼应。
第二句的三个泛音变弱,预示着下一句的力度将发生变化。
第三句的力度加强与上句形成对比,情绪进一步递进。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也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此起彼伏。
最后一句以弱音的泛音5结束引子,作者一直沉浸在对家乡思念的情绪当中。
家乡的民歌与乡土音乐家乡的民歌与乡土音乐是我童年时光中最美的回忆,它们伴随着我渡过了快乐与忧伤的日子。
这些歌曲和音乐代表着我的家乡文化,展现了我们乡村的生活和情感。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家乡的民歌与乡土音乐的独特观点和体验。
我们家乡的民歌多种多样,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中最经典的一首民歌是《茉莉花》,这是一首非常受欢迎的歌曲,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人们都非常熟悉它。
《茉莉花》以其动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让人们对家乡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不自觉地陷入回忆中,想起小时候在家乡的田野上奔跑和嬉戏的时光。
除了《茉莉花》,家乡还有许多其他美丽的民歌,它们描绘了我们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关农田劳作的歌曲,唱出了农民们辛勤劳动的汗水和收获的喜悦;有关亲情的歌曲,诉说着家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民歌,讴歌着我们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
这些歌曲不仅让我们回忆起美好的过去,还将我们连接到家乡的土地和人民。
在家乡,乡土音乐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乡土音乐通常由乐器演奏和歌唱组成,它以独特的曲调和节奏展现了我们家乡的独特魅力。
每当听到乡土音乐的旋律,我都能感受到它们带给我的愉悦和自豪。
乡土音乐常常与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联系在一起。
比如,在我们家乡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中,乡土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人们会打鼓、敲锣、吹奏竹笛等,共同演奏出欢快而热闹的音乐,为节日增添喜庆氛围。
在这样的场合,乡土音乐不仅进行了传统的演奏,也给年轻一代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乡土音乐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有时会在村庄的广场上举行音乐会,或者在晚间聚会上进行演出。
乡土音乐的乐手们手持各种传统乐器,如二胡、竹笛、唢呐和板鼓,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音乐盛宴。
每当我听到乡土音乐的旋律,我都能感受到一种亲近家乡的情感。
家乡的民歌与乡土音乐不仅让我们回忆起美好的童年时光,更是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重要一环。
通过这些歌曲和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热爱我们的家乡。
MUSICLIFE2021年第10期笛曲《乡歌》艺术特色新探郝乃凤在我国已出土的乐器中,1987年出土的七孔贾湖骨笛是世界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1],迄今约9000年历史,可见中国笛子的历史悠久。
笛子属吹管类乐器,随着笛子这一乐器的发展,其演奏形式趋于多样化,演奏技法日臻完善与成熟。
当前,我国主要的有曲笛(亦称昆笛)、梆笛两种。
曲笛常用昆曲伴奏以及南方各地方乐种的合奏;梆笛用于梆子腔伴奏以及北方各地方乐种的合奏。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日益重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积极推进高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各级各类音乐学院重组,每个学院的民乐系基本上都设立了笛子专业。
随着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不断发展,笛曲进入创作的繁荣时期,一大批改编和创作的笛曲不断涌现。
如《喜相逢》《五梆子》《小放牛》《荫中鸟》《鹧鸪飞》《卖菜》《早晨》《三五七》《欢乐歌》《秋湖月夜》《牧民新歌》《草原巡逻兵》《走西口》《听泉》《南韵》《桑园春》《姑苏行》等等[2],这些优秀笛曲使竹笛艺术达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
笛曲《乡歌》是由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梁欣和张延武于1980年共同创作,乐曲以鲜明的陕北民歌风格及慷慨激昂的曲调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质朴和勤劳,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之情。
乐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经推出,便深受笛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文化美学的视角论述笛曲《乡歌》的艺术特色,对于丰富中国竹笛艺术发展史,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委婉细腻的歌唱之美笛子演奏可以通过音色的变化,凸显旋律之美,达到一种有声之画、音乐之诗的妙处。
[3]为了叙述上的方便,第一乐段乐句、音色、主要演奏技巧列表如下:小节数音色主要演奏技巧旋律的发展手法筒音(指法)调式2-5高亢嘹亮圆润柔婉吐音滑音叠音顶真重复re六声B徵6-910-1314-1718-2223-30t80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一)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主要汲取了陕北民歌与关中民间音乐素材,不仅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而且作曲家运用各种润腔技术对旋律进行润饰,如第五小节低音re到中音do滑音的应用,14小节中音乐so 的滑音的应用,17小节fa的花舌音的应用,将中国旋律的线性美发挥到极致。
艺术歌曲故土演唱处理的浅谈第一乐段:演唱者带着“呻吟的感情〞回想起日本侵略者入侵前家乡的美好景象。
音乐主题在起伏中表现出很深的艺术意境——我的故土原本是美好的,而今多么悲惨!当钢琴前奏出来时,演唱者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角色之中,把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对歌曲早已确定好的根本情绪渗入到前奏音乐的想象中去,将观众(听众)带进音乐里,让歌声在前奏情绪的激发诱导中自然地展现出来。
速度缓慢,声音带有表达性质,连贯而流畅,保持统一的声音线条。
起音深情、柔和并有控制,呼吸稍微深一点,是发自“内心〞的声音。
“故土〞二字口型不要太僵,咬准字头以后口腔迅速翻开,声音缓慢而舒展,“是一个〞三个字是三连音节奏,应当注意节奏的准确和向前流动的音乐特点,表达性地表达出作者把家乡比喻为天堂的无限向往之情。
紧接着是:“那儿有清澈的河流,垂杨夹岸,那儿有茂密的松林,在那小小的山岗,春天新绿的草原有牛羊来往,秋天的丛树灿烂辉煌。
〞这几句是主题的引伸和开展,把故土的自然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演唱时,注意把握旋律起伏的动感美,情绪层层递进,在内心情感的推动下逐步高涨,仿佛看见美丽的“故土〞就在眼前。
同时,要非常细心地注意节奏和音高的准确,包括在什么地方换气,演唱者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逐步固定下来,做到乐句流畅,咬字、吐字清晰,使每个音都在良好的呼吸支持和控制下发出。
“灿烂辉煌〞几个字要特别强调,声音可以完全放开,让感情得到充分的宣泄,尽量保持每个音足够的时值,充分表达出对故土的无限热爱和赞美,给听众留下对故土美好景象的深刻印象。
这几句在音量、音色、力度、速度上的比照表现非常关键,并且声音的开展变化要合理、自然,不能临到“灿烂辉煌〞几个字时才刻意加工渲染,而是要利用乐句之间前后关系中的比照作用来衬托它,就好似大海的波涛起伏时所形成的波峰一样,不断向前推进,有着活泼起伏的动感。
然后旋律转入中低音区,抒发出“月夜我们曾泛舟湖上〞和“几次凭吊过斜阳〞的诗一般的意境,给人留下故土美好生活的深刻印象。
笛曲《乡歌》第三段演奏诠释作者:韩非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8期摘要:在竹笛悠久的发展和演化历程中,大量的艺术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卓有的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乡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乐曲第三段的演奏的心得体会进行浅析。
关键词:《乡歌》;创作背景;演奏心得一、乐曲的创作背景作为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最古老的一大民族乐器,竹笛在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竹笛的构造非常简洁轻便,但其音色悠扬而清脆,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竹笛作曲家梁欣老师和演奏家张延武在陕西风格音乐的熏陶之下,创作出了很多极具当地风味的作品,他们于1980年共同创作出来的作品《乡歌》在笛曲中具有极大代表性。
这首曲子所选的音乐素材为关中戏曲和陕北民歌,虽然旋律朴实无华,但其歌唱性十分强烈,整个乐曲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竹笛演奏家作曲家梁欣老师与张延武先生,深受陕西戏曲、民歌等陕西风格音乐的影响和熏陶,他们创作的作品也大多具有浓郁地陕西风味。
1980年,俩人共同创作完成了竹笛作品《乡歌》。
此曲以陕北民歌及关中戏曲音乐为素材,具有很强的歌唱性,通过朴实无华的旋律,表达了深沉浓郁的思乡之情。
作品平淡而悠扬,简洁却通俗,是“长安乐派”的典型代表,作品以其优美地旋律和鲜明的风格特色受到关注、重视和喜爱,常常给人烦躁的心灵以清新和欣慰。
二、挥之不去的乡愁及感慨(慢板)第三段一共6句,整体旋律就慢了下来,也就是它的慢板,筒音作la是它的主要指法。
这种慢节奏又生动表达了作者那绵延不绝的乡愁、对旧社会艰苦生活的淡淡哀伤以及对旧社会统治者的不满,同时对旧社会统治的仇恨,以及人们生活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而发出的感慨。
曲调逐渐陷入低沉,体现出了作者对于家长的无尽思念之情,在此段中,值得一提的是“气震音”的运用,而在吹奏震音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得腹部肌肉与气息的配合调控。
首句(1-4小节)是以慢板开始的,并且以极其低缓的速度开始了作者对家乡的回忆。
浅析艺术歌曲《故乡》的情感表现
浅析艺术歌曲《故乡》的情感表现
刘昌昆
(重庆市开县盛山初级中学)
情
叙述了
景象。
当钢琴前奏出来时,演唱者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角色之中。
速度缓慢,情绪优美,声音带有叙述性质,连贯而流畅。
歌曲《故乡》的第二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段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朗的色彩完全消失,为了表现出惨痛的情绪,歌词中“现在”两字要采用快而带恨的语气,“一切都改变了”要突出强调“改变”的“改”字。
第二句“现在,已经是野兽的屠场”,在前一句的基础上,更要加强愤恨的语气。
第三乐段中“故乡,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家呢?哪一天才能回到你的怀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演唱时注意把握“故乡”二字的音色和力度变化。
然后是“我的母亲,我的家呢”?应突出“我”字,让听者感到是在问自己。
“哪一天才能回到你的怀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这两句是整个歌曲的高潮,让整首歌曲在富有激情高潮中结束。
四、艺术歌曲演唱与“心灵歌唱”的统一
文化造。
歌剧选段《乡谣》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摘要《乡谣》是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一部分选段,在歌剧表演的过程中其作为民族性较强的段落一直以来都受到观众的喜爱,并且在歌词上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极大程度上映衬着主题的进行和发展。
从音乐角度来看,《乡谣》同样具备不可替代的特点,其旋律动听绵延,舞台表现中往往能够体现出歌剧的核心情感因素。
如何能够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把握好其旋律特征、演唱技巧、音乐特点等对于表达歌剧的含义与牵动观众情感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就歌剧选段《乡谣》的音乐特点、人物形象、演唱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期望能够为该选段的演唱者们提供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乡谣》,《野火春风斗古城》,音乐特点,演唱分析I一绪论音乐作为当代艺术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吸引了广大的人群关注,人们逐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欣赏了解音乐艺术。
《乡谣》是本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整个歌剧的情感表现、艺术表现、剧情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之前应当对这一选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足够的练习,这其中便包括该选段的音乐特点以及演唱注意事项。
本文将会基于《乡谣》这一选段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那些在舞台上表演这一选段的表演者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撑点。
二《乡谣》背景介绍(一)王晓玲简介《乡谣》作为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乐曲,其作词人名为王晓玲。
王晓玲原为河北定州人,1966年应召入伍,1984 年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从事文艺创作工作。
曾经担任过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人民解放军全军高级职称评委,中国音乐协会《词刊》主编,中央电视台青歌赛评委等多个关键职位,由此可见王晓玲在词曲表演上的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乡谣》的背景文化《乡谣》的文化背景离不开《野火春风斗古城》这一歌剧的剧情,歌剧整体讲述的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以杨晓冬、金环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危急关头用民族共同情感打动古城伪军首领,从而唤醒了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解放军的队伍化险为夷的故事进程。
论笛曲《乡歌》的演奏风格及体会摘要:谈到笛子,人们就很自然地想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吹笛,轻生悠悠,给人一种休闲宁静的感觉,人们一直向往着美好的生活。
但是,笛子也与心情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边塞诗人曾经描写到笛声萧瑟,思乡断肠。
这种描写就将笛子与思想感情紧密地结合到一起。
本文将论述到的《乡歌》就明显的体现到与情感的结合这一点。
本文将《乡歌》这首作品从曲式结构、风格特点、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举出同时期的曲子将相似处进行对比;及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习和演奏所产生的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乡歌技巧思想感情体会一、作品背景简介本曲创作于1980年,作者梁欣采用了陕北民间歌曲及关中音乐的素材,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赞美及思念之情。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陕北人,更能形象具体地利用陕北音乐的特征描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景象。
1980年当时的中国已经全面解放,人民的生活也日益走向了富裕。
本首作品通过作者回忆以前在旧社会艰苦的生活,表达了对现在没有压迫的生活的赞美以及作者内心更加充满了对新生活向往的情怀。
二、作品分析这首曲子主要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眷恋的感情。
从曲式结构上看,作品运用了西方a--b--c--a的结构方式。
分别描写了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回忆在旧社会里生活中的艰辛和苦难;描写人们摆脱苦难后的生活;最后一段返回主题力度的加强来进一步描写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憧憬和向往。
作者认为这首作品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是由散板的引子开始,以2和5两个主音贯穿整体,从第二个自由延长音5能体会到陕北音乐自由辽阔的特点,加上在这个音上做了渐强也能看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之后低八度自由延长音5就与前面的高音5形成了呼应。
第二句的三个泛音变弱,预示着下一句的力度将发生变化。
第三句的力度加强与上句形成对比,情绪进一步递进。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也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此起彼伏。
最后一句以弱音的泛音5结束引子,作者一直沉浸在对家乡思念的情绪当中。
从体裁形式和音程特点上明显的透漏出陕北音乐的质朴、辽阔、舒缓自由的特点。
第二段主题的呈现,节拍为四四拍,旋律舒缓如歌地进行,指法为筒音作2,本段运用了滑音、打音、叠音、颤音等技巧,描写了家乡的自然景象和对家乡的赞美。
本段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六句,第一句为1-4小节,主题的开始就像家乡的景象浮现在眼前;第二句是5-8小节,这是第一乐句的发展,情感关系更递进一层;第三句是9-12小节,使乐句有了很自然的发展。
从前三句能看出它每一句的节奏规整,后半句都以低音5结束,旋律也比较平稳,给人的感觉也是无限的好风光。
第四句是13-16小节,从这句开始音高有了一定的变化,高音的出现以及力度的加强能看出作者有感而发,对家乡赞美的感情。
中间出现一句间奏引出下一句新的发展,第五句19-22小节,情绪出现了高潮,两次运用同样的切分节奏也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情绪很激动;最后一句是23-26小节,节奏上的渐慢说明本段即将结束,为下一段的出现做了铺垫。
第一段手法与技巧的运用无时无刻都能体现出陕北音乐豪放、流畅的风格特点。
第三段是曲子的慢板,指法转为筒音作6,以缓慢的速度进行。
表现了当时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以及作者回忆倾诉了以前旧社会当中的艰难和困苦的生活,同时对旧社会统治的仇恨,以及人们生活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而发出的感慨。
本段可分为六句,第一句是慢板的1-4小节,速度缓慢,没有任何复杂的技巧,将力度控制到弱音能体现出作者开始回忆当初的生活;第二句是5-9小节,作者的印象渐渐清晰,回忆到以前家乡生活的艰难,以及感到伤心无助而发出的叹息;第三句是11-14小节,之前有一个力度渐强的间奏,将下一段情绪的变化引出来,这时高音的出现将作者内心怨恨的情绪描述的很贴切;第四句是15-20小节,情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切分的节奏和加有花舌的高音就好像作者在哭诉当时被压迫的痛苦生活,后面出现的顿音也将作者伤心、无助、痛苦的表情刻画地淋漓尽致;第五句是21-27小节,本句的开头和第四句开始的旋律相同,反复强调作者内心的伤痛和压抑,同时也为后面乐句的发展做了铺垫。
这样的力度一直持续,直到后面出现的自由延长音6,加上打音的技巧将力度提升到ff,将整个慢板的情绪推向最高,也明显的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怨恨已经爆发出来。
最后情绪力度变弱速度变慢,慢板也在此结束。
本段运用了滑音、打音、花舌、指颤音以及腹颤等技巧加上情绪的层层递进,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回忆在旧社会的生活,以及形象地刻画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第四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指法为筒音作2,节拍为四二拍,情绪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欢快明亮的吐音加上灵活的手指运用,很自然地展现出了新社会的生活景象,人们摆脱了旧社会的压迫和束缚,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本段快板可以分为四句,第一句为快板的1-8小节,前四小节和后四小节在旋律上有相似的地方,节奏相同,规整的节奏能体现出本句在情感上的明朗欢快;第二句是9-17小节,乐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节奏比上句更紧密,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更进一步描写了人们生活的幸福,加上跳跃的节奏也给听众一种轻松喜悦的感觉。
第三句是18-31小节,其中出现了长音5和2,力度由弱到强的变化明显地体现作者内心的喜悦,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之后反复到第一句,将这种充满欣喜的心情又演奏一次。
最后一句是33-40小节,双吐音的技巧使乐句充满了激动、兴奋的色彩,进一步将作者的欢喜愉悦的心情表现出来,加上乐句的反复和力度的此起彼伏使乐句充满了活力。
最后的高音5将这种激动的心情推向了顶峰。
本段技巧上运用了滑音、倚音、叠音,加上轻快明朗的双吐使每一个音符充满了活力,也将乐句跳跃和欢快的表情表现的很细致,也体现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满怀喜悦的心情。
快板结束之后伴奏乐队以渐慢渐强的间奏将最后一段激动的旋律引出来。
曲子的最后一段可以说是第二段主题的再现,以不同的情绪和不同的手法将主题再现,本段的情绪力度也将作者的感情推向了顶峰。
四四拍的节奏类型体现出旋律的流畅性,整段基本处于高音区,节奏比较紧凑,加上激动的情绪从正面反应出旋律的华丽和潇洒,给人一种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
本段以筒音作5的指法演奏出高亢、明亮、洒脱的旋律,作者更进一步赞美了家乡的美好以及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
本段的主要还是围绕2和5进行,结束部分和引子首尾相接,使作品有了更好的完整性。
本段可分为四句,第一句是本段的1-4小节,音程的跳跃和利用打音的技巧将本段激动的情绪表现的很明显;第二句是5-8小节,乐句有了发展,其中装饰音的出现也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使曲调更加丰富,为乐句增加了更多的色彩,在本句中使乐曲更具有陕北的特点;第三句是9-12小节,这时节奏发生变化,大符点节奏的变型,这种紧凑的节奏使作者内心激动澎湃,这种情绪融入到曲子当中,再一次强调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是对上句进行了重复,力度速度都做了渐弱和渐慢,也预示着整首曲子接近尾声。
其中最后一小节的渐慢也将听者带入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感情当中。
本首曲子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描写的非常深刻,从曲子的风格特点中能亲切地感受到陕北的民族风情,以质朴、舒展、热情、豪放的特点打动了每一位听者,使每一段的画面都能浮现在脑海当中,最后曲子结束也使人们产生无限的联想,这就是本首作品所在的成功之处。
在结构上两首曲子都借鉴了西方a-b-c-a的曲式结构,而且每一段都有新的发展。
感情上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近代作品,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演奏体会通过作者多年演奏实践归纳总结出作为一首极具陕北音乐特色的作品,首先掌握的是它的风格特点:时而粗旷、豪放、慷慨激昂,时而婉转、细腻、优美,在音响色彩上有时明亮、爽朗,有时暗淡伤感、如泣如诉,音色的多变性就要求气息的控制和把握很严格,这也是竹笛演奏当中最重要的地方。
要做到气息控制自如、有收有放,首先要有正确的呼吸作为支撑。
比如《乡歌》中的行板部分,旋律明亮、舒展如歌地进行,气息也需要保持很流畅地进行,要将胸腔充分打开,才能使大量的气息流入肺中,吹奏出来的效果就是陕北音乐豪放舒展的风格特点。
相反地如果胸腔内空间很小,气息在体内存储很少,音乐缺乏流动性就达不到所要求的效果了。
除了气息控制之外,口风的大小也决定着音量的大小。
当吹奏低音时,口风的风门要变大,气流变缓,粗而有力,使笛子内部有震动的效果产生共鸣,这样的低音就会宽厚、饱满。
吹奏中音时的口风大小适中,中音区的音色明亮,气流不急不缓,平稳流畅。
《乡歌》的行板部分也证实了这一点,整段基本处于中音和高音区。
平稳的气流使笛子内部得到共震,所发出的音响就是明亮、辽阔的效果。
吹奏高音区时,口风就明显缩小,口劲足,口风和气流变得急促,使气流集中在一个点上,同时胸腔内打开,使之有足够的空间,这样的音色才能达到明亮、通透、圆润。
《乡歌》慢板的后半部分有高音出现,我初次演奏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到高音部分的时候气流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演奏出来情绪就达不到强烈的效果。
当气流变急促,口腔胸腔内有充分的空间时,吹奏出的音响效果明显强了很多。
所以口劲的松紧程度和风门的大小要在三个音区内做到控制自如、自然流畅不留下任何的痕迹,随着旋律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化,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
除此之外,气流的方向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竹笛的气流分上、中、下三个方向,当吹奏低音时,气流应向下方倾斜,速度要缓气流没有那么急促,这样音高就会降低,发出来的低音也有厚重感。
比如《乡歌》慢板的开始部分,处于缓吹的状态,最后的低音6就仿佛人的叹息声,这时的口腔内要充分打开,使笛子得到共震的效果。
吹奏中音时,气流相对应该向上逐渐抬高,气流越高音就越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气流再高,它的中心点还是不能离开吹孔的边缘,要保证气流灌进吹孔中,这样也就不会有泛音出现了。
《乡歌》的音高变化比较频繁,在演奏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气流的控制和变化。
快板的双吐部分速度很快,音程跨度比较大,所以气流应该灵活地变化,加上与气息舌头的配合,吹奏出来的音要结实有力,具有颗粒性。
不同音区的音色都会有它最佳的角度,所以要习惯性地用耳朵仔细分辨音高和音色的变化。
《乡歌》的慢板中情绪变化的幅度比较大。
一开始平稳慢速的中低音(这时要用平缓的气流和松弛的口风来吹奏),到之后的高音所表达的慷慨激动的心情(这时将胸腔内打开,使它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吸进去的空气,加上急促的口风和气流才能使激动的情绪表现出来)都能体现出口风变化的频繁性。
这样曲子旋律的婉转细腻、高亢嘹亮的对比更加鲜明,同时也就能体现出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技巧上也有独特的特点。
技巧是演奏时起到装饰旋律作用的演奏技法,通过技巧对旋律的装饰,对于表现音乐的风格特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